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香妃墓,又称为“阿帕克霍加墓”或“和卓墓”,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这座陵墓葬有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成员。
香妃墓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被中国政府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是维吾尔族人民心中的重要圣地。
香妃,原名容妃,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妃子,也是新疆回族首领的妻子。传说她因为丈夫被兆惠将军平叛所杀,而献给了乾隆皇帝。尽管她在京城生活了相当长时间,但因为水土不服,最终在京城去世。她的遗体被运回新疆,安葬在香妃墓中。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香妃的传说存在许多不同的版本和解读。有些版本强调了香妃的美丽和贞烈,而另一些版本则强调了她的悲惨命运。这些传说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此外,香妃墓也是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客可以欣赏到这座具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游客也可以了解关于香妃的各种传说和故事,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历史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香妃墓
香妃墓(维吾尔文:ئىپارخان مازىرى)即阿巴克霍加麻札(墓)、阿帕克和卓麻札(墓)、阿巴和加麻札(墓)(维吾尔文:ئاپاق خوجا مازىرى),(另有和卓坟、香娘娘庙等旧称)是葬有阿巴和卓(阿巴和加、阿帕克和卓、阿帕霍加等)及其家族的陵墓,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浩罕乡艾孜热特村。1988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别名
阿巴克霍加麻札(墓)、阿帕克和卓麻札(墓)、阿巴和加麻札(墓)等
地理位置
历史
名称的由来
香妃墓名称众多,如阿巴和卓麻札、和卓坟、香娘娘庙等。阿巴和卓麻札(墓)等名称得名于明清时期喀什当地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巴和卓(阿巴和加、阿帕克和卓、阿帕霍加等)。其家族5代72人葬于此(仅58个墓穴)。麻札内所葬第一人是中亚撒马尔罕的宗教大师玛赫吐木·艾扎木的孙子,宗教学者、传教士阿吉·买合买提·玉素甫霍加。阿吉·买合买提·玉素甫霍加之子,便是阿巴和卓,他曾借助准噶尔汗国之力,消灭叶尔羌汗国。并在南疆地区建立农奴制傀儡政权,曾在南疆地区施行残酷统治。 汉语史籍中最早对该墓的记载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上谕指示:“逆贼霍集占等……今回部全定,喀什噶尔所有从前旧和卓木等坟墓,可派人看守,禁止樵采污秽。其应行修葺分例,并著官为经理,以昭国家矜恤之仁。”讲述的是平定回部(基本是今南疆地区)后,对反叛的和卓家族坟墓进行保护的内容。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成书的《喀什噶尔附英吉沙尔》中将其记载为“和卓坟”,此后《西域水道记》《回疆通志》等史书中延续“和卓坟”的称呼。 阿古柏叛乱让新疆动乱十余年,对该墓的记载也受到影响。湖南人肖雄(萧雄)随平阿古柏叛乱的清军抵达喀什,在他光绪十八年(1892年)创作的《听园西疆杂述诗》中对和卓坟有所记载“称为布拉呢墩等先人……之墓。园无别物,只一空亭,顶圆而尖。”然而他也对喀什东郊有一“香娘娘庙”进行记载,“庙形四方,上覆绿瓷瓦,中空而顶圆,无设像,惟墓在焉。”实际上二者为同一陵墓。因此记载,香妃墓的称呼开始流传。更有香妃去世后有超过百人的送葬队伍将遗体运回喀什,安葬于家族陵墓中的故事。但俄国人类学家乔罕·瓦里汉诺夫1859年所著《六城概况》中记载在北京的和卓家族成员遗体被迁回喀什的内容,运回喀什的尸体为男性,而非女性。 到20世纪初,前往新疆进行财政调查的谢彬所著《新疆游记》中,不再以“和卓坟”称之,仅称其为香妃墓。不过此时守墓人依然知晓“大者男坟,小者女坟,皆香妃亲属而已。”到1945年,守墓人已经开始认为香妃葬于香妃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妃葬于此的传言更甚,甚至可以确定香妃墓冢的位置。 以香妃为名
香妃通常是指历史上的容妃,容妃是和卓家族一员,她的叔叔额色尹和卓、兄长图尔都在大小和卓之乱(1757年-1759年)时,配合清军平叛。战争后,因维护祖国统一,以额色尹和卓为首的贵族被封为公、台吉,并举家迁入北京。额色尹侄女被纳入宫中,封贵人,因为是和卓家族人,故被称为“和贵人”,后进为容妃。 容妃在宫中生活近30年,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去世,埋葬地是位于如今中国河北省遵化县的裕陵妃嫔园寝内。无论香妃安葬于何处,位于喀什的陵墓因香妃而著名,是群众借香妃身世寄托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之愿望。 修建历史
关于香妃墓的修建历史记载寥寥,该陵墓始建于1640年前后,建造之初主墓室穹窿顶历经三次垮塌方才建成,所用琉璃瓦在莎车制成。建成后不多时被人故意纵火焚毁,后又重建。乾隆帝平大小和卓之乱后曾下旨对其进行保护。之后容妃的兄长、辅国公图尔都的一位妻子曾组织为陵墓修建讲经堂列柱外殿等建筑。阿古柏侵占喀什时,为笼络人心,曾对香妃墓进行扩建。 建筑特色
香妃墓建筑群占地面积约30亩(约2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伊斯兰教麻札。香妃墓整体建筑呈自由布局。由主墓室、讲经堂、加满清真寺、高低礼拜寺、门楼等建筑、设施构成。整个陵墓属于典型的维吾尔族建筑的建筑群。 门楼与高低礼拜寺
香妃墓正门为门楼,向南敞开。门楼两侧为砖砌圆柱,蓝底白花琉璃砖砌于墙面。 进入门楼后,则见高低礼拜寺。高低礼拜寺与西侧围墙紧密相连。其中高礼拜寺建在高台之上,高台则有彩绘天棚覆顶,高礼拜寺布局灵活,内外殿间数不一,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砖砌小楼,高礼拜寺内的装饰灵活。低礼拜寺则在地下,低于地面2米多,外殿进深2间,面阔8间;内殿有大圆拱顶。低礼拜寺内的装饰简洁。
主墓室
香妃墓核心建筑主墓室位于陵墓的东侧,与新疆大多麻札不同的是该建筑坐北朝南,占地超过2000平方米,面阔35米,进深29米,通高26米。 建筑中上部为直径17米的穹窿顶,由土坯砌成,顶部有一圆形塔楼。建筑四角是直径约3.5米半嵌入墙内的圆柱形塔楼,塔楼楼身不分节,缓缓收分,内有旋梯可抵达二层和屋顶。墓室外墙四壁有尖拱形洁白墙面,中嵌木纹棂花窗。穹窿顶、四角塔楼、尖拱形外墙的外框覆有琉璃砖,琉璃砖以深绿色为主,间有黄色和蓝色。部分琉璃砖表面有彩色图饰、文饰。墓室内主要为白色墙面,部分墙面有龛形空间。 墓室内部装饰有多组拱券。墓室内有58座坟墓台,坟墓台由白色兰花琉璃砖装饰。墓冢用黄、绿、蓝色琉璃砖贴面。其中阿巴和卓、其子叶赫亚尔和卓等人的墓冢较大。
加满清真寺及其他建筑
加满清真寺位于陵墓西端。为敞廊式外殿,正面15间。廊檐由超过60根木柱支撑,木柱柱式统一,但雕刻手法、样式完全不同,出自不同工匠之手。后部砖殿8间,左右殿廊开间数不一致,有近20个低矮圆拱组合而成。其顶棚是装饰重点,其藻井内装饰色彩对比强烈,样式包括四方连续纹样、二方连续纹样,有石膏雕花和木雕花装饰等。
讲经堂位于陵墓北侧,为砖木结构,以列柱外殿、砖结构穹顶内殿组成。另外,主墓室东侧有坟群。
保护
1940年代,墓室穹顶曾因地震塌陷并砸毁墓冢。新疆和平解放后,于1956年对陵墓进行重建。主墓室原为传统木结构建筑,后改为砖包土坯结构。1985年,疏附县、乌恰县间发生7.4级地震,波及喀什市,地震造成主墓室拱顶开裂。1996年至1997年,国家文物局曾拨150万元人民币专款对其主墓室进行维修。2010年,对香妃墓的修缮工程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对其拨款超过2100万元人民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参与设计。
1957年,阿巴和加麻札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墓葬类中包括“阿巴和加麻札(墓)”。1990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普查队、文管所等对其进行调查登记、复查。
旅游开发
主条目:香妃园旅游景区
香妃墓自清代便频繁有人前往游览,但直至1983年4月正式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2013年,喀什市投资4亿元人民币启动香妃墓改扩建工程。在此基础上,2014年开始以“香妃”文化为主题,建设香妃园旅游景区,占地超过300亩(超过20万平方米)。2019年,景区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景区管理者——喀什香妃园景区管委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香妃园旅游景区以香妃石和陵墓主墓室为中轴线,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包括游客服务中心、香妃故居、霍家家史馆、宝月楼、香妃演绎厅、服装绣品巴扎、手工艺品展示区、玉石馆等旅游景点,其他旅游服务设施也位于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则为包括主墓室、讲经堂、加满清真寺、高低礼拜寺、门楼在哪的香妃墓原始景区。除了10余个景点外,景区还安排有香妃迎宾仪式、民俗婚礼、欢乐香妃剧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