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
薯蓣(拉丁学名: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又名山药、野山豆、野脚板苕等。为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其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国;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湖南、河北、山东等地。生长在海拔100~2500米的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或为栽培。 基本信息
拉丁学名
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
科学分类
种
薯蓣 (Dioscorea polystachya)
薯蓣块茎呈长圆柱形,垂直生长。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叶腋内常有珠芽。雄花序为穗状花序,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雌花序为穗状花序。蒴果不反折,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薯蓣块茎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炒食、煮食等,除菜用外,还可代粮。此外,其块茎还可入药,具有补脾、养肺、固肾等功效,主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肾虚尿频等疾病。
形态特征
茎
薯蓣为缠绕草质藤本,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表面无毛。块茎呈长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多,断面干时白色。
叶片
薯蓣叶片为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长3~9(~16)厘米,宽2~7(~1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叶腋内常有珠芽。
花
薯蓣为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2~8厘米,近直立,2~8个着生于叶腋,偶而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蕊6枚。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
果实与种子
薯蓣果实为蒴果,呈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厘米,宽1.5~3厘米,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
物种分布
薯蓣原产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分布于朝鲜、日本;在中国南起广西,北至陕西省,东起河北,西至云南省均有野生分布或栽培。
历史记载
中国是薯蓣重要原产地和驯化中心。《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名为“署豫”,《山海经》有对薯蓣产地的最早记载。已知最早的山药人工栽培记录出现于南朝宋,隋唐至宋元时期,人工栽培技术逐渐普及并不断发展完善,经过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发展,出现多种栽培方法,其中,块茎切段育种、零余子栽植、宿根头繁殖这三种技术至今仍在使用。 生长习性
薯蓣生长在海拔100~2500米的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薯蓣茎叶生长喜温暖,怕霜冻,生长适温为25~28℃;块茎极耐寒,在土壤冻结的条件下也能在露地安全越冬,生长适宜地温为20~24℃,发芽适宜地温为15℃。薯蓣能耐荫,但块茎积累养分仍需较强的光照。薯蓣喜干燥,耐旱忌涝,对土壤要求较高。土壤的pH值以6.5~7.5为宜。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薯蓣为雌雄异株,花期6~9月,果期7~11月。薯蓣种子饱满度差,空秕率高,种子发芽适温为30℃~32℃。
人工繁殖
人工栽培下主要采用山药栽子、山药段子、零余子制备种薯,此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进行繁育也具有很大潜力。
山药栽子育种
山药栽子是薯蓣块茎上最细长的部分,是薯蓣块茎上端有芽(顶芽)的一节,在薯蓣收获时从块茎上掰下,翌年春暖后开始栽种。
山药段子育种
山药段子只在山药栽子不足时使用,其上只有侧芽(不定芽),因此顶端优势不如山药栽子。山药段子是将薯蓣块茎按8~10厘米切成小段制成的,一般在播种前1个月左右准备好,准备好后可直接播种或先消毒晒种后安全播种。
零余子繁殖
零余子俗称山药豆,是薯蓣蔓的叶腋肥大而形成的珠芽。第一年秋季,选大型零余子沙藏过冬,第二年早春,在苗床沙培催芽后进行栽植;或在终霜前15天左右直接条播于露地,秋收块茎供翌年用种。由于零余子繁殖的种薯生活力旺盛,故可每隔3~4年用零余子繁殖一次,其余年份采用山药块茎进行繁殖。
栽培技术
整地作畦
种植薯蓣前要选择适宜的栽培地、开沟。栽培地以土质疏松、地势高燥、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透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好、pH5.5~7.0、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种植前进行深耕,翻地后做平畦或高畦,并结合整地施入足量的腐熟粪肥。 田间管理
薯蓣藤蔓细长脆嫩,出苗后需要及时支架扶蔓,通常采用人字架、三角架、四脚架,架高1米左右,使茎蔓向上生长。
5~8月应期间,需分次追肥,以粪水及厩肥为主,可结合浇水施用或撒布于根旁。中耕除草一般结合追肥浇水进行,中耕宜浅,近植株处杂草用手拔出,以免伤根。块茎生长盛期遇到旱情时,要注意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遇雨涝天气应及时排水。 病虫害防治
薯蓣在生产上常见病害有根结线虫、炭疽病、斑枯病、褐斑病。常见虫害以蝼蛄、蛴螬、小地老虎和沟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为害最重,此外还有山药叶蜂、山药叶甲等。 在防治上,可采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波尔多液、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防治病害;利用敌百虫等药剂或震落捕杀、人工诱杀等方法防治虫害。此外,还可以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如冬前深翻土地,合理安排茬口,避免连作;合理灌水和施肥,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改善株间通透性等。 采收
薯蓣一般在茎叶经初霜枯黄时即可收获,冬季土壤不结冻的地区可陆续采收。收获时先拔架材和茎蔓,收取零余子后,再挖掘块茎。种薯宜在降霜前收获,收获过早,组织不充实;收获过晚,易腐烂变质。挖掘时切勿损伤薯皮或切断块茎。 贮藏
薯蓣的贮藏可分为冬季贮藏、夏季贮藏和整年贮藏。其中,冬季贮藏是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贮藏方式。按照贮藏地点的不同,可分为室内贮藏、室外贮藏;地上式贮藏、地下式贮藏、半地下式贮藏。按照贮藏设施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沟藏、窖藏、堆藏、井藏、筐藏及冷库贮藏等。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薯蓣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还含有薯蓣皂苷元、多巴胺、盐酸山药碱、尿囊素、止杈素II、氨基酸、山药多糖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可炒食、煮食、糖馏等,除菜用外,还可代粮。 药用价值
薯蓣块茎可入药,具有补脾、养肺、固肾、益精等功效,主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遗精,带下,肾虚尿频。外用治痈肿,瘰疬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