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
基本信息
代表作品
《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主要成就
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著作;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运动。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在德国柯尼斯堡,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朴实的马鞍匠 。1732年,康德入读弗里德里希学校的拉丁分校,并与1740年进入柯尼斯堡大学求学 。1746年开始,康德担任了9年的家庭教师并出版《论活力的正确评价》《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等书。
1755年,康德担任柯尼斯堡大学的编外讲师,尽管他的课程深受欢迎,但直到1770年他才被任命为该校的正式教授,此后曾于1786年和1788年被选为校长 。自担任讲师后,康德一生都未离开过柯尼斯堡大学,直到1804年康德在柯尼斯堡病逝。
康德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写作,1770年以前他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并出版《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70年以后,康德转而热衷哲学研究,1781年以后他出版的一系列著作在哲学领域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他也因其学术造诣被誉为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
康德的代表作包括《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
人物生平
童年生活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在德国的古城柯尼斯堡。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马鞍匠人 ,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康德出生时正值 普鲁士 旧历的“伊曼努尔节”,故家人以此为其命名,意为“上帝保佑我们”。 早年的康德生活在一个父亲勇敢可敬,母亲温柔善良的家庭。由于康德一家已经有两个孩子夭折,康德的母亲对于他的培养更加用心 ,在他早年时康德的母亲经常允许他自由活动,给他讲解自然界的植物甚至是天体结构等 。康德十分感恩自己的母亲,在晚年他曾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母亲。她在我身上培植了最初的优良品质,她用来自大自然的观念启发了我的心灵,唤醒并扩大了我的智力,她的教诲对我一生都有极大影响。”
童年时代,康德的父母感情和睦,在道德要求方面也给康德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但由于在康德的童年时代,父亲从事的行业已经不再如此繁荣,康德一家的生活并不富裕,1737年康德的母亲去世时,康德的父亲只能按照“贫民的方式”简易安葬。
教育经历 童年的康德首先就读于当地一所 慈善学校 ,后来在彼时担任当地牧师的神学博士舒尔茨的劝告下,康德的父母在1732年将其送往弗里德里希高级文科中学就读 。弗里德里希中学由反对传统教义和僵化的经院式教学的虔诚派信徒创立,在校期间康德学习十分优异,努力上进,常常被安排在前排就坐,以保证作为最优生升到上一年级 。1740年夏末,康德从弗里德里希中学毕业,同年9月,康德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 在大学期间,康德像在中学一样希望 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于是他选择 走读并拒绝申请助学金,通过为他人担任“复习助手”来赚取微薄的收入。 康德生活节俭,租住在一个管风琴师家,甚至接受朋友出借的衣物作为接济。 在柯尼斯堡大学,康德受惠于年轻的逻辑学和 形而上学 副教授马丁·克努岑(Martin Knutzen),这位教授希望他在哲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等领域扩大研究。 在克努岑的影响下,康德在1746年完成了其处女座《论活力的正确评价》(Gedanken von der wahren Schatzung der lebendigen Kraft),该书也是他的大学学业论文,并于1749年印刷完成。 康德在该书的前言中将自己与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等伟大的思想家作比较,并自豪地引用如下句子以表明其心志:“我已给自己标出了我要遵循的道路。我将踏上自己的征程,任何东西都不应阻碍我继续这一征程。” 康德的处女作试图对笛卡尔主义者和莱布尼茨主义者对测量动能的争论作出裁决,并得出三维 空间与万有引力之间的联系,他的论断认为诸实体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该书也被视为康德作为启蒙时代哲学家质疑权威的精神体现。
探究自然 1747年,康德在尚未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情况下离开了柯尼斯堡大学,他先是去到 东普鲁士 的犹德申村,给当地牧师的三个儿子担任家庭教师 。1750年夏,康德又来到奥斯德罗德附近为一户大地主的三个男孩担任家庭教师 。第三次担任家庭教师时,康德来到了凯瑟琳伯爵家 。他在三户家庭的工作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牧师家里,康德对立陶宛文化产生了伴随其终生的兴趣,他也给地主家的儿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凯瑟琳伯爵夫人对哲学的热爱也影响到了 康德本人 。 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康德延续了自大学学业论文以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他在此期间撰写了有关天文学的大量手稿 。1754年回到柯尼斯堡后,康德在6月发表了《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又发表了《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一文 。前者是应普鲁士科学院的有奖征文而撰写,并得出了“地球自转由于受 海洋潮汐 摩擦的影响而减慢”的正确结论。 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这两篇文章成为了此后《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一书的序曲,该书在1755年春匿名发表并题献给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二世 ,尽管由于出版人破产,该书没能在春季博览会上出售,但该书最终还是得以出版,汉堡一家定期出版物对其发表了赞扬的评论 。康德文风优美,书中引用 蒲柏 等人的诗歌,并通过自己的散文对 宇宙结构 进行了诗情画意般的描写 。
编外讲师 《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发表的同一年,康德向柯尼斯堡大学提交了硕士学位论文和申请。1755年4月17日,他提交了题为《论火》的学位论文,并在同年9月被授予哲学博士或硕士(Doctors oder Magisters)的学位称号 。1755年9月27日,康德为取得柯尼斯堡大学任教资格的论文答辩会举行,他的论文题为《形而上学知识的第一原理的新解释》,康德成功取得了柯尼斯堡编外讲师的资格,并开始了他四十一年之久的大学任教生涯。
作为编外讲师,康德的薪水主要由学生提供,由于大学教室不够,许多讲师只能在家中授课,当时康德居住在基波克教授家中,教授为其提供了一所房子作为讲课之用 。虽然刚刚获得编外讲师职称,但康德的课仍然吸引了很多学生,没有座位的学生只得站在阶梯和走廊上,初登讲台的康德有些紧张,直到第二节课时才能够镇定自若地讲授。
半年后,康德曾向腓特烈二世提出替补一个空缺教授职位的申请,但该申请由于当局取消了补缺制而一无所获。于是,康德继续以编外讲师的身份进行授课 。由于繁重的教学工作,课堂占据了康德1750年代后期的大部分时间,虽然他曾为此感到厌烦,但贫苦的生活至少有了保障,他还因此有了财力雇佣一名仆人。
呼吁理性 尽管康德仍然延续着对自然科学的热衷,但关于哲学的兴趣也在此时产生,当时正盛行着自由思想和决定论的争论,而康德也参与其中。康德认为一切皆有一定依据的观点与自由意志并不矛盾,他认为自由是为行为作出自觉规定,并使理性动机服从于意志。康德对于理性的呼吁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印证。
1755年, 葡萄牙 的里斯本发生大地震,整座城市被毁灭 的景象震动了当时的欧洲,灾难使得人们对上帝至善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康德也于此时就此事件发表了两篇文章和一本小册子,他试图采用自然地理的科学理论为人们解释地震的成因,并呼吁人们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此事件。 在小册子的结尾,康德直接对话自己的君主:“充满美好激情的君主,人间的苦难促使他去解脱战争的灾祸,人们没有这些灾祸就已经痛苦万分了。他是美好愿望的象征,他给予人民的赏赐,人民是不会白白领受的。” 当时正值 七年战争 (1756年 - 1763年)一触即发,康德希望通过对天灾的展现和理性的呼唤劝告腓特烈二世避免卷入战争,但现实并不如他所愿,普鲁士王国终究选择了发动战争,并与英国 结盟,对抗法国和奥地利等国 。
成为教授 尽管柯尼斯堡在战争期间被 俄国 短暂占领,但很快又在1762年因为俄国皇室的更迭回到了普鲁士的怀抱 。战争并没有中断康德的教学活动,在俄国占领期间,康德除了教授原本的课程外还需要向俄国军官授课,他也曾在柯尼斯堡被划为俄国行政区期间致函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希望能够获得某个教授职位,但并未成功。 同样是在1762年,康德读到了卢梭的《爱弥儿》,他对此书爱不释手,甚至为此打断了散步的惯例,一连读了好几天,卢梭的肖像也成了他工作室里唯一的装饰品。战争结束后,康德继续在柯尼斯堡进行着自己的任教和学术研究活动,此后的三十 年间这二者也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尽管康德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就,但他到1770年代前始终只能以编外讲师身份进行学术活动,1769年到1770年,爱尔兰根大学和 耶拿大学 都曾向康德发来邀请,但由于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他显然没有离开家乡柯尼斯堡的打算 。1770年,康德成为正式教授的愿望终于迎来了转机。当年3月,柯尼斯堡久病的老教授朗汉森逝世,康德将自己的个人申请提交给了普鲁士国王,1770年3月31日他正式被任命为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正教授。 在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之后,康德在1780年代迎来了学者生涯的鼎盛时期,他在1780年成为了柯尼斯堡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并在1786年被推选为柯尼斯堡大学校长,同年被选为 柏林科学院 院士 。他的三大批判作品中的两部也在此期间陆续问世,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最后一部《判断力批判》也在1790年出版。
晚年生活 尽管康德始终保持着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但进入晚年的他仍然不得不面对健康状况的改变 。他也曾向朋友多次去信描述自己的健康问题,尽管如此,直到晚年康德仍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甚至在1790年的第一个月里完成了《判断力批判》这一著作的手稿 。
但就在此时,随着 欧洲启蒙运动 的进行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发展,普鲁士国内的保守势力上台后在国王的支持下开始打压自由主义思潮,康德的哲学也遭到极大挑战 。但他仍然撰写并想方设法出版了自己关于宗教问题的《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等作品。 1791年,年迈的康德最后一次担任系主任一职,但在1794年他还被选为 彼得堡科学院 院士,从1795年开始康德不再参与评议委员会的活动 。康德晚年的学术生活尚未结束,1795年以后,康德发表了《永久和评论》(1795年)、《论灵魂的器官》(1796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等一系列著作 。 1796年,康德最后一次讲课,此后尽管他的学术活动仍在继续,但康德的生命俨然已经进入尾声。1801年11月14日,康德请求解除其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尔·康德在家乡柯尼斯堡去世。
主要成就
主要著作 著作名
发表年份
《论活力的正确评价》
1749
《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
1754
《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1755
《四个三段论格的错误烦琐》
1762
《证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证据》
1763
《将负值概念引入世俗智慧的尝试》
1763
《关于自然神论与道德的原则之明晰性的研究》
1763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
1764
《论空间中方位区分的最初根据》
1768
《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与原则》
1770
《纯粹理性批判》
1781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783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1785
《论月球上的火山》
1785
《翻印书籍之非法性》
1785
《论人种概念的确定》
1785
《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
1786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1786
《纯粹理性批判(修订版)》
1787
《实践理性批判》
1788
《判断力批判》
1790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1793
《永久和平论》
1795
《法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知识》
1797
《德行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知识》
1797
《学科的争论》
1798
《实用观点下的人类学》
1798
《自然地理学》
1802
《论教育学》
1803
所获荣誉 荣誉名
获得年份
柏林科学院院士
1786
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1794
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
1798
思想观点
自然科学 康德早期热衷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他曾在《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1754年)中对宇宙不变论提出大胆质疑 。在1755年发表的《 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中,康德早于拉普拉斯提出了描述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认为 太阳系 是由一团星云演变而来,不同的微粒在引力作用下相互吸引,形成了太阳和其他的星球。
哲学革命
两大论争 在康德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之时,西方近代哲学正经历两大论争,即 经验论 和 唯理论 之争,以及自由与理性之争 。自古希腊哲学开始,西方哲学便形成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够认识世界,获得知识,这也逐步发展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精神并极大地促进了认识论的发展,认识论旨在解决人们关于事物的认识如何产生,以及由此获得的知识的真理性从何而来的问题 。 针对认识论的问题,哲学家们分为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两个派别,经验论主张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而唯理论认为经验只是个别的,无法提供普遍性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应该通过理性固有的观念推导而来。
另一方面,随着启蒙运动对科学理性的倡导,哲学形成了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个人都服从于统一的 因果律 ,人似乎不再有自由意志,而只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复杂机器。这一点与启蒙运动主张的自由与人本身的尊严和价值产生了矛盾,因此启蒙运动的两大支柱,即理性和自由便发生了冲突 。
调和矛盾 在康德看来,上述的论争归根结底都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他为此提出的观点被认为掀起了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矛盾,他赞同知识应当来源于经验,但也认为知识仅仅只有经验是不够的,具有真理性的知识应当是先天的 。
为了解决人类如何“先天地经验对象”这一矛盾,康德认为一方 面知识需要以经验作为基础,但另一方面作为认识主体,人的认识形式本身是先天的,因此经验提供了材料,通过先天的认识形式加工产生的知识就符合了先天性,也就能够构成真理性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思路,康德将人的认识必须要与认识的对象相符合才能构成知识颠倒了过来,即只有与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相符合的对象认识才能构成知识 。这一颠倒犹如哥白尼将地心说中太阳与地球的位置颠倒一样,因此在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同时,被人们视为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 康德的这一论断虽然限制了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有物符合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的部分才能构成知识,但另一方面,这也调和了启蒙运动中自由与理性的矛盾 。因为康德的理论意味着在认识形式之内,人和其他事物一样受到普遍的因果律约束,但在那之外还有着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无限自由的领域,因此机械决定论与启蒙运动倡导的自由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消解 。
总之,康德通过认识形式的先天性赋予了知识以真理性,同时又承认认识形式的限制来为人的自由留下了空间。
理论理性 康德所言的批判是指对人的认识能力,即一般理性能力的分析 。由于强调认识形式的先天性,康德主张在对事物下判断之前应当先分析人的认识能力 。在康德哲学中,知识的基本单位不是概念而是判断,因为单个概念并不能构成知识 。
康德将判断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前者是指判断的宾语蕴含在主语之中的判断,比如“柯尼斯堡的哲学家是一位哲学家”,而综合判断是指宾语是通过人们的经验加于主语之上的判断,例如“火是热的”,康德认为,只有综合判断能够给人们带来新的 认知,而只有先天的综合判断才能构成知识。 康德将知识分为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人们通过经验获得质料,质料通过人的认识形式加工获得形式,由于认识形式是先天性的,因此知识就具有了真理性。 通过对人的感性、知性以及理性三个方面的认识能力进行分析,康德试图论证人的认识能力的先天性。他将时间与空间视为人感性的直观认识形式,人通过这样的先天认识形式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 。同时康德又将一切先验逻辑所依赖的基础——范畴视为人知性的认识形式,在感性的认识形式接受经验以后,人通过知性的认识形式综合建构起知识 。在此基础上,人们希望将知识体系化,康德将这一调整知识并使其体系化的工具就称作理念,也即理性的认识形式。
实践理性 康德是将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在康德看来理性包括认识功能和意志功能,他将前者称为理论理性,后者称为实践理性。康德探讨实践理性的目的是想要解决人在受自然法则支配之外,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问题。
在康德看来,人既是自然存在,也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因此人需要遵循自然法则,同时也要遵循理性的法则,自然法则是人不得不遵守的法则,而理性法则是人不必遵守但应当遵守的法则,也即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一个理性存在只有在完全依据理性为自己所确立的法则行事的情况下,其意志才是自由意志,因此康德强调“自由即自律”。
判断力 在对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进行划界以后,康德又将判断力作为二者联系和过渡的“中介”。 在康德看来,自然法则占据主导将会使理性世界的法则不复存在,但理性法则是在自然世界应当实现的,因此实践理性统治理论理性是可能的,而实践理性想要在理性世界中达到想要的目的就需要拥有一个中间环节,康德认为这一环节便是“判断力” 。
康德将判断力定义为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下进行思想的能力。他又进一步将判断力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前者是在已有的普遍法则之下进行判断的能力,后者则是在没有普遍法则的情况下寻求普遍法则的判断力 。
政治理论 在 拿破仑战争 和卢梭思想的影响下,康德在晚年曾于《永久和平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理论思想。康德试图论证这样一个基本论点,即各个国家联合体的世界大同乃是人类由野蛮步入文明的一个自然的而又必然的历史过程。 康德主张任何国家除它本身之外,不得有任何势力对其进行处置,他甚至提出了废除常备军以及不得武力干涉他国体制和政权等和平理念。 同时,康德吸收了社会契约的思想,认为任何符合该思想的体制都应当是共和体制,他将共和制解释为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分离的政治制度 。同时康德还将社会契约思想延伸到国际权利和世界公民权利等领域,提出了自由国家的国际联盟制度等理念。
人物影响 康德以其哲学成就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费希特、 谢林 等哲学家被视为康德的继任者,而康德哲学最重要的发展便是 黑格尔哲学 。
人物评价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提到,康德被人们视为近代哲学家中最为伟大的,虽然罗素本人并不完全同意这一评价,但他也十分认同康德的重要性,并坦言如果不承认康德的重要性,那将是愚昧无知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教授 张志伟 评价康德,认为其哲学不仅具有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上的魅力,也具有对人类理性的终极关怀。
后世纪念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康德在家乡柯尼斯堡去世后,因为天气寒冷泥土坚硬无法挖掘,康德的遗体停放了整整16天后才得以入葬,但在此期间,柯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康德的遗体。 虽然康德本人曾表示过希望从简操办自己的葬礼,但在康德遗体下葬仪式开始前几个小时,柯尼斯堡的大街上便站满了送葬的人群,为灵柩送行的人群中包括普鲁士行省省长在内的许多高级官员、宗教人士、军官、商人以及各种深具名望的人士,大学的学生们也自发前来为其送行。
1805年4月22日康德诞辰纪念日,柯尼斯堡康德之友协会成立,自1810年的纪念日起该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一场隆重的纪念聚餐会 。1862年以后康德的铜像也在柯尼斯堡树立起来 。1905年2月22日,康德逝世100周年之际,柯尼斯堡当局举办了一场大型的纪念会,并在城堡围墙中一块高大的石板上刻下了康德的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人物轶事 康德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柯尼斯堡度过,他过着十分规律的生活,每天有准时保健散步的习惯。当地人甚至惯常根据他经过各家门前的时间调试自己的钟表。但康德的这一习惯在他沉迷于阅读卢梭的《爱弥儿》期间被打破。
名言语录 人就是自在的目的本身,亦即他永远不能被某个人单纯用作手段而不是在此同时自身又是目的,所以在我们人格中的人性对我们来说本身必定是神圣的:这就是从现在起自然得出的结论,因为人是道德律的主体,因而是那种自在地就是神圣的东西的主体,甚至一般说来,只是为着道德律并与此相一致,某物才能被称之为神圣的。——《实践理性批判》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实践理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