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胆草,中药名。为兰科羊耳蒜属野猪胆草 (Thunb. ex A. Murray) Lindl.的全草。分布于浙江南部、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风火牙痛,咽喉肿痛,跌打瘀肿。

中文名

野猪胆草

微子目

拉丁学名

Liparis nervosa (Thunb. ex A. Murray) Lind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别名

马料草,白石笋,山葱

兰科

羊耳蒜属

野猪胆草

分布区域

浙江南部、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用法用量

5-10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集时间

夏、秋季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肺、心、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风火牙痛,咽喉肿痛,跌打瘀肿。

用法用量

5-10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形态特性

野猪胆草又名:见血青。地生草本。茎(或假鳞茎)圆柱状,肥厚,肉质,有数节,长2-8(-10)厘米,直径5-7(-10)毫米,通常包藏于叶鞘之内,上部有时裸露。叶(2-)3-5枚,卵形至卵状椭圆形,膜质或草质,长5-11(-16)厘米,宽3-5(-8)厘米,先端近渐尖,全缘,基部收狭并下延成鞘状柄,无关节;鞘状柄长2-3(-5)厘米,大部分抱茎。花葶发自茎顶端,长10-20(-25)厘米;总状花序通常具数朵至10余朵花,罕有花更多;花序轴有时具很狭的翅;花苞片很小,三角形,长约1毫米,极少能达2毫米;花梗和子房长8-16毫米;花紫色;中萼片线形或宽线形,长8-10毫米,宽1.5-2毫米,先端钝,边缘外卷,具不明显的3脉;侧萼片狭卵状长圆形,稍斜歪,长6-7毫米,宽3-3.5毫米,先端钝,亦具3脉;花瓣丝状,长7-8毫米,宽约0.5毫米,亦具3脉;唇瓣长圆状倒卵形,长约6毫米,宽4.5-5毫米,先端截形并微凹,基部收狭并具2个近长圆形的胼胝体;蕊柱较粗壮,长4-5毫米,上部两侧有狭翅。蒴果倒卵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6毫米;果梗长4-7毫米。花期2-7月,果期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下、溪谷旁、草丛阴湿处或岩石覆土上。分布于浙江南部、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味苦,性寒,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痈疮,跌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