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梦溪笔谈》是一部集腋成裘的笔记体著作,内容丰富,翔实可靠,不仅涵盖了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物理、数学、化学、军事、医学、农业、工艺等广泛的主题,还涉及到历史、文学、
艺术 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沈括在书中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了许多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发现。
《梦溪笔谈》在中国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记录了许多古代科学成就,而且也展示了沈括作为科学家的才华和智慧。此外,《梦溪笔谈》也是一部文学
杰作 ,沈括的文字流畅、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总的来说,《梦溪笔谈》是一部博大精深、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之一。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由 北宋 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 沈括 所撰写的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共有三十 卷,原书二十六卷,后又增加了《 补笔谈 》三卷和《 续笔谈 》一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和药议十七个条目,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等。 《梦溪笔谈》记载了宋朝以前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和作者沈括自己的研究成果,书中记述的不少科学成就已经达到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同时,《梦溪笔谈》还部分暴露了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统治,记载了当时北方和南方典章制度、 赋役制度 等的弊害,为后人研究古代及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书名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自序》中并未提及“梦溪”二字,只是将其书称为《笔谈》;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在《梦溪笔谈》扬州州学刊本中的扬州州学教授汤修年的题跋中,也将该书称为《笔谈》;《 郡斋读书志 》《 通志·艺文略 》《 遂初堂书目 》均称《笔谈》。直至南宋 陈振孙 所著《 直斋书录解题 》时,《梦溪笔谈》才被著录为“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元代大臣脱脱等编撰的《 宋史·艺文志 》中,又称作“沈括笔谈二十五卷”。其后,著录《梦溪笔谈》的书目都有“梦溪”两字。 有学者推断该书是因为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梦溪园 而得名。 也有学者推断,“梦溪”可能是后来的《梦溪笔谈》的刊刻者加上的,是刻书人尊称沈括的号,而不是指该书的创作地点。
成书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梦溪笔谈》著书于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北宋人口的增长,农业经济、手工业和矿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北宋确立了“文官政府”,文风日起,科举考试制度也达到鼎盛,文人 地位提高;此外,以“疑古、创新、格物穷理”为精神内核的宋学出现,塑造了富于批评的人文主义精神及正确的自然观; 北宋日渐儒学兴盛,有学者推测其中的济世精神、博学精神、怀疑精神和求理精神对《梦溪笔谈》的写作亦有影响。
作者背景 沈括 ,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 杭州 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革新派政治家、外交家、理财家和军事家。具体生卒年不详,学术界多用 胡道静 的观点,即沈括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卒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学者徐规的最新看法是,沈括生于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卒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 沈括出身官宦之家,幼年随为官的父亲游历各地。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括进士及第,被授为扬州 司理参军 。宋神宗时参与 王安石变法 ,曾担任太子中允、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位。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 沈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于政治活动,同时致力于科学研究,在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 、医药等都领域都有所建树。
成书时间 《梦溪笔谈》是在沈括沈括晚年因永乐城陷被罢官后,自己生平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重要回忆和记载。对于沈括移居润州开始写作《梦溪笔谈》和《补笔谈》的具体时间,尚不可知。
内容 《梦溪笔谈》共三十卷,包括《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一卷三部分。《梦溪笔谈》原书有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是后人在《梦溪笔谈》刊行之后,根据沈括续写的笔记所编。《续笔谈》是明代晚期会稽商濬用《笔谈》《补笔谈》之外的沈括笔记原稿十一篇刻入《稗海》,为《续笔谈》。 明崇祯四年(1631年),南直隶嘉定马元调把这三部分合刻在一起,是为今本的《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不仅记述了沈括自己在自然科学上的研究成果,还记载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家及一些平民工匠的的发明创造,如喻皓的《 木经 》、毕昇发明的泥 活字印刷术 、磁针装四法等,是北宋科学技术史的汇编。 近代学者胡道静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导读》中对《梦溪笔谈》的所有条目按现代科学原则进行了分类,将它们整理归并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类,自然科学约占1/3,人文科学约占2/3,共有31小类,609条。 英国 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曾按照现代的科学分科,对《梦溪笔谈)整部著作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列成三大类二十五个项目共计584条。
成就
自然科学
天文学及历法 《梦溪笔谈》中主张改革利用月球朔望定月份的旧历法,即以节气定月份的“十二气历”。在几百年后,英国气象局采用了与“十二气历”类似的立历法。《梦溪笔谈》还解释了日蚀、月蚀等成因。 《梦溪笔谈》中的黄道相关的叙事笔记,厘清了岁差、黄白交点、黄赤交角等天文学概念,阐释了行星 运行轨道、历法错误等问题,让后人了解到了 北宋天文学的发展。 古代运用星象确定四季,这些星象就被称为“辰”。《梦溪笔谈》对“辰”的解释进行了科学整理与分析,有利于后人研究天文古籍。
地理学 《梦溪笔谈》在地图学与地形模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等方面都有所成就。《梦溪笔谈》中创制的地形模型比瑞士在十八世纪制成的地形模型早七个世纪,规模也更大。 《梦溪笔谈》中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记述了关于浙江雁荡山、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地质的考察,并且明确提出了流水侵蚀作用说。比英国人郝登(James Hutton)在1788年在提出的《地球理论》中提出的流水侵蚀作用学说早700年。 《梦溪笔谈》还记述了地下发掘出来的类似竹笋以及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各种各样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依据化石研究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变化。 《梦溪笔谈》记述了有关虹和“海市蜃楼”等光学现象,以及旋风的形成地点等,以及一些地名命名的意义。 在石油开发上,《梦溪笔谈》首次使用了“石油”这一科学名词组合。此外书中总结了前人生产食盐的经验。
物理学 《梦溪笔谈》物理方面的记载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其中磁学和声学研究最为突出。在磁学方面,《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即磁针所指“常偏东,不全南也”,即磁针的偏角问题,并且最早记载了指南针 。在声学方面,《梦溪笔谈》中在研究声的共振问题时,运用了“正声”实验,即共振实验,比英国人诺布尔(William Noble)和皮戈特(Thomas Pigott)所做的“纸游码”实验早5个多世纪。此外,《梦溪笔谈》中在声学上提出“虚能纳声”的观点。 在光学方面,《梦溪笔谈》解释了古代“透光镜”(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图案花纹的铜镜)的透光原因,记述了油膜干涉、衍射现象和冷光。 以及《梦溪笔谈》中讲解了人工磁化的方法,第一次指出了地磁偏角和一些对导体与绝缘体的早期认识等物理知识。
化学 《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炼铜、炼铁等化学知识,还渗透着胶体化学和地球化学的思想。书中记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胆矾生产金属的活动;总结了兵器制作技术等。 《梦溪笔谈》中还依据石油不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创了一种利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
数学 《梦溪笔谈》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即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其中“隙积术”是《九章算术》中“刍童术”的发展, 这与后世西方的“积弹”问题相当,有利于平面几何学和球面三角学,开辟了中国古代数学史上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 此外,在研究军粮运输上,《梦溪笔谈》中使用的也是一种数学方法,其中蕴含了运筹思想的萌芽。
生物学 《梦溪笔谈》中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多达三十几条,书中关于动植物的分类、地域分布等叙述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资料。《梦溪笔谈》中关于石笋的论述,是古代系统首次研究化石,比意大利学者达芬奇的同类见解早四百多年。
中医学 《梦溪笔谈》中与中医药有关的笔记有90多条,书中对本草及用药理论的论述内容尤为详细,其中对中药材种植、采收等观点也值得借鉴,书中的诸多观点也得到后世医家的认可,被《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引用。
工艺 《梦溪笔谈》中关注到了服饰工艺、书画工艺及铜镜工艺和乐器工艺等中国艺术,传达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创造性和审美价值。
人文科学
文学与语言学 《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文人轶事的资料,包括诗词曲文、文学评论,以及作者沈括对于一些佚诗的收录,部分诗歌的首录以及文学评论中的诗话 载录,对研究文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价值。 《梦溪笔谈》还记述了作者沈括对汉字的研究,包括汉字的构成及演化、汉字的读音问题、汉字的结构,还记述了其时对隶书、八分书的错误认知等,体现了11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汉字研究水平。
《梦溪笔谈》中有40多条关于语言学的笔记,保留了大量文字训诂资料,包括古汉语的音韵、文字、词汇、语法、方言、修辞等内容,为了解宋代文字训诂史乃至整个文字训诂史有重要价值。《梦溪笔谈》本身也是语言学研究的资料。
此外,《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古吴方言词、古闽方言词和古南方方言词等资料,对汉语言语音史和词汇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利于中国方言史的研究。
历史 《梦溪笔谈》保存了一些历史资料,具备一定的历史价值,书中的典章制度、财政经济政策、民族关系等内容可以根据正史或者其他史书得到证实。比如李顺农民起义军的记述,可以从北宋史书《 宋太宗实录 》中得到印证。《梦溪笔谈》还纠正正史志的谬误,记载北宋时期的财政经济政策。此外,《梦溪笔谈》记述了维吾尔族、西夏等民族关系相关的内容,以及宋、辽交涉等内容,能够补充正史。 《梦溪笔谈》记载的考古学内容涉及考古学的多个方面,如器物、古墓发掘、古地貌和古气候等,以及作者沈括自己对收藏品的研究等等。
音乐 《梦溪笔谈》中论述了歌曲创作中词与曲的关系,以及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艺术的内容,还提出了劳动人民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的观点。
美术鉴赏 《梦溪笔谈》中的书画篇记述了有关书画创作与欣赏、绘画与生活的关系、书画的内容,这些对后人研究中国文人画理论有着重要贡献。 书中对唐、五代画家王维、黄笙、徐熙等画家作出了较高评价,对书画理论阐发了见解。
版本 《梦溪笔谈》的版本大致分为几类,一是只包括《笔谈》的二十六卷本;二是二十六卷《笔谈》之外,另附《补笔谈》和《续笔谈》的版本。此外,还有二十卷本《笔谈》、二十五卷本《笔谈》,及三十卷《笔谈》附《补笔谈》和《续笔谈》等多个版本。 这里介绍一些较为重要的版本。
宋扬州公使库刻本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梦溪笔谈》扬州州学刊本中的汤修年的题跋中曾提及该版本的相关信息。此外,从南宋晁公武编撰的《郡斋读书志》的著录可推断出《梦溪笔谈》的宋扬州公使库刻本确实存在。该版本目前已经失佚。
宋乾道二年(1166年)扬州州学刊本 《直斋书录解题》和《郡斋读书志》著录此版本为二十六卷,该版本流传至元、明、清,有学者推测民国初期尚存。1916年浙江瑞安玉海堂曾以此为底本刊刻。近代藏书家傅增湘在苏州见过此版本,此后便下落不明。
元大德九年(1305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 在宋乾道二年(1166年)扬州州学刊本失佚后,该版本称为现存最早的《梦溪笔谈》刻本,此版本曾收藏于明代皇宫,清代时从内阁书库流出,1965年由中国政府从中国香港购回,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近年来,文物出版社和江苏古籍出版社均影印过此版本。
明弘治八年(1495年)徐珤刻本 该版本有汤修年的前序和徐珤撰写的“笔谈后序”,此版本的祖本是徐珤担任岳州府华容县县令时从其叔父手中所得,后将其翻印。清代学者莫友芝、傅增湘所著的《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著录了此版本。近代学者王国维认定此版本从宋乾道二年(1166年)扬州州学刊本出。 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沈儆炌刻本 该版本以元大德本为底本校刻,是明代官员沈儆炌将家中所藏的宋刻本《梦溪笔谈》交由门生孙昌裔校正后刊刻,现藏于 哈佛大学 燕京图书馆。此本前有万历三十年名万历进士沈敬炌的序,还有大德九年(1305年)陈仁子的序和乾道二年(1166年)汤修年的跋。
明崇祯四年(1631年)嘉定马元调刻本 该版本是明崇祯四年(1631年),嘉定马元调借乾道扬州本刊刻,他补续了四卷。该版本有前后二序,以及《补笔谈》序。
明毛晋《津逮秘书》本 该版本以乾道二年扬州州学刻本为底本重刻,有两篇毛晋的题识及乾道二年汤修年跋及毛晋的两篇题识,还留有宋代避讳的内容,被收入明代毛晋编撰的《津逮秘书》十五集,成为诸多清人校刊《梦溪笔谈》时的它校本。
清代四库本《梦溪笔谈》 清乾隆时所修的《四库全书》曾将《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二卷和《续笔谈》一卷收入子部杂家类杂说。该版本前有沈括自序,后有汤修年的跋。
近代版本 近代以来《梦溪笔谈》的刻本有民国五年(1916年)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刻本、涵芬楼影印明覆宋本等 。 这两个版本均以明覆刻宋刻本《梦溪笔谈》为底本,民国五年(1916年)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刻本附有清代藏书家王秉恩校字记一卷;涵芬楼影印明覆宋本被收入《四部丛刊》续编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民国学者严式诲购得芜湖沈鹤农校刊的《梦溪笔谈》,该版本附有林思进所录的元覆宋乾道本《札记》一卷。此版本于195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重版。1934年,《 四部丛刊续编 》收录沈括《梦溪笔谈》二十六卷,有近代学者张元济的“跋”。此外,还有一些重印本、重校本。
校注本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教授等学者倡导研究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等著作以来,关于《梦溪笔谈》的辑佚、辨误、校勘、标点工作渐有成果,其中以学者胡道静的研究成就最为突出。《梦溪笔谈》历来校勘最精细的版本,是胡道静的《梦溪笔谈校证》1956年上海出版公司本、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和《新校正梦溪笔谈》1957年中华书局本。胡道静将宋人类书和丛编所中记录的散逸的内容,编成《 逸文 》一卷,合入其校本中。
特色
文献学特色 《梦溪笔谈》在文献学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首先,《梦溪笔谈》注重一手资料,其中记载了许多碑刻、信札、书画的内容和形式,为后世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同时,《梦溪笔谈》中将不同形式的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比较研究,纠正传世文献中的谬误,总结出了一些校勘原则。此外,《梦溪笔谈》中对历代不被重视的书籍进行了简要说明,有利于后人的了解与研究。其次,《梦溪笔谈》中对特殊名物的解释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比如作者沈括利用自己的观察和专门知识来解释诗文中名物,尤其在医药典籍方面。最后,《梦溪笔谈》对文献记载的谬误的校正,结合了作者沈括的亲历见闻、实地调查和自身实践经验,并由此建立起了独特的实证体系。
独特的科学思维与方法 《梦溪笔谈》中彰显了中国科学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属性。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是包括有农、医、天、算四个门类的富有实用性的知识体系,重视现象描述忽略理论构建,强调整体的实用性,忽略分析思辨,总体上有农业文化的内因性。《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有大量的农、医、天、算的内容条目,虽然记述了诸多科学发现,但大部分都是以现象进行描述,没有科学概念的界定和表述。 《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思维体现出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唯心主义,比如在解释科学现象时体现出唯心主义,有一定的矛盾性。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感性和经验主义的,值得注意的是《梦溪笔谈》中使用过的方法强调演绎和推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通过对同类事物及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一般性原理。这对传统的研究方法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中国文化强调“重道轻技,褒义贬利”的观点,所以《梦溪笔谈》在表述科技的伦理目的上有一定的伦理色彩,比如运用君、臣、民、事、物来解释五音阶之间的秩序等。
《梦溪笔谈》中体现出了一些科学方法。一是 观察法 。比如书中在研究凹面镜成像的原理时,就是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又如书中在对野葛细致观察的前提下,指出前人的错误。二是 科学实验法 。在研究指南针时,作者沈括自制各种试验方法进行观察,最终选择出了最佳的试验方法。此外,《梦溪笔谈》还首创了纸人共振实验。三是 科学推理 。《梦溪笔谈》在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和依据化石推断古环境和古气候上,经常用到科学推理的方法。四是数学思维方法。比如书中的研究用到了数学约简的方法。五是否定与批判。《梦溪笔谈》中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影响
国内影响 《梦溪笔谈》对各个学科都有一定影响。比如《梦溪笔谈》对中医学的影响,《梦溪笔谈》中关于中医药有关理论论述和观点,促进了本草与用药理论的发展与传播,对后世中医药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梦溪笔谈》的流传,书中的医药知识也得以传播与利用。 又如《梦溪笔谈》保留了大量关于天文、历法、音韵学、音乐舞蹈、地理等方面的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的资料,有利于后人了解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国际影响 近代以来,《梦溪笔谈》声名远扬。早在19世纪中期,日本就排印了这本书籍;20世纪,英、美、意、法、德等国家都有学者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
1847年,法国学者斯丹斯拉斯·茹莲(Stanislne Julien)在巴黎出版的《亚洲杂志》(Journal Asiatique)第2卷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活字印刷术起源的文章,用法文翻译了《梦溪笔谈》中的有关记述。1915年,意大利汉学家瓦萨(G. Vacca)在《中国笔记》中重点介绍了《梦溪笔谈》。1923年。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中文主任 霍勒 博士(Dr. Herman Hulle)写了一本《古老的中国活字印刷术及其在远东地带的发展》。其中用德文翻译了《梦溪笔谈》中的有关记述。此后,美国学者 汤·弗·卡特 (Tomas FrancisCarter),日本著名数学家三上义夫,以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 1900一1995)都对《梦溪笔谈》做出了评述。日本学界尤其重视此书,自1968年开始就组织学者全译《梦溪笔谈》,至1981年将《梦溪笔谈》分为3册正式出版。
评价
正面评价 《梦溪笔谈》作为一部科学著作,是中国宝贵的 文化遗产 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在11世纪中叶以前的智慧与才能,《梦溪笔谈》的记载的有关 自然科学 和 人文科学 方面的内容为学术史作出了贡献,启示了后人进行深入研究,更向全人类揭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与价值。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说:“《梦溪笔谈》是我国科技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自然哲学史家 冯契子 在其著作《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中说:“《梦溪笔谈》在数学、天文、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不足 《梦溪笔谈》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比如书中体现了一些宿命论思想,如《梦溪笔谈》的第二十卷和二十一卷的阐述中,有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又如《梦溪笔谈》中将科学的乐律同非科学的伦理联系在一起,显示出神秘主义。
受到科技发展水平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梦溪笔谈》中的一些研究成果是有缺陷,甚至错误的。比如运用哲学的“气”解释日月食,校正历法的方案是错误的等等,还有一些计算上的错误。 有学者提出《梦溪笔谈》中关于极星方位的错误记载,可能使得中国天文学没有发展出地心说和日心说。 此外,《梦溪笔谈》记载的部分政治及人事内容也有错误,对此,近代学者徐规、何忠礼等人曾做过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