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鹿
水鹿(学名:Rusa unicolor),别名黑鹿、春鹿、山马,是鹿科水鹿属哺乳动物。其头体长180~200厘米,体重185~260千克。被毛稀疏而粗糙。只有雄鹿长角,从额后外侧生出,为三尖形。颈、腹部有一块倒生逆行毛。耳大、直立,眼较大。眶下腺发达。四肢细长,主蹄大,侧蹄小。尾两侧密生蓬松长毛。其体毛颜色会随季节、分布地区、部位、年龄、性别等不同而产生差异。 基本信息
分布区域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在中国遍布于南部及西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
科学分类
主要特征
水鹿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南部及西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也包括台湾和海南。水鹿常栖息于热带森林、稀树草原、灌木丛、丘陵以及次生沼泽中。
2014年,水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VU)动物,2021年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虽然野生水鹿在中国被禁止捕猎,但是中国海南、云南、四川等省把其作为重要养殖鹿类之一。养殖水鹿的皮可以用来制作革,肉可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育成鹿的鹿茸可入药,名为“春茸”,有壮阳补气、益精髓、强筋骨的功效。水鹿也是许多动物园里比较重要的观赏动物。 研究历史
水鹿的化石分布,自中更新世以来,限于现代中亚热带以南,中国最北的化石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南浙川。在更新世的北限不进入中国北方,只在长江中下游至东南沿海一带,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其分布区已经减缩。 中国关于水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多以食用或药用经济应用为研究方向,包括捕捉驯养、杂交优化以及繁殖生茸等研究。例如学者欧阳子焯等研究了梅花鹿(Cervus nippon)与水鹿的杂交;学者袁喜才等人研究了水鹿的食用和药用功效。后期随着水鹿保护等级的逐渐提高,学者们也逐渐开始展开对水鹿种群数量及分布、生物学特性、种群密度、生境评价以及活动模式等基础生态学的研究。 世界上其他国家关于水鹿的生境选择的研究比较深入,包含取食和生境选择的关系、与同域分布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生境选择季节性差异等。而中国早期文献仅在水鹿喜爱林型、对主要生境因子的选择上进行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形态特征
头体长180~200厘米,肩高140~160厘米,体重185~260千克,尾长25~28厘米,耳长18~22厘米,颅全长37~39厘米。体型较大,被毛稀疏而粗糙。与其他鹿种相比,水鹿的重要特征为:角的分叉较少;门齿活动;颈部和腹部有如同手掌大的一块倒生逆行毛;毛偏圆波浪形弯曲。 其颈部沿背中线有一条直达尾部的深棕色纵纹,这也是水鹿的显著特征之一。其面部稍长,鼻吻部裸露,耳朵大而直立,眼睛较大。眶下腺非常发达,特别是在发怒或受到惊吓时,可以膨胀到与眼睛一样大。喉上有裸露腺斑,而幼鹿通常无斑点。其四肢细长且有力,主蹄大,侧蹄较小。尾巴两侧密生蓬松长毛,似扇子,尾后半段为黑色,尾下有白毛。
水鹿体毛的颜色会随着季节、分布地区、部位、年龄、性别等不同而产生差异。雄鹿在背前部以及颈部有长的鬃毛,背部一般为黑褐或深棕色,腹面为黄白色;雌鹿体色比雄鹿较浅且略带红色,也有棕褐色和灰褐色的个体。只有雄鹿头上会长角,雌鹿不长角,角从额部的后外侧生出,稍向外倾斜,相对的角叉形成“U”字形,角形为简单的三尖形;除角前端部分较为光滑外其余部分粗糙,基部有一圈骨质的瘤突。鹿角每年会脱落,从角基部的短柄处断开,并从此处长出宽大的玫瑰色基盘。雄鹿的角一般情况下长70~100厘米,但已知的记录有120~128厘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水鹿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均有分布。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型,分布于季风区东部,北限至南热带,西限至中亚热带,在横断山区可至亚高山暖热带。
中国分布
中国为水鹿的次要分布区,分布于南部及西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台湾、海南省、云南省、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亚种分布
水鹿在世界范围内共有7个亚种,如下表:
中文名 | 拉丁学 | 命名者及年代 | 分布地 |
指名亚种 | R. u. unicolor | Kerr,1792 | 斯里兰卡 |
马来亚亚种 | R. u. equina | G. Cuvier,1823 | 印度 印度尼西亚 |
婆罗洲亚种 | R. u. brookei | Hose,1893 | 马来西亚 |
四川亚种 | R. u. dejeani | Pousargucs,1896 | 中国四川省、青海省、湖南省、广东省 |
西南亚种 | R. u. cambojensis | Gray,1861 | 中国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海南亚种 | R. u. hainana | Xu,1980 | 中国海南岛 |
台湾亚种 | R. u. swinhoii | Sclater,1862 | 中国台湾省 |
栖息环境
水鹿常栖息于热带森林、稀树草原、阔叶林、混交林、灌木丛、丘陵以及次生沼泽中,栖息的最高海拔可达3700米。天气寒冷时喜栖息于阳坡沟谷,天气炎热时为躲避蚊蝇干扰,喜栖息于高地或者溪涧处,多寻找食物丰富、偏僻安宁的生境栖息。水鹿还较为喜欢雨水,尤其喜在水浅的泥潭中打滚。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水鹿嗅觉灵敏,利于觅食。其主要以青草、嫩芽、树叶、树皮、果实、藤本为食,有时也会跑到林地或者村寨中偷食苗圃或农民的作物,活动时边行走边采食。水鹿还有嗜盐性(为补充生理需求,舔舐含盐土壤、石头、水源的现象)。
社群行为
水鹿有群居的习性,群体不大,通常由几只或者十几只水鹿组成。而处在长茸期的成年雄鹿通常独自生活。
节律行为
水鹿视觉发达,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无固定栖息地,春夏季白天隐匿,天黑前离开驻地进行活动,但月光明亮的黑夜也较少活动,天亮前又会隐匿到深山密林或者深草丛休息。在僻静地可直接躺卧休息,不宁静的地点则较少停息。活动范围通常为7~8平方千米,有时一夜可游荡10平方千米。无论春夏秋冬都喜欢到有水的地方活动,在水中可以游2~3千米,雨天活动更为频繁。由于多次从隐蔽地到水边往返取水,其踏出的兽径较为明显。秋末会移居到较低的森林中。 攻击行为
处于发情期的雄鹿之间会为了争夺雌鹿而展开激烈的斗争,互相用角撞击,常会损伤皮肉。而雌鹿间的攻击行为则是强者追击弱者,用前蹄击打或者用口咬,较量时通常以后足站立,竖起身体,头部尽量抬高。
防御行为
水鹿的野性和机警性较强,可在森林中穿梭自如地奔跑,受到惊吓时,会立刻逃走,或者边走边发出尖叫声,也会把尾巴下面的白色部分展示出来,以发出报警信号,告知同伴避开天敌。其天敌主要为大中型食肉动物,例如虎(Panthera tigris)、豹(Panthera pardus)和狼(Canis lupus)等。 生长繁殖
雌鹿的性成熟期为1.5~2龄,雄鹿为2.5~3龄。水鹿的交配机制为一夫多妻制,一头雄鹿会尽可能多的与雌鹿进行交配。在印度中部,每年9月至翌年4月为水鹿的发情期,发情时间较长。在中国四川省,水鹿的交配期多为秋季,当开始发情,雄鹿与雌鹿会进行合群,群体中性成熟的雄鹿较少,雄鹿间会争雌角斗。雌鹿的妊娠期为8个月,多在每年的4~5月产仔,雌鹿会带幼鹿一起活动。在海南岛,水鹿无明显的繁殖季节, 每个月都会有幼鹿出生。幼鹿初生时重量约为10千克,非常活跃,有棕色的带浅色斑点的毛发,但这些斑点毛发很快就会脱落。初生幼鹿较为虚弱,但能自己走路,会和雌鹿一起生活1~2年。自然条件下,水鹿寿命可达11~12年,养殖条件下,其最长寿命可达20岁。
鹿角生长:第一组鹿角在雄性一岁时发育,由两个尖刺组成。亚成体2~3岁,鹿角有两棱,由主干和眉叉组成。鹿角在7~10岁时尺寸达到最大。不同地区的雄鹿鹿角生长的高峰期不同,在中国台湾是每年的1~2月,在印度班迪普尔则是每年4~5月,拉贾斯坦邦是整个夏季,而在尼泊尔,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长着硬鹿角的雄鹿。
人工养殖
人工养殖水鹿需为其提供草本、木本的花、果、枝以及栽培作物等饲料,同时在食槽中常年添加盐碱供其舔食并且及时更换新鲜饮用水,保持水槽干净。繁殖季节可将雌雄鹿混养,但应尽量避免动物之间为求偶造成的伤亡,必要时需将较弱的水鹿分开饲养。每个人工养殖场或者动物园在经过几年的配对繁殖后,应与其他动物园或饲养场调换血缘后再进行繁殖,以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一系列基因缺陷问题。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除中国台湾、泰国、印度一些管理良好的保护区外,其他分布区内的水鹿种群都在快速减少,很多地方甚至大范围灭绝。例如在泰国的怀卡康野生动物保护区,截止到2008年,水鹿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2~3只且有增加趋势。在斯里兰卡,由于内战期间偷猎行为的增加(包括保护区内),水鹿数量可能大幅下降。在尼泊尔,除了巴迪亚国家公园和几个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外,其余分布地的水鹿数量下降得非常快。在马来西亚大汉山国家公园,2000年至2010年间水鹿数量从每平方千米0.2只下降到0.01只。在印度中部和东部的其他各邦,水鹿较为罕见,物种数量严重减少。在中国,水鹿的种群数量于20世纪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在1978~2008年间,水鹿种群减少的数量达种群的50%以上。 致危因素
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水鹿长期过度捕猎是种群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另外,人类活动增加,导致水鹿栖息地被破坏和改变也是致命性因素,过量伐林和开垦,使水鹿等大型动物失去了生存的栖息地,所以资源下降乃至灭绝;天敌的捕杀也是水鹿种群数量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
保护级别
2014年,水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被列为易危(VU)动物。
2021年2月,水鹿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各国都为水鹿设置保护区,并开始大力发展人工养殖技术。中国已建成的保护区有广东河源新港珍贵动物保护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虽然野生水鹿在中国被禁止捕猎,但却是中国海南、云南、四川等省的重要养殖鹿类之一。养殖水鹿的皮可以用来制作革,肉可食用,每只成年鹿可取50~100千克净肉,其鹿筋、鹿尾食后还可起到滋补作用,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药用价值
养殖水鹿的鹿茸可以入药,名为“春茸”,即雄鹿未骨化的嫩角,研磨成粉末冲服或做成丸服用后具有壮阳补气、益精髓、强筋骨的功效,主治子宫虚冷、阳痿、精神倦乏、腰膝酸软等症状。
观赏价值
水鹿是许多动物园里比较重要的观赏动物。在中国北京、海南、四川、湖南等地的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饲养着约26头水鹿,供游客们观赏。
种间关系
对水鹿在群落中的种间关联研究较多,目的是为了探讨水鹿在群落中扮演的生态学角色及其引起的保护问题。例如在中国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与水鹿发生直接空间正关联的物种有10种,即具有相同的生境偏好,相互依赖——水鹿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野猪(Sus scrofa)和豪猪(Hystrix brachyura)。其中,水鹿与毛冠鹿、中华鬣羚、野猪存在吸引性,属于偏利型生态学关系。以关联物种数来看,水鹿是网络中较积极的物种之一,在维持群落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