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Daqing)),简称“哈医大大庆”,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区之一。

1958年6月建立的鹤岗煤矿卫生学校,1964年初迁到鸡西,改称鸡西煤矿卫生学校(1984年更名为鸡西煤炭卫生学校),1994年升格为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5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2002年5月撤销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制,成为实质性分校。2004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整体搬迁至大庆,建立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进一步提升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拓展了学校发展空间。

2015年10月24日,哈尔滨医科大学正式被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部委省共建大学。

据2021年11月大庆校区官网显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占地面积114万平方米,现有23个学科专业开展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设置13个专业,涵盖了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四个学科门类,截至目前,学校设有6个临床教学医院,在校生总数8000余人。

中文名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

别名

哈医大(大庆)

知名校友

于挽安

机构类别

公立大学

机构类型

医学类

所属地区

中国黑龙江省

主管部门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专职院士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1人

本科专业

13个

院系设置

9个教学院系(部)

校训

木直中绳、博学载医

地址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新阳路39号

创立时间

1958年6月办学

占地面积

114万平方米

科研

国家、省、市科研立项课题327项

学校特色

大学校区

专职院士数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1人

院校代码

10226

外文名

Daqing Campus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成立时间

2004-10

主要院系

基础医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医学信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等

办学性质

公立

校歌

《托起人类健康的太阳》

硕士点

一级学科1个

简称

哈医大大庆

历史沿革

共6张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

鸡西煤矿卫生学校

1958年6月,经哈尔滨煤炭工业管理局批准建立鹤岗煤矿卫生学校,与鹤岗医专合属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鹤岗务局领导。

1961年11月,经哈尔滨煤管局决定将双鸭山卫校部分师生合并到鹤岗煤矿卫生学校。

1962年末,鹤岗煤矿医专在国家调整中撤销,保留了鹤岗煤矿卫校。

1964年2月,鹤岗煤矿卫生学校搬迁到鸡西,改名为鸡西煤矿卫生学校。同时,接收了鸡西矿院的部分职工以及阜新煤矿卫生学校的检验、药剂两个专业的教师和设备。

1965年1月,黑龙江煤管局决定将省煤矿干部学校与鸡西煤矿卫生学校合并,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68年,学校处于文化大革命阶段,黑龙江煤管局批准干校撤消,除少部分专业教师调出外,其余全部移交给卫校,并决定卫校也暂时停办。

1979年1月,煤炭工业部决定将鸡西煤矿卫生学校收归部属。

1983年1月,煤炭工业部决定将鸡西煤矿卫生学校下放给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领导。

  • 鸡西煤炭卫生学校

1984年,鸡西煤矿卫生学校更名为鸡西煤炭卫生学校。

1986年3月,煤炭工业部批准成立鸡西煤炭职工医学院,与鸡西煤炭卫生学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 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94年3月,国家教委批准在鸡西煤炭卫生学校基础上建立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行煤炭工业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煤炭工业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1998年7月,国务院决定鸡西煤炭医专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政府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2000年5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但保留了鸡西医专的建制。

2002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撤销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建制,实质性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4年10月11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整体搬迁至大庆,建立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2]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

根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设有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药学院、临床医学院、人文社科系、医学信息学系、精神卫生学院、体育教研部等9个教学院(系、部)。建有1个中心实验室,9个教学、科研实验中心,10个科研平台,实验室总数93个。建筑总面积1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01亿元。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护理学科为国家一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省级重点学科。大庆校区现有23个学科专业开展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设置13个专业,涵盖了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四个学科门类。[3]
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学院专业名称学制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精神医学5
康复治疗学4
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4
助产学4
展开表格师资队伍

根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现有专兼职教师913人,其中龙江学者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2人。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1人。

院士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周郁秋
龙江学者朱大岭等
学科体系
  • 质量工程

根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建有1个中心实验室,9个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实验室总数93个。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黑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黑龙江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2门。

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护理学(专科)
黑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护理学(本科)
黑龙江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护理(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科)、药学(专科)
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人体解剖学
  • 教学成果

根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

2018年,校区在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国家一等奖;获批国家级、省级“双创”项目33项;在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81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14项。

  • 学科建设

根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

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护理学
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护理学
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护理学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黑龙江省慢性病基础研究与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地疾病精准诊疗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制药研究所、生物医药院士工作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基地、黑龙江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平台新药技术研发平台等都设在校区。[3]

科研成就

2018年,学校校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中朱大岭教授获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30篇。

根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大庆校区科研工作成果显著,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科研立项课题791项,获批科研经费5830.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6项,教育部课题13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64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在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发表教研、科研论文2075篇,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415篇,其中影响因子5以上的72篇,10以上的7篇;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300余部;获国家、省部及市级科研成果奖390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学术交流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先后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近20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办学合作,开展了多元化的合作交流,开放、融合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正逐步形成,实现了冲出黑龙江、全国领先的跨越式发展目标。[3]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徽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徽

校标的设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英文起始字母为基本构成元素,标志的样式庄重、典雅,象征学校的悠久历史以及严谨作风。悠久的年代、古朴的学校字体与现代的设计形式有机的构成,象征学校的现代化、国际化与民族特色的结合。整个标志既现代又不失庄重,力求通过标志的造型传达学校的时代特征与精神。

标志的圆形构成象征:团结的精神、求实的作风。象征医学的符号表述了学校的学科特征,其中“剑”的两翼抽象的变化成“翅膀”与“打开的书”则象征学校对医学教育、对学子寄予的美好愿望。穿越的斜线象征学校在医学研究、学校发展等方面继往开来、不断开拓向前的精神。

标志的色彩以蓝色、绿色构成,蓝色代表医学研究的严谨性、绿色则象征生命的健康、活力与希望,二者的融合则代表学校科学研究、临床治疗、教育教学的相互关系[4]

校训

木直中绳,博学载医

释义:“木直中绳”含义为各种可用的木料经木师测量加工成材;意寓学生经培养后成材。

“博学载医”含义为渊博的知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医学。[5]

精神文化
  • 主流文化

尊师爱校、崇德笃学、诚信友善、求实创新

尊师爱校,是校区发展中必须坚持的传统美德,尊师是立校之基,爱校是发展之源。

崇德笃学,是校区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诚信友善,是校区广大师生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诚信是处事之基,友善是立身之道。

求实创新,大学文化的生命力,是推动校区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内在要求。

  • 校区精神

敬业奉献、质朴包容、自强不息、创业发展校区精神

敬业奉献,是校区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灵魂和立校之本,是校区人珍惜、爱护学校声誉的真实写照,是感染、鼓舞和引领校区人负重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质朴包容,是校区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校区人顾全大局、始终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政治觉悟,友善谦和、兼容并蓄的优秀品德,是校区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道德力量。

自强不息,是校区人突出的精神品格,是实现“校区梦”的核心价值观,是校区人不甘人后、追求卓越、永攀新高的动力源泉。

创业发展,是校区人在奋进中不断释放活力、突破自我的基石,是校区人加强内涵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奋进目标。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历任领导
戴成彬1958-1960张杰1961-1963高化民1964.3-“文革”中期王勤1974.5-1977.5李成富1977.5-1982.12周德琮1982.12-1992.8陈锦书1992.8-1993.4武玉俭1993.4-1994.9张士学1994.9-2004.10,2000.6-2003.5主持行政工作尹克森2005.3-2015.4郝梅春1958.6-1960李大刚1961-1963张杰1963-1964王子林1964-“”文革“中期毕建廷1969.3-1971金耕男1972.7-1974.5王勤1974.5-1977.5张英康1977.5-1982.12张立才1982.12-1985.4武玉俭1985.4-1994.9高富和1994.9-2000.6刘文川2003.5-2006.3刘泓2006.3-2010.11朱大岭2010.11-2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