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飑线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对流性
天气现象,通常发生在暖湿气团内或台风的边缘地区。它是一种狭窄的、强烈的天气带,可以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天气条件,如雷暴、沙尘、阵雨或暴雨、冰雹和龙卷风等。
飑线的形成是由于暖湿气团内的温度和湿度差异较大,导致强烈的对流运动。这种对流运动会引起闪电、雷鸣和强烈的阵风等天气现象。此外,飑线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雨雪和冰雹,这些天气条件可能会对交通、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
由于飑线的强度和影响力,它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天气现象,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当飑线来临时,人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如避免外出或寻找安全的
避难所,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同时,气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以减少飑线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飑线
飑线(Squall Line)是一种狭窄的、强烈的对流性天气带,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多发于暖湿的气团内或台风的边缘地区,常伴随雷暴、沙尘、阵雨或暴雨、冰雹和龙卷风等天气现象。 命名
“飑”字
飑字为形声字,同飙一词,汉代书籍《说文解字·风部》对飙的释义为“飙:扶摇风也。从风猋(biāo)声”,飙字一词何时转变为飑字尚未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在《说文解字》的重文版已经出现了飑字,“扶摇风也。从风猋声。飑,飙或,从包。”说明在汉朝时已出现了飑字。唐朝李贤在《后汉书·班固传》中注释“颮,古飈字也”,汉代班固写的《答宾戏》中写道“游说之徒,风飑电激”中也出现了“飑”字一词。 飑线
飑线一词早在19世纪后期就已提出,但飑线一词的定义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确定下来,1919年以前飑线被认定位任一发生强风的线;1946年至1947年间美国实行的雷暴计划将飑线研究集中到对流特征方面;20世纪50年代后期飑线被重新定义为任何非锋面的或狭窄的活跃雷暴带;20世纪70年代后期,飑线被认定为雷暴线,包括非锋面或锋面的雷暴,同时将飑线的概念定义为由对流区和层状区组成的系统;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概念,最终将飑线定义为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定义
飑线是一条线性天气带,常发生在春季、夏季快速移动型冷锋的前方和台风的边缘,多位于中纬度地区,常与雷暴系统一起出现,具有强烈对流、风向风速有剧烈变化的特点。长约150~300千米,宽约10~20千米,常带来短暂而剧烈的天气爆发,包括闪电、冰雹、雷暴、暴雨、直线风等天气。
形成原因
飑线的形成过程中受地方性条件的影响较大,主要与地形、地表温度、湿度状态有关。在中纬度地区,容易受冷空气入侵,与暖气团交锋形成不稳定的大气结构,近地面的湿度较大,潮湿空气受蒸发作用上升,在高空冷却形成积雨云,受顶层冷空气下压形成飑线天气。在飚线的形成过程中,近地面的绝对湿度愈大,气流上升时凝结高度愈低,潮湿不稳定能量释放得愈多,飑线形成越强烈。飑线在中纬度地区受西风带影响从西向东移动,在热带地区受信风带影响由东向西移动。 分类
飑线发生在冷气团或暖气团的内部而不是两种气团的分界面位置,根据飑线所在气团位置分为暖气团中的飑线和冷槽后部的飑线两种。
暖气团中的飑线
暖气团中的飑线主要出现在与高空主要锋区相配合的地面冷锋之前,下沉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遇迫使暖湿气流上升,在冷锋之上形成旺盛的对流性天气区,暖湿气流遇冷凝结形成高速、下沉的冷空气,从冷锋一侧转向以大于冷锋的移速冲进暖气团内部,形成一条剧烈的由冷、暖空气的翻转而形成的雷暴天气带。此种类型的飑线在飑线过境之后可以快速恢复为原来暖气团控制下的晴暖天气。 冷槽后部的飑线
冷槽后部的飑线主要形成在冷槽后部,冷锋过境后,天气状态为少云的晴天,高空气团为冷空气,太阳辐射使低层大气快速升温使低层气团改变性质,若同时在低层又有暖平流向槽后侵入,形成暖空气流上升到高空冷空气团之下,形成对流性天气发展成为飑线。冷槽后部的飑线多形成于中纬度的夏季,如果冷空气冲击不够强烈或暖气团的湿度条件不足,飑线发展的范围通常较小,只有冷锋前部的零星阵雨现象;如果冲击足够强烈往往会发展成为极其猛烈可以造成严重灾难或飞行事故的飑线。 飑线特点
飑线是中尺度对流型天气系统,水平长度一般为150千米~300千米,宽度从1千米至几十千米不等,垂直范围3千米左右,持续时间较短,多为4~10小时,部分短的只有几十分钟。
飑线多形成于春、夏季节,常出现在雷雨云或冷锋到来之前,多发生在傍晚至夜间。
飑线中的雷暴云呈拱形、弓形线排列,各带状雷暴云强度和发展阶段差异较大,有云体在不断消亡,有新的云体在生成。 飑线附近等温线密集,两侧温差大,飑线之前为暖区,飑线过后为冷区,温差相差可达10℃,被称为“伪冷锋”。
飑线移动迅速,发生时天气要素会急剧变化,风向不定,风速突然上升,瞬时风速可达到40米/秒,气温会急剧下降,过境时会伴有过境伴随雷暴高压、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生命周期
一次飑线的生命周期大体分为形成、成熟、消散三个阶段,也有将飑线的发展周期分为初生、增强、成熟、消散四个阶段的,四分阶段是将三分中的形成期分为初生和增强两个阶段。
形成阶段
飑线的形成阶段是从开始形成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形成阶段一般经历3~5个小时。形成阶段之初开始出现一些单独的对流雹,呈分散孤立状任意排列,或呈断续现状,冷空气开始集聚,局部出现降雨、升压、降温、风向突变的现象,此时的雨滴较小,在雷达上出现的信号并不明显。约1~2小时之后,分散的雷暴逐渐增多,聚集呈带状分布,下降冷空气在低层聚集呈一个狭长的冷空气堆,形成一个扁长的雷暴高压或高压脊。
在雷暴的形成阶段,是一个集聚冷空气的过程,雷暴高压的范围和强度都没有达到最大,其风力一般为6级左右。
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飑线发展完善以后,维持几个小时稳定状态的阶段。成熟阶段一般持续1~2小时,此时的飑线在各种天气现象中达到生命周期最剧烈的时期,风力从8级增到12级甚至以上,气压急剧上升,温度骤降,在温度场上,有明显的冷空气中心与雷暴的高压相互作用,使气压梯度 和温度梯度达到最大值。此时的飑线线状排列明显,在飑线后方的降雨后蒸发吸收热量使近地面空气形成一个冷池,受后方冷空气的推动飑线向前方推进,在行进的过程中新的飑线在前方生成,旧的飑线向对流区后方移动消散。
消散阶段
在飑线行进的过程中,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遇到比较稳定的空气时,新的对流逐渐减弱,飑线开始进入消散阶段。此过程一般持续2个小时左右,下降冷空气不再产生,已经下降的冷空气向四周扩散,雷暴高压的范围有所扩大,但强度开始减弱,最后称为弱的中高脊,雷雨强度降低,风力开始减少,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减弱,以致最后完全消失。
内部结构
横向结构
中心飑锋
飑线在雷达上以“弓形回波”为特征显示的,具有比较清晰、光滑的前缘,线状结构比较完整。“弓形回波”是飑线系统的雷暴高压区,被称为飑锋,强大的雷暴、暴雨、冰雹等天气出现在该高压区之间,高压区移动速度快,受后方冷空气形成的风场向前推动移动。 前部
“弓形回波”前部是暖湿气流,中尺度低压,多呈晴天少云的状态。 后部
后部是冷中心,下沉型冷空气,多为小雨轻雷天气。
纵向结构
底部区域
飑线两侧分别为冷中心和暖中心,两侧风向呈辅合状,飑线钱多偏南风、飑线后侧多偏西北风或北风,有明显的气温梯度,最大可达10~15°的温度差。 中部区域
中部为飑锋雷暴区。
顶部区域
顶部的辅合风场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弱,约到达700mb后形成弱平流状态。
飑线危害
飑线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其复杂多变的天气系统,主要是由狂风、冰雹、闪电、龙卷风带来的危害。
狂风
飑在《康熙字典》上则解释为“同飙,暴风”,风是飑线得名的来源,飑线形成的最大风速一般为20米/秒,部分可达50米/秒以上,其风力有时可堪比台风,且飑线带来的风还具有风向多变、 风速骤增的特点,这样风破坏力强,可以破坏许多 广告牌、 高大树木等物体,甚至可以摧毁不稳定的建筑。
冰雹
冰雹是飑线天气系统里常见的气象,其不稳定的对流气体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 造成云中物质的不断运动和碰撞,是孕育强冰雹的温床。
闪电
飑线是由雷暴单体串联而成的, 飑线系统下会伴随频繁的闪电,每小时可能发生数千次, 即使在飑线过境后, 闪电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龙卷风
飑线的弓形回波可能引发瞬时的龙卷风灾害,飑线引起的龙卷风一般在边缘生成, 同时伴有破坏力强的直线风。这些龙卷风一般比超级单体雷暴相关的龙卷风更弱且平均寿命更短。 灾害案例
2009年6月3日16时-2009年6月4日5时,中国河南省商丘市等地受飑线袭击,出现了雷电、短时大风、局地冰雹和短时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河南省全省有40多个县市出现雷暴,19个县市出现了17米/秒(7级)以上的短时偏北大风,商丘的永城市最大风速达29米/秒(11级),飑线袭击造成22人死亡,财产损失15亿元。 飑线的监测
飑线由于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其观测预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对于飑线的监测主要是靠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气象仪站网、大气廓线仪站网组成的综合观测系统来捕捉飑线等对流云团的发生和发展。“弓形回波”是飑线的雷达特征,当风落在线后并且环流在两端发展时,飑线会“弓形”。雷达监测过程可发现飑线的弓形回波,利用回波特征分析“飑线前低压涡旋”发现飑线造成的降水、雷高高压以及受影响地区气象要素(如温度、气压、风水平梯度异常)等变化。
飑线与冷锋的区别
飑线因为在空间结构上与冷锋相似,都是冷暖空气的分界面,过境时都伴随有风向急转、风力猛增、气温下降、气压上升的特点,飑线也因此被称为“伪冷锋”或“假冷锋”。虽然飑线常出现在冷锋附近,但缺与冷锋有显著的不同:
冷锋和飑线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冷锋与暖锋是两种不同性质气团的分界,是大尺度系统;飑线一般位于冷锋或暖锋内部,是冷锋和暖锋中的一个或几个气团组成,属于中尺度系统。
飑线的移动速度一般比冷锋速度快。
飑线的天气现象要比冷锋天气剧烈的多,气象要素的变率也比冷锋附近要大,飑线过境常伴随着雷暴,过境后天气常恢复成原来天气,冷锋过境后一般形成大范围的持久冷空气。
飑线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前弱,午后强,傍晚减弱;冷锋无明显日变化。
飑线长度要较冷锋短,飑线长度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冷锋长度可达数千千米。
飑线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冷锋持续可达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