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冯村,是长安西部的第一个大村,东距西安20公里,北离咸阳15公里,东与沣河相望,灵台、灵沼、零囿布于周围,在2019年被高新区正式接管。全村有11个组,分为张、前、长、北4巷,1000多户。除粮食种植为主,还有2个砖厂,12户建筑企业,16户模板租赁户,30多辆农用车常年在外搞运输经营,70%的中青年在西安打工。

中文名

西安冯村

外文名

Feng cun

别名

才子村

人口

4500多人(2018年)

所属地区

西安市

所属国家

中国

行政类别

耕地面积

3500亩(2018年)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名字由来

长安西部与户县接壤地带,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祖先的祀庙,城墙遗址,千年的古槐,无不印证着其古老和久远。而几十年来“才子村”、“文明村”的美名,更成了长安乃至方圆百里之外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它,就是长安区灵沼街办冯村。也叫冯籍村。

2000余年古槐见证历史,柏姓大村,全村70%姓柏,村人辛勤,善良,智慧,聪明。为西安市长安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村有11个组,分为张、前、长、北4巷,1000余户。村东有中国科学院考古队考古灰桩,上书“丰京遗址西界”6字。村东北1公里的长安十二中内,2008年挖出西周古墓,距今达2000多年。上世纪50年代,许多村民家中都有粗糙的陶器,大多数用其盛水、用做香炉或便器,经考证,属仰韶文明遗物。上世纪80年代,几户村民在村西北开办砖厂,挖出陶器、陶片,无以计数。

据陕西师范大学编写的《西安历史地图册》记载,唐代长安设丰邑乡管沣河以西地区。据《长安地名志》记载,冯籍村又称冯村,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冯籍村。上世纪50年代建国初,设灵沼乡、沣西乡、高桥乡,3个乡由沣西区政府管理。当时,沣西区政府设在柏景伟祠堂,灵沼乡政府设在长巷马王庙、晋王庙。直到1958年,沣西人民公社迁到现在的马王街办至今。

据回村退休老干部柏承谋编写《冯籍村村史》考证,西周平王东迁,丰镐荒芜,种籍田的冯村百姓为西周后稷在田头修了一座祀庙,后多次毁坏,又多次重修,仅上世纪50年代后,就修过两三次。祀庙前有一颗古槐,三四丈高,大树和庙,在1964年社教中被毁。树龄不低于2500年。由此得出结论,冯村就是周皇帝种田的地方。也就是说,冯籍村在西周就产生了。1997年春,邻村苗驾村村民雷致有,在两村相接处汤房庙取土,挖出一块青石碑,并有碑文,由此推翻了《长安县志》中冯村起源于元朝的说法。

冯村的姓氏

冯村有38个姓氏,柏姓属第一大姓,占500多户,生活了近700年。柏姓原在河北蓟县,元时以军职入陕,后定居长安冯村。第二大姓为张姓。经考证,作为冯村柏祖随卫的张德成,也来自河北,后娶柏祖次女为妻。吕姓为第三大姓,明初自长安十堡姜村迁居而来。李、薛、王、杨、孙等姓氏较少。清同治年间,村中建起长、宽各500米的城墙,至今,北城门依然保存完整。

冯村社火远扬

据退休回乡干部柏宗蔚编写的《冯村社火谱》和柏承谋编《冯籍村村史》记载,冯村社火兴起约在清朝中期,即乾隆、嘉庆年间,在同治之前,已发展比较齐备,并有了自己设计铸造的芯子,还有足以使用的服饰和道具。

冯村社火,主要是指冯村芯子艺术而言。按动态说,分成吊芯子、转芯子,翻筋斗芯子,高台芯子。它是冯村芯子的核心和精华,主要扮演戏剧小说故事、山水人物和飞禽走兽,表演时变幻无穷,令人眼花缭乱。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社火表演内容有《隋唐演义》、《东征》、《水浒》、《三国》及农妇纺车、弹花等,反映了劳动群众厌恶战争,抵御外辱,祈盼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相望和追求。近30年来,又与时俱进,内容与现实紧密相联,表演中又增加了《智取威虎山》、《郑成功收复台湾》、《只剩一个好》、《改革开放好》等内容。

冯村社火特色明显,形式多样,又不断创新。芯子从一杆一芯,发展为一杆双芯和双杆多芯。冯村《大杂技》芯子,用芯子巧妙反映杂技艺术,扮演空中飞人、翻筋斗等,形象生动,惊人无比。冯村社火分长、张、北、前4社,表演各有特色。早在上世纪三、四年代,多次进省城表演。1942年,民盟西北负责人李傅人创办《民众导报》经济拮据,冯村社火进西安城内义演7天,收入所得全部给予资助。建国后,又多次应邀到西安、户县、周至、咸阳、兴平、武功等地演出。1958年,冯村社火参加陕西省民间文艺会演,接着又代表陕西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会演。其精彩表演深受观众喜爱。近年来,每隔三、四年,村里在正月十五前都要表演社火,引得群众和周围村群众争相观看。

冯村社火起源于清“同治”以前,后经“回乱”,长、北、张三巷社火箱全被焚烧。张巷的社火箱在“回乱”前曾典当户县当铺,至清朝中期,嘉庆道光年间冯村社火才渐渐恢复兴盛。1958年参加了陕西民间火花芯子汇演,后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大会。冯村社火主要是芯子,芯子由三部分组成,一种叫杆(也称筒子),一种叫卡子,杆和卡子是芯子艺术的辅助部分,接在杆和卡子的中间部分,是芯子艺术的核心和精华,表演时变化无穷,扮演戏剧小说故事、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几乎每年春节都要表演一次,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惊而无险,吸引远近数万人前来观看。目前,已被西安市政府、陕西省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才子村

冯村人尊师从教,具有悠久的传统。据记载,从清嘉庆到民国100多年,不足500人的村子,考中秀才、举人、家生等35人。明清两代,村内有延师课子,有一师一子,也有几家联合请师课子。到清朝末期,村内最后两所私塾,分别在“柏氏宗祠”和大庙,请教师2人。两所私塾,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夕。清光绪15年柏景伟因病由关中书院辞归,在村东建起十四亩大的“学稼园”。柏去世后,陆续有景伟在世的朋友、中举学生,来此设坛讲课。主讲者有蓝田的牛兆廉、三原的贺伯箴、周至举人宫采风等。1920年,柏震炎继承伯父柏景伟遗愿,又同周围10个村协商,各村共筹资1万两银元,开办“长安县私立沣西高等小学”。到1933年,因经济难以为计,由长安县教育局接收,更名“长安冯籍小学”,一直到上世纪41年代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