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清真寺(Masjid)伊斯兰教信徒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亦称“礼拜寺”。回、维吾尔等族穆斯林礼拜场所。
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必须礼拜。礼拜场所称“清真寺”。
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大小不等,大者称寺,小者称坊。一般分为前后两院,主要建筑为后寺。后寺为礼拜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供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清真寺
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词根为“拜倒”的意思,因为穆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拜。
历史
伊斯兰教初兴时,未有专门礼拜的场所,只是选择一洁净之处供叩拜之用。622年9月,伊斯兰教先知 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时,在城东南3公里处的库巴,修建了第一座简易的库巴清真寺。到达麦地那后,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后称“先知寺”,营建时穆罕默德亲自参加劳动,随后率众在寺内礼拜。637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下令远征将 领,凡开拓一个新地区,首先要在该地兴建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据此,欧太白·伊本·盖兹旺于637~638年在伊拉克巴士拉兴建了第一座营地清真寺,638~639年,赛尔德·伊本·艾比·瓦戛斯在库法城兴建了清真寺,642年阿慕尔·本·阿斯在埃及弗斯塔特(开罗)兴建了非洲大陆第一座清真寺;670~675年欧格白·本,纳菲尔在突尼斯凯鲁万兴建了欧格白清真寺。 从此,兴建清真寺被视为穆斯林神圣的宗教义务和信仰虔诚的体现,哪里有穆斯林,那里就建有清真寺。后 历经伍麦叶王朝(661~750)和阿拔斯王朝(750~1258),政府拨巨资修建规模宏伟和华丽壮观的寺院群体建筑,使清真寺遍布亚、非、欧各地。据历史学家伊本·拉斯塔统计,891年仅巴格达地区就有清真寺3万多座。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期,埃及亚历山大城及周围地区有l万多座清真寺,致使阿拔斯王朝时期成为清真寺建筑的鼎盛时期。此后 伊斯兰国家将兴建清真寺作为宗教制度和国策之一。 渊源
清真寺世界上第一个穆斯林礼拜的地方是麦地那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故居,当时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在这里做礼拜,一个相当大的院子,中间只有一座小房屋,是穆罕默德的住宅,院子一边树立着一排枣椰树干做的柱子,在柱子和墙之间,覆盖着用枣椰树叶做的凉棚,穆斯林们可以在凉棚荫影下做礼拜,防止曝晒的阳光,穆罕默德在站在房间的门廊里领导做礼拜。以后清真寺都是仿照这种方式,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是麦加的库巴清真寺,据说是穆罕默德亲自率领人们用四天时间就建成的,《古兰经》中称这座寺是“从头一天起就以虔敬为基础而修建的清真寺”。清真寺内不得供奉任何雕像、画像和供品,只有围绕的柱廊,中心一个大拱顶,主要的墙要向着麦加的方向,墙中间有一个凹下的龛,叫做米海拉布,是指示穆斯林礼拜方向的。龛中有一座带阶梯的高台,是在主麻日时,为伊玛目站在上面带领诵读《古兰经》用的,叫敏拜尔,诵读古兰经时不得有音乐和歌唱。底下一般铺有地毯,因为穆斯林需要赤脚礼拜。清真寺外面或一进门地方有自来水或喷泉,要求穆斯林净手脸后才能礼拜。有的清真寺有木隔壁或隔间,以前是为参加礼拜的领袖防止被暗杀,使他们能在其中礼拜,现在有时作为男女分隔用。以前清真寺不允许女性入内,现在比较开明的国家也允许女性参加礼拜,但一般所有的清真寺都不允许非穆斯林入内,认为他们是不洁净的。 由于《古兰经》要求穆斯林每日要做五次礼拜:日出时、正午、下午、日落和夜晚,在古代没有时钟的情况下,很难掌握统一的时间,因此在清真寺外见有宣礼塔,每到礼拜时间,要有大嗓门的人在塔上大声呼唤,有的大清真寺四周有许多宣礼塔,一般为四个,朝着四方。现代都装有扩音器,不再用人,扩音器音量大,因此有的现代建造的清真寺只有一个宣礼塔。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也不太相同,但内部基本一致。中国内地的原有的清真寺都已经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和其他寺庙相似,唯一区别是采用绿色屋顶,(佛教寺庙用黄色或灰瓦屋顶),西北的清真寺在屋脊上还装有三个立着的花柱,中间一个在顶上有伊斯兰教新月标志。内地由于穆斯林人口不多,常聚居在一处,清真寺一般没有宣礼塔,西北有的清真寺有建造像佛塔一样结构的宣礼塔,不过顶上装饰有新月。现代新建的清真寺也采用国际流行的大拱顶结构。穆斯林在清真寺内礼拜时要排成长排,跪拜俯伏,以额触地,因此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所用的帽子都没有帽沿,如果戴着有帽沿的帽子,要将帽沿转向脑后,否则不能将额触地。 职能
清真寺与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职能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宗教活动中心:每日“五时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会礼”,都到清真寺举行。宗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在清真寺庆祝。婴儿初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请阿訇主持举行。 (2)宜教中心: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礼”时发表宣教演说后,清真寺就成为宜教的场所。此后在每周“聚礼”日和每年两次“会礼”中,通过“呼图白”(讲演)方式宣教成为定制。
(4)文化中心:清真寺多附设有图书馆,也附设有医疗机构。如也门萨那清真大寺图书馆是阿拉伯世界清真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5)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平时忙于自身事务,礼拜时聚会一起,特别是每周的聚礼和每年的会礼时,共同礼拜,互致色兰,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团结的作用。 种类
历史上修建的清真寺种类较多,有:
(1)圣寺,即先知穆罕默德时代有关的清真寺,如“三大圣寺”。
(3)主麻清真寺,在伊朗较多。
(4)加米清真寺:为地区中心寺,亦称大寺。
(6)一般清真寺。
建筑风格
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简朴无华,如麦地那先知寺主要由围墙圈成院落供礼拜,房顶供唤拜,再设一简单讲台供宣教即可。其后随着穆斯林建筑艺术的发展,结构严整、雄伟壮丽和带有装饰艺术的建筑群相继出现。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是礼拜大殿,方向朝向麦加克尔白。大殿正面墙中ib有凹壁(米哈拉布),左前方有阶梯形讲坛(敏白尔)。较大的清真寺还有宣礼塔。塔顶呈尖形,故称尖塔,系唤拜之用。一般清真寺有l~4个尖塔,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素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有6塔,麦加圣寺有7塔。还有沐浴用的水房。在伍麦叶王朝哈里发瓦利德时期(705~715)出现了穹窿建筑,多数是由分行排列的方柱或圆柱支撑的一系列拱门,拱门又支撑着圆顶、拱顶。建筑物外表,敷以彩色或其他装潢。其后,清真寺建筑艺术形成四大流派和风格:(1)叙利亚一埃及派:主要以希腊、罗马和当地样式为范例。(2)伊拉克一波斯派:以萨珊式样、古代迦勒底式样和亚述式样为基础。(3)西班牙一北非派:即马格里布式样的马蹄形。(4)印度派:大多为圆顶形,有明显的印度建筑色彩。清真寺的管理在伊斯兰国家多由政府宗教基金部门领导,人员少,事务简单,教长不一定住寺,清真寺一般都有宗教公产(瓦克夫)和基金。 中国清真寺
古寺来源
中国唐、宋、元时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 细部处理多呈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是始建于唐宋时期的清真寺,向称中国四大古寺。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唐宋。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35座。其外观造型基本上保留阿拉伯建筑形式,但已逐步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形成中、阿混合形制。北京牛街礼拜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及定州礼拜寺、松江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璧式建筑艺术形制。明清两代所建的清真寺,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形式变化很大,整体结构除礼拜大殿和邦克楼外,又增置讲经堂和沐浴室,总体结构多为传统的殿宇式,大殿结构复式化,由前卷棚、中大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多为砖木混合结构。礼拜大殿内的窑殿墙,作成拱形卷筒式的“米哈拉布”,装饰精美华丽,有的后端封闭,有的安装两扇门。邦克楼大多采用砖木结构的亭台式建筑,很少尖塔式,有的置于大门之上,既是门楼又是邦克楼,颇具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特色。20世纪初,河南穆斯林首先创建女寺,其后河北保定、山西太原等地起而仿效,或单独建立,或附设于某一较大的寺内。新疆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与库尔勒县的礼拜寺,其建筑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特色,多用木料、土坯、砖及硫璃砖砌成圆拱顶或平顶式建筑,采取敞殿堂与封闭殿堂结合。吐鲁番地区多为上下礼拜殿形制。西南地区清真寺的建筑,也有采用当地民族形式的,拉萨市河坝林清真寺,整体建筑结构和细部装饰为彩画,主殿及邦克楼外的石砌和色彩、线条、花式,完全采用当地藏式建筑艺术手法。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回族清真寺,采用傣族的竹楼形式,别具一格。 古寺文化
清真寺是穆斯林群体的中心,唐、宋时期的“蕃坊”和明、清以来的“教坊”,都是以清真寺为中心,聚合周围村庄、街巷和居民点而形成的社区。每个清真寺在经济上、管理上自成一体,一般互不隶属。有的门宦在某一地区某个寺内派驻“热依斯”(即教主的教务代理人)行使管理,下辖若干寺坊,有的教派有“海乙寺”(即中心寺),下辖“稍麻”小寺,形成较大的教坊。撒拉族地区历史上实行总寺,形成教坊统辖制。唐、宋、元、明、清时期,有的大寺实行“卡迪”掌教制,明、清以来实行伊玛目掌教制,民国以来实行 阿訇掌教制,在管理形式上设“学董会”,当代则设“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寺务、财务,聘请 阿訇执掌教务。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把分散的穆斯林凝聚为自然的整体,成为一个坊的宗教、教育、经济、文化中心,凡有关该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经济大事或教育、文化、民事纠纷、婚丧礼仪、欢庆节日等等,都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清真寺的经济主要来自教民的捐赠及亡人遗嘱捐献的地产、房产作为宗教基金,用以支付阿訇、经生的生活费、日常寺务的开支和节日的用度。 历史传说
清真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外国穆斯林进入中国的那天起,就辗转奔波,征战、屯田、经商,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他们迁徙到那里,清真寺就出现在那里。今天,在中国不同地域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形式各异的清真寺。传说最早的清真寺建於唐朝。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传播,使清真寺渐渐多了起来。到了元朝,清真寺相继出现,但当时还没有固定的名称。元末明初,因伊斯兰教有时为“清真教”,寺院才被称为“清真寺”。明代至清代称清真寺为“礼拜堂”、“礼拜寺”、“回教堂”,称伊斯兰教为回教。清真寺的教职人员,在很长时期中实行一种世袭的“三道”制度。所谓三道制是由掌教伊玛目、专司劝谏行教的海退布以及负责召唤礼拜的穆安津三级人员构成的宗教组织。有些地方还有宗教法官“尕最”·和教法说明官“穆夫提”的存在。随着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世袭的尕最、穆夫提的三道制被淘汰。以开学阿訇和学董乡老所代替。 中国内地早期伊斯兰教中,也存在过“罕依·麦斯吉德”,即大寺或总寺。它统辖若干称为“稍麻”的小寺,后来这种寺坊制度也逐渐为互不隶属的单一的教坊制所代替。近代以来,清真寺多设董学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学阿訇。开学阿訇一般是教坊内的最高宗教首领,率领教礼拜,讲经宣教,领导宗教仪式,还担任清真寺经文学校的教师,讲经教学。开学阿訇实行聘任制,可连任数年。治坊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务助理,主持各种次要的宗教仪式。掌学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学助手。治坊阿訇以下由开学阿訇或教众选聘,没有一定的任期。教坊内的教众称为“高目”或“哈宛德”,过去每个教坊由学董乡老等管理。现在是由本坊“高目”选举产生的清真寺管理委员会,负责筹集和管理宗教基金,维修清真寺,举办各种公共性的宗教活动,决定聘任开学阿訇。 清真寺过去,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往往也是穆斯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平时,穆斯林到清真寺沐浴、礼拜、举行宗教仪式。同时清真寺担负着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和学问的使命。每逢主麻日、会礼日,清真寺就成了伊麻目讲经宣教的讲坛。清真寺既是“聚众礼拜”的地方,又是穆斯林排解纠纷、评判曲直的场所。历史上,在穆斯林抗击反动统治斗争中,它又曾是穆斯林团结战斗的坚强堡垒。
著名清真寺
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坐落于沙特阿拉伯境内山峦环抱的谷底―麦加城中心,是全世界穆斯林朝圣的克尔白天房所在地,周围有七座高塔,中间是天房,据说是先知易卜拉欣(亚伯拉罕)亲自建造的,在建到屋顶时,已经够不到,安拉从天上扔下一块石头,为易卜拉欣垫脚,这块黑色的石头由穆罕默德亲自镶嵌到天房墙角上,据科学家分析真是一块陨石。第七座塔系后来鄂图曼土耳其加建,因为伊斯坦布尔的蓝寺有六座塔,与大清真寺原来有六座塔相同,有儋越之嫌。 禁寺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朝向的克尔白天房所在地。大清真寺是阿拉伯语买斯志德?哈兰姆一词的意译,又称“禁寺”,是《古兰经》(17:1)对圣寺的称谓。在先知穆罕默德时代,为了保护麦加天房,使之不受外来势力的侵犯,遵照《古兰经》(2:91、5:95―97、9:28)的启示,特将克尔白天房四周划为禁地,规定非穆斯林不准进入,禁地内不准狩猎杀生、斗殴和一切邪恶异端行为,因此,圣寺有了“禁寺”之称。 先知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寺,坐落在沙特阿拉伯麦地那,是在穆罕默德故居基础上建造的,可容纳25万6千人同时礼拜,寺内有穆罕默德陵墓。 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殿)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东部,相传是先知苏莱曼(所罗门)亲自建造的。“阿克萨”有“辽远的”之意,故阿克萨清真寺也被翻译为远寺。伊斯兰教规定“去阿克萨清真寺朝觐的人,安拉会赦免他的罪过。”位于耶路撒冷圣殿山,古以色列王国的圣殿遗址之上。 倭马亚清真寺:位于大马士革,系由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所建,至今仍为伊斯兰教四大圣地之一。 圆顶清真寺:伊斯兰教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怀圣寺:相传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门徒4人来华传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于唐明皇贞观初年从波斯湾到达广州,建造了怀圣寺。怀圣寺于627年建造,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 圣彼得堡清真寺是欧洲第一大清真寺,大殿可同时容纳五千信徒礼拜。
在苏联十月革命前,为了加强与周围穆斯林国家友好,改善同国内穆斯林民族关系,沙皇下令建造了这座清真寺。清真寺于1911年奠基,特聘中亚穆斯林工匠精心雕琢打造,历时两年,1913年正式开放。 开放时间14:00-18:00,祷告时间(星期五15:00)
在高尔基地铁站(Горьковская)下车。
中国古寺
沭阳县清真寺
沭阳县,由于历史上在商贸流通方面与国家西部数省联系密切,自古便有一部分回民落户定居。但在封建时代,回民不受重视,沭阳并无弘扬伊斯兰教教义和回民族风俗的公共场所。清末民初,沭城一位张姓绅士,感于回民恪守清真教义的德行,主动献出家中部分房屋,并加以修整,成为清真寺,供伊斯兰教徒和回民礼拜、斋戒之用。 沭阳县清真寺位于沭阳县城马巷北首(现沭城马巷43号),占地120平方米。古树掩映,地处幽静。坐西面东,院门北向,砖木结构,灰瓦盖顶,明清式建筑。匾额上书“清真寺”三个行书大字,清秀飘逸,观之不俗。三间大殿,四间廊房,整个院落设计古朴典雅,具有东方古老民族庭院式样之美。 首任阿訇马振才,后,其子马文山继任。1950年,泗阳籍回民沙雨亭,从青海伊斯兰学校毕业,来沭主持清真寺,弘扬伊斯兰教义。1952年,沙雨亭调回原籍。1956年以后,该寺曾被机关、居委会借用,后被私人占为住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恢复了清真寺。从1974年以来,县政府多次拨款,修复了寺内的大殿和附设房屋,1999年1月公布为沭阳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沭阳县成立了清真寺管理委员会。 现在,回民每逢斋戒日或婚丧嫁娶,大都在清真寺举行集会,或做礼拜,宣讲教义,或进行沐浴等民族风俗活动,充分体现少数民族的尊严受到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尊重。
牛街礼拜寺
古寺介绍
清真寺牛街礼拜寺是北京市一座著名的古寺。因为它坐落在宣武区回民集中区牛街,所以称为牛街札拜寺、该寺初建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当时这一带有许多果园,至今仍有以果物命名的街道,如枣林街,樱桃园,牛街是榴街的谐音,是石榴园的所在地。又因这里地势较高,故也称岗上。据《岗上志》载;在公元960年前,有一位阿拉伯“筛海”,名革瓦默定,携子来京传教。其于纳苏鲁丁,对皇帝赐于官爵,坚辞不受,一心为清真寺掌教。遂请颁赐于此建寺,即今日之牛街礼拜寺。它最初占地面积很小,后经明。清等朝的增修扩建,才具有今天的规模。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赐名“礼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8年)修饰后,在寺门楣间高悬“敕赐礼拜寺”之横额。这座古寺面积约6000平方米,寺的建筑和布局,是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和阿拉伯式相结合的手法,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上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的风格,形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 古寺布局
该寺以礼拜殿为主体,殿堂楼亭,大小适宜,布局紧凑,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群。寺院大门向西,对面有大影壁一座,在正门牌楼上悬有“达天俊路”金字匾额,两侧有双重双字影壁及供出人的门楼。门内正中高耸着一座平面六边形的亭式楼阁,称为望月楼。楼上方悬挂着“牛街礼拜寺”金字匾额(原“敕赐礼拜寺”匾额巳毁)。礼拜殿约为42间,面积6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礼拜。大殿由3个屋顶环以围廊构成勾连搭形式,围廊上方有小型经文匾10块,内部组成一个大空间。殿的最前面是一座六角形的攒亭式的窑殿建筑,内部穹窿结构,形状似窑,故称窑殿。窑殿顶上横壁的雕刻和绘画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色彩。相传在宋代初建时,只有窑殿及面阔进深各三间的方形殿堂,到了明代弘治 九年(1496年),向东接了大殿一座,两侧接建围廊。到清康熙年间,再接出面阔三间的抱厦,经过几次的修建扩充,才形成今天的规模。窑殿两侧各有一个雕空的窗棂,图案为阿拉伯文,殿内前面两侧,挂有四个圆匾,殿内正中悬有金字匾额,并有主柱18根,组成了21个拱门,以上各处都写有古兰经文和赞圣的词句,经文字体苍劲有力,其中库法体较为突出。柱子上饰有蕃莲图案,皆为红地,沥粉贴金,精巧细致,完全按照原样油饰一新,殿内金光灿烂,彩艳夺目,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殿内天花板上有描绘的赞词和真主的尊名,大殿里铺着供礼拜用的一排排洁白的毡毯。 古寺故事
清真寺大殿前有南北碑亭两座,亭内有碑文,乃明代弘治九年重修礼拜寺后所立,碑上以汉文、波斯文记述该寺的历史沿革,现已剥落不清、大殿两侧为南北讲堂,是讲解经典和学习的地方,北讲堂内尚保存部分带有阿拉伯经文的古瓷和手秒本及印版的各种经典。大殿正东有一楼亭,即宣礼楼(又称邦克楼);此楼东面有对厅一座俗称七间房,它是穆斯林聚会的地方。大殿迤南还设有宽敞洁净的男女沐浴室。在男沐浴室上额书有“涤虑处”字样。它告诫人们不仅要洗净身体,而且应涤除杂念,洁净心灵。在寺的东南跨院,有两座“筛海”坟,是远道而来中国传教,逝世于该寺的两位长老,一名艾哈麦德·布尔塔尼,伽色尼人,卒于教历679年.即公元1280年。一名依玛顿了,布哈拉人,卒子教历682年,即公元1283年。并保存着两座古墓的阿拉伯文碑文,字迹古朴清晰,为国内少有的文物。此外,寺内还保存着“圣旨”牌匾一块,那是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颁发的恩诏。传说在伊斯兰教斋月中,牛街礼拜寺夜夜灯火通明,来寺礼拜的穆斯林络绎不绝,有人为此向皇帝密奏:“回民夜聚明散,图谋造反。”皇帝为了了解真情,曾微服入寺,查明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遵从主圣,敬慎守法,毫无造反之意,于是他就颁发诏谕曰:尸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民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 古寺历史
清真寺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5年年拨款修缮。在十年的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曾被关闭达十年之久。1979年9月,政府对这座列为重点保护单位的古寺拨巨款,进行了全面的修缮,经过北京市房修二公司古建队一年多的精心施工,整个礼拜寺已焕然一新。这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政府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生动体现,受到了广大穆斯林群众的衷心赞扬。许多男女乡老都激动地说:“在 国家经济还处在困难时期,政府拨了40多万元为人们修缮礼拜寺,人们是多么的高兴和感激呀!”当乡老们看到寺修得这么富丽堂皇,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要不是粉碎了‘四人帮’哪会有今天呀!”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多做贡献。不少外国穆斯林朋友和港澳同胞表示,通过来寺参观访问座谈和礼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巴勒斯坦专家者拉代说:“今日人们参加了节日的礼拜,使人们看到了穆斯林的未来;看到礼拜寺的宏伟建筑,使人们看到了中国穆斯林的过去,伊斯兰教的灯塔在中国并未熄灭,中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苏丹大使马特尔说:“牛街礼拜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世界的穆斯林都知道这座礼拜寺,今天能来参观使人们非常激动,非常高兴。”有的港澳同胞说:“牛街礼拜寺修得太好啦!在国外也少有像这样的清真寺。” 总之,牛街礼拜寺的修缮和井放,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穆斯林为实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同时也增强了国际穆斯林之间的友谊和了解。穆斯林们一致表示:爱教首先要爱国,要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遵守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要发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要和全国各族 人民一道,同心同德,为祖国的建设,为台湾回归祖国,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北京东四清真寺
古寺介绍
清真寺该寺又名法明寺,约创始于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当时任后军督都府同知的回族陈友独资重建。明景泰元年(1450年),代宗皇帝朱祁钰题“清真寺”匾额,故有官寺之称.全寺建筑分前中后3进院落,占地面积15亩。寺内主要建筑由礼拜大殿,南北讲经堂、图书馆、净水堂等组成。大殿建在寺院西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可容500人同时礼拜。殿高15米,前部为木质结构,造型古朴,为中国庑殿式建筑,殿内可见20根大彩柱,直径有48厘米,柱面彩绘赤金大型荷花,中央3根横梁上彩底金字阿拉伯文库法体《古兰经》节文。后部窑殿是砖砌圆拱顶,不用梁柱,故称“无梁殿”。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曾建成一座2层方形攒尖顶宣礼楼,清光绪末年毁于地震。现寺内仍保存有楼顶铜宝瓶,内侧铸阳文“成化丙午年造”6字。院中有明代碑石2方。字迹模糊。在二碑之间,原有1座六角形攒尖顶小亭,中置明代所铸大铜香炉,名曰“香炉亭”,今已不存。大殿抱厦南侧立有明万历七年(1579年)清真法明百字圣号碑记,称颂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迹。碑阴为阿拉伯文,中间夹刻“理本无极”4汉字。 古寺历史
寺内建有图书馆,收藏了比较丰富的伊斯兰经典和文物,其中有一部元延佑五年(1318年)的手抄本《古兰经》,为穆罕默德·伊本·艾哈迈德书写,字迹工整清秀,实属世界罕见的珍品。还有一块直径为80厘米的明代瓷牌,烧就白底蓝字,中间为阿拉伯文“清真言”。寺宇建筑既具有明代建筑特点,又兼有阿拉伯建筑装饰风格,该寺历来为北京伊斯兰教文化教育中心。1926年曾创办清真中。学;1929年续办由山东济南迁来的成达师范学校;1936年成立了福德图书馆;1947年创办了北平伊斯兰经学院;还编辑出版过《月华》和《回民大众》等伊斯兰学术文化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两次拨款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修葺。该寺平日和节庆,外来参加礼拜的外国人比其他寺多。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北京市伊斯经学院均设在该寺。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笤帚胡同清真寺
清真寺北京笤帚胡同清真寺修建于明末时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康熙年间重新缮修,风格别具。原存有蕃人华巴巴手抄本《古兰经》一本,硬木经箱一个。全寺占地面积为1.8亩,大殿建筑面积438平方米,礼拜大殿建筑形式为中国古典形式。寺内有阿旬2名,传授教门和文化。清真寺有教民799户,人口 2282人,均系回族。1988年7月,笤帚胡同清真寺回民幼儿园正式成 立,共招收本地区回族儿童数10名。两年过去了,幼儿园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他们说:“礼拜寺为人们做了件好事,幼儿园离家近,以后上班再不会团送孩子迟到了。”在积累了一些资金后,他们又办起了清真早点铺,大大方便了附近的居民,尤其是回族同胞。后又添办了清真牛羊肉铺。这样,清真寺的年利润达1万元左右。他们利用剩余资金,失后修复了礼拜殿的地板、水房子、茶炉,又将门楼、中院的南北讲堂及礼拜殿中顶全部用硫璃瓦铺挂一新,使清真古寺更加庄严肃穆。 北京市花市清真寺
古寺介绍
清真寺花市清真寺是首都城区四大古寺之一,建于明初永乐十二年(1414年),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经过大规模整修,“宏敞壮丽,极一时之盛”,雍正七年(1729年)建造世宗皇帝御碑亭1座。乾隆年间邻居失火,殃及寺中建筑。后由穆民多次捐修,得以衍传保存。该寺所处的京城东南隅,是仅次于牛街的北京回民第二聚居区。过去附近有男女寺四处。十年内乱,该寺也被关闭,大殿及所有建筑几经破坏,面目全非。穆民侧目,难得人内。粉碎“四人帮”后,在落 实民族、宗教政策中,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即着手进行归还移交工作。除对原占单位购地搬迁外,并直接拨款兴工修缮。最初接收了原临街的水房子旧址,简单修建后,成立了回民沐浴殡葬服务所。宗教政策恢复后,政府关心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于1981年力促原占单位先后搬迁,并组织阿旬、乡老成立了清真寺修缮小组,拨款整修、本着“注重实用、精简节约”精神兴工,因而对大殿结构不施粉彩,只经清刷便巳洁净如新,露出原来彩绘面目,藻井虽不金碧辉粕,却益显古色古香,朴实雅致,美观不减当初。 古寺历史
清真寺1981年11月13日,这座关闭了15年之久的古寺正式恢复了主麻日聚礼。广大穆民无不欢欣鼓舞,互相庆贺;感谢人民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得好。1982年以来,遵照市伊协章程,在区政府关怀下,崇文区成立了伊协小组.选出热心教务并具有建筑经验的乡老,负责管理进一步整修。开工后除对大殿内剥蚀部位予以油饰外,还新建大门二门,油漆了南北配殿,绿化了庭院。对毓亲王“清真”古匾,进行了保护装帧。清代马新贻“洁净精微”,民国“清真无二”两块匾额也油漆一新。阿訇及负责工程的乡老等,不辞辛劳地 长时期监管工料,获得了广大教亲的钦敬赞誉。祈求真主赔予他们两世吉庆。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参加会礼的男女移民,人数之多,前所未有。据乡耆老人言:本寺修建如此富丽堂皇,礼拜者的如此踊跃热烈,都是历史上少有的盛况.大家异口同声说:只有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广大穆斯林才能享受今天的信教自由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人们提高了爱国爱教的认识,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共建四化的热忱。该寺阿訇马浩川、伊协组长李秋农,为了加强寺务的管理,遵照市伊协章程,经过反复协商,并经区有关部门批准,组成了以铁思寿为组长的七人民管小组,分别管理寺内日常事务。 河北保定清真西寺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南市区清真寺街。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由当时守营都司官法某捐资购置12亩土地,遂建起礼拜大殿和沐浴室。后由掌教吴天元、伊玛目马玉麟主持集资盖起南北讲堂及对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马绍良、马国仁出资改建了沐浴室等。该寺坐西朝东,面积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寺正门上端嵌书有“清真寺”的汉白玉石匾,两侧各有旁门。进正门有3间对厅,顺旁廊直通大殿。礼拜殿有3门,正门上横木匾题:“普慈今世独慈后世”,两旁抱柱楹联:“贵圣贤在西域创经典创古教认主独一”、“众穆民来东土遵圣行守清真归信无二”。礼拜殿共21间,后窑殿为八角古亭建筑形式,高7米,上横匾题:“天房在望”,柱联题:“主总无形心可悟”、“事留退步品真高”。殿内可容400人礼拜。殿北拱门上方嵌刻有“建礼拜寺记”方形石碣。南北讲堂各6间,沐浴室13间,左右配房各2间。该寺曾是当地经堂教育中心,培养了大批宗教人才和学者。 现有房屋59间,占地约900平方米,是保定市六座清真寺中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保存最好的一座。明代保定城守营都司官法公出钱购买12亩菜园,建造了该清真寺。初建正殿三间和几间讲堂水房,清末和民国时期,曾多次扩建,始具今日规模。1978年,全市回民筹资,把寺庙又整修一新。该寺在建筑风格上遵循不使用动物和偶像的伊斯兰教义,寺内房顶和门窗都采用了花卉和几何图案的装饰手法,既有伊斯兰建筑特色,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1984年6月,该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北均至清真寺街,南至墙外1米,西至头条胡同。 宁波清真寺
清真寺初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几经毁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于今址。寺坐西朝东,布局呈长方形,以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为主,注重平面组合,由头门、望月楼、二门、照壁、沐浴房、礼拜殿和两侧厢房等组成。
自宋代以来,随着宁波(明州)港口的对外开放,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到宁波从事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一部分人在宁波定居,同时把他们的信仰的伊斯来教传入宁波,故清真寺也是港口城市的历史见证。 该寺位于临清市区西北部元代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俗称北礼拜寺,是一座保存教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根据寺内碑刻记载,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了。此寺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由东西轴线排列,依次为甬道,牌坊门、望月楼,沐浴房,南、北讲经堂,南、北角楼,正殿,后殿,影壁,后门等 殿、堂、楼、阁86间。望月楼为歇山重檐牌楼式建筑结构精巧,玲珑别致。门楣正面镶毛泽东手书“清真寺”匾额。望月楼后面悬挂两块匾额,一块书“正意诚 心”,一块书“彝伦攸叙”,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名人书写。现存更楼、月台、正殿、传屏、北讲堂等大小房屋80余间。正殿前半部为四阿庑殿顶,正脊两装有 鸱尾,后部为重檐,结顶呈山字形。中为八角攒尖顶,后出抱厦,两侧各掩一四角攒尖顶。坡度比较大, 森然耸峙,错落有致。整组建筑除个别建筑形式透露着外来气息外,基本上属于当地回族建筑风格。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1992年,被批准为省 级保护单位。 临清清真寺建筑规模宏大,几近宫殿。山门、东讲堂雕梁,挂落上平雕、圆雕、透雕颇具徽派风格;建筑构件吻、走兽、仙人、套兽脊块、瓦当等又尊伊 斯兰教无偶像崇拜全部嬗变为花卉纹饰。壁画、圆光、匾额、瓦联等既有《古兰经》、《圣经》箴言,又融汉文化《论语》、《中庸》、《易经》精髓,书体既有汉 文化的楷体、行书,又有穆斯林库法体、波斯体,质朴相融,相得益彰。建筑风格既具有伊斯兰宗教建筑特点,又更多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风貌。在鲁西 北地区可称寺庙之冠,充分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体现出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优良传统。 据史料记载,撒拉族祖先最初是从元代时就定居在今循化街子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生息,人口有了较快发展,逐渐向街子四周扩散发展。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了森林茂密的孟达地区,爱其地理环境优美而定居下来,成为开发孟达地区的首创者,从事上山打猎、伐木放筏、垦荒种地、放牧淘金的经济生活。
明代撒拉族人民受到王朝的扰扶政策,孟达村区的撒拉人,历经300多年繁衍生息,发展农牧经济,生活稳定,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孟达、旱平、索同、木厂、塔撒坡五个村庄,成为撒拉“八工”之一,还有一部分人扩迁到青海化隆县和甘肃省积石山县等地落户。
孟达地区村村建有一定规模的清真寺,孟达大庄清真寺是该地区的“海伊”寺。大庄清真寺从明末期成为循化撒拉族“八大”、“海伊”寺之一。据清代龚景瀚编《循化志》记载,“乾隆四十六年后,新教寺院全行拆毁……孟达“工”大寺一座在孟达庄,小寺四座,汉平庄,索同庄,他撒坡庄、木厂庄。”每村的基本宗教活动事务由各清真寺主持,较大的事务由孟达大庄“海伊”寺学董、教长主持处理。 孟达清真寺系撒拉八工之一的孟达工的主寺之一海伊寺。其建造年代在1984年维修时在后窑殿南壁装板背面曾发现有“大明天启年月日”题记。据此该寺应建于明天启1621-1627年年间。此寺与拱北组成一个院落这在青海境内的清真寺内尚属孤例,是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