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从2000年初开始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的业务考核机制,在进行了大量测算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河南日报采编工作考核与奖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主体的采编业务考核评价体系和一套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5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报纸工作的需要,进行了几次修订,使之逐渐走向了成熟。一、考评机制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把握
河南日报的《办法》共分十八章,在第一章总则里,明确提出了制定考核办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报业竞争新形势下办好报纸的需要,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出好报,出人才,出成果,在报社所有部门实行岗位责任考核机制和竞争风险机制”。采编业务考核评价体系采用的是“行为定位评分法”和“目标管理法”相结合的工作绩效考评办法。“行为定位评分法”侧重于各个采编岗位的具体而可衡量的工作行为,它将职务行为量化为可以量化分析和比较的指标,如稿件的数量和质量;“目标管理法”侧重于围绕完成采编出版的整体目标,每个部室、每个采编人员都确定有采编工作定额,即采编工作目标,这些目标是具体的、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其完成情况作为评价采编人员工作进而给予奖励的依据;考评过程中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个人及部门,以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总的来说,我们遵循了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严谨周密,不留空白。制定考核办法,必须包括采、编、组、校、检等报纸出版的各个环节、每个岗位,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岗位采编人员的不同情况,因岗制宜,分类考核,不留空白。
二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是科学合理的,只有打破平均分配的“大锅饭”,才能充分调动采编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在考核办法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既看每个人工作的数量,也看每个人工作的质量,只有干得多并干得好,才能多得;考核和奖惩考虑到岗位的不同带来的差异,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向艰苦岗位、一线岗位适当倾斜。 三是以质带量,质量并重。报纸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鼓励编采人员多出稿、出好稿。考核办法对编采人员规定了相应的分数,对稿件质量分成ABCDE若干等级,鼓励他们通过多挣分、特别是写好稿挣质量分来提高自己的收入。
四是以人为本,体现关怀。《办法》既考虑人人肩上有压力,也考虑各类采编人员的承受力;既考虑对年轻编辑、记者的公平,也考虑年龄偏大,甚至快要退下来的老同志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干好日常工作,也考虑让大家有适当的调整,有张有弛,有劳有逸。
二、考核与奖惩办法的主要架构
河南日报采编人员的考核、奖惩与业务分工紧密相连。从大的结构上看,我们的业务分工主要包括:记者、编辑和出版(夜班)、专版、周刊两大类,前一类属于容易量化考核的部门,后一类属于不易完全量化考核的部门。
尽管工作特性不尽相同,但考核基准应当是一致的。相同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职务,即使在不同的部门或岗位上工作,考核的指标(即工作定额)是一样的。考虑到采编队伍以中级职称人数最多,所以我们就以中级为基准点、以300字为一个标准篇进行了精心的测算。 测算是从《河南日报》每月新闻版面容量(当时每天出8个版)开始,去掉新华社电稿、通讯员稿比例,余下为本报记者、编辑的比例,设计值约为60%。用这个总量(2000年测算值为每月814篇,实际运作中每月平均发稿量为811篇,精确值±3篇)除以记者总人数,得出人均每月应当完成的工作量。随后在近两年的扩版过程中,又进一步进行了测算和修正。
以科学缜密的计算为基础,我们确立了考核与奖惩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记者的工作定额及考核、编辑的工作定额及考核、稿件标题照片版面等级评定标准及篇数计算办法、部门主任及副主任考核办法、编校质量奖惩等。
1.记者的考核。对记者的考核是从0开始计分,每采写见报一篇稿件计一篇分数,计分时以其质量高低给予不同分数,当积分达到自己相应职称档次的标准分时,才视为完成任务。记者得分上不封顶。
2.编辑的考核。对编辑的考核也是从0开始计分,每编发见报一篇稿件计一篇分数,计分时以其质量高低给予不同分数,当积分达到自己相应职称档次的标准分时,才视为完成任务。编辑得分同样上不封顶。
3.对夜班、周刊、专版采编人员的考核。在保证完成正常的编辑出版任务后,本人即可获取相应职称档次的分数;同时,考核时把不同职称档次标准再提高100分,这100分是每人至少要有一篇好稿或两个好版面的最低分数线,达到提高后的标准才视为完成任务,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在提高稿件质量、版面质量上下工夫,多得好稿好版积分。这些部门的采编人员得分也是上不封顶,但有保底。
4.对稿件、标题、照片、版面等级分为ABCDE共计5等10档。其中A+为最高档,D等稿为基础分,(即每见报一篇300字以上的稿件的基本分),C等分值相当于2个D等稿,D+分值相当于1.6个D等稿,依此类推;E等为有问题的稿件(版面),要视情况严重程度给予惩罚。
5.对部主任、副主任工作定额及考核。部门领导首先要组织做好本部门的各项正常工作,要带头采写、编组稿件。采访部门的主任要在完成组织策划报道、审签稿件、参加编前会等任务的同时,独自采写见报2篇稿件;副主任每月至少要见报4篇稿件;新闻编辑室主任除审阅签发大量新闻稿件外,每月要编发见报5篇稿件,副主任要编发见报10篇稿件。主任和副主任完成工作定额后的超额部分,只计质量分,不计数量分。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主任、副主任采写或编发一些质量较高的稿件,但又不与记者、编辑争写争编;既可有效避免当“官”不写稿,又给部门主任以写好稿、编好稿进而获奖的机会,为职称晋升创造条件。
6.编校质量的奖罚规定。主要采取环环相扣,后一环扣罚前一环的办法。编辑每纠正一处记者原稿差错,罚记者5元奖给编辑;校对每纠正一处编辑未改出的差错,罚编辑10元奖给校对;检查发现并纠正一处付印样差错,罚校对20元奖给检查;广告中出现一处见报差错罚广告部35元。同时,对政治性、政策性、事实性、技术性、文字性差错分类对待,给予20分至1000分的处罚。
此外,《办法》还规定了记者站站长、内参编辑以及评论、体育、娱乐、视点、省会新闻等5个工作室编辑、记者的考核办法,明确了质量评定的机构和程序,制定了详细的稿酬条例等等。
三、考核与奖惩办法的主要特点
从以上介绍中不难看出,这个《办法》体系比较完备,规定详细,奖罚分明,刚柔相济。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导向明确,激励性强,起到了巨大的杠杆调节作用。由于《办法》中充分考虑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因而较好地避免了由于分工不同而造成考核和分配不公的矛盾,同时也能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从几年来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各部门的收入情况大体平衡。在不同领域的岗位上都有业务冒尖、收入冒尖的优秀工作人员,他们的收入常常超过部主任,有时能够超过总编辑,极大地促进了重视业务、研究业务风气的形成。
二是以奖为主,奖罚分明,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业务氛围。《办法》基本上是以奖为主的,在质量考核上,共有7档是奖励,只有E等稿是处罚,对造成问题的责任人实行连带处罚。在鼓励编辑、记者出好稿、出精品上,我们还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比如评选“总编辑月度精品奖”、“年度精品奖”,给获奖作品重奖。对编委会组织的重大采访活动及视报道产生的社会效果,设单项奖,如“会议报道创新奖”等。在处罚的问题上,我们也保持了相当的力度。对有问题、出差错的E等稿扣罚200—1000分,并评选“月度不宜刊登稿”,凡被评上不宜刊登稿者,作者、编者及采、编、出版等相关部门的主任都取消相应工作量;对连续3个月或累计6个月完不成考核任务者,实行留岗察看,其间工作量折半计算,察看期内仍不能完成任务者交集团人力资源部另作安排。
三是考评公正,结果公开,反馈及时,不断激励采编人员创造新业绩、取得新成就。考评委在综合值班编委、出版部值班主任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当天见报的所有稿件、版面(除广告版)定级打分,当日公布,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编辑、记者的劳动成效迅速体现,得好稿、好版的记者、编辑有了成就感,会继续努力,再创佳绩;未得好稿、好版的记者、编辑则会“知耻而后勇”,奋力拼搏,争取好的业绩。同时,每个编辑、记者都可根据每日公布的考评结果算出自己当时的积分,离自己的工作定额还差多少分,或是已超出多少分,及时了解自己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个人的职务行为。由于我们实行的是“以质带量、质量并重”的考核办法,每篇稿子、每个版面评分定级时既包含质量分,又包含数量分,所以,每个编辑、记者可以自主调整是主攻数量,以数量带质量,以量取胜,还是主攻质量,以质量带数量,以质取胜。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记者、编辑是达到工作定额后,更加注重质量,多写好稿、多编好稿。
四是以分核算,富有弹性,便于不断进行调整。《办法》规定河南日报采编费用是与当月广告收入挂钩,按比例提取。采编人员工作得分需要乘以一定的分值,才能转化为实际收入。这种弹性核算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可以促使大家都来关心报纸的广告,因为只有广告收入多,分值才能不断提升。当然,广告多的前提是报纸办得更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二是可以给编委会以更大的调控手段和空间,用调整分值的办法“削峰填谷”,广告旺季适当节余,用来补贴广告淡季,不至于引起分配上的大起大落。
四、考评机制对提高报纸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河南日报采编工作考核与奖惩办法》从2000年开始实行以来,对提高报纸质量的作用日益显著。编委会通过好稿、差稿评定等手段,改变了原来记者浮在上面、泡会议的局面。2004年10月开始,我们针对报业竞争的新形势,结合业务部门设置以及人员结构的新变化,对《办法》进行了补充和进一步完善。总的来说,报纸质量在这近5年间出现了两大可喜的进步:
一是记者、编辑采编的好稿件、好版面越来越多。《办法》实行后,有效地调动了编辑、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抢“鲜桃”、写重头、出精品的积极性,在努力完成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使报纸更具活力。有的高产记者曾创下月发见报稿件102篇、平均月见报68篇的记录。更多的编辑、记者是既靠数量分,又靠质量分,主要是靠质量分的积累来完成工作定额,整个报社出现了比学赶超的局面,好稿不断涌现。以近两年为例,2003年,《河南日报》得到中宣部新闻局的表扬7次;2004年,《河南日报》刊登的稿件多次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和赞赏,受到中宣部新闻局的表扬达11次之多。其中像《省公检法司举报电话已公布十多天,群众投诉方便吗?四家竟有三家不通》这样的舆论监督稿件,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批示,赞扬党报的正确监督,要求几家单位迅速整改。2004年12月24日,新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给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路国贤社长写信,称赞“报纸宣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配合中心工作的意识强。”“版面处理大方、舒展、醒目,能在版面上根据宣传的需要和内容的选择,形成视觉中心,有意识地引导阅读。”“《今日社评》主题鲜明,内容新鲜,导向正确,文字简练,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评论栏目。”
二是把工作绩效与各项待遇真正挂起钩来,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办法》的实行打破了原来分配上的“大锅饭”,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我们把每个采编人员的工作绩效与评先进、提拔、评职称等各项待遇挂钩,让大家明白,干好工作才是第一位的。比如,我们在评选年度“十佳记者、编辑”时,就按照“积分法”进行评比,其中个人全年所得分数总和占50%,获得月度精品奖折算成分数后占50%,然后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在干部竞聘上岗时,也要将个人任现职以来每月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进行公布,使工作绩效成为提拔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大家认识到,分数不仅是衡量工作多少的经济指标,同样也是一个评价工作好坏的荣誉指标,从而让钻研业务、多出精品成为采编人员的自觉追求。
三是报纸的差错明显减少,体现了一份综合性大报应有的采编业务水准。河南日报历来重视编校质量,在《办法》中,我们又详细划分了各类差错的认定,制定了严格的差错追究制度,实行环环相扣的处罚措施,即记者从写稿的源头开始尽量消灭差错,编辑、校对、检查每个环节都千方百计降低差错率。此外,我们经常开展“编校质量月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报纸编校质量的提高。《河南日报》曾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省级党报编校质量第一”的桂冠,这与我们把编校质量工作纳入考核范畴常抓不懈有直接关系。2005年,我们再次进行了改版扩版,由每周60个版增加到每周80个版,为了有效杜绝差错,这次我们在修订《办法》时,把对差错的扣罚分数加大,以确保报纸的编校质量不降。以2004年下半年为例,8月份见报差错为84处,9月份见报差错为51处,10月份见报差错为41处,11月份见报差错为29处,12月份见报差错为23处,见报差错率呈明显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