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整理:
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其中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感染。这些疾病通常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气血凝滞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体表上的肿疡、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以及相关皮肤病等症状。
在中医外科医学中,疮疡被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疮疡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通常需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慢性疮疡则表现为皮肤瘙痒、溃疡、瘘管等症状,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
疮疡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外科手术、药物治疗、针灸等方法。中医外科手术是疮疡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切开排脓、切除病灶、修复伤口等。药物治疗则包括中药和西药,中药治疗主要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方剂,而西药则主要是抗生素类药。针灸则可以辅助治疗疮疡,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伤口愈合。
总之,疮疡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包括中医外科手术、药物治疗、针灸等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疮疡
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中国古代用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后世将外科分为疮疡与杂证两大类。疮疡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凝滞而成。其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及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皮肤病的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具有发病迅速,部分病情较重等特点,在面部可引起疔疮走黄(西医称为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在手、足易引起伤筋损骨的严重后果。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 基本信息症状表现
局部肿痛,伴发热、便秘、溲赤等;重则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中带血等
原因
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
简介
英文名称:Sore and Ulcer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外科
古籍摘选
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名词解释
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
病因
总述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影响气血运行,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一般认为疮疡的发生,从外感受者轻,五脏蕴结从内发外者重。
基本病因
1、外因
外因包括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外因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常起病急,发展快,多属阳证,如疔疮、痈、发等。
2、内因
内因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事损伤等。内伤因素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起病缓,发病慢,多属阴证,如流痰、瘰疬等。 症状
总述
红、肿、热、痛、溃脓及功能障碍,这是疮疡共同的局部症状。但这些症状的出现及轻重,受感邪性质、病程长短、病变范围和病位深浅等因素的影响。疮疡轻证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严重的发生疮毒内陷时,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四肢发厥等症。 并发症
在疮疡的发展过程中,若因失治误治导致邪毒炽盛,或人体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达,可使邪毒走散,内攻脏腑,形成走黄与内陷,危及生命。
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根据红、肿、热、痛、溃脓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辅助相应的现代医学检查,则可诊断。但由于疮疡的范围较广,医生通常还需进一步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较轻或范围较小的浅部疮疡,有时可仅用外治法;而疡科大症则需要内治、外治相结合。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外治法总则为消、腐、敛。
药物治疗
1、内治法
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后期本质虚弱者,用补法以恢复正气,使疮疡早日愈合。多用解毒消肿类、清热消痤类等药物。
(1)解毒消肿类主要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主治热毒蕴结肌肤,或痰瘀互结所致的疮疡,或丹毒流注、瘰疬发背等。其处方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乳香等清热解毒、活血药为主。代表成药有连翘败毒丸、牛黄醒消丸、如意金黄散等。 (2)清热消痤类主要具有活血、清热、燥湿的作用,主治湿热瘀阻所致的颜面、胸背的粉刺疙瘩,皮肤红赤发热等。其处方以苦参、当归等清热燥湿、活血药为主。代表成药有当归苦参丸等。 2、外治法
(1)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膏)、玉露散(膏)等,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膏)、阳和解凝膏等;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膏)。
(2)中期宜提脓祛腐,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祛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祛腐;疮口脓水较多时,不论阳证、阴证均可应用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痿时,用白降丹、千金散药线腐蚀;疮面胬肉突出时用平胬丹。
(3)后期宜生肌敛口,腐脱脓尽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
相关药品
连翘败毒丸、牛黄醒消丸、如意金黄散、当归苦参丸、疮疡膏等,使用之前详细咨询医师。
手术治疗
处于疮疡中期的患者,脓熟时宜切开排脓。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防调护
预防本病主要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3、合理饮食,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4、防止外伤,合理性生活等。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陈红风。中医外科学.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