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是对异本的考证研究,这是一切问题的基础,不可缺少。因为此书异本甚多,根据明治四十四(1911)年发表的山田孝雄博士(注解1)的研究,各种本子可分成3门17类30种。昭和年代高木武博士(注解2)又增补成为5门22类44种。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异本,是因为本书作为平家琵琶(注解3)在说唱流行过程中进行过无数次有意的增补删改或无意的变动。它不像普通书籍那样是以原作者写的原貌流传于世的,而是经许多后世人加过工的,是所谓与时代共成长、在国民中抚育而成的书。当然原作者的思想是核心,但那个时代国民一般的思想或支撑之,或掩盖之,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国民文学。 这里省略对异本的详细说明,但有必要说一下有关异本的卷数问题。流行本是12卷,此外设灌顶卷(注解4)。各种本子以怎样处理灌顶卷被分成几大类。但在12卷流行本以前有6卷本,据推测再往前追溯还有3卷本。相反,超过12卷的有20卷的长门本、48卷的源平盛衰记。从3卷膨胀到48卷,这一变化正秘藏着本书具有的特殊性质。
作者和写作年代问题也不能同异本问题截然分开。关于作者,徒然草(注解5)早就有信浓前司行长说(注解6),流行的基本上是这个说法。山田博士认为,信浓前司行长写作了3卷本或6卷本的平家物语,12卷本的平家物语是吉田资经(注解7)写的。关于写作年代。流行的说法是,3卷本写于承久(注解8)以前,流行本写于藤原氏任将军的时代(注解9)。后藤丹治(注解10)进一步限定流行本完成于仁治三(1242)年到建长四(1252)年的11年间。因为仁治三年追赠后鸟羽院的尊号,建长四年藤原氏将军绝嗣(注解11)。后藤丹治又认为盛衰记完成于宝治元(1247)年到建长无(1249)年的三年间。因为盛衰记记有:巴御前(注解12)91岁死,推算此年是宝治元年;建长元年则追赠顺德天皇以顺德院的尊号,但书中写作佐渡院。 那么,平家物语作为史书可以信赖到什么程度呢?关于这个问题,星野博士的看法可以作为大体的标准。星野博士认为,此书虽完全根据事实写成,但附会粉饰极多。作者先假定清盛性格残暴,重盛(注解13)仁孝,源氏勇健,平氏懦弱,而后下笔,符合此前提的事实务求详尽,与此不符的事实则删去不记。例如,重盛之子资盛曾在路上受到摄政基房(注解14)的清道人的侮辱,怀恨在心,便在道旁待候基房到来,当面切去那清道人的发誓。这件事玉叶(注解15)和愚管抄皆记为重盛所为。但平家物语将之作为清盛所干,并说重盛曾劝阻,但清盛不听。 又如吾妻镜明确记载:富士川之战时,齐藤实盛不在维盛阵中,他投向平氏是在战斗结束两个月以后。(注解16)所以评论源平将士强弱一类的故事肯定是虚构的。 这类事实矛盾、年月、人名相异的地方很多。甚至宣旨(传达天皇命令的文书)和媒状(官署的传阅文件)之类也因任意修饰文辞而不是普通的文体。星野的结论是,总而言之,平家物语不可当作正确的史料使用。
对于这类书本来就不宜细致地去探索每个事件的真实性。然而,与一般的物语类同样,它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和生活展现了宝贵的事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研究书中所反映的历史观。
书中所见到的基本历史观是未法史观(注解17),即把道代规定为末世,认为是衰落的时代,与此相比,视上古为盛世而向往之。然而,所谓衰落具体表现为哪些事实呢?它表现为王法的灭尽。法皇(注解18)慨叹平氏一族随心所欲地晋升官位,最后说“此亦世末而王法尽之故也”,可以说明这一事实。又记善光寺起火焚毁,说“王法将尽则佛法已先亡。……据闻,灵山多灭失似乃王法已终之先兆”。也认为王法与佛法一起灭亡。这些正是因保元以来的战乱而经历了公家衰落的当时人们亲身感受到的末世的具体事实。 衰退史观也是愚管抄的基本史观。在这个时代,衰退史观是普遍的历史观。但本书的特点是,在普遍的衰亡过程中也伴随着急速的盛衰变迁,盛者必衰,合者必分的事实。全书主题平家的盛衰是其大的表现,而书中随处串插的故事也多贯彻了这个原理。其中,卷首写的白拍子诋王与佛御前的故事(注解19),历历在目地表现了人世盛衰变化无常,也可以说是平家盛衰的缩影。诋王咏的和歌:“生长的,枯萎的,同是野边草,秋天来临皆归于水泡。”这首和歌的根本精神是贯穿全书的思想,也是故事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哀愁的原因。 但是,作者并不想对衰亡的悲哀放置不理,任其自然。他在最后准备了一条拯救之路,那就是彼岸的欢乐,实现往生的夙愿。诋王和佛最后都超脱恩仇,共同抱有往生净土的喜悦。甚至被认为是佛敌法敌的逆臣重盛,最后也受到阿弥陀(注解20)的接引,实现了九品托生(注解21)。今世的哀愁和罪恶即使无法逃避,也能得到来世的欢乐。故事讲述了无限的哀愁,同时也使人感到若有若无的温暖,就是因为有这条拯救之路的缘故。 个人可以这样得救,国家怎么办?难道王法不能灭而复兴吗?故事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如前所述,愚管抄对此做了自己的解答。这是因为愚管抄是经世论的书,与此相反,平家物语不过是文学书。但是,平家物语也并非没有隐约可以推测这类回答的记事,虽然不是明快的回答。卷5“鬼魂的审判”记清盛的邸宅常起异变,被认为是衰亡的前兆。同时又记:某青侍梦见公卿们列座于皇宫议事,而他们是诸神的化身。其时,位于末座的严岛大明神首先被驱逐,继而八幡大菩萨将平时由平家保管的节刀(注解22)赐予当时流放在伊豆的源赖朝,于是,春日大明神说,希望其后亦赐予吾孙。这是看到政权从平家移到源氏、将军职由源氏转为藤原氏的历史事实后创作的故事。但可以窥见这样的思想:国家将因掌权者的交替而得到维持,而且这是八幡大菩萨的神意预先规定的。可以说平家物语的作者与愚管抄一样,也相信源氏和藤原氏将军能够保护王法,进而可以说它承认武士活动的意义。故事详记武士言行,强调其勇武,这些自不待言。认为思考周密、信仰神佛、注意文事等是武士必备的品德的记事随处可见,表示了作者对武士成长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寄与强烈的期望。希望从武士那里看到从公家那里期待不到的新道德和强大实力是与如下认识有关的,即承认武士有力量承担维护行将灭亡的王法的重任。同样处于衰亡过程中,个人通过信佛从而往生净土而得救,国家则靠武家的力量而避免灭亡,这可以说是平家物语的基本思想。 1、山田孝雄:1873一1958年,国语国文学家,著有《日本文法论》等。
2、昭和:年号,1926—1988年。高木武:1879—1944年,国文学家,著有《平家物语与源平盛衰记》。
4、灌顶卷:平家物语终卷,写安德天皇母劫后出家隐居,宣扬“诸行无常”、“欣求净土”的佛教思想。 5、徒然草:吉田兼好的随笔集,1330—1331年成书。
6、一般认为:信浓前司行长即信浓国前国司中山行长。
7、吉田资经:1181—1251年,参议、大宰大式。
9、藤原氏任将军的时代:1226—1252年。
10、后藤丹治:1897一1963年,国文学家,著有《战记物语研究》。
11、1252年镰仓幕府废九条赖嗣,迎立宗尊亲王为将军,藤原氏将军终绝。 12、巴御前:源义仲(1154一1184年,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将)之妾,生卒年不详,以勇妇知名。 13、平重盛:1138—1179年,平清盛之子,武将,内大臣。 14、藤原基房:1144—123D年,关白、大政大臣。
16、1180年,平维盛(平重盛之子)率讨伐军在富士川与源赖朝军会战,误认水鸟惊飞声为敌军袭击而败走。斋藤实盛:1111—1183年,平安时代的武将。 17、末法史观即佛教三时观。佛灭后法有三时:正法五百年,教(说教)、行(修行)、证(证悟)俱全,佛法正确无误;像法一千年,有教、行而无证,佛法形式化;末法一万年,有教而无行、证,佛法将灭。
18、法皇指后白河法皇。
19、诋王和佛是平家物语中的两个有名舞女。
21、九品托生即往生极乐世界。九品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九个等级。 22、节刀:大将出征时天皇赏赐的刀。
保元物语、平治物语
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分别是以保元之乱、平治之乱为主题的军记物语,篇幅皆3卷。并且两书的结构和文章相同点很多,因此认为作者是同一个人的说法普遍流行。但我对此不能不抱有疑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书很相似。以保元之乱或平治之乱一个事件为中心集中叙述;通篇整齐、统一,不像平家物语那样这也写一点,那也写一点;因而描写战斗构成全书的中心。代表性的战斗保元物语有夜袭白河殿,平治物语有待贤门之战(注解1)。在人物方面,占据主要角色的勇士,保元物语有为朝,平治物语有义平;成为其对手的武士,前者为义朝,后者为重盛;公家的中心人物、制肘武士行动都无好下场的,前者为赖长,后者为信赖(注解2)。这些方面确实很相似,但能否成为作者是同一个人的证据呢?我认为,这种类似在别的作者参考以前的作品时也会出现的,而且不如说是很自然的。对内容所反映的思想和历史事实的处理进行比较,比形式上的比较更加重要。如果这方面有差异的话,就很难说是同一个作者写的;如果勉强看作是同一个人写的话,那么应该认为是在经过相当时期思想发生变化以后。而我认为这两部书存在着这样的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保元物语带有实录的朴素性,而平治物语文学性的修饰很浓。当然这不是从保元物语的记述都正确这样的意义上说的;它也有许多修饰,也有谬误,但叙述的形式装作实录的样子,是实录式的。事实之一,如保元物语中插入了宣旨、官符(朝廷的命令书)、消息等的原文,而在平治物语里这样的穿插一个也没有。这是叙述精神的很大差异。
第二个差异是:平治物语中加进了很多合辙押韵的笑话和落首(时事讽刺诗),这些笑话和落首在许多情况下都写成是九条太政大臣伊通(注解3)说的。而在元物语中这样的笑话、落首一个也没有。再进一步说,平治物语中作者写的带有教训和说明意思的文章远比保元物语要多,保元物语始终是平淡的记载事实,而在这样的 地方,平治物语加上了教训式的文辞和说明性的文章。
我是根据上述差异而对两书完成于同一作者之手的说法提出疑问的。并认为,从时间上说保元物语在前,平治物语在后。平治物语那种旁观者的从容不迫,大概在事件后经过相当时日才有可能,而保元物语那样细致的实录,则不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也是能够写出来的。
再举一例,以具体记事表明两书的先后,即保元年间恢复死刑的记事。保元之乱后,对为义(注解4)等源平70余人处以斩首,由此而强调自嵯峨天皇弘仁元(810)年诛藤原仲成(注解5)以来中断了347年的死刑重新恢复。两个物语都记载了这件事,事实大体相同并都大书其意义。但平治物语在此记事后加上了一段文字:宫外记记录(注解6)注:仲成射杀于禁所(注解7),故非真正的斩首。这段文字表明作者想把死刑中断之始放在比弘仁年更早的时代。这是想更强烈地说明保元年间恢复死刑的意义的心情的表露,是在看到了保元物语的见解后对其所加的修正意见。很清楚,平治物语的作者参考了保元物语的这一条目,写出了自己的文章,再加上来自宫外记记录的知识,而提出了修正意见。 其次,关于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同平家物语的先后关系问题。流行的看法完全根据藤冈作太郎博士的见解,认为平家物语在先,保元、平治物语在后。我也同意这个说法。只是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平家物语恐怕是指承久之前写成的3卷本平家物语。而在流行本形态已完备的仁治、建长时期(注解8),两书应已出现。两书尤其是平治物语,反复说到源氏作为武士的非凡之处,这也可以作为表明两书是源氏将军时代的作品的证明。 1、夜袭白河殿:1156年7月11日拂晓后白河天皇方面的平清盛和源义朝奇袭崇德上皇谋叛的据点白河殿(在贺茂川东,大文字山麓),获大胜。待贤门之战:1159年12月26日晨平重盛率军从待贤门(皇宫外郭十二门之一)进攻源义朝军,双方激战,原义朝败逃被杀。 2、源义朝:源为义长子;源为朝:源为义第8子;藤原赖长:左大臣。在保元之乱中源义朝站在后白河天皇方面,源为朝站在崇德上皇和藤原赖长方面。源义平:源义朝长子;藤原信赖:中纳言。两人与源义朝皆在平治之乱中兵败被杀。 4、源为义:1096—1156年,武将,保元之乱中站在崇德上皇一方,兵败身亡。 5、嵯峨天皇:第52代天皇,809一823年在位。藤原仲成:774—801年,参议,810年药子之乱的策划者,为嵯峨天皇军射手。 6、宫外记记录:太政官外记局日记。
7、禁所即狱中。
8、皆年号。仁治,1240--1242年;建长:1249--12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