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明朝万历年间,毕克齐镇一带形成村落。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村改镇,设巡检1员,隶归化城厅。
民国初年,已成绥西重镇。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归缓县在毕克齐置信安镇,土默特旗在毕克齐设第四自治督导处。
1950年,改名毕克齐镇。
1958年,改毕克齐公社。
1962年,分出兵州亥、此老2公社。
1984年,毕克齐公社改毕克齐乡。
1986年,毕克齐乡改镇。
2001年,撤销青山乡,西梁、老道沟、乌兰板、苏盖营4村划归毕克齐镇。
2006年,兵州亥乡并入毕克齐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毕克齐镇地处土默特左旗中部,东与台阁牧镇为邻,南望北什轴乡,西接察素齐镇,北与武川县德胜沟乡接壤,西距土默特左旗政府14千米,东距呼和浩特市区31千米,区域总面积454.1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毕克齐镇境内的平原属土默川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地势东北部较高,海拔1049米,西南部偏低,海拔1030米,坡度为7%;境内最高峰位于金銮殿山,海拔2271.6米。
气候特征毕克齐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而短促;气温年差较大,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7.2℃,1月平均气温11.3℃,极端最低气温-35.6℃;7月平均气温22.8℃,极端最高气温37.2℃;无霜期年平均133天;历年最大冻土层深度为131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952.1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33.8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379.4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6天;降雨多集中在6—8月;年平均风速1.9米/秒。
水文毕克齐镇境内有八条山洪沟,由西向东依次为黑牛沟、老道沟、一间房沟、喇嘛洞沟和水磨沟、石门沟、三皇庙沟、白石头沟,均为季节性河流。
自然资源
特色资源
长山药
长山药以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而著称。长山药,又叫薯蓣、怀山药,系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
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历代药典中皆被视为健身、扶脾、养胃的上等滋补佳品,可起到人参所起不到的疗效。长山药性温不火,营养丰富,青年、老年、妇女、儿童、婴儿均能食用。据化验,长山药中富含蛋白、淀粉、还含有钙、镁、锌、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长山药既是药典佳品,又是纯天然、无公害、高营养的绿色食品。被誉为“中国小人参”。
长山药为本镇特产之一,历史悠久,质地优良,以条长、茎粗、皮薄、质细著称而远近闻名。民国初年,产量已超十三万斤。当时主要是销往各地加工入中药,一部分供当地缺奶婴儿、体弱老人经食用补体。远销南洋群岛、日本、美国旧金山等地。过去一直出口是冻条,后来改为晒条,延长了储存时间,又提高了产品质量,受到客商的普遍欢迎。长山药,既是一味健身、扶脾、养胃的滋补品,又是待宾客筵席上的名贵食品。《神农本草经》载:“薯蓣味甘,性温。主养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可起到人参所发挥不到的疗效。人参由于食后燥热,不宜青年人服用,但长山药性温不火,营养丰富,不论老年、青年、还是妇女、儿童、婴儿均可服用。岳村曾有一个面黄肌瘦的儿童,在百医无效之际,开始服用长工山东省药细粉,每天清早煮汤一碗,一个月服用了二十多斤,使这一孩子渐渐体胖红润起来。一位来自香港的客商说,他们结长山药的吃不法有两种:一是在水中煮三天三夜,然后醮白糖或蜂蜜而食。一是在水中煮三天后,再以白糖或蜜蒸馏食之。在国外称长山药为“中国人参”。长山药在筵席上又是待客的名贵食品,经厨师加工后的拔丝山药、蜜饯山药,可谓为独具一格和佳肴。
行政区划
2011年,毕克齐镇下辖毕克齐1个社区,银匠房、解放、流水、曲房、官保圆、崞县、腊铺、脑包、五道、北园子、张道、二道街、马王庙、庆春园、白庙、南园子、小古城、大古城、北店、董家营、杨家堡、大毕克齐、一间房、和顺店、鸟尔素、水磨、苏盖营、乌兰板、老道沟、西梁、兵州亥、大里堡、小里堡、间桂房、沟子板上十里坡、下十里坡、五里坡、讨合气、店上、彭顺营41个行政村。
2019年,毕克齐镇下辖毕克齐社区1个社区,银匠房村、解放村、流水村、曲房村、官保村、崞县村、腊铺村、脑包村、五道村、北园子村、碾道村、二道村、马王庙村、庆春园村、白庙村、南园子村、小古城村、大古城村、北店村、一间房村、董家营村、和顺店村、杨家堡村、鸟尔素村、大毕克齐村、水磨村、苏盖营村、乌兰板村、老道沟村、西梁村、兵州亥村、什报气村、忽尔格气村、袄太村、大里堡村、小里堡村、阎桂房村、沟子板村、上十里坡村、下十里坡村、五里坡村、讨合气村、店上村、彭顺营村44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2011年,毕克齐镇总人口3827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313人,城镇化率8.66%;总人口中,男性20056人,占52.4%;女性18220人,占47.6%;18岁以下7289人,占19.1%;19—35岁10464人,占27.3%;36—60岁15231人,占39.8%;61岁以上5292人,占13.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6.4人。
截至2018年末,毕克齐镇户籍人口为38481人。
民族以汉族为主,达32844人,占5.81%;蒙古族5142人,占13.43%;其他少数民族290人,占0.76%。
政治
党政综合办:职能是,负责转达、处理县委、人大、政府及各部门来文来电,承办乡党
委、人大、政府、纪检、群团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的文件草拟收发以及进行会议召集、协调联络、检查督促、来信来访、社会治安、后勤服务、基层党组织管理日常事务。经济发展办:职能是,贯彻执行财政、财务管理方针、政策,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协调县税务、财政等部门完成财政税收任务和财务收支工作,负责国有资产管理、驻乡工商企业协调管理、扶持和引导涉农中介组织的发展,监督检查行政村财务执行情况与农民负担等工作。
社会事务办:职能是,负责处理土地、教育、文化、卫生、扶贫、民政、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方面工作。
农牧林水科技综合服务站:职能是,负责农、牧、林、水、业工作,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信息及农、林、牧、水、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抵御自然灾害和防控畜牲疫病;为本乡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职能是,负责本乡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服务工作,进行文化、卫生宣传和技术服务,为农村妇女提供生育保健服务。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职能是,负责处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方面的工作。
经济
综述2011年,毕克齐镇有农业耕地面积8.5万亩;生产粮食4万吨。2011年末,毕克齐镇有商业网点496个,从业人员844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5431.2万元,比2010年增长0.2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96万元,比2010年增长32%。2011年,毕克齐镇财政总收入5213万元。
2018年,毕克齐镇有工业企业43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3个。
文化
地名由来
“毕克齐”系蒙古语,意为先生、文书;原蒙文书面语为“毕齐克齐”,口语叫“比前齐”、“毕斜气”;明代形成村落时名毕斜气;民国十二年(1923年),京包铁路通过该村时建火车站,站名叫“毕克齐”,沿用至今。
交通
毕克齐镇镇域内有京包铁路过境,境内长8千米,设有毕克齐站;110国道和呼包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境内长8千米;县级公路有毕克齐—北什轴四级公路。
社会
教育2011年末,毕克齐镇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728人任教师58人;小学4所,在校生1010人,专任教师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人,专任教师12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毕克齐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600万元,比2010年增29%;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4%,比201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科技2011年末,毕克齐镇有市级农业示范园区1处,蔬菜技术研究中心1处,各类科技人オ264人。
文化事业2011年末,毕克齐镇有文化站1个,文化活动中心36个,文化专业户45个;各类有图书室11个,藏书30万多册音乐摄影及剪纸创作队伍人员有84人。2011年末,毕克齐镇学校有体育场地5处;每年镇政府各学校都举办运动会;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0%。2011年末,毕克齐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5303户,电视入户率93%。
毕克齐镇
医疗卫生2011年末,毕克齐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个,其中门诊部(所)46个;病床32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9.73张,固定资产总值16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56人,其中执业医师46人,执业助理医师78人,注册护士32人。2011年,毕克齐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26万人次。2011年,毕克齐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2011年,毕克齐镇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06人,支出232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0万元;社会福利费220万元,比2010年增长17%;有敬老院1家,床位28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2人。
旅游
喇嘛洞宗教文化旅游区
喇嘛洞宗教文化旅游区位于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境内大青山深处,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洞前建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并扩建了殿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给喇嘛洞赐名“广化寺”。
广化寺,坐落于银洞山南坡,原寺院规模较大,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建有两重院落。前寺建有天王殿、经堂、佛殿、护法神殿等四重大殿及八角楼等建筑。后院建有佛爷府、配殿、禅房等。佛爷府是一座汉式二层七楹,有西藏唐卡等遗物。
毕克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