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少数派报告》是科幻悬疑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克鲁斯、科林·法瑞尔、萨曼莎·莫顿、马克斯·冯·西多等主演,于2002年6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是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短篇
小说《少数派报告》,讲述了2054年的华盛顿特区,谋杀已经消失了。
未来是可以预知的,而罪犯在实施犯罪前就已受
到了惩罚。司法部内的专职精英们——预防犯罪小组负责破译所有犯罪的证据——从间接的意象到时间、地点和其它的细节,这些证据都由“预测人”负责解析。他们是三个超自然的人,在预测谋杀想象方面还从未失过手。
少数派报告
基本信息
演职人员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主演
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
马克斯·冯·叙多夫(Max von Sydow)
科林·法瑞尔(Colin Farrell)
萨曼莎·莫顿(Samantha Morton)
凯瑟琳·莫里斯(Kathryn Morris)
尼尔·麦克唐纳(Neal McDonough)
罗伊丝·史密斯(Lois Smith)
泰勒·帕特里克·琼斯(Tyler Patrick Jones)
编剧
斯科特·弗兰克(Scott Frank)
乔恩·科恩(Jon Cohen)
制片人
杰拉德·莫伦(Gerald R. Molen)
扬·德邦特(Jan de Bont)
洪尔特·F·帕克斯(Walter F. Parkes)
邦妮·柯蒂斯(Bonnie Curtis)
特效
斯科特·法勒(Scott Farrar)(视觉特效)
制作信息
发行信息
该片讲述了犯罪预防中心的主管安德顿被预言为下一个杀人犯,在逃亡的过程中,他开始怀疑“预言”系统的合理性并破解阴谋的故事。 截止至2023年1月,《少数派报告》收获了3.5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获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提名、第29届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等四个奖项。 影片剧情
未来世界,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愈加深刻,人类甚至不再需要待犯罪发生再去抓捕犯人,在犯罪发生之前他们就能得到预示。约翰·安德顿(汤姆·克鲁斯饰)的儿子在六年前失踪,几年来他都没有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走出来,甚至靠毒品缓解痛苦。为了让世界不再有犯罪,他跟随局长拉马尔·伯吉斯(马克斯·冯·叙多夫饰)加入了犯罪防治局。这个机构依赖三个可以预知犯罪的先知运行,其中以阿加莎(萨曼莎·莫顿饰)的能力最强。一年之内,犯罪预防中心阻止了首府所有凶案。一天在工作的时候,司法部派来了探员丹尼·威妥(科林·法瑞尔饰),他的任务就是找到预防中心的错处,让犯罪预防中心变成国家机构。丹尼·威妥的权限高于安德顿,他强行要求安德顿带他进入圣殿参观先知。丹尼·威妥走后,阿加莎忽然醒来,她抓住安德顿,给安德顿展示了一段一个女人被杀死的犯罪影像。安德顿非常疑惑,于是去监狱找相关信息,却发现这个叫安娜的女人的死亡缺少关键信息。就在这个时候,丹尼·威妥潜入安德顿家中,找到了安德顿吸毒的证据。此时,新的凶案预示出现,杀人者居然是安德顿自己!根据预示,安德顿会在36小时之后杀死一个自己完全不认识的人。安德顿认为是有人故意陷害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安德顿逃过追捕,找到了设计先知系统的海曼博士(罗伊丝·史密斯饰)。据海曼博士所说,先知系统是一个意外,她的本意是治疗吸毒者生出来的孩子,那些孩子天生脑部受创,大部分早死,却得到了预知犯罪的能力。海曼博士告诉安德顿,偶尔三个先知会有不同意见,此时就会少数服从多数,这些少数派报告就在阿加莎的体内,安德顿需要走入圣殿,入侵系统,下载报告。为了不被检测到行踪,安德顿去地下黑诊所换掉了自己的眼球。他潜入圣殿,带走了阿加莎。在阿加莎的预知能力的帮助下,二人躲开了搜捕队员,安德顿希望在阿加莎这边得到他无辜的结论,但是在预言中,安德顿依旧会杀人。安德顿在预言发生的时间找到了那个据说会被他杀死的人,没想到那个人就是杀害他孩子的凶手。在内心挣扎后,安德顿还是放弃了杀人,自称凶手的男人反而奔溃了,告诉安德顿有人雇佣他来扮演杀害安德顿儿子的凶手,那个男人抓住安德顿的手开了枪,此时警察赶到,将安德顿拘捕。丹尼·威妥在安德顿的案件中发现了安娜死亡案件的异常之处,他找到拉马尔讨论,被拉马尔灭口。原来,阿加莎的妈妈戒毒以后想带走自己的女儿,拉马尔为了不让防罪中心消失,杀死了阿加莎的妈妈,并利用系统的漏洞躲过了惩罚,他陷害安德顿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力。 安德顿的前妻劳拉(凯瑟琳·莫里斯饰)在安德顿被捕后和拉马尔见面,在他们谈话的时候,劳拉发现了拉马尔的异常,在拉马尔出席活动的时候,劳拉利用安德顿换下来的眼睛去监狱救下了安德顿,他们叫人将拉马尔的犯罪证据投射至记者会之上,拉马尔的面目被揭露,新的凶案预示出现——拉马尔将会杀死安德顿。无论杀或不杀,拉马尔都一无所有了,最后拉马尔选择自杀。 影片最后,犯罪预防中心解散,先知也获得了自由。
演员与角色
角色名称 | 演员 | 角色介绍 |
约翰·安德顿 | 汤姆·克鲁斯 | 犯罪预防中心主管,自从儿子失踪以后,他就发誓要利用先知系统让世界没有犯罪,但是他居然被先知系统指控为下一个罪犯,在逃亡过程中,安德顿了解到先知系统也有其不完美的一面。 |
拉马尔·伯吉斯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犯罪预防局局长。利用系统的漏洞杀死了阿加莎的母亲且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为了权力又陷害安德顿,事情败露以后选择自杀。 |
丹尼·威妥 | 科林·法瑞尔 | FBI探员,试图找到安德顿的弱点并以此掌控先知系统,由于发现安德顿不是杀人凶手而被拉马尔灭口。 |
阿加莎 | 萨曼莎·莫顿 | 先知之一,具有预测未来的超能力,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男主人公证明了清白,最后获得了自由。 |
劳拉 | 凯瑟琳·莫里斯 | 安德顿的前妻,因为儿子的失踪和安德顿离婚,其实心里还深爱着安德顿,在电影最后帮助安德顿逃出了监狱,揭穿了拉马尔的真面目。 |
艾莉丝·海曼 | 罗伊丝·史密斯 | 先知系统的设计者,但她并不以这个系统为傲,她告诉了安德顿少数派报告这个秘密。 |
幕后制作
剧组筹备
《少数派报告》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说。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对40年代的经典黑色电影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
在1983年拍摄《乖仔也疯狂》期间,汤姆·克鲁斯认识了斯皮尔伯格,两人一见如故,《少数派报告》给了二人合作的机会。电影的筹备工作至少有10年,由于克鲁斯要出演《碟中谍2》,而斯皮尔伯格也要执导《人工智能》,于是影片的拍摄又延误了两年。不过等待期间,斯皮尔伯格和编剧弗兰克一直都在找时间完善影片故事,为了电影制作的真实性,斯皮尔伯格请了许多专家与他一起涉及未来。从约翰·昂德科夫勒这类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到城市规划者、建筑师、发明家、作家,斯皮尔伯格的智囊团聚集在加利福尼亚的一家旅馆里进行了三天的充分讨论,众人集中智慧,描述出了未来几十年里科技与社会的变化。制作人邦妮·柯蒂斯说:“构建影片故事的任务非常艰巨,斯蒂文希望钩织出一部心理惊悚片,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他充分关注着影片中的所有层面。”她认为该片是斯皮尔伯格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作品。 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称该片的拍摄规模超过了他之前拍摄的所有影片。为了保证影片画面、光线和视觉风格的流畅,工作人员必须提前数月就开始着手设计和制作布景和服装。
在该片开拍之前,麦克道尔领导的艺术部门先要完成所有场景的草图和情节串连图板,在得到主创人员的认可之后,所有图纸将送交Pixel Liberation Front公司。后者会制作出片中所有场景的三维预览西面,制片方由此节省了数百万美元的制作经费。
拍摄取景
安德顿和丹尼在未来雷克萨斯汽车生产线的殊死搏斗取景于一座工厂,这个工厂原来是兵工厂,后来变成铝厂,专门从事铝的冶炼及抛光。由于厂房房顶布满天窗,所以自然光成为这段场景中的最佳之选。为了场景的真实完整,麦克道尔设计出了未来汽车的生产的整个流程,在拍摄该场景的时候,有20名剧组人员负责操作生产线上的不同机械。
汤姆·克鲁斯在拍摄中要求亲自完成动作场景,他的强烈愿望有时甚至让斯皮尔伯格感到不知所措。斯皮尔伯格提到,他第一次看到汤姆·克鲁斯表演特技是在《碟中谍2》的片场,汤姆·克鲁斯从90英尺空中跃下,除了钢丝之外,甚至没有气垫,吴宇森导演都无法阻止汤姆·克鲁斯。在《少数派报告》开拍前斯皮尔伯格就和汤姆·克鲁斯约法三章,关于特技拍摄,汤姆·克鲁斯必须无条件服从导演安排。不过,片中的大多数特技还是由汤姆·克鲁斯亲自完成的。 电影选角
《少数派报告》的邀请了多个重量级明星。在出演《大开眼戒》时,汤姆·克鲁斯看到了《少数派报告》的剧本,他将剧本推荐给斯皮尔伯格,斯皮尔伯格也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决定亲自执导本片。在汤姆·克鲁斯拍完《碟中谍2》之后,他担任了本片的主演。
后期制作
斯皮尔伯格从制作的时候就将《少数派报告》定为一部黑色电影,卡明斯基与斯皮尔伯格极力用影像体现出安德森情感和心理的黑暗之旅。为打造出这种效果,卡明斯基决定从光线入手,并想方设法降低画面颜色的饱和度。卡明斯基省去了冲洗胶片要去掉感光乳剂这个步骤,于是电影亮区更加刺眼,以致无法看清任何细节。这个设计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危机感。
影片特色
人机交互
《少数派报告》是第一部邀请交互设计师参与电影制作的科幻电影。创作团队中有手势识别专家约翰·乌德科夫勒、虚拟现实的创造者杰伦·拉尼尔等。视觉设计师亚历克斯·麦克道威尔在MIT工作室参观了各种姿态识别的前沿技术,在团队的努力下,《少数派报告》才展现出这么多人机交互方式——可触用户界面、身份识别等,新颖的人机交互方式由此参与到了叙事当中。
声音设计
《少数派报告》注重通过一系列赋有情感“间离”特征的音乐、非和谐性质的听感处理,来营造出一种反思的听感氛围。电影在音频上塑造了一种危机感,它的抽象类的环境声、音乐中的和声、音频材料、间隔和韵律等都是为了塑造悬疑感。电影开头的一系列音效都经过了电子处理,将声音在频率上做了调整,有的做了扭曲和变形,这些声音扩充了画面的信息。电子合成音的处理设计,贯穿电影始终,《少数派报告》往往以一个叙事场景为单元,利用一种声音为基础,再将电子音色、谐波噪声、不协调音响、音响循环等加入其中,用以帮助影片表达反思性主题。
伦理反思
《少数派报告》以犯罪预防中心“先知”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危机事件为线索,对科技进行深刻的伦理反思,探讨了未来科技发展与公民个人安全之间的冲突。影片在围绕约翰的自证行动展开叙事的同时,也极力呈现这套“先知”系统所引发的二元难题:一方面,“先知”系统可以预防杀人事件,保护公民个人安全,另一方面,“先知〞系统剥夺了三个“先知”的个人自由与安全,并且有误判风险。影片的设定体现了对工具理性和伦理价值之间关系的辦证思考。影片的结局体现了导演的立场:科技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个体的人为代价。
主要荣誉
获奖年份 | 奖项名称 | 获奖/提名主体 | 结果 |
2003年 | | 最佳音效剪辑 | 嘉里·瑞德斯托姆 理查德·赫姆斯 | 提名 |
2002年 | 第15届欧洲电影奖 | 环球银幕奖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提名 |
2003年 | 第56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 最佳特效成就奖 | 内森·麦克吉尼斯 斯科特·法勒 亨利·拉邦塔 | 提名 |
2003年 | 第28届法国凯撒奖 | 最佳外国电影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提名 |
2003年 | 第29届土星奖 | 最佳科幻电影 | 《少数派报告》 | 获奖 |
2003年 | 最佳女配角 | 萨曼莎·莫顿 | 获奖 |
2003年 | 最佳编剧 | 斯科特·弗兰克 乔恩·科恩 | 获奖 |
2003年 | 最佳导演 | | 获奖 |
2003年 | 最佳男主角 | 汤姆·克鲁斯 | 提名 |
2003年 | 最佳男配角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提名 |
2003年 | 最佳服装 | 黛博拉·琳恩·斯科特 | 提名 |
2003年 | 最佳特效 | 内森·麦克吉尼斯 斯科特·法勒 亨利·拉邦塔 | 提名 |
2003年 | 最佳配乐 | 约翰·威廉姆斯 | 提名 |
2003年 | 最佳化妆 | 米歇尔·伯克 卡米尔·卡尔维 | 提名 |
2003年 | 最佳特别版DVD | 《少数派报告》 | 提名 |
参考资料: |
制片与发行
制片与发行 |
制片公司 | 主要发行公司 |
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 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
上映信息 |
上映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时间 |
美国纽约 | 2002年6月17日(纽约首映) |
澳大利亚 | 2002年6月20日 |
加拿大 | 2002年6月21日 |
美国 | 2002年6月21日 |
中国台湾 | 2002年6月28日 |
| 2002年7月4日 |
中国香港 | 2002年7月4日 |
参考资料: |
票房收入
国家、地区 | 票房收入 |
全球票房 | 约3.58亿(美元) |
北美 | 约1.32亿(美元) |
| 约4270.7万(美元) |
英国 | 约3138.8万(美元) |
统计日期:2022年12月22日 参考资料: |
反响与评价
|
网站 | 评分 | 人数 | 链接 |
豆瓣电影 | 7.9/10 | 161978 | |
时光网 | 7.7/10 | 8054 | |
烂番茄 | 新鲜度60% 爆米花指数73% | 100000+ | |
IMDb | 7.6/10 | 553801 | |
统计日期:2022年12月23日 |
负面评价
电影与其说是科幻电影,倒不如说是以未来世界作为布景的心理悬疑片。可惜看过之后只能把它划分到蹩脚悬疑片的范畴之中。就乔恩杀人的过程如果再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则更加难以解释。这个阴谋成立的条件是乔恩看到房间中有儿子的照片。如果要他走进那个房间,这又要求他必须看到预想犯罪的画面。幕后黑手做了些什么,只是说了一个简单的谎话而己。而预言家们就是凭借这个低级的谎言,就断定一起谋杀的发生,也只能证明这是一套幻想出来的弱智高科技系统(《电影评介》周南)。
正面评价
以电影《少数派报告》为例,其故事内核不限于善恶对决、英雄拯救世界,而是在有明确划分多层世界真相的叙事构架中完成多重含义的叙述。相关哲学思辨几乎贯穿全片———“影像世界的环监视”科技弊病,对人类提前设立防御系统有效性的反思,对现存的司法与安全原则的忧患,对神学和人治思维差异性的思索(《电影文学》朱熠)。
在斯皮尔伯格的手中,《少数派报告》是一部优雅、冷酷的准希区柯克式的作品。电影对《后窗》做了致敬。威廉姆斯的配乐似乎参考了希区柯克最喜欢的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电影中每个人都忙于射击、开火、逃跑或劝说别人提供信息,而没有时间去行动,但这是科幻惊悚片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突如其来的死亡、壮观的逃亡和特效在此得到很好的整合(《华盛顿邮报》戴森·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