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
基本信息
拉丁学名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科学分类
主要特征
分布区域
原产于安第斯山脉地区,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有大量种植,欧洲、北美洲、亚洲和非洲有引种;在中国主要种植于甘肃、内蒙古、山西、青海、河北和云南等地
藜麦植株呈扫帚状,株高60~30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茎色多彩,因品种而异。叶片宽阔,呈现多种形状,植株上部叶片呈柳叶形,中、下部叶片卵状三角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幼叶绿色,老叶黄色、紫红色或红色等。花序呈圆锥形,分枝较多。花序颜色因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有黄色、红色、橘色、粉色、紫色等。花没有花瓣,有雌花和完全花。果实为瘦果,呈圆柱形、圆锥形或椭圆形。种子形状和大小差异很大,颜色多样,有黑色、白色、红色、黄色等。
藜麦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被誉为“全营养食品”“超级谷物”,除食用外,还具有巨大的饲用潜力。藜麦淀粉、皂苷、蛋白、籽油和富含矿物元素的藜麦提取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此外,藜麦种子颜色多样,可用于城市绿化中。
研究历史
藜麦原产于安第斯山脉地区,在当地已有约7000年的种植历史。藜麦在当地语言中有多种称谓,奇布查人(波哥大)称它为“suba”或者“supha”, Tiahuancotas人(玻利维亚)称它为“ jupha”,阿塔卡马沙漠的土著人则把它叫作“ dahue”。León(1964)认为“quinoa”和“ quinua”是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阿根廷和智利对藜麦的称谓。 藜麦的驯化和传播与人类的迁徙及文明发展密切相关。公元前5000年左右,南美洲提提喀喀湖地区的土著居民以野生藜麦作为粮食作物,开始了对其进行驯化的过程。公元前5000~3000年,随着印加文明的发展与扩张,藜麦被传播开来,逐渐到达哥伦比亚(北纬20°)和智利(南纬42°),甚至更遥远的波多黎各(南纬47°)。 形态特征
根
根系非常发达,呈网状分布。
茎
植株呈扫帚状,株高60~30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在近地表处呈圆柱形。茎色多彩,因品种而异。
叶
叶互生,有柄。叶片宽阔,呈现多种形状,植株上部叶片呈柳叶形,中、下部叶片卵状三角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叶片边缘平滑,或呈齿状、锯齿状,幼叶表面多覆盖有绒毛,有的品种则无短绒毛。幼叶绿色,老叶黄色、紫红色或红色等。由于甜菜红碱的存在,通常叶柄基部或叶脉呈现红色。
花
花序呈圆锥形,分枝较多,花序长度15~70厘米,着生在植株顶部或基部叶腋处。花序颜色因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有黄色、红色、橘色、粉色、紫色等。花没有花瓣,有雌花和完全花。完全花有5个萼片、5个花药及1个上位子房,子房上柱头有2或3个分枝。
藜麦花据两性花或单雌花、花被的存在与缺失,以及大小可分为5种类型。顶生两性花:顶生花,宽2毫米,存在于主花枝、基部花枝及侧花枝花序簇花中。侧生两性花:分散在雌花及二歧聚伞花序的一级、二级甚至三级花枝末端,这些花经常具有5个花被及雄蕊。具花被大雌花:具5个花被,无雄蕊,大小为两性花一半(1毫米)。具花被小雌花:分布在二歧聚伞花序的终端分枝上,除了花较小外(0.5毫米),形态学上与具花被大雌花相似。无花被小花:只有裸露的心皮,没有花被,存在于二歧聚伞花序的终端分枝上。
果实与种子
果实为瘦果,由外到内分别为花被、果皮及种皮。果实直径1.8~2.6毫米,形状为圆柱形、圆锥形或椭圆形。种子形状差异很大,由圆锥形、圆柱形到椭圆形,大小差异也很大,小(<1.8毫米)、中(1.8~2.1毫米)、大(2.2~2.6毫米)不等。种子颜色多样,有黑色、白色、红色、黄色等。
物种分布
藜麦在南美洲地区的种植范围极广(尤其在安第斯山脉地区及其周围),从哥伦比亚内的北纬20°到智利的南纬40°的地区均可种植,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有大量种植,欧洲、北美洲、亚洲和非洲有引种。中国于1987年首次由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牧科学院引种试验成功,并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迅速发展,主要种植在西藏、青海、云南和贵州等高海拔地区,新疆、甘肃和山西等西北干旱少雨区,吉林、黑龙江等高纬度冷凉区,以及内蒙古、河北等高海拔地区。 生长习性
藜麦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和耐盐碱等抗逆特性,从海平面到4500米海拔都有分布。喜热带、亚热带干湿气候,生长气温为2~35℃,生长适温14~18℃,在营养生长阶段可耐轻度霜冻(-1~0℃),在种子结实之后可耐-6℃低温;性喜强光;对土壤酸碱度的耐受范围在pH4.5~9.5,以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海拔适中的中性土壤更适宜藜麦生长。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藜麦具有限生长的圆锥花序,是典型的两性花和雌花共生的作物,且顶端两性花出现后分枝发育终止。藜麦以自交为主,风媒兼性异交为辅的模式进行繁殖。圆锥花序上花被张开使籽实可见,即表明其种子生理成熟。藜麦种子发芽快,暴露在潮湿环境中数小时即可发芽。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根据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耐逆、抗倒伏、稳产、高产的藜麦品种。不同的种植区域,藜麦播期差异较大。春播地区,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或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播种,以5月中旬播种为宜(最好选择雨后播种)。如提前播种,可采用地膜覆盖,确保正常出苗。夏播或秋播地区应将成熟收获期调整至少雨季节,并依据农时适时开展播种。采用纯度、净度高且活力强的种子。播种方式有撒播、条播、穴播或育苗移栽等。 栽培管理
栽培地点选择
种植区域适宜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冷凉地区,无霜期不低于100天,生育期温度稳定在15~28℃,5℃以上有效积温不低于2000℃。选择在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种植。藜麦不宜重茬,且对除草剂较为敏感,倒茬选地时宜选用前一年未施用除草剂的地块。
田间管理
采取机械除草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除草,无覆膜种植田可采取中耕锄草与深耕培土相结合的方式。
尽管藜麦属抗旱作物,但生育期内灌水对提高产量具有显著作用。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应依据藜麦长势、种植环境和气候等具体情况而定。藜麦出苗期和开花期均是水分临界期,应控制好灌水量。开花期灌水要尽量避开大风天气,以减少因灌水引起倒伏。 在土壤施肥方面应因地制宜,做到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足底肥。藜麦对氮肥敏感,生育前期不宜追肥,可依据藜麦长势和土壤肥力状况,在孕穗期适当追肥。同时,为促进藜麦开花结实和籽粒灌浆,可在初花期和灌浆期结合防虫措施喷施叶面肥,叶面施肥配制浓度宜淡不宜浓。
病虫害防治
病害
叶斑病症状为病叶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央黄白色,上有小黑点着生,发病后期病斑中央穿孔。叶斑病主要在雨季发生,可用氟菌·肟菌酯和戊唑醇防治。 霜霉病在藜麦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叶正面形成不规则淡黄色或粉红色病斑,叶背面出现灰色、淡粉色、深灰色霉层,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发病严重时叶片脱落,甚至整株枯死。多雨多雾、空气潮湿、田间湿度高、种植过密或株行间通风透光差等均易诱发霜霉病。可通过筛选抗性品种、选择合理的种植方式、进行营养管理、控制种植密度等措施进行防治。
根(茎)腐病由瓜笄霉(Choanephora cucurbitarum)等病菌侵入植株茎基部造成。初期病部呈暗褐色,后期在茎部或根部逐步扩展,致使皮层腐烂,叶片变黄,穗部因养分供应不足而枯死。该病可通过监测土壤湿度、控制灌水量、确保田间无积水等措施进行预防。
虫害
防治这些害虫,应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措施。选用抗(耐)虫品种,合理轮作,秋季深翻土壤、及时清理农田作物残茬,春季耙磨土地、及时中耕除草。对象甲类害虫可在藜麦田四周挖防虫沟捕捉成虫、集中消灭;对藜麦根蛆,可在田间放置蓝色黏虫板或用毒饵盆诱杀成虫;对斜纹夜蛾、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釆用灯诱、性诱、食诱(包括糖酒醋液方法),诱杀成虫;对盲蝽、蚜虫可使用黄色黏虫板。针对象甲、根蛆等地下害虫,还可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处理。盲蝽、根蛆成虫(蝇类)、鳞翅目幼虫可用苦参碱水剂喷雾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藜麦就被南美洲提提喀喀湖区土著居民筛选为主粮作物,被称为“粮食之母”。藜麦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且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例均衡,所含有的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均能满足人体日常所需。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其为唯一能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单体植物,并将其正式推荐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全营养食品”,被誉为“超级谷物”,国际营养学家称之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藜麦食品主要有粥、杂粮麦片、馒头、面条或意大利面等蒸煮类制品,饼干、面包、蛋糕等焙烤类制品,啤酒、白酒、味噌、酱等发酵类制品,以及代用茶、饮料等饮品。此外,藜麦嫩叶可以作为蔬菜食用。
饲用价值
藜麦的籽实、麸皮、秸秆均具有巨大的饲用潜力。藜麦籽实可以为家畜提供蛋白质,改善饲料中的氨基酸比例;藜麦麸皮和秸秆作为藜麦加工的副产品,在饲喂家畜方面表现出与其他优良饲草料相当的饲用价值。此外,藜麦全株在灌浆期收获适口性好,较适宜作为青绿饲料。影响藜麦饲用价值的限制因素是其皂苷导致的苦味,但也有研究表明一定含量的皂苷有利于促进反刍动物的消化。用藜麦饲喂牲畜前应去除皂苷或降低其含量,藜麦谷物或碾磨副产品在非反刍动物饲料配给中的比例不应超过日粮的30%,以避免皂苷对动物采食量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经济价值
藜麦淀粉颗粒小、黏度高,可用于特殊的工业用途,如增稠、稳定、凝胶、膨胀、持水和黏着,用其制作的可食用薄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藜麦皂苷还可以在工业生产中用作天然杀虫剂、洗涤剂、泡沫剂、乳化剂等的原料。此外,藜麦蛋白、藜麦籽油、富含矿物元素的藜麦提取物等逐渐受到化妆品行业的关注,有望成为天然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观赏价值
藜麦种子颜色多样,且色彩艳丽,用于城市绿化中,可以丰富园林绿化模式,形成独特的农作物景观。
相关研究
藜麦中含有酚类和黄酮类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消炎、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多种药理作用;皂苷虽然是藜麦中的抗营养物质,但它具有镇痛、抗炎、抗真菌、抗病毒、抗癌、降血糖、抗氧化等药理学特征,应用于制药业具有较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