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是的,
全面战争是国家实施总动员,全力以赴进行的战争,其基本战争行动样式和特征是,以武装斗争为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发挥国家的整体力量,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全面战争,是国家实施总动员,全力以赴进行的战争。
其基本战争行动样式和特征是,以武装斗争为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发挥国家的整体力量,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中文名 | 全面战争 |
拼音 | quán miàn zhàn zhēng |
术语类别 | 战争术语 |
提出者 | 马克思 恩格斯 |
含义 | 国家实施总动员,全力以赴进行 |
世界大战是世界性的全面战争;全国实行总动员、举国展开全面较量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是国家性的全面战争;国家内部政治军事集团之间全力进行的战争是国家内部性的全面战争。有时就交战一方而言是全面战争,但就另一方而言则是局部战争。如发生于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对大国来说,可能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制,不需总体动员,而对小国来说,可能是全力以赴、举国迎敌的全面战争。全面战争的目的在于彻底剥夺对方的军事能力或迫使对方投降,从而达成政治目标。它关系交战双方或一方的安危存亡。和平时期,准确判定是否面临全面战争的危险,对于国家的战争准备及其他领域的准备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人类战争史上许多规模较大的战争都具有全面战争的性质,都需要交战方全力进行。K.马克思、F.恩格斯在1854年研究欧洲战争形势时,首先提出了全面战争的概念,后来又多次谈到全面战争问题。1937~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是动员广泛的全民族参与的大规模全面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组织动员群众参加战争,实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党、政、军、民紧密结成一体,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种斗争方式,协调一致,集中整体力量,与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持久较量。中华民族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第一次夺取了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全面、彻底的胜利。20世纪50年代,美国使用过“全球战争”“全面核战争”等词语,亦有全面战争的含义。美国军方认为,这种全面战争是大国之间投入全部资源并危及一个主要交战国生存的武装冲突,通常理解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并将导致新的世界大战。在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后发生的战争中,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有的是交战一方为局部战争,另一方为全面战争;有的是交战双方都属于全面战争。 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全面战争”的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欧洲战争的发展趋势中,于1854年首先提出来的。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总体战》
在帝国主义国家里,“全面战争”的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几个月之后,战略储备物资消耗殆尽,战争双方都被迫进行了国家经济动员,从而使战争的总体性大有发展。这一经验,促进了帝国主义“总体战”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最先提出“总体战”理论者,是德国纳粹党军事家K.希尔1929年在该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
德国元帅鲁登道夫于1935年出版了《全民族战争论》(又译《总体战》、《全民战争》)一书,该书系统地阐发了“总体战”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动员“全体国民参加”全民族的“全体性战争”,主张国家的一切领域都要服从战争准备与实施的需要,以保证争夺“生存空间”战争的胜利。 这一理论,成为希特勒准备和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论和战争指导原则的基础。法西斯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覆军亡国的彻底失败,证明了帝国主义进行的侵略战争,政治目的反动,战争政策和战略战术极端野蛮,激起了国内外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充分发挥全民族的“全体性战争”的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外,对“全面战争”的概念各有不同的解释。
美国1962年版《作战纲要》,把“全面战争”与“全面核战争”、“总体核战争”定为同义的战争。
美国1968年版《统帅纲要》,给全面战争下的定义是:“全面战争是主要强国之间使用全部人力物力所进行的并危及到一个主要交战国的生存的武装冲突”,“包括使用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日本原田稔所说的总体战争,包括武力战、政治战、外交战、经济战、思想战等。 法国博福尔说的“全面战争”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