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 鳜鱼( Siniperca chuatsi ),属鲈形目鮨鲈科 鳜属 鱼类。 又称松花江鳜、桂花鱼、季花鱼、季鱼、鳌花鱼等,俗称翘嘴鳜。 体高侧扁,口大,下颌较上颌突出。体黄绿色,腹部灰白。体侧有不规则暗棕色斑块。
基本信息
分布区域
分布于从红河水系到阿穆尔河水系北部的亚洲水域,包括越南、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等
保护级别
2020年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物种(LC)科学分类
主要特征
鳜鱼分布于从红河水系到阿穆尔河水系北部的亚洲水域。 多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河流或湖泊水库的静水或缓流处。 性成熟早,天然水体雄鱼1龄性成熟,雌鱼2龄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鱼1龄均可次性成熟。繁殖季节长江流域一般5~7月。怀卵量为3万~20万粒。卵含油球,漂流性。 长江流域天然水体中,体重可达10千克。人工养殖条件下,当年可达0.5~1千克。
鳜鱼为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0~35℃。 但是冬季潜入深水处,不食不动。 性情孤僻,不合群。 在自然条件下,只以活鱼、虾为食。有趋光性,白天卧穴,夜间到水草丛中觅食。
鳜鱼自古就是名贵鱼类之一,肉质细嫩,营养丰富 ,属上等淡水食用鱼类。 根据202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21年中国鳜鱼的养殖产量为37.3万吨。
形态特征
幼鱼形态 孵化时,鱼苗全长约4.2毫米,肌节28(12+16)对,黑色素仅分布在眼和卵黄囊上。仔鱼全长5.1毫米时, 肌节 29(10+19)对,口能开闭,能平游。
成鱼形态 体长梭状,侧扁。口大,有齿。下颌较上颌长。鳃盖骨后缘有锯齿状大棘。鳃孔大。鳞细小。背鳍、腹鳍、臀鳍的前缘均有硬棘。胸鳍、尾鳍圆形。侧线完整,在尾柄为侧中位,向前较高。体黄绿色,腹部灰白。体侧有不规则暗棕色斑块。有一狭长的黑色带纹从吻部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分布于从红河水系到阿穆尔河水系北部的亚洲水域,包括 越南 、中国、 朝鲜 、韩国、俄罗斯等。
栖息环境 鳜鱼属底层鱼类, 多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淡水河流或湖泊水库的静水或缓流处,尤其是水草茂盛的湖泊、水库中。 鳜鱼为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0~35℃,最适水温18~25℃。繁殖适宜水温为21~32℃,最适水温是25~28℃。 pH范围:7.0~7.4;dH范围:2~5。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在自然条件下,鳜性凶猛,终生只以活鱼、虾为食,不摄食其他饵料生物,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不同生长阶段摄食对象有所不同,卵黄襄还没有完全消失前就开始摄食比较纤细的其他饵料鱼,全长15厘米以下的鳜鱼喜食虾类及小型的鱼类,25厘米以上则喜食较大型鱼类,如鲤、鲫等。 善于隐蔽,常躲在水生植物根部等隐蔽处,以身上斑块迷惑其他鱼类。
节律行为 鳜鱼白天卧穴,夜间到水草丛中摄食。 夏天在遮阳处避暑,冬季潜入深水处越冬,春季转暖后,游向浅水区觅食。 平时独居生活, 在繁殖季节,亲鱼集群到产卵场去产卵。
社群行为 鳜鱼性情孤僻,不合群,喜欢单独行动。
生长繁殖
繁殖 鳜鱼性成熟早,天然水体雄鱼1龄性成熟,雌鱼2龄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鱼1龄均可性成熟,但一般选择 2龄以上的鳜鱼作为繁殖亲本。怀卵量较大,一般相对怀卵量为10万粒/千克,个体绝对怀卵量随亲鱼个体增大而增加,为3万~20万粒。鳜鱼的繁殖季节因地而异,长江流域一般在5~7月,南方在4月,北方较迟。 在江河中,鳜鱼集群逆水游向浅滩处追逐产卵。在湖中,鳜鱼喜欢在平缓微流水的浅滩处产卵。产卵多在夜间进行。 卵含油球,漂流性,卵径为1.2~1.4毫米。受精卵孵化时间3天。
生长 鳜鱼生长较快,1岁体长达100~200毫米,2岁体长达250毫米左右,3岁体长达300毫米。 长江流域天然水体中,1龄鳜体重可达120克,2龄体重达300克,3龄体重休800克,4龄体重达1500克,4龄以上生长减慢。天然水域捕获的个体体重可达10千克。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迅速,饵料充足,当年鳜苗养殖到年底体重可达0.5~1千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前,鳜鱼在中国各大水系及其附属湖库中的野生资源较为丰富,在渔获量中占比5%~10%。70年代后,鳜鱼野生资源衰退严重。长江水系的洪湖鳜渔获量从1960年的5%下降 到1981~1982年的0.2%,到2003年已很少见到。而黑龙江流域20世纪90年代较60年代相比,不但数量明显衰退,而且呈现低龄化、小型化的趋势。黄河、 海河 的干支流以及附属湖泊已成偶见种。
致危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国部分地区认为鳜鱼对其他经济鱼类有负面作用,因此将其作为“除害”对象。另外,过度捕捞、栖息地环境破坏、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也导致鳜天然资源衰退。
保护等级 202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物种(LC)。
保护措施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长江流域湖泊开展鳜鱼增殖放流工作。 2007年12月12日,鳜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鳜鱼是中国淡水鱼珍品, 与 黄河鲤 、 松江鲈 、 兴凯湖白鱼 被誉为中国淡水“四大名鱼”。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不少地区开展了人工养殖,主要养殖地区有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
地。其中广东的商品鳜鱼养殖规模最大,占中国的20%~40%。 根据202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21年中国鳜鱼的养殖产量为37.3万吨。
食用价值 鳜鱼自古就是名贵鱼类之一,1972年出土的 马王堆汉墓 内的随葬品中就包括鳜鱼的标本。 鳜鱼是珠江四大名贵河鲜(鲈、嘉、鳜、魽)之一。 鳜鱼肉嫩鲜美,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19.3克,脂肪0.4~3.5克。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钙、钾、镁、硒和其他营养元素。
人工养殖
养殖方式 养殖鳜鱼的方式主要有:流水跑道、工厂化、网箱、传统池塘养殖。 其中,池塘养殖时,应选择在水源充足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为宜。放鱼种前,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凡是适合“四大家鱼”的水域,都可以用网箱养殖鳜鱼。
饲料投喂 鳜鱼自开食起就以活鱼虾为食,在放养鱼种前,可以在养殖池中培育前期饵料鱼。其后,根据水温、生长速度确定饵料投喂量。 当鱼体处于饥饿情况下,会相互攻击,因此,养殖过程中须确保饵料鱼充足。
鱼病防治 导致鳜鱼病害的原因并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如水体环境变化、饵料携带病原体、用药不当、传染性因素等。常见的疾病 水霉病 、 细菌性烂鳃病 和 车轮虫病 等。 防治措施主要有:加强日常管理,每天巡塘,检查鱼类活动、摄食情况、水质变化。鳜鱼不喜死物,应及时捞出死鱼死虾。鳜鱼对鱼药敏感,尽量不使用鱼药,或者使用低剂量鱼药。
物种区别 中国常见的鳜属鱼为鳜鱼、 大眼鳜 和 斑鳜 。其中,斑鳜生长速度最慢,鳜鱼生长速度最快。 但是,斑鳜较其他两种的抗病能力更强。 人工养殖时,若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可能会影响经济效益。在幼苗阶段,三种鱼差别不大,长到4~5厘米时,才方便区分。 特征
鳜鱼
大眼鳜
斑鳜
体型
体高,被隆起,弧形
体较低,不隆起,略弧形
体延长
体色
黄绿色至褐黄色
褐黄色
暗褐色
体侧斑块
棕黑色斑点或斑块
棕黑色斑点或斑块
黑斑块或铜钱状斑
颌骨是否达眼后缘
是或更下
否
是
下颌前端犬齿
强大
不明显
有
颊下部及鳃盖下是否被鳞
是
否
是
鳃耙数
6-7
6
4-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