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韬
徐韬,原名徐保斋,1910年5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邳州占城糖坊村,1966年6月23日被发现自投钱塘江去世,终年56岁。代表作有《麻雀与乌鸦》《草原上的人们》《海魂》。 基本信息
职业信息
教育程度
作品信息
荣誉与奖项
所获奖项
第10届国际劳动人民电影节“为世界和平而斗争”二等奖
1956年国家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
1932年,徐韬加入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美专组织了美专剧团并自任团长,开始了导演话剧的生涯。他带领美专剧团排演了《C夫人肖像》《都会的一角》等话剧作品。1935年,徐韬加入中国共产党,排演《武则天》《回春之声》等戏剧,并从参与拍摄《青年进行曲》开始接触电影拍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徐韬积极参与救亡演出,参与了三幕话剧《保卫芦沟桥》的导演工作。 徐韬参与上海昆仑影业公司的筹建工作,解放后又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秘书长,拍摄了多部经典电影。1952年拍摄完成《草原上的人们》,该片属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1956年荣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三等奖,后于1994年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故事片纪念奖。1952年拍摄军事题材片《海魂》,该片歌颂了勇于反抗、追求自由的精神,获得国际劳动人民电影节为和平而斗争二等奖。“文革”开始后,徐韬于1966年6月自投钱塘江而死。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徐韬,1910年5月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徐韬接受的是新式的学校教育,在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时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教育,建立了追求进步、积极投身革命的价值观。1928年考入江苏省立徐州高级中学,在该校就读期间,因为组织学生会、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演艺经历
1930-1938年
1930年,徐韬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徐韬从中学时就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对戏剧也有浓厚的兴趣。在上海美专读书时,他结识了王为一、赵丹等同窗好友,并于1932年加入了党领导的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徐韬担任上海美专的学生会主席,在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指导下组织成立了美专剧团,自任团长。美专剧团排演的第一场话剧是由剧作家董每戡创作的《C夫人肖像》。《C夫人肖像》讲述一个青年画家思想进步的过程,青年画家受邀为C夫人画肖像,最终在C夫人的进步思想影响下反省了自己的唯美主义审美倾向,改作了一幅宣传抗日的作品。徐韬在其中担任主演,该剧因抗日题材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共鸣,编剧董每戡邀请鲁迅先生观看演出,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赞赏和鼓励。徐韬从此开始不断参与演出、导演话剧,进入了左翼剧联领导的革命戏剧运动轨道。 成立美专剧团后,徐韬积极奔走于上海的工人、学生之间,帮助他们排演进步戏剧,为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推波助澜。在此期间排演了《SOS》《都会的一角》《扬子江风暴》《东北之家》等戏剧。一次在演出《东北之家》时,因为剧中有一句“东北是我们的”台词,遭到租界工商局的禁演。徐韬机智地与检查人员周旋,以向台下观众解释为名来到台上,在台上他严正声明: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喊“东北是我们的”口号的权利,鼓动了台下观众的情绪,也得到了舆论支持。 1935年,徐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期间排演了《娜拉》《醉生梦死》《大雷雨》《钦差大臣》等戏剧,还参加了影片《青年进行曲》的拍摄,开始接触电影艺术。1937年,徐韬任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演出部主任。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职业性剧团,徐韬组织排演了《武则天》《太平天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外名剧,导演《回春之声》《娜拉》等戏剧,抗击国民党的反动文化,激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文艺界人士同仇敌忾,共同创作了三幕剧《保卫芦沟桥》,徐韬在其中担任导演委员会成员。《保卫卢沟桥》在1937年8月7日首演,一经演出,引起了极大轰动。原定演出六场,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加演了八场,十四场全部爆满。“《保卫卢沟桥》的创作与演出,是中国戏剧阵线的战斗宣言。”上海《申报》载文评论此剧“一颗掷向民众深处的爆烈弹,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神经,沸腾他们的热血。”
1939-1945年
1939年,徐韬应赵丹等人的邀约筹建新疆旅行剧团,来到迪化(即今乌鲁木齐)准备进行演出。赵丹等人是受到一本题为《盛世才与新新疆》的宣传材料的吸引才选择去新疆组织话剧演出,然而与传言不同,盛世才为人多疑,隔年就罗织罪名将徐韬等人监禁了起来。徐韬的演剧生涯被迫中止。直到五年后的1945年,他们才被营救获释,回到重庆。 1946-1957年
抗战胜利后,徐韬于1946年回到上海,参与了上海昆仑影业公司的创办。1948年,他和王为一联合导演了电影《关不住的春光》,这是他导演电影的处女作。徐韬对影片的主题和角色都有深入的理解,影片显示了尖锐的思想锋芒。”夏衍评价这部影片说:“《关不住的春光》依旧保持了‘昆仑’一贯的制作态度和成就, 导演王为一和徐韬对画面连接的处理上, 非常干净而活泼, 这两位虽都是新人, 但他们的成就却已百十倍超越那些大导演了。” 在昆仑影业,徐韬参与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杰作的导演。《乌鸦与麻雀》的电影剧本是徐韬和陈白尘、郑君里等人集体完成的,徐韬被确定为这部影片的导演。徐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把送审本删掉一些场景和对话,而拍摄的仍是原本”,但一段时间后被国民党当局发现,拍完的底片被调走,影片也被下令停拍。《乌鸦与麻雀》最终的拍摄是由郑君里导演完成的,但这部影片的创作历程见证了徐韬不妥协不服输的斗争精神。《乌鸦与麻雀》后来在1957年被评为了国家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 上海解放后,他担任上海军事管理委员会文艺处电影室副主任一职,进行接管电影机构的工作,并参与筹建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投身于社会主义电影事业。1950年,徐韬拍摄了军事题材片《大地重光》,展现出革命军人的伟大精神力量。1952年,他远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草原上的人们》,该片根据玛拉沁夫的小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改编而来,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后内蒙古人民生活的反特影片。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成功地展现了新中国牧民在党的领导下成长的历程。该影片分别在1956年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三等奖、后又在1994年获得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故事片纪念奖。 1957年,徐韬完成了《海魂》的拍摄,《海魂》取材于国民党水兵起义的真实事件,是徐韬第二部以军事为题材的电影。《海魂》歌颂了士兵们勇于反抗、追求自由的精神,正如徐韬自己所说:“‘海魂’这是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是善良而有骨气的、热爱祖国的、向往自由的人们的呼号;也就是我们摄制这部影片时,鼓舞着我们的创作热情, 为这个动人的斗争事迹而歌颂,为那些艰苦奋斗争取自由的人们而歌颂。十七年时期,徐韬共完成了十二部影片的拍摄,其中《搜书院》《摩雅傣》《关汉卿》等都是经典的电影作品。 1958-1966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文艺界具有较大压力,拍摄电影的环境也变得恶劣。《青山恋》是徐韬在这种环境下拍摄的,描述一个上海知青在林区成长的故事。然而《青山恋》送到中央电影局审查后,得到了“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丑化林业工人和知识青年”的批判。
1960年,徐韬拍摄了粤剧电影《关汉卿》,在1964年2月1日,执导的《丰收之后》上映。 “文革”开始后,徐韬被批判为“毒草”“小三家村”,遭到各种诬陷和侮辱。1966年6月,徐韬含冤自投钱塘江而死,时年56岁。“文革”后上影厂开追悼会为徐韬等人平反。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演出时间 | 剧名 | 主演 |
1948/1/1 | 《关不住的春光》 | 王人美、赵丹 |
1950/2/1 | 《大地重光》 | 潘文展 |
1952/2/1 | 《草原上的人们》 | 树海、安琪 |
1956/2/1 | 《搜书院》 | 马师曾 |
1957/1/1 | 《海魂》 | 赵丹、王丹凤 |
1958/2/1 | 《小康人家》 | 韩非、马骥 |
1958/2/1 | 《下乡和赶脚》 | 耿庚辰、万宝珠 |
1958/2/1 | 《聪明的人》 | 温锡莹 |
1958/2/1 | 《夜走骆驼岭》 | 邓楠 |
1960/2/1 | 《摩雅傣》 | 秦怡、魏鹤龄 |
1960/2/1 | 《关汉卿》 | 文觉非、马师曾 |
1964/2/1 | 《青山恋》 | 高博 |
1964/2/1 | 《丰收之后》 | 王玉梅 |
数据来源
编剧作品
播出时间 | 剧名 | 导演 | 合作者 |
1949/1/1 | 《乌鸦与麻雀》 | 郑君里 | 赵丹、郑君里等 |
数据来源
导演话剧
时间 | 剧名 |
上海美专时期 | 《C夫人肖像》《乱钟》《SOS》《都会的一角》《扬子江风暴》《东北之家》《秋阳》《毒草》等 |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时期 | 《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欲魔》《醉生梦死》等 |
救亡演出剧队时期 | 《武则天》《太平天国》《原野》《罗密欧和朱丽叶》《我们的故乡》《回春之声》《保卫卢沟桥》《八百壮士》《不是贼》《金田营》等 |
新疆旅行剧团时期 | 《战斗》《月出》《故乡》《夜光杯》等 |
数据来源
社会活动
徐韬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职学生会主席,期间积极领导学生进行抗日斗争。1932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并组织美专剧团,任剧团团长。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1937年,担任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演出部主任,通过排演戏剧唤醒民众,激励民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文化;参与共产党组织的救亡演出剧队,鼓舞抗日战争士气。1945年从新疆返回重庆后,任中国艺术剧社演出部主任。1946年参与上海昆仑影业公司筹建,任编导。
荣誉奖项
时间 | 主办方 | 奖项 | 作品 | 获奖情况 |
1959年 | 第10届国际劳动人民电影节 | “为世界和平而斗争”二等奖 | 《海魂》 | 二等奖 |
1957年 | 文化部 | 1949-1955年优秀影片 | 《麻雀与乌鸦》 | 一等奖 |
1956年 | 文化部 | 优秀故事片奖 | 《草原上的人们》 | 三等奖 |
1957年 | 文化部 | 1949-1955年优秀影片 | 《草原上的人们》 | 二等奖 |
1994年 | 文化部 | 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 | 《草原上的人们》 | 故事片纪念奖 |
人物评价
《电影艺术》评价徐韬:重新审视徐韬的电影生涯与艺术人生, 应该说他追求革命文艺的一生有过辉煌、亮色, 但也留下了难言的苦涩与遗憾。在为革命文艺奉献的悲欣人生中, 徐韬以自己的严谨、细致、才情和人格魅力, 在中国银幕上抒写了动人的篇章。他为中国革命文艺及电影艺术发展所做的努力, 也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上海电影集团官方网站“海上电影”评价称:“徐韬的创作大部分是反映革命斗争和群众生活的现代题材,贯穿着鲜明的思想性,在艺术上承继了三十年代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努力探求民族化和大众化,在风格上深沉凝炼,自然畅达,但又纵横有效,充满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