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
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恬静优雅的风格著称,深受后人喜爱。他不仅是诗人,还是辞赋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流畅优美、富有感染力而闻名。
陶渊明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经担任过多个官职,但最终
选择归隐田园,过着自在悠闲的生活。他的诗歌以描写
田园生活为主,充满了对自然、家乡和亲人的热爱,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但富有意境和情趣,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中所表达的田园理想和归隐情怀,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对后人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陶渊明作为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
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江西宜丰人,一说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基本信息
文学成就
代表作品
《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
人物生平
青少年时期
陶渊明的的曾祖父是陶侃,曾担任过太尉职务,被封为长沙郡公,还担任过荆、雍、益、梁、交、广、宁、江等八州的军事将领。陶渊明的外祖父是晋代的名士孟嘉,他娶了陶侃的第十个女儿为妻。陶渊明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太守的职务。 在陶渊明8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家境逐渐落败,因此他在《有会而作》一文中写道:“弱年逢家乏”。此外,在《祭程氏妹文》中,陶渊明还提到他有一位庶妹和庶母。庶妹后来嫁给了程姓人家,而在陶渊明12岁时,他的庶母去世了,他在文中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 陶渊明从小修习儒家经典,不同于一般人的流俗。在东晋时期,道家老庄思想流行,陶渊明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虽然他的思想更接近于道家,但是受到儒家的影响,使得他不能完全丢弃济世惠民的责任感。他的修养既具备儒家的思想,又兼具道家的大自然观念,这种双重修养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学仕时期
陶渊明也曾经有过身怀抱负的时期,在《杂诗》第五篇中表现出了他猛志逸四海的雄心壮志,并表达了他希望出仕的愿望。 太元十八年(393年),年仅29岁的陶渊明进入官场,担任江州祭酒一职。这一事件在他的诗歌《饮酒(第十九)》中描述为:曾经历苦长饥,曾丢下耒去学做官。但生活没有节制,又被冻饿所困扰。当时虽是年轻有为,但内心充满了羞耻。出仕不久,他便退出了官场,回归田园生活。此后的五年中,他一直过着闲居田园的生活。 在不久后的隆安二年(398年),王恭的部将刘牢之发动兵变,杀害了王恭并夺取了都督之位。当时,年仅34岁的陶渊明在刘牢之麾下担任参军。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加入了桓玄的军队,开始在江陵任职。同年,刘牢之的幕僚刘裕因镇压东方农民军孙恩的叛乱而成名,接着又讨伐了篡位的桓玄。 隆安五年(401年)冬天,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去世,因此他离开了官职回家守丧。
元兴三年(404年),陶渊明第三次出仕,成为刘裕的镇军参军。但是,他被严酷的政治现实所震慑,认清了刘裕的真实面目。政治热情被浇灭,他开始怀疑自己年轻时的抱负,感到矛盾和不安。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四十一岁时,离开了刘裕的军队,加入了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幕府,担任参军。但不久之后,他辞去了官职回到故乡。同年八月,他出任彭泽令,这是他仕途的最后一任官职。不久之后,陶渊明的妹妹去世,这成为他离开政治舞台的契机。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解除了官职,并重新回到故乡。 归田时期
陶渊明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达二十余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有意识地改变了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饮酒诗、无题杂诗、拟古诗等,意境清新,率真自然。
在义熙二年(406年),陶渊明创作了《归园田居》五首来描绘他的乡村生活。而在义熙四年(408年)六月,陶渊明家中起火,宅院尽毁,不得不暂时居于舟中。 义熙十一年(415年),朝廷发布诏令,派遣陶渊明担任著作佐郎,但陶渊明却称病而没有前往应征。到了义熙十四年(418年),王弘担任江州刺史时,陶渊明与他相识,两人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弘要帮助陶渊明做鞋,陶渊明便伸出脚让王弘手下测量,以及王弘穿白衣给渊明送酒,两人篱下对酌。 到了元嘉元年(424年),颜延被任命为始安太守,他与陶渊明建立了友谊,有个轶事叫“颜公付酒钱”,即颜延要走的时候,颜延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
逝世
元嘉四年(427年),檀道济听闻陶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陶渊明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陶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生前与他有交游的颜延之(384-456年)为其作诔。 人物关系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曾祖父 | 陶侃(257一332年) | 字士行(一说士衡),浔阳人(一说鄱阳人),大司马,东晋开国勋臣,积军功至太尉,封长沙郡公。都督荆、雍、益、梁、交、广、宁、江等八州军事。卒于长沙 |
祖父 | 陶茂 | 《晋书·隐逸传》中记载陶渊明祖父:“茂,武昌太守”,陶渊明在《命子》中称赞他“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
外祖父 | 孟嘉 | 仕从桓温,东晋名士 |
父亲 | 陶逸 | 陶渊明的父亲似乎未曾出仕,在陶渊明的诗中曾提到:"於皇仁考(父亲)淡焉虚止寄迹风云(自然状况)真兹温喜(喜怒的感情"(《命子》),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年)逝世 |
母亲 | 孟氏 | 早年去世,《祭程氏妹文》提到"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当时生活应该较为贫困 |
夫人 | 翟氏 | 陶渊明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不知姓氏,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第二任妻子是隐士翟汤(272一344年)一族 |
儿子 | 陶俨(又名陶舒)、陶宣、陶雍、陶端、陶通 | 陶渊明《责子》诗中写到"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诗说"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
作品类型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性嗜酒”的陶渊明,不仅以“家贫不能常得”酒而遗憾,还断言自己死后也会因为生前“饮酒不得足”(《挽歌辞三首》)而抱恨。他的饮酒诗丰富了后世饮酒诗的创作意象,表达了心系百姓的政治理想,平静和谐的社会理想。他在《饮酒二十首》批判了当时是非不辨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以及归隐的决心和隐居的乐趣;在《述酒》中,陶渊明以酒起兴,回顾晋宋易代的历史,对东晋的灭亡和零陵王的悲惨死亡表达了深深地同情,诗歌中充满了悲凉的情绪。 陶渊明的咏怀诗主要由《读山海经》十三首和《杂诗》十二首组成,前者以咏叹《山海经》中的异事,表达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而后者则表达了陶渊明归隐后有志难骋的苦闷,以及追求清白高洁的志节。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在《陶渊明集》中,直接写到农耕的也有十七篇。他把田园作为理想的生活情景进行描述。在他笔下的田园生活,和平、宁静、闲适,人们之间的关系真诚淳朴,相互交往欢乐和谐。虽然实际生活未必如此,但正因为陶渊明刚从“樊笼”,“尘网”中挣脱出来,故多写田园不同于官场仕途的一面。 在田园诗中,陶渊明描述的是通过亲自“力耕”来经营“衣食”的生活。在陶渊明所作的《移居二首》中也能看出一种隐士田园生活的特点,在和谐中还有文雅的气息。在物质的生活上的要求不高,只需有简陋的房屋就行了,他们便可以在那里邻里相聚。 他的田园诗描绘出真实生动的劳动生活图景,抒发的是对田园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经历中所感受到的事情、情境和景致的情感。诗歌的语言简洁而朴实,其中蕴含的意境清新而淡雅,又不失深情厚重的气息。
陶渊明在田园隐逸方面的诗,对唐宋及以后的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在诗中写到:“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苏轼曾作《和陶止酒》等109篇来与陶渊明的诗相和,蔡绦在《西清诗话》中也有描述“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诗家视渊明,犹孔门之视伯夷也”,可见当时诗人们对陶渊明的诗歌抱有极高的评价。 散文辞赋
陶渊明比较有名的散文和辞赋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首创了以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开头就介绍五柳先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接着描写五柳先生的志趣:读书、饮酒、写文章。其中不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生活情趣,自叙情怀的写法。《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陶渊明“投冠旋旧墟”,高吟“归去来”是经历了仕途后做出的庄重决断。这也是陶渊明经过长期思想斗争,终于解决了宦与隐之间的矛盾后做出的决定。《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随着陶渊明对农村劳动生活的了解,他逐渐形成一个农民理想模式构成的幻想——桃花源。这个境界是依据现实构筑出来的一个无有的境界,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主要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主要内容 |
卷一 |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
卷二 | 《形影神(并序)》《形赠影》《影答形》《神释》《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六首》《问来使》《游斜川(并序)》《示周掾、祖、谢》《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敬德》 |
卷三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中》《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并序)》《蜡日》《四时》 |
卷四 | 《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
卷五:辞赋 |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并序)》《归去来兮辞(并序)》 |
卷六:传赞 | 《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 |
卷七:疏祭文 | 《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
艺术特色
诗歌语言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清通顺畅,不使用刻意拼凑和颠倒语序的手法,能够真实地表达内心情感,达到了真正自然的境界。与当时社会风气重视修辞和华丽表达不同,陶渊明创造了一个浑融和谐的意境,诗歌浑厚自然,不可句摘。语言简洁明了,没有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却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自然、流畅,属于水到渠成的天然。
他的诗歌受到了不同文艺评论家的赞誉。杨时认为,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超越常人,是因为它们自然地表达出深刻而简洁的意义。而叶梦得则认为,陶渊明注重表达内心情感,能够真实地表达出所思所想,不管写什么主题都能写得很好。这些特点让陶渊明的诗歌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显得独具匠心。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人性、人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歌常常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现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让读者在自然景色中体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诗歌手法
在其他诗人逐渐减少虚词使用的时代,陶渊明却将大量虚词引入诗歌中,使语言自然流畅,娓娓道来。例如,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孟春草木长)中,他运用了“既”“亦”“已”等虚词。 此外,陶渊明还擅长使用白描和写意手法来描绘景物。他将抒情、写景和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过分雕琢骈俪的辞句和结构,转而用比较接近散文的组织写诗,以语言自然的节奏为基调,笔下的景物既有象征之意,又具有生活气息。虽然他用的是简单、朴实的语言,但是却具有感染力。
诗歌内容
陶渊明的诗歌内容主要涵盖了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语言质朴精炼,表达感情自然真实。他善于将自我思想与客观事物融合,如其《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中所表现的物我交融,彰显出和谐自然的风格。
此外,在他的诗歌中还经常出现“归”“还”等字眼,如《连雨独饮》中的“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饮酒二十首》其五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以及《归鸟》中的“翼翼归鸟,晨去于林。和风不洽,翻翻求心。岂思天路,欣返旧栖”等。这些字眼充满了对回归自然、归宿故乡的向往和渴望。 文学思想
陶渊明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即酣畅淋漓地表现人生。
儒道兼备
陶渊明年少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怀抱着为民造福的政治抱负。他在“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中展现了积极进取,创业立业的宏伟目标,并遵循儒家思想中关于孝道的教义,孝顺母亲。从“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和“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可以看出这点。然而,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诗中,陶渊明开始表现出对官场生涯的倦怠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他被道家思想所吸引,这开始影响他的文学创作。在他的归隐之后,他的杂诗系列中流露出了对当初壮志未酬的遗憾,如“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杂诗》其五),这些诗歌表达了陶渊明对未实现的抱负的悲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叹。 自然表达
陶渊明推崇自然的文学创作,不强求教化,不过分雕琢,注重情感的自由表达,注重诗文的天然本质。他曾经在《神释》中写道:应该尽情去做,不要再多虑了。在《连雨独饮》中,他也表达了人的形骸终将化为尘土,不需要说些什么的思想。 田园生活的美好
归隐之后,陶渊明继续写下了大量描绘人性美好的诗文,其中有虚幻的理想,如《桃花源记》,也有真实的亲身感受,如《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九首。他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追求生活和历史的真实,更追求襟怀与思想情感的真实,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志向和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描绘了自己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用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性美好和理想的田园世界。 生死观
陶渊明对生死的看法与当时的人们不同,认为死并非值得忧虑之事。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八中,他写道:“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赤泉给我饮,员立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这种超然的人生思想与他的自然哲学观直接相关,成为了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评价
人物 | 出处 | 评价 |
颜延之 | 《陶征士诔》 |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
萧统 | 《陶渊明集序》 | “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
钟嵘 | 《诗品》 | “古今隐逸之宗” |
唐·孟浩然 | 《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 | “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
唐·李白 | 《戏赠郑溧阳》 |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
唐·白居易 | 《效陶潜体十六首》 |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
宋·李公焕 | 《笺注陶渊明集》 | “渊明之作,宜自为一编,以附于《三百首》《楚辞》之后,为诗之根本准则” |
宋·陆九渊 | 《象山全集》卷二十四 | “李白、杜甫、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 |
宋·蔡正孙 | 《诗林广记》卷一 | “渊明趋而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
宋·刘克庄 | 《后村诗话》 | “四言诗自曹氏父子、王仲宣、陆士衡后,惟陶公最高。” |
宋·陈子仁 | 《文选补遗》 | “渊明四言所以不可及者,全不犯古诗句;虽间有一二,不多见。他人未免犯古句,又殊不类。” |
宋·苏轼 | 《与子由书》 | “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
宋·欧阳修 | 东坡题跋:《跋退之<送李愿序>》 |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
宋·杨龟山 | 《龟山先生语录》卷一 | “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淡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所可成也。” |
宋·王安石 | | “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
宋·辛弃疾 | 《念奴娇》 |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
宋·叶梦得 | 《玉涧杂书》 | “诗本触物遇兴,吟咏情性,但能输写胸中所欲言,无有不佳。而世但役于组织雕镂,故语言虽工,而淡然无味。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语言文字也,此其所以不可及。” |
元·陈绎曾 | 《诗谱》 | “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几于十九首矣,但气差缓耳。至其功夫精密,天然无斧凿痕迹,又有出于十九首之表者,盛唐诸家风韵皆出此” |
明·王圻 | 《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诸本评陶汇集>》 | “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 |
明·郭子章 | 《豫章诗话》卷一 | “江西诗派当以陶彭泽为祖。” |
明·何湛之 | 《陶韦合集序》 | “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
清.李重华 | 《贞一斋诗话》 | “五言诗以陶靖节为极诣,但后人轻易模仿不得,王、孟、韦、柳虽与陶为近,亦各具本色。” |
清·张泰来 |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 “江西之派,实祖渊明。” |
清·胡丹凤 | 《退补斋文存》卷三 | “靖节为晋第一流人物,而其诗亦如其人,澹远冲和,卓然独有千古。夫诗中之有靖节,而后可以式六朝之蘼。” |
清·贺贻孙 | 《诗筏》 | “晋人诗,能以真朴自立门户者,唯陶元亮一人。” |
梁启超 | 《陶渊明之文艺及其作品》 | “古代作家能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 |
王国维 | 《文学小言》 | “曲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 |
朱光潜 | 《诗论》 | “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
陈寅恪 | 《金明馆丛稿二编》 | “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 |
钟惺、谭元春 | 《古诗归》卷九 | “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
钱钟书 | 《谈艺录》 | “唐以前惟陶渊明通文于诗,稍有厥绪,朴茂流转,别开风格” |
人物史实争议
名字以及字、号
陶渊明的母亲早逝,因此陶渊明连名字也无法确定,沈约《陶渊明传》中认为"陶潜,字渊明",《晋书》及萧统《陶渊明传》认为"字元亮",《南史》则认为"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众说纷纭。但陶渊明的生平在士人之间亦鲜为人知,他自己也在《五柳先生传》中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籍贯
在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陶渊明是浔阳柴桑(现江西九江)人,朱润东先生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持有同一看法,这一点在沈约的《宋书·隐逸传》里也被肯定了。而在南朝无名氏的《莲社高贤传·陶潜传》中却写着“陶潜居柴桑”,即认为陶渊明只是居住于浔阳柴桑。后来在1943年由编委会编印的《江西全省历代人物谥号表》又有“陶潜,谥号靖节,柴桑或宜丰人”的说法,认为陶渊明也有可能是江西宜丰人。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宜丰学者凌诚沛组织研究进行了近二十年的调研考证后认为,陶渊明出生于江州豫章郡康乐县,即今天江西宜丰县。 曾祖父的身份
晋代大司马陶侃被认为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父,这一说法在《宋书·陶渊明传》中有所提及,并被《晋书》、《南史》、萧统的《陶渊明传》、王质的《栗里谱》、吴仁杰的《陶靖节先生年谱》等所采纳。然而,清初经学家阎咏在《左汾近稿》中提出“侃为渊明曾祖,不知其实”的观点,对此提出了质疑。 曾祖父的官职
另外,陶侃的官职也存在着争议,其中一说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曾任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等职,封长沙公,死后追赠大司马,也有说陶侃生前曾任官职大司马。 后世纪念
纪念馆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沙河街东北隅,是为了纪念“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中国田园诗鼻祖”陶渊明而建立的。 馆舍建筑外观呈明清江南民居风格,有骆驼式山墙、飞檐翅角、抬梁式砖木结构,小桥流水,大树参天,环境清幽。主体建筑包括纪念馆、陶靖节(渊明)祠、归真园、归来亭、延至桥和清风高节牌坊等建筑。
纪念馆内有四个陈列,其中陶靖节祠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出历代名人所题写的匾额和对联等。此外,馆内还有陶渊明生平事略陈列展,展出诗人生平业绩、活动路线、遗迹图片以及大事年表等。渊明资料陈列展出了历代各种版本的《陶渊明集》、中外专家学者陶学专著以及历代书画名家咏陶书画珍品等。此外,纪念馆内还设有陶渊明书画院,内设有书画创作室和展览厅,供人学习和欣赏陶渊明的书画艺术。 陶渊明墓地
目前认为陶渊明的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背靠汉阳峰,面朝黄龙山,既满足了陶渊明“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致。 五柳广场
五柳广场位于重庆市酉阳桃花源二酉山,其中有一座陶渊明雕像,重200吨,净高9.9米,底座1.28米,总高度11.18米。
轶事典故
素寒诗人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个人的贵贱地位往往由其族姓所决定,而族姓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高门世族的姓氏占据了许多重要职位,因此俗话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也就是说,出身寒门的有才华之士很难进入上层社会。浔阳陶氏因为陶侃位列三公而成为本族的洪族,但是如果按照毛汉光先生划分士庶的标准来看,陶渊明的出身只能算是介于士族和素寒之间的小姓。在陶渊明的自叙中,也明确了自己寒素之士的身份。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被任命为彭泽县令。当时,县里的督邮前来了解情况,县吏提醒陶渊明,督邮是上级派来的人,应该恭敬地迎接他,并穿戴整齐。然而,陶渊明不愿向乡里小儿一样屈膝,表示自己不愿向五斗米而屈膝,于是他作了《归去来兮辞》一诗,之后他放弃了县令职位,回归田园山林,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