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聚繁殖,营巢区由数十对到上万对都有。求偶时会在空中相互追逐,并大声鸣叫。一般性活动如相互理羽、击喙和鸣叫都在巢穴中进行。配偶忠诚度高,离婚事件并不多见。同一对会重复沿用旧巢穴。
回巢
所有海燕都或多或少成群繁殖,这很容易受到食肉动物如鼠类的袭击。因此,它们中的大部分种类选择在没有地面食肉类的孤岛上繁殖。不过,斑腰叉尾海燕却在秘鲁(很可能智利也有)干旱贫瘠的阿塔卡马沙漠中的硝石层洞穴中繁殖,而环叉尾海燕也在这一地区繁殖。不过,环叉尾海燕的繁殖群居地一直没有被发现,它们也许是巢址最不为人所知的海鸟,有可能在通往安第斯山脉的纵深腹地,或者在靠海的崖壁上。除了加岛叉尾海燕,其他所有种类均在夜间来到群居地,在高纬度地区,则为光线最暗的时候。海燕配偶在岩石间、树根间或(少数情况下)灌木丛下挑选某个洞穴营巢,配偶关系会从一个繁殖期延续至下一个繁殖期。繁殖行为相当同步,并有季节性。不过热带种类经常会出现延迟现象,以至于一年内各个时期都有繁殖行为。而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一年会出现2次斑腰叉海燕繁殖期,因为在此繁殖的2个相当独立的斑腰叉海燕种群虽然每年只繁殖1次,但彼此的繁殖时期相差6个月左右。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亚速尔群岛上;2个在体型和遗传方面存在某些差异的斑腰叉尾海燕种群,繁殖的时期也相差6个月。在其他地方,斑腰叉尾海燕则为通常情况下的一年繁殖一次。 海燕类一窝单卵,卵为白色,有时带斑点,产于地面并孵于地面,亲鸟双方轮流孵卵,各孵1~6天,总共需要40~50天。卵一旦丢失,亲鸟在该繁殖期内基本上不再生产,原因很可能是卵的体积太大(可占雌鸟体重的25%),再产1枚卵需要太多的时间。
亲鸟给雏鸟喂部分消化的食物与胃油的混合物,雏鸟在59~73天后(7至11星期)于夜间单独离巢飞走。虽然在雏鸟飞羽快长齐时,亲鸟喂食的次数开始减少,但并没有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将雏鸟遗弃。事实上,即便在雏鸟离巢后,亲鸟也会不时回巢穴看看。幼鸟一旦离巢成功,在海上生活4至5年至性成熟,才返回营巢区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