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书院
张之洞是晚清政府颇具影响的封疆大吏,不仅成为近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勇于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著名学者。1869年,他在武昌创立经心书院;1873年,又在成都创建尊经书院;1882年,在太原创立令德书院。然而这些书院的教育内容,基本不出传统的经世之学。后来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与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接触,才开始了解西方事务和自然科学知识。1887年,正在广东担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为培养精于洋务的干练人才,自己筹措经费,亲自选定书院院址,正式创办广雅书院。广雅书院坐北向南,四周设有护院河,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中轴线上有院门、山长楼、礼堂、无邪堂、冠冕楼;两侧设东斋和西斋,分别为学生住宿用;还有清佳堂、岭南祠、莲韬馆等。
民国后改为省立第一中学。
广雅书院无邪堂
课程分为经学、史学、理学、文学4门,学生可自由选择,兼习文章之学,原定学制3年,后改为9年。教学既吸收传统方式,具有新学的特色,对广东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是当时全国有名的书院之一。广雅书院礼堂张之洞对联: 虽贫贱不易其行,以救时行道为贤
广雅书院的办学宗旨,张之洞在《请颁广雅书院匾额折》文中说:“臣设立书院之举……上者阐明圣道,砥硕名节,博古通今,明习时务,期于体用兼备,储为国家帧干之材。次者亦能圭壁饬躬,恂恂乡党,不染浮嚣近利习气,足以漱身化俗。”广雅书院的课程分经学、史学、性理之学、经济之学和词章之学。后又改为经、史、理、文四门,分设四馆。经学,以能通大义为文,不取琐细;史学,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理学,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文学,以翔实尔雅为主,不取浮靡。其中经济附于史学,兼及地理。广雅书院的考课,分官课、斋课两种。凡宵课其间,先将经史理文四门务课卷收齐,即仍发至书院,属其分校评阅,切实批点改抹,务就本门拟为名次,于卷面左方填注拟取某学第几名,不分几等,仍由监院汇齐,送至主讲衙门合阅评定,全院共为榜。至于斋课,则分卷拟取,一切均照官课办理,仍内院长汇齐复加评点,将全院课卷合定名次,列榜宣示。不过这种考课与旧式考试的内容有明显差异,但在期限上没有任何区别。广雅书院的官课期限为三天交卷,斋课没有时间的限定。每课中又分为专门,各专治一种,考课时最少为两种。广雅书院的这种考课方式,也为后来梁启超所主持的湖南时务学堂所汲取。广雅书院虽然有志于创新,开创之初,大致仍未跳出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直到浙江义乌学者朱一新出任广雅书院第二任院长时,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朱一新(18461894)曾肄业于阮元在浙江杭州创办的诂经精舍,他对传统学问研究颇深。他是晚清有数的几个既能研究传统学问,又能接受西方学术的学者。1888年,朱一清受聘于张之洞担任广雅书院院长。他强调读史,认为“若当多事之秋,则治经不如治史之尤要”,“史越近者,越切实用”。又提出史学还应包括时务与经济之学,认为“经济之学皆在四部中”。同时朱新对西学也十分重视。他认为“治西学须明其地势,考其政俗,以知其人之情伪,为操纵驾驭之资。次则兵法。若天算制器诸事,能通之固佳。”他向学生讲述重学、化学、光学,以及西医、铁路、农业机械等。在他所著《无邪堂答问》书中记载了他与学生共同讨论酉学的议题相当宽泛,这对引导学生进步了解西学,培养时务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 广雅书院,是晚清洋务派创办诸多书院中最具影响的一个。
人杰地灵的西关,在长久的沧桑岁月中,留驻了无数可歌可颂的文明墨迹。它在20世纪初叶最早受到欧雨西风的精神洗礼,伴着如春笋萌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关的教育也日趋繁荣昌盛,名校、名师后浪推前浪,贤达、学者云集俨若南海明珠,熠熠生辉。 广雅书院礼堂外景
晚清时期,私学(私塾)仍然占据着重要和主流的教育地盘,同时,另一种较为普通的教育基地,即积数百年历史的书院也逐步发展壮大。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强”主张,兴办实业和学校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1884年(清光绪10年)中法战争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由山西巡抚擢升两广总督。他除在广州兴办造船厂、兵工厂、织布厂、钱币局等实业外,还参访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选定城西源头乡,奏请光绪帝恩准创建广雅书院。1887年筹建,1888年建成,是年6月开学。广雅书院院名取自“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学员由两广各州府县严格挑选,各选拔100名,一律住院,外出需请假、学不进益者开除,考试成绩70名内均有奖励,学制3年等,由于教育管理严格,培养了不少人材。教学既吸收传统教育模式,又具有新学的特色,对广东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是当时全国有名的书院之一。
广雅书院
广雅书院规模颇大,占地70000余平方米,如边同围墙外的护院河约12万多平方米。书院坐北向南,中轴建筑有山长(院长)楼、礼堂、无邪楼、冠冕楼(建于清代、1935年黄麟书重建)是学生的图书馆,珍藏不少典籍善本。东西均为书斋,各有10巷,每巷10间,共200间。东斋是广东学生居读之所,西斋归广西学生用。冠冕楼前东西各有池塘,池边有清佳堂、岭南祠、莲韬馆,供学生读书之暇游览憩息。西池畔还有“湖舫”的建筑,曾是康有为等论学的地方。 1899年(清光绪25年),率先附设西学堂。1901年,清政府颁布皇令“废书院,设学堂,改良私塾”,广雅书院遂改为两广大学堂,1903年再改为两广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再度颁令:改学堂为学校,继续改良私塾。于是原“广雅书院”又改名广东省第一中学,1935年改广雅中学,实行“六二三”学科制,广雅中学的称谓一直沿续到今天。抗战期间,广州沦陷,日伪驻兵于此。胜利后恢复广雅中学至21世纪初。广雅书院由于数历沧桑战火,绝大多数建筑及文物荡然无存。现校内仍留存的有山长楼,冠冕楼,以及清代时建造的大小百岁石桥;高3米、宽l.85米的四块清代石刻--张之洞书《许君说文解字序》、吴大澄书《郑君六艺论》、李文田书《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汪鸣銮书《程子四箴》;高2.14米、宽0.92米,镶嵌于墙上的三块清代石刻--《广雅书院学规》、《两广总督张之洞请领御书扁额折》、《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奏折》;高2米、宽1.09米、厚0.22米张之洞画像石刻。如此众多的大型清代石刻集中于一校,在广州地区尚属罕见。校史室内还藏有刻有广雅铭记的砖、瓦等清代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