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
花椰菜(学名: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Linnaeus)俗称花菜,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二年生草本植物,是野甘蓝(Brassica oleracea)的变种。花椰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全世界多个国家有种植,中国各地普遍栽培。花椰菜喜温和冷凉的气候,不耐炎热,有较强的耐寒性,对水分含量敏感,既喜湿又不耐涝,喜光,对土壤养分含量要求较高,土壤深厚疏松、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地块更有利于其生长。 基本信息
拉丁学名
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Linnaeus
科学分类
主要特征
分布区域
原产地中海沿岸,全世界多个国家种植,中国各地普遍栽培
花椰菜株高60~90厘米,被粉霜。茎直立,粗壮,有分枝。基生叶及下部叶长圆形至椭圆形,绿色或灰绿色;茎中上部叶较小且无柄,长圆形至披针形,抱茎。茎顶端有1个乳白色肉质头状体;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淡黄色,后变成白色。长角果圆柱形,种子宽椭圆形。花期4月,果期5月。 花椰菜是一种常见蔬菜,食用部位为花球。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食物纤维、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彩色花椰菜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按从定植到花球成熟的生长天数,花椰菜可分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三个类型。 历史演化
栽培历史
花椰菜原产地中海沿岸,13~14世纪在意大利、法国改良成为栽培种,15~16世纪在欧洲中北部广为栽培,19世纪传入美国,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南方,20世纪传到世界各地,成为甘蓝类中最重要的蔬菜之一。
演化
花椰菜由野生甘蓝演化而来,演化中心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开始时作为叶用甘蓝栽培,后经过长时间的遗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逐渐演化出花蕾肥大的嫩茎花椰菜,渐次又分化出以肥嫩的花球为食用器官的花椰菜。 地中海沿岸分化出许多品种,欧洲北部的晚熟种,欧洲中部的中熟种,以及印度和中国华南、台湾的早熟种也逐渐分化出来。
形态特征
花椰菜为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60~90厘米,被粉霜。
根
主根不发达,侧根发达,斜向下生长,侧根和下胚轴发生的不定根,形成发达的网状根系。 茎
短缩茎,直立,有分枝。下部茎细,直径2~3厘米,靠近花球部分变粗,直径4~6厘米,茎长20~25厘米,呈高脚花瓶状。
叶
基生叶及下部叶长圆形至椭圆形,长2~3.5厘米,绿色或灰绿色,顶端圆形,开展,不卷心,全缘或具细牙齿,有时叶片下延,具数个小裂片,并成翅状;叶柄长2~3厘米;茎中上部叶较小且无柄,长圆形至披针形,抱茎。 花
茎顶端有1个由总花梗、花梗和未发育的花芽密集成的乳白色肉质头状体;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淡黄色,后变成白色。萼片4枚;花瓣4枚;雌蕊顶端呈V状;子房子室中有假隔膜,其上着生排列整齐的胚珠。 果实和种子
长角果圆柱形,长3~4厘米,有1中脉,喙下部粗上部细,长10~12毫米。种子宽椭圆形,长近2毫米,棕色。
物种分布
花椰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全世界多个国家有种植。2011年,花椰菜收获面积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国、印度、厄瓜多尔、西班牙、墨西哥、法国、意大利、英国、孟加拉国、波兰。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甘肃、陕西、河北、辽宁、山东、河南、湖北、云南、安徽、浙江、上海、福建和广东等地是花椰菜的主栽地区。 生长习性
花椰菜属于冷凉蔬菜类,喜温和冷凉的气候,不耐炎热,有较强的耐寒性,最适生长温度为10~25℃。花球不耐低温,当气温低至零下1℃时受冻害,易腐烂。花椰菜对水分含量敏感,既喜湿又不耐涝,在80%~90%的空气湿度和70%~80%的土壤湿度条件下生长最好。喜光,光照不足会导致生长不良。花椰菜营养生长期需要较多的氮肥,进入花球发育期还需要较多的磷肥和钾肥,对土壤养分含量要求较高,土壤深厚疏松、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地块更有利于其生长。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花椰菜的花为雌雄同花的完全花,异花授粉。花椰菜为虫媒花,但某些白花的中晚熟品种不能吸引蜜蜂采粉,利用昆虫授粉的难度较大。花椰菜的花期4月,果期5月。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一般应选择抗病、抗虫、耐低温能力较强、生长较快、产量高、商品性好的品种种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先用温水浸种,再用药剂拌种以预防病害。
花椰菜育苗方式可采用露地育苗、防雨棚遮阳育苗或者设施保温育苗等。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前茬为非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块作苗床,整地、晒土、施肥、做畦。采用穴盘或营养钵育苗,可减少移栽的工作量和缓苗期。播种前浇足底水,水完全渗下后直播,播撒均匀。 扦插繁殖
选取花椰菜根部丛生芽,除去纤弱苗和底部叶,用酒精喷淋杀菌消毒插条底部,晾干后扦插到苗床上。
组织培养繁殖
组培快繁技术具有保持亲代特性且繁殖快、子代量多的特点。以花椰菜的下胚轴、子叶、茎尖、叶片、花药、花托、花茎、小孢子等为外植体,均可获得再生植株。子叶和下胚轴具有分化频率较高、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易被农杆菌感染和转化等优点,是再生和转化体系的首选外植体。 栽培技术
定植
一般幼苗有6~8片真叶时可以定植,选择易于排灌、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的地块。移栽时选择壮苗,带土起苗,定植的株行距视品种和栽培季节而异。栽后浇足水,进行遮阳。
田间管理
水肥管理
花椰菜不同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苗期要适当控制水分,尽量少浇水,不干不浇。莲座期到结球期生长旺盛,需水量高,要提供充足的水分。保持土壤见干见湿最有利于花椰菜生长。
苗期主要施用氮肥,结球后补充磷钾肥,结合中耕培土施复合肥,采收前半个月停止施肥。结球后还应注意硼、钼等微量元素的补充。 中耕培土
追肥前中耕、除草可减少养分损耗;雨后中耕,可以抑制杂草,促进根系生长。春季栽培时加强中耕,促进植株早发。冬季中耕培土,能防寒、防风、保墒,避免越冬植株茎部受冻。
遮光护球
遮光是为了避免花球受阳光的直射而变黄、变紫。当花球长到拳头大小时,可摘下基部老叶遮盖花球,防止阳光的直射。
采收与贮藏
采收标准:顶端花球充分长大,质地洁白(白花菜),表面平滑,凹凸较少,花球未散开。采收应尽量在晴天早晨进行,采收过程中保护花球不受摩擦等机械损伤或污染,可适当保留外叶保护花球。采后按照花球大小进行分级包装。
花椰菜贮藏可采用假植贮藏、冷库贮藏、气调贮藏等方法。其中,气调贮藏可以保持花球洁白、叶片鲜绿,是较好的方法。 病虫害防治
花椰菜的主要病害有猝倒病、黑腐病、病毒病、菌核病、软腐病、根肿病等,主要虫害有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甜菜夜蛾等。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方法:选用高抗多抗品种,加强水肥管理,合理轮作;选用诱虫灯或性引诱剂诱杀小菜蛾等害虫;利用防虫网防虫;悬挂黄板、蓝板诱杀蚜虫等害虫;保护天敌,如寄生蜂、捕食螨等昆虫;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采用适当机械设备喷雾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花椰菜是一种常见蔬菜,食用部分为花薹、花枝和花蕾聚合而成的花球,口感甜脆、味道鲜美。花椰菜营养比一般蔬菜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食物纤维、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比大白菜高4倍,是番茄的3.2倍;胡萝卜素含量是大白菜的8倍;钙含量较高,与牛奶中的钙含量相近。花椰菜还含有一般蔬菜所没有的维生素K。 观赏价值
彩色花椰菜外型美观,花球颜色丰富,有紫、橙、黄、浅绿等,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品种分类
早熟品种
从定植到采收在70天以内的为早熟品种。早熟品种成熟期较早,植株矮小,叶细而狭长,叶色较浅,色蓝绿,蜡粉较多,花球较小且较松散,春播宜早,晚播易发生早花现象。植株较耐热,冬性弱。
中熟品种
从定植到采收需70~90天的为中熟品种。中熟品种植株较早熟品种高大,叶色因品种而异。花球一般较大、紧实,产量较高。苗期较耐热,冬性稍强。
晚熟品种
从定植到采收需90天以上的为晚熟品种。晚熟品种一般植株高大,生长势强,叶片宽阔,叶色较浓,花球大而致密。植株耐寒力强,冬性强。
相关研究
动物与临床实验表明,花椰菜萝卜硫素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花椰菜萝卜硫素可降低空腹血糖与尿糖,糖尿病受试者服用后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均无显著变化,说明花椰菜萝卜硫素具有辅助人体降糖的作用。
在欧美,花椰菜素有“抗癌医生”的美誉。现代医学发现,花椰菜富含多种吲哚类衍生物,可能具有分解致癌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