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写本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历史价值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书籍成书期间,按照手写形式流传的古籍,与刻本、活字本、稿本或依据其他版本录写的抄本有所不同。
写本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书籍的历史,从《永乐大典》到《四库全书》,再到《明清列朝实录》等
著名的写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点评写本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手写形式的独特性:写本是由人手一笔一划写成的,因此每个写本都有其独特的书写风格和笔迹特点。这也使得每个写本都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
2. 历史价值的重要性:写本因为其手写形式的独特性,往往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许多古老的写本因为其记录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3.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写本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写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的文化、思想、历史等。
总的来说,写本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历史价值的概念,它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写本
写本指成书时按照手写形式流传的古籍,由于其既不是刻本、活字本,也不是稿本或依据其他版本录写的抄本,所以称之为写本,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明清列朝实录》等。这里“写本”的概念是狭义的。 释义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唐 白文公 自勒文集,成五十卷,后集三十卷,皆写本。”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备规制·图籍之储》:“唐 以前书籍皆写本,人以藏书为贵,精於讐对。”清 俞樾《茶香室三钞·观世音真像》:“照 宋 人写本,每句之下,画佛菩萨形像。”徐迟 《祁连山下》:“还在 巴黎 时,他就看到过 敦煌 的写本。” 概述
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今目录学家称摹写宋、元旧板书,点画行款,完全按照原来的样式的为影写本。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明清列朝实录等原本既不是刻本,也不是稿本或据其他版本录写的抄本,称为“写写本按种类区分,有写本、稿本、抄本、旧抄本等。本”,这里“写本”的概念是狭义的。稿本分为手稿本和清稿本。手稿本是著者亲手写成的稿子,如宋·司马光手写的《资治通鉴》、清·蒲松龄手写的《聊斋志异》等;清稿本是指用用以增补、校订或付印的著作誊清本。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指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而旧抄本是指时间不详的早期抄本。 中国版本类型。相对于抄本、刻本的名称。写本的概念有三:①时代早。唐代以前,书籍生产都靠手写传抄,无所谓刻本印本,故统称为写本。唐代以后,刻本渐行,至宋代而盛。但唐、宋时期手写传抄的书籍,仍称为写本。②地位高。无论时代早晚,刻印本书是否盛行,书籍的手写传抄出自名流学者之手,往往也称为写本,而不称为抄本。③内容涉及宗教,如佛经、道经。抄写者常是为了还愿或做功德,有对宗教的崇信和虔诚包容在里边,故也常称为写经,而不称为抄经。这 3种情况之外,自元代起,凡依据某种底本再行传写者,通常就统称为抄本。至于自己著作、自己抄写流传,则称为稿本,而不称为写本、抄本。 写本时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写本时代”,这一时期,造纸术已经成熟,雕版印刷尚未全面流行,中国古典书籍大多以纸质写本形式传播。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书籍和文书数量很少,主要有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及其他少量传世或出土的文献,因而弥足珍贵。其中的官私文书是中古历史与文化研究无可代替的珍贵文献,四部典籍则因其抄写年代更为接近原著时代而备受重视,而古佚书籍的发现更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资料和新的问题,大量的佛经更是当时社会佛教兴盛的写照。晚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兴起,为书籍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雕版印刷发展初期,主要用于印行佛教文献。 史料考证
清末在新疆库车发现的西晋元康六年(296)佛经残页,是现存有年代可考的最古的纸写本文献之一。1924年在新疆善县发现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1090余字,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县英沙古城南的一座佛塔遗址中,又发现了《三国志》残卷,有570余字,用正书书写,略带隶意,是 4世纪的遗物。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鸣沙山莫高窟发现的2.5万多卷文献,其中多数是西晋末期到北宋初期的纸写本(有少数是刻本),内容包括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经典及儒家经典,还有字书韵书、辞书、史书、方志、传记、墓志、表册、日历、医书、诗、诗文集、词曲、小说以及契文、祭文等。所用文字,有汉文、西夏文、藏文、梵文、波斯文、于阗文、回鹘文等。这些写本文献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及中亚、西亚一带宗教、语言、史地、文艺等方面珍贵的文化宝藏,现分别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约1万卷)、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苏联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图书馆里。 不同时期的写本
在纸写本文献盛行时期,抄书成为风尚,如隋炀帝曾在洛阳令人抄书8.9 万卷。隋代西京长安嘉则殿藏书37万卷,唐李泌私人藏书3万卷,这些藏书几乎都是写本文献。 初期的纸写本文献用黄檗汁染过的黄纸为书写材料,卷面用墨画栏,多张纸粘连成一卷,一端用竹木作轴,轴两端用琉璃、象牙、紫檀等镶嵌,称为“卷轴装”。 9世纪中叶,卷轴逐渐向册叶形式过渡,出现了“旋风装”(有人称龙麟装)、“经折装”。 印刷术发明后,纸写本文献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各种印刷型文献所取代但写本文献仍被广泛制作和使用明代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见彩图[明永乐年间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和清代编纂的丛书《四库全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写本文献。在印刷技术相当发达的现当代,写本文献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手稿等常受到图书馆或档案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