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杜布罗夫尼克是克罗地亚东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达尔马提亚海岸南部,是一个具有中世纪风貌的古城。它拥有43,770名居民,建于7世纪。中世纪时,杜布罗夫尼克是一个城市共和国的中心。它是一个重要的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拥有美丽的风景和气候宜人。
杜布罗夫尼克 杜布罗夫尼克,古名“拉古萨”。 克罗地亚 东南部港口城市,最大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位于风景绮丽、气候宜人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南部石灰岩半岛上。倚山傍海,林木茂盛,是具有中世纪风貌的古城。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城市拥有43,770 名居民。建于7世纪。中世纪为杜布罗夫尼克城市共和国中心,在 亚得里亚海 和东西方贸易中起过重要的中转站的作用。1979年杜布罗夫尼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简介 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古名拉古萨,Ragusa)是 克罗地亚 东南部港口,位于亚得里亚海滨、杜布罗夫尼克地峡的顶端,是亚得里亚海滨最著名的 旅游胜地之一,也是杜布罗夫尼克-奈雷特瓦县的海港与行政中心,根据200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杜布罗夫尼克拥有43,770 名居民,相比于1991年的49,728 人有所下降 ,1979年杜布罗夫尼克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杜布罗夫尼克城繁荣依靠的是海上贸易,在中世纪时期,杜布罗夫尼克作为 拉古萨共和国 的首都(拉古萨共和国和 威尼斯 、 热那亚 、 比萨 和 阿马尔菲 一起都被称为航海共和国,借指航海贸易在这些城市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唯一一个在 亚得里亚海 东岸地区与 威尼斯共和国 竞争的国家。在城市财力与出色外交技巧的支持下,城市发展到了 一个不寻常的高度,尤其在15-16世纪之间。然而在1970年,为响应南斯拉夫政府的号召达到避免战争毁坏的目的而解除了军备。导致1991年 南斯拉夫 解体后,城市遭到以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军的进攻,进攻时间长达7个月,城市遭到炮弹的严重毁坏。 1815年城市被 奥匈帝国 占领, 1918年 归塞尔维亚-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王国。铁路通萨拉热窝、 贝尔格莱德 等地。工业有食品、丝绸、皮革工艺品等。多教堂、钟楼、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和艺术 珍品。有海滨浴场、疗养院。每年夏季在此举行“杜布罗夫尼克之夏”戏剧节。
名称由来 在 克罗地亚语 里,城市的名称是杜布罗夫尼克( Dubrovnik ),而在 意大利语 里,城市的名称则是拉古萨( Ragusa )。城市历史上在 希腊语 的名称是莱伊亚( Raiyia ,Ραυγια)或者拉古萨( Ragousa ,Ραγουσα)。当前城市的克罗地亚语名称是在 1918年 奥匈帝国 崩溃之后由 南斯拉夫王国 官方承认并授权通过的,而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到杜布罗夫尼克的是12世纪城市与波斯尼亚国王库林签订的条约中出现的。
历史沿革 历史学研究表明 拉古萨共和国 于公元7世纪建立于一个名叫劳斯(Laus)的石岛上,这里为来自邻近埃皮道鲁斯城的达尔马提亚难民提供了庇护所,最开始建立城市的罗马人与达尔马提亚人在斯拉夫人入侵之后纷纷逃逸。而最近出现的另一种理论,则是基于新的 考古学发现。在一座8世纪起就作为城市城墙一部分的拜占庭教堂内发现的物品与传统的理论相悖,拜占庭教堂的大小清楚的显示那个时代有相当大的移民潮出现,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团体支持这种理论-拉古萨的建城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了,而通过近来在杜布罗夫尼克出土的越来越多的古希腊陶器则更有力的支持了这种希腊建城理论,而同样,在城市主要道路下钻孔发现天然的沙子,反驳了城市建立在劳斯岛这样一座石岛上的理论。 安东·尼切蒂奇博士在他的《杜布罗夫尼克港的历史》( 克罗地亚语 :Povijest dubrovačke luke)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杜布罗夫尼克是如何被 希腊 水手建立起来的。而这个理论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那个时代的船只每天可以航行的距离在45-50海里,而且需要停泊在沙滩海岸边以便在夜晚余下的时间舀出船里的水。而理想的栖息地又要求在附近有干净的水源,这两个条件杜布罗夫尼克都具备,并且它正好处于两个已知的古希腊人定居点 布德瓦 与科尔丘拉的距离中点上(两地之间的距离为95海里)。 在 东哥特王国 灭亡之后,城市处于东罗马帝国 的保护之下,虽然这时城市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城邦,并且积极的与周围的塞尔维亚滨海城市相交往。在十字军东征之后,城市在1205-1358年处于 威尼斯 的统治之下,那时威尼斯已经在所有的达尔马提亚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机构。在1358年缔结的《扎达尔和平条约》中,拉古萨作为 匈牙利王国 的附属国获得了相对的独立。 从14世纪到1808年,城市一直处于自主管理之中,而在15-16世纪,城市达到了它的巅峰时期,那时它的实力可以与威尼斯及其他意大利的海洋共和国一较高下。
几个世纪以来,拉古萨都与其他 亚得里亚海 的海洋共和国联盟与 威尼斯共和国 进行竞争,这个联盟也使 安科纳 与拉古萨这两个在亚得里亚海相对而望的城市共同对抗威尼斯人将亚得里亚海变为 威尼斯湾 (也就是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亚得里亚海各大港口)的企图。安科纳和拉古萨之间发展了一条非传统贸易线路(不同于 威尼斯 的 威尼斯- 德国-奥地利的传统线路),这条线路起自东方,经拉古萨与安科纳,吸引了 佛罗伦萨 加入并最终使货物运抵佛兰德斯。 早在1272年, 拉古萨共和国 就创建了自己的法律,法律融合了 罗马 的法律,并结合当地的风俗。法律还包含了城市发展计划和因卫生原因所建立了检疫制度。 拉古萨共和国很早就接受了现代的法律和政治结构,而1301年,城市的第一家药店的开张也让城市的医疗 水平开始为人所知,1317年曾因为各种原因药店停业一年。1347年,城市开放了它的第一所救济院,第一所医院(拉扎雷特医院)于1377年建立,奴隶贸易在1418年被废除,1432年开办了第一家孤儿院,一处长20公里的供水系统在1436年建成。 城市被当地有着 拉丁- 达尔马提亚血统的贵族统治,并建立了两级城市议会,如同那个时代其他的国家一样,它们维持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早在15世纪城市就废除了奴隶贸易并宣扬自由的宝贵。几个世纪以来, 拉古萨共和国 成功的维护了它在 威尼斯共和国 和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这两大强敌之间的生存空间并保持了自己稳定的统治。 城市居民所说的语言主要是拉丁-达尔马提亚语和 克罗地亚语 ,而自11世纪后逐渐定居城市的普通居民开始一点点的用克罗地亚语替代达尔马提亚语。城市的贵族们都拥有 拉丁 血统,而直到17世纪,城市人口主要还是以拉丁人为主,但之后随着周围地区的 克罗地亚 人迁入城市,城市民族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意大利语 与 威尼斯 方言成为了 拉古萨共和国 文化和贸易的重要语言,从1472年到共和国灭亡,意大利语取代了 拉丁语 成为城市的官方语言,同时,由于与附近和平共处的斯拉夫民族交流增多,并且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化的熏陶,拉古萨也成为克罗地亚文学的摇篮。 城市的经济与财富一部分得益于自身的开发与发展,但最主要还是来自于海上贸易,在出色的外交技巧的帮助 下,拉古萨的商人们自由的通行于陆地和海洋,城市拥有数量巨大的商船队航行于世界各地。在从 印度 到美洲的航行中,拉古萨商人们也找到了一些定居点,并将他们的文化与植物也带到了这些地方。他们成功的一个关键并不在于征服,而在一面书写着 拉丁语 自由( Libertas )于显著位置的白色旗帜的引导下进行贸易和航行。而这面旗帜是在1418年城市正式废除奴隶贸易后被采用的。 许多来自 西班牙 和葡萄牙的塞法迪犹太人被城市所吸引。1544年5月,一艘满载着葡萄牙难民的船只在城市停靠。就像巴尔萨泽·德·法里亚对约翰国王所汇报的那样,这些难民在城市里工作,而在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火炮与钟表工匠伊万·拉布利亚宁(原葡萄牙教师,本名约翰内斯· 巴普蒂斯塔· 阿本西斯·德·拉·托莱)就在这批难民当中。 在经历了地中海贸易危机和夺去5000名市民生命并将城市大部分建筑夷为平地的1667年大地震后,城市开始走向衰落,1699年,城市更是将奈乌姆出售给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以避免卷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与前进的 威尼斯共和国 军队的战争中去。如今这块土地属于波黑,并且是波黑唯一的出海口。 1806年,城市向 拿破仑 军队投降,因为这是唯一的结束俄国与黑山联合舰队对城市长达一个月时间围攻的办法(在被围攻期间3000枚火炮炮弹落到城市)。起初拿破仑只是要求他的部队能自由通过这座城市,许诺不会占领此处,并强调法国人是拉古萨居民的朋友,然而, 法军 随后封锁了港口,迫使 拉古萨共和国 政府投降并让法军进入城市。这天,城墙上所有的旗帜与城徽全部被涂成黑色作为悲伤的标记。1808年, 法国 马尔蒙 元帅废除了共和国并首先将其并入 拿破仑 控制下的意大利王国,不久又将城市纳入法国控制的伊利里亚省的管辖范围。 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之后,哈布斯堡王朝获得了这些省份,新的帝国行政管理机构建立起来了,拥有自己的议会并定都扎达尔的达尔马提亚王国建立起来。整个十九世纪都受在议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自治党与 人民党 引入了一系列修改法案以加强中央集权,尽管这些法案生效缓慢,但机构、税务、宗教、教育和贸易结构都按新法案建立起来。而对于不幸的当地居民来说,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本来是打算刺激经济的发展的,但结果证实是失败的,并且一旦 拿破仑战争 所导致的个人、政治和经济创伤被克服后,新的政治组织开始在这一地区形成,这些组织要求在 亚得里亚海 沿岸地区进行政治重组。 有缺陷的哈布斯堡王朝的行政体系与新的拒绝面向大众的民族主义组织,这两种力量的整合,创造了一个特别令人费解的问题。对于达尔马提亚来说,它是由讲 德语 的、中央集权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一个省。同时能说两种语言的(主要是 克罗地亚 语与 意大利语 )精英控制了占人口多数的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与人数较少的(不超过300人)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 1815年,前 拉古萨共和国 政府的贵族们聚集在一起,最后一次在莫科希察的列特尼科瓦茨开会,然而这一次贵族们为重建拉古萨共和国的所做的巨大努力也付之东流,因为自共和国灭亡后,绝大多数贵族被 奥地利帝国 验证了身份。 1832年,西吉斯蒙多·盖塔尔迪-贡多拉被选为拉古萨行政长官,在这座城市他执政13年,奥地利政府因此授予他男爵头衔。
拉法埃莱·波扎(1828-1890)伯爵、法学博士在1869年第一次被选为拉古萨行政长官,而在1872、1875、1882、1884年的四次选举中他也都获得胜利,而他也在1870年和1876年两次被选入达尔马提亚议会任职。1882年斯普利特民族主义者的获胜在丘尔佐拉和拉古萨地区造成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也得到了拉古萨市长拉法埃莱·波扎和杜布罗夫尼克的国民阅读俱乐部 、杜布罗夫尼克工人协会和作者署名为“斯洛维纳茨”的评论文章的支持和欢迎。而在库纳区和奥雷比奇区,特别是在奥雷比奇区,甚至在斯普利特之前就建立了民族政府。 奥地利与后来的 奥匈帝国 的统治持续了一个世纪还多,并且城市那时所处的气氛就如同那时世界大国所信奉的格言:划分与统治。在政党方面,奥地利对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人口的分化政策充分体现出来,如 克罗地亚 人民党与代表意大利族利益的自治党。 1889年,塞尔维亚天主教徒集会支持自治党侯选人弗朗西斯科·盖塔尔迪-贡多拉男爵与人民党的弗拉霍·德·朱利竞选排上日程的达尔马提亚地区领导人选举。接下来几年当地政府的选举,弗朗西斯科·盖塔尔迪-贡多拉和他的自治党赢得了杜布罗夫尼克市长选举,他一直在市长的位置上直到1899年去世,而人民党联盟在1894年5月27日重新赢得了选举。弗朗西斯科·盖塔尔迪-贡多拉在1890年12月4日建立了城市集邮协会。
1921年,达尔马提亚政治家、 人民党 的领导人之一佩罗·钦格里亚去世,享年84岁。由于他的努力,使得人民党与一些右翼党派在1905年合并成为一个 克罗地亚 政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杜布罗夫尼克成为纳粹德国傀儡政权 克罗地亚独立国 的一部分,起初城市由意大利军队占领,1943年9月8日后, 德军 进入城市。1944年10月,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进入城市,随着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的建立,杜布罗夫尼克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一部分。而在游击队进入杜布罗夫尼克之后,对于同纳粹和意大利合作 的敌对分子及天主教神父进行了清除,78名敌对分子被处决。 1991年还是 南斯拉夫 一部分的 克罗地亚 与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而早在70年代早期为了避免老城遭到战争的破坏,老城已经非军事化并解除了军备。随着克罗地亚于1991年宣布独立,南斯拉夫人民军中的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士兵对杜布罗夫尼克发起攻击。由莫米尔·布拉托维奇领导的黑山政府忠于塞尔维亚领导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宣称杜布罗夫尼克不被允许留在克罗地亚领土内,因为这座城市历史上是黑山的一部分,尽管城市主要的居民是克罗地亚族,只有少量的黑山族居民居住于此。而塞尔维亚族居民更是只占城市人口的百分之六。布拉托维奇政府的声明被看作是米洛舍维奇同他的民族主义支持者们建立大塞尔维亚计划的一部分,他们渴望在南斯拉夫解体后主宰这一地区。 1991年10月1日,杜布罗夫尼克被南斯拉夫人民军攻击,由此开始了持续七个月的杜布罗夫尼克包围战,同年12月6日,在南斯拉夫人民军猛烈的炮火之后,19名城市居民丧生,60名受伤。根据克罗地亚红十字会的统计,在冲突当中,共有114名杜布罗夫尼克市民被杀,其中包括著名诗人米兰·米利西奇。国外媒体普遍批评了持续攻击对老城的损害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尽管如此,南斯拉夫人民军的炮兵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城市56%的建筑。而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城墙也遭到650次持续炮击。1992年5月,克罗地亚军队解除了杜布罗夫尼克的围困,解放了这座城市及周边地区。但是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攻击所造成的突发危险还是持续了三年的时间。
随着战争的结束,被炮弹损坏的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开始维修,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修复将按照原样复原。到了2005年,绝大多数被损坏的部分都修缮完毕,而在邻近城门的部分当前仍能看到炮击的痕迹,展示了围城时期所遭受的军事攻击。而从城市四周的高处远眺则可以看到城市更多明亮的新屋顶。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已经对组织围城攻击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将领和官员进行了起诉。指挥南斯拉夫人民军炮击杜布罗夫尼克的帕夫莱·斯特鲁加尔将军被判处入狱八年。
1996年一架美国的波音T-43客机在杜布罗夫尼克机场附近坠毁,其中包括美国空军的重要人物。
气候特点 杜布罗夫尼克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有着温暖、多雨的冬季与炎热、干燥的夏季。然而,同其他的地中海气候截然不同的是,由于独特的大风天气与经常出现的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天气,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出现的沿亚得里亚海岸吹拂的东北季风带来了令人不舒服的冷空气,而全年打雷的情况则非常普遍。尤其在夏季,经常会出现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不再的情景。在不同的地区,空气的温度会有轻微的变化。很典型的是,在七月和八月的白天,温度可以达到 29 ℃,而在夜间则会降至21℃左右。而杜布罗夫尼克最舒适的季节也许就是春秋两季了,两季的最高温度一般都在 20 ℃到 28 ℃之间。
杜布罗夫尼克年平均温度:16.4 ℃
最冷的一月的平均温度:10℃
最热的八月的平均温度:25.8℃
从五月到九月之间的海水平均温度:17.9–23.8℃,海水盐度: 38 ‰
年平均降雨量:1,020.8 mm
年平均降雨日:109.2
年平均日照时间:2629 小时
平均白昼时间:7.2 小时
人口特征 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杜布罗夫尼克总人口为 43,770 人,其中30, 000 人住在城市中心,大约88.39% 的人口是克罗地亚族。
旅游文化 每年一度的杜布罗夫尼克夏季艺术节是一场持续45天的文化盛会,包括现场表演、音乐会和嘉年华,在2007年,这项节日被与全球贸易领导人俱乐部进行合作的编委会授予国际金质奖杯。每年的2月3日是杜布罗夫尼克城的保护神圣弗拉霍的节日,这一天城市为了庆祝节日会举行游行和集会,而节日庆典会持续数日。
杜布罗夫尼克老城的图像被描绘在克罗地亚1993-2002年发行的50库纳钞票的背面。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也有少量的海滩值得关注,巴涅海滩是杜布罗夫尼克最重要的公共海滩,也是东西海滩俱乐部的所在地。这里也有名为科帕卡瓦纳的充满沙石的海滩,是邻近的埃拉菲蒂群岛的一部分,名字则源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同名海滩。
城市守护神圣弗拉霍的雕像在全城各处都可以见到,他对杜布罗夫尼克的重要性如同圣马可对威尼斯的重要性。城市最大的教堂之一圣弗拉霍教堂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城市以众多的古建筑而闻名于世,如特尔斯泰诺植物园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492年之前。同样,欧洲第三古老的药店也位于这座城市,药店建于1317年,位于城市的小兄弟修道院里。
历史上许多塞法迪犹太人被吸引到杜布罗夫尼克这座历史上的大海港来。1544年5月,满载葡萄牙难民的船只进入海港。而另一位杜布罗夫尼克的仰慕者——乔治·萧伯纳在1929年访问这座城市时说:“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么去杜布罗夫尼克吧!”
在杜布罗夫尼克海湾有一个72公顷的满是森林的小岛——洛克鲁姆(Lokrum),根据传说,狮心王理查一世在1192年十字军东征时返回英国时因船只沉没而在此处上岸。岛上有要塞、植物园、修道院和裸泳浴场。
杜布罗夫尼克同样也在一些著名的电影和戏剧中被提及,在迈克尔·凯恩主演的电影《海底两万里》中,其中一个角色就提到了自己梦到来自杜布罗夫尼克的小精灵。
伊万·贡杜利奇这位17世纪的克罗地亚作家,在他的诗作《奥斯曼》中预言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
杜布罗夫尼克在1667年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少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已经足够显示城市的建筑遗产,最值得一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斯庞扎宫,建于16世纪,是国家档案馆的所在地。而主教宫则是哥特-文艺复兴时期的结构,展示了雕刻精美的吊顶和装饰华丽的楼梯,这里是博物馆的所在地。圣萨瓦大教堂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又一遗迹,邻近游人如织的圣方济各会修道院。圣方济各会修道院图书馆藏有30,000 卷图书和22件羊皮纸手抄卷以及1500份极具价值的手写文献。修道院的展品包括一件15世纪镀银的十字架和银质香炉,以及一件18世纪的来自耶路撒冷的耶稣受难像,还有贝马尔丁·古采蒂奇于1541年写下的印刷精美的《殉教史》。
杜布罗夫尼克最让人起敬的教堂是圣弗拉霍教堂,是为了纪念杜布罗夫尼克城的守护神于18世纪修建的。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巴罗克式大教堂是留给杜布罗夫尼克人的一笔财富。城市的多明我会修道院在外面看来类似于一座堡垒,但内部却包含了一座美术博物馆及一个哥特-罗马风格的教堂。而多明我会修道院的最大财富则是图书馆的220件羊皮纸手抄卷及大量有插图的手稿、对珍贵手抄本和文献的丰富的收藏以及大量的美术作品。
杜布罗夫尼克的标志就是那绕城超过3公里的城墙了。朝向陆地一侧的城墙大约有四到六米厚,而朝向大海一侧的则要薄的多。而城墙上的炮塔系统则是用来保卫脆弱的城市的。
城市语言 直到1472年,城市的官方语言都是拉丁语,后来,共和国参议院决定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拉古萨方言的拉丁-达尔马提亚语,并禁止在参议院进行辩论的时候使用斯拉夫语言。在许多个世纪,贵族们坚持使用他们的语言,不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语言慢慢开始消失。
虽然拉丁语是作为官方语言使用,本地的普通居民则大多使用斯拉夫语言进行交流(1698年被托尔斯托伊确认,他在当时发现拉丁-达尔马提亚语使用者较斯拉夫语使用者更有优越性) ,而达尔马提亚语也在城市使用,而城市里所说的意大利语则带有明显的威尼斯和托斯卡纳方言的影响,而一般使用意大利语的都是讲拉丁-达尔马提亚语的商人们中的上等阶层。同样也源自威尼斯的影响。
交通运输 杜布罗夫尼克拥有自己的国际机场,在市中心东南大约20公里,在奇利皮镇附近,有一座航站楼和长3300m,宽45m的4E级12-30跑道。杜布罗夫尼克古老的公共汽车总站在格鲁日,有通往机场的公共汽车线路。另外,从黎明到午夜,城市的公共汽车将城市周围与市中心连接成了巨大的现代交通网。然而,不同于克罗地亚其他主要城市,杜布罗夫尼克并没有铁路经过。直到1975年,杜布罗夫尼克与波黑的莫斯塔尔和萨拉热窝之间通过一条760毫米的窄轨铁路相连。萨格勒布与拉夫恰之间的A1高速公路,已经计划延伸至杜布罗夫尼克,高速公路将横穿正在建设中的佩列沙茨大桥,而另一个备用计划则是建议从奈乌姆通往波黑的高速公路与杜布罗夫尼克相连,然而这个计划并不受重视,已经被取消。
教育情况 杜布罗夫尼克有大量的教育机构,包括杜布罗夫尼克国际大学、杜布罗夫尼克大学和一所航海学院、一所旅游学院以及萨格勒布大学研究生中心、美国技术管理学院和克罗地亚科学艺术学会历史研究所。
城市名人 弗朗科·萨凯蒂(1332-1400)意大利诗人
米兰·雷舍塔尔(1860-1942)语言学家、历史学家
马蒂亚·班(1818–1903)诗人、剧作家
伊万·斯托扬诺维奇(1829–1900)天主教牧师、作家
马托·沃多皮奇(1816–1893)杜布罗夫尼克大主教、诗人
弗朗西斯科·马里亚·阿彭迪尼(1768–1837)意大利牧师、逻辑学家与语言学家
维托·马里亚·贝特拉-沃多皮奇(1771–1841)军人、政治家、拉古萨爱国者
安东·帕什科·卡扎利(1815–1894)天主教牧师、作家
马林·德尔日奇(1508–1567)克罗地亚剧作家和散文作家
马夫罗·韦特拉诺维奇(1482–1576)克罗地亚诗人和散文作家
茨韦耶塔·祖佐里奇(1552–1600)女诗人
丁科·兹拉塔里奇(1558–1613)克罗地亚诗人和翻译家
马林·盖塔尔迪奇(1568–1626)科学家
伊万·贡杜利奇(1589–1638)诗人
鲁杰尔·博什科维奇(1711–1787)外交官、诗人和科学家
弗拉霍·盖塔尔迪奇(1788–1872)政治家、贵族和诗人
尼科·普西奇(1820–1883)政治家、贵族
梅多·普西奇(1821–1882)作家、政治家和贵族
费德里科·塞斯米特-多达(1825–1893)意大利政治家
弗拉诺·盖塔尔迪奇-贡杜利奇(1833–1899)士兵、政治家、贵族和马耳他骑士
佩罗·布德马尼(1835–1914)语言学家
弗拉霍·布科瓦茨(1855–1922)克罗地亚画家
伊沃·沃伊诺维奇(1857–1929)作家
安东·法布里斯(1864–1904)塞尔维亚记者和政治家
弗拉诺·苏皮洛(1870–1917)克罗地亚记者、政治家和政论家
布拉戈耶·贝尔萨(1873–1934)克罗地亚音乐家
米霍·克拉伊奇(1829–1896)克罗地亚政治家
约阿基姆·斯图利(1729–1817)圣方济各会修士,词典作者
贝尔纳德·斯图利(1915–1985)克罗地亚历史学家
弗拉霍·斯图利(1768–1843)克罗地亚喜剧演员
爱德华·米洛斯拉维奇(1884–1952)科学家
达斯科·波波夫(1912-1981)二战双重间谍
布兰科·鲍尔(1921- )克罗地亚电影导演
奥塔维奥·米索尼(1921- )意大利时装设计师
特雷扎·凯索维亚(1938- )克罗地亚歌手
安东·武伊奇(1945- )克罗地亚政治家和哲学家
博若·武莱蒂奇(1958- )克罗地亚水球运动员、奥运会金牌得主
戈兰·苏克洛(1959- )克罗地亚水球运动员、奥运会金牌得主
维塞林·久霍(1960- )克罗地亚水球运动员、教练、两枚奥运会金牌得主
斯拉文·托利(1964- )克罗地亚美术家
马里奥·科皮奇(1965- )克罗地亚哲学家
埃米尔·斯帕希奇(1980- )波黑国家足球队队长、后卫
斯尔坚·拉基奇(1983- )克罗地亚国家足球队成员、前锋
萨尼娅·约万诺维奇(1986- )克罗地亚游泳运动员,参加过奥运会
安特·托米奇(1987- )克罗地亚篮球运动员
安娜·康纽(1997.12-)克罗地亚网球运动员
姐妹城市 意大利拉文纳(从1967年开始)
克罗地亚武科瓦尔(从1993年开始)
奥地利格拉茨(从1994年开始)
瑞典赫尔辛堡(从1996年开始)
意大利拉古萨(从2000年开始)
德国巴德洪堡(从2002年开始)
波黑萨拉热窝(从2007年开始)
美国蒙特雷(从2007年开始)
法国吕埃-马尔迈松(从2011年开始)
海滨明珠
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奈雷特瓦省省会,重要的旅游和海运城市, 素有"亚得里亚海滨 明珠"的美誉。位于克罗地亚南端,面积364平方公里, 人口5.6万。年均气温 17℃,冬季平均气温10℃, 夏季平均气温26℃, 年均降水量约为1020.8毫米,全年日照时间250天。杜布罗夫尼克(斯拉夫语中译为:橡树林)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历史上,该地区曾是海上列强的必争之地。杜市虽为弹丸小城,但却通过施展政治外交手段, 在长达800年的时期内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特殊地位。15 世纪,杜市进入鼎盛时期,建立了" 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1806 年, 拿破仑军队占领该城,"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时代结束。杜布罗夫尼克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创办于1950年的"杜布罗夫尼克夏季艺术节 "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文学家、诗人和作家汇集于此,献技献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1979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杜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杜布罗夫尼克市是奈雷特瓦省省会。杜布罗夫尼克是个海港城市,是克罗地亚最大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这里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气候温和,被誉为“亚得里亚海明珠”和“城市博物馆”。
古迹众多
城区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有14~16世纪建的古城堡,建在一块突出海面的巨大岩石上。城堡用花岗岩砌成,厚5米、高22米、长1940米,墙外有护城河环绕,东面是陆地,西面临海。城墙上修有许多角楼和炮楼。城内完好地保存着14世纪的药房、教堂、修道院、古老而华丽的大公宫及壮观的钟楼。沿着山坡一排排红瓦小房等古欧洲建筑夹杂着高大的旅馆,五光十色,犹如一串串小珠。这些古建筑具有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罗克风格,风格迥异。街道和街灯的式样也是中世纪的,是欧洲中世纪建筑保存较完好的一个城市。每到中午12时和晚6时,城堡内36间教堂的钟声齐鸣,钟声回落在古城堡内外,悠扬悦耳。
旅游胜地
新城建于中部滨海缓坡上,有现代化剧院、富丽堂皇的旅馆以及其他旅游设施。这里的岛屿星罗棋布,林木茂盛,海水清澈,阳光充足,海岸风光旖旎,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杜布罗夫尼克素以艺术珍藏丰富和文化发达驰名,赢得了“斯拉夫的雅典”的称号。在一年一度长达45天的“杜布罗夫尼克之夏”戏剧节期间,有40多个露天剧场,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为布景,上演国内外众多的古典戏剧等精彩节目。因此,这里游人如织,旅游业十分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