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罗伦,家贫好学,樵牧挟书,诵读不辍。十四岁即授徒于乡,以资养亲。成化二年(1466)会试,对策万言,指切时弊,擢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名震京都。三月,会大学士李贤(李文达)丁忧夺情,罗伦诣其私邸,告以不可。数日,上书疏谏,陈起复之非,“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得罪宪宗,夏五月被贬官,谪福建市舶司(泉州)副提举。在任两袖清风,以代人书写以补家用不足。
未几,李贤卒。因大学士商辂举荐,成化四年四月改之南京翰林院修撰。寻以疾辞归,隐于家乡金牛山授徒讲学,四方从学者甚众。又与胡居仁、张元祯、娄谅等于戈阳圭峰、余干应天寺等地讲学,开明代书院会讲之先声。强调教育作用,认为唯有发展教育,使人皆有学,才能达到士有定习,民有定志,官有定守,国有定制。教育学生务实,认为成才多途,非必经科举,故凡来求学之士,欲研习性学者纳之,务举业者辞之。罗伦为人刚正,义之所在,毅然必赴,视富贵名利如浮云。里居倡行乡约,人们不敢违犯。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卒,年仅48岁。嘉靖初年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
著述名录
著有《五经疏义》《一峰集》《周易说旨》。其著述后被整理收入《四库全书》,各类文字十四卷,包括:策、疏、状、序、记、传、墓志、谣、文、哀辞、说、铭、祭文、书等十卷,另有诗集、梦稿及歌四卷均被收入,是有明一代的状元名儒。
为政业绩
罗伦半身像
罗伦任福建市舶司副提举的时间虽不足两年,却为泉州地方做了一件本职内的大好事,就是反对将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当时朝贡事宜除有市舶司主管,同时交由市舶太监办理,因市舶太监驻于福州,而市舶司设在泉州,于是有迁司之争。成化二年(1466年),巡按御使朱贤提出迁移舶司的建议,加上税监高宷等人的操纵,朝廷准备将福建市舶司迁往福州的柏衙。时任福建市舶司副提举的罗伦拒理上疏反对,“成化丙戌(二年),巡抚御使朱公贤奏请迁(泉州市舶司于)福之柏衙,制从之。提举罗公伦云:‘衙门设立自有其地;迁移亦有其数。盖以柏衙僻陋,非可设之地;岁数未穷,非可迁之时’,遂寝其事”(王纰编:《福建市舶提举司记》,转引自沈玉水《泉州掌故録粹》)。虽然明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已开始走下坡路,但福建市舶司设在泉州,对繁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乃至推动泉州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罗伦在泉州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为促进泉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被受泉州人民的景仰和爱戴。明·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先生(罗伦)刚介绝俗,生平不作和同之语,不为软巽之行。”罗伦也曾自言:“予性刚,见刚者好之,若饥渴之于饮食不能自喻也。求之不可得,则友其人于古,相与论其世,如侍几杖而聆謦欬也,而欷嘘企羡,至为泣下。予之好刚,盖天性然也。……孔、孟之所谓刚,固予之所好者也。”罗伦不仅天性醇正耿直,淡泊名利,在性格上刚正不阿,其文也是“刚劲之气,形于楮墨,诗亦磊砢不凡”(《四库全书·<一峰集>提要》)。黄宗羲评论道:“先生之学,刚而正。或拟之孔融,非是”(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罗伦充分利用自己渊博学识,在公余聚众收徒,讲学郡北净真观。四方士人从学如流,连府学和县学的教谕,也来听课受教。同治《福建通志·明宦迹》载:“伦至泉日,有司率诸生从之,讲明正学。”罗伦非圣贤之说不讲,因人施教,“与人子言依孝,与人臣言依忠,与居官者言民所疾苦”,收效甚好。陈献章称其“洞彻不欺之心,炳中天之杲日;轰劲出群之气,发百蛰之春雷”(明·何乔远《闽书·文莅志》)。
讲学之余,罗伦还不断创作积累,以提高自己。据黄宗羲记载,他“注意经学。《周易》多传注,间补己意。《礼记》汇集儒先之见,而分章记礼,则先生独裁。《春秋》则不取褒贬凡例之说,以为《春秋》缘人以立法,因时以措宜,犹化工焉,因物而赋物也,以凡例求《春秋》者,犹以画笔摹化工,其能肖乎?”(《明儒学案·文毅罗一峰先生伦》)如此便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讲学内容。
罗伦任职福建市舶司期间,还关心福建各地文化教育的发展,曾先后作《闽县治重修记》、《邵武县学复地记》、《福州府学重正诸书序》等文。
罗伦在泉州任职期间为民造福,赢得泉州各界的广泛钦敬与爱戴。“明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市舶司提举罗文毅公伦”(清·周学曾纂修:《晋江县志·学校志》)。因书院近旁有石若梅花,所以一峰书院又称梅石书院,其址在今泉州一中,至今泉州人仍称一峰书院遗址为“一峰书”。至清代,仍有不少人仰慕罗伦。“(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市舶司提举高某(字季风)钦仰罗伦,令福建盐运司同知李人龙撰文勒石。人龙因捡张汝弼送伦谪官诗刻碑,又为自序,刻于张诗之后。(明)张汝弼《送罗应魁调官福建市舶提举》诗云:‘江右衣冠此丈夫,才于枫陛听传胪。百年事业丹心苦,万古纲常赤手扶。郭隗台前折谏檄,考亭祠下扫寒芜。问渠荣落升沉事,天际浮云自有无。’” (转引自清·郭柏苍、刘永松《乌石山志》)。此中泉州后人对罗伦的赞美、钦仰之情清晰可见。“李人龙撰此碑之时,上距罗一峰谪闽之时已八十九年,下距耿定力废提举司合祀罗伦、舒芬(明代与罗伦同籍同官,所贬地方和官职又相同的名宦)之时又三十二年”(《乌石山志》)。可见罗伦对后人的影响力之深远,不仅泽被当世,而且名垂千古。
民间传说
有关罗伦的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民间旧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先生至,石适开,香闻数里,而本邑乡先正庄羹若际昌殿试第一应之”(清·周学曾《晋江县志·学校志》)。说的是,罗伦之后一百五十多年的明·万历十七年(1619年),晋江人庄际昌会试、殿试连魁,成为明代晋江籍的又一状元。明代后期,泉州又先后出了几位状元,其中应有罗伦的一份功劳。
不仅如此,何氏九仙祈梦胜地泉州双髻山俗称仙公山,至今仍广泛流传着一则罗伦祈梦高中状元的传说:罗伦赴京赶考前,特地到泉州仙公山祈梦,求问前程,他在“丰山洞”里一连住了九天九夜,却一梦无成。第十天清晨,他向庙祝借来文房四宝,气忿地在洞壁上题诗一首:“千里路途来求梦,九霄无梦是无缘。神仙不管凡间事,回去江西中状元。”题毕掷笔而去,归至山下,天上响起一阵雷,当他返回洞中取匆忙间落下的雨伞时,突然发现墙上的诗被改动了两个字:“无缘”改为“有缘”,“不管”改为“专管”,且墨汁未干。后来罗伦果然蟾宫折桂,一举夺魁(李佳福主编:《双髻仙山志》)。
罗伦逝后,泉州士人在他讲学处建造祠堂纪念他,并与宋代泉州名太守王十朋、真德秀合祀。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等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张岳作《一峰书院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重建,改名梅石书院(旧址在今泉州一中校门内)。
文献
明史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乃上疏曰:
臣闻朝廷援杨溥故事,起复大学士李贤。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曩陛下制策有曰:“朕夙夜拳拳,欲正大纲,举万目,使人伦明于上,风俗厚于下。”窃谓明人伦,厚风俗,莫先于孝。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子夏问:“三年之丧,金革无避,礼欤?”孔子曰:“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陛下于贤,以为金革之事起复之欤?则未之有也。以大臣起复之欤?则礼所未见也。
夫为人君,当举先王之礼教其臣;为人臣,当守先王之礼事其君。昔宋仁宗尝起复富弼矣,弼辞曰:“不敢遵故事以遂前代之非,但当据《礼经》以行今日之是。”仁宗卒从其请。孝宗尝起复刘珙矣,珙辞曰:“身在草土之中,国无门庭之寇,难冒金革之名,私窃利禄之实。”孝宗不抑其情。此二君者,未尝以故事强其臣。二臣者。未尝以故事徇其君。故史册书之为盛事,士大夫传之为美谈。无他,君能教臣以孝,臣有孝可移于君也。自是而后,无复礼义。王黼、史嵩之、陈宜中、贾似道之徒,皆援故事起复。然天下坏乱,社稷倾危,流祸当时,遗讥后代。无他,君不教臣以孝,臣无孝可移于君也。陛下必欲贤身任天下之事,则贤身不可留,口实可言。宜降温诏,俾如刘珙得以言事。使贤于天下之事知必言,言必尽。陛下于贤之言闻必行,行必力。贤虽不起复,犹起复也。苟知之而不能尽言,言之而不能力行,贤虽起复无益也。
且陛下无谓庙堂无贤臣,庶官无贤士。君,盂也;臣,水也。水之方圆,盂实主之。臣之直佞,君实召之。陛下诚于退朝之暇,亲直谅博洽之臣,讲圣学君德之要,询政事得失,察民生利病,访人才贤否,考古今盛衰。舍独信之偏见,纳逆耳之苦言。则众贤群策毕萃于朝,又何待违先王之《礼经》,损大臣之名节,然后天下可治哉。
臣伏见比年以来,朝廷以夺情为常典,缙绅以起复为美名,食稻衣锦之徒,接踵庙堂,不知此人于天下之重何关耶?且妇于舅姑,丧亦三年;孙于祖父母,服则齐衰。夺情于夫,初无预其妻;夺情于父,初无干其子。今或舍馆如故,妻孥不还,乃号于天下曰:“本欲终丧,朝命不许”,虽三尺童子,臣知其不信也。为人父者所以望其子之报,岂拟至于此哉。为人子者所以报其亲之心,岂忍至于此哉。枉己者不能直人,忘亲者不能忠君。陛下何取于若人而起复之也。
今大臣起复,群臣不以为非,且从而赞之;群臣起复,大臣不以为非,且从而成之。上下成俗,混然同流,率天下之人为无父之归。臣不忍圣明之朝致纲常之坏、风俗之弊一至此极也。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其他已起复者,仍令奔丧,未起复者,悉许终制。脱有金革之变,亦从墨衰之权,使任军事于外,尽心丧于内。将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疏救,不报。御史杨琅复申救,帝切责之。尚书王翱以文彦博救唐介事讽贤,贤曰:“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亡何,贤卒。明年以学士商辂言召复原职,改南京。居二年,引疾归,遂不复出。
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覆之。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嘉靖初,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尧山堂外纪罗伦,殿试卷誊真以十三幅为格本,朝廷对策,惟一峰极长。盖一峰既中会试,于礼部颁卷时,自言“久于场屋,有志廷对,愿增纸以毕所欲陈。”礼部官壮其志,许之。誊真遂有二十幅。时李文达进读罗卷,几一时余。李年渐高,跪久至不能起,上命两内臣掖之。是年罗遂为大魁。至次科会试,亦有欲比罗例者,礼部官以为有意希望,竟不从。故至今惟以十三幅为式。
成化乙酉,罗伦赴春闱,道经苏州,为文谒范文正公祠。是夕宿舟中,梦文正遗诗曰:“赐带横腰重,宫花压帽斜。劝君少饮酒,不久卧烟霞。”明年状元及第。不久谢政,归隐而卒。
罗伦上疏论阁老南阳李贤夺情事,调广东市舶提举。时学士陈文为李画策,故有此贬。后伦复官,李已谢世。及文死,薛之纲御史作诗挽之曰:“学士先生早盖棺,薤歌声里路人欢。填门客散名犹在,负郭田多死亦安。盐井已非今日利,冰山不似旧时寒。九原若见南阳李,为道罗伦已复官。”
诗作选摘
题汉宫图
白蛇中断赤旗开,四百年中梦两回。
惟有终南旧山色,雨余犹自送青来。
别廷扬(知县)
酿得新城万顷春,碧桃扶醉不辞频。
罗浮山下梅花屋,梦里逢君恐未真。
和林缉熙题
宣和殿临韩干马
梦入黄鹂紫殿阴,天津空费杜鹃心。
宣和玉辇君休问,老在西风五国林。
和缉熙过毛英懋
西园隐居
肝腑嬴余五亩春,草堂云暖小山贫。
尘中物色原无我,林下心情见此人。
鹤伴野翁梳白发,蝶随春色上乌巾。
褰衣细问西园老,怕有人家可并邻。
和缉熙留别
甲子流年又几春,东风初散马蹄频。
自怜白发添明镜,怅望青天入暮云。
寒日卧龙迟远梦,冷花幽鹤伴芳辰。
相逢且尽樽前酒,无那沧波欲送人。
题张氏水村小景
逢著闲人只点头,海边同我是沙鸥。
多情芳草旧知己,如意好山都上楼。
白发已前浑是梦,黄花相与又逢秋。
年来解得濠梁意,却笑游鱼误中钩。
和缉熙同春书台
万玉峰头自在春,暖云晴雨为谁贫。
谁知别样风花手,只属粗衣澹荡人。
芳草漫同康乐梦,野花羞傍紫阳巾。
即呼猿鹤留君住,莫问东家更买邻。
题芗城梁得刚书屋用林缉熙韵
乳燕鸣鸠甲水滨,小轩幽径足听闻。
生忘芳草翻疑梦,寒尽梅花剩得春。
世事暗随灯烬落,年华偏恋老翁新。
芒鞋竹杖身长健,频上金牛醉野人。
林缉熙归会于芗城梁宅和洪城见寄
云水千峰更万峰,此心期与故人同。
苍茫世路浮生在,澹泊春杯野兴浓。
乡梦几回茅店月,蓑衣无恙柳花风。
明年唤取陈公甫,皂帽青天信一篷。
答夏宪副
止庵见赠(二首)
久病寒衿易觉秋,老怀珍重为东周。
玄天有意缘随在,紫绶何人为国谋。
月桂夜长迷玉兔,银河秋尽隔牵牛。
云山十二窝头路,多谢先生梦寐求。
高堂明镜万茎秋,屋上西风撼不周。
凿沼且留明月住,买山初为白云谋。
谁呼铁笛先招鹤,自著蓑衣早放牛。
道在莫须同出处,此心还向止庵求。
和答涪守张兼素(二首)
昨夜清风度碧山,蓑衣初振水云间。
流年信我添华发,世路逢君只厚颜。
深树黄鹂闲自语,落花飞燕傍谁还。
柴门已与山童约,明月今宵不用关。
春光容易落花轻,世路山河算几程。
芳草可怜诸老去,好风偏为故人清。
也知蝴蝶浑闲梦,却笑狝猴亦世情。
老子婆娑眠不著,五更寒极敝裘横。
泛舟九曲
紫霞初曙彩云飞,碧水丹山曲曲奇。
一棹烟波看不尽,扁舟何用五湖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