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海帝国(Empire of Songhai),西非一古国,15世纪至16世纪最盛,为萨赫勒地区最后一个黑人土著大帝国。

7世纪时桑海人在登迪建立小王国,后迁至加奥,先后臣属于加纳帝国和马里帝国,逐渐皈依伊斯兰教。

15世纪后期,桑尼·阿里即位后沿尼日尔河大力扩张,占领马里帝国中心城市廷巴克图,正式建立桑海帝国。

桑海最盛时期领土西至大西洋,东至豪萨人区域,北至摩洛哥南境。

桑尼·阿里死后国家陷入内乱,1590年,摩洛哥军队入侵,占领加奥、廷巴克图等地,桑海帝国瓦解。

中文名

桑海帝国

宗教

伊斯兰教

别名

桑海

货币

贝壳找房

所属大洲

非洲

首都

加奥

官方语言

桑海语

民族

桑海人

外文名

Empire of Songhai

政体

君主制

面积

1,400,000 平方公里(1500年)

建国时间

约1340年

主要城市

杰内

所属地区

非洲

灭亡时间

1591年

国家领袖

桑尼·阿里(1464-1492年)

建立背景

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桑海人不仅取代马里帝国的霸主的地位,并进而成为西苏丹历史上版图最大、国力最强的大帝国。桑海文明的世纪代表着古代非洲黑人文明辉煌的巅峰,使桑海帝国在伊斯兰世界享有盛誉。

桑海帝国

十五世纪起,桑海逐渐形成一个强盛的帝国,取代了马里帝国在西苏丹的霸主地位。最终发展成为非洲历史上最大的文明古国,面积几乎与欧洲相等;之后的西苏丹地区乃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一直未曾出现能与之相比的庞大帝国。不仅如此,桑海帝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备、文化学术的繁荣,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古代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说,桑海帝国代表着古代黑人文明的最高成就和最后的辉煌。

早在公元七世纪,桑海人就在尼日河北岸的登迪建立邦国,因此,桑海作为一个王国的出现,与加纳王国同样古老。桑海王国最初的国都为库吉亚,地处当代马里共和国和尼日共和国的交界处。

十一世纪初叶,桑海统治者将都城迁至商业城市加奥。日益强大的桑海越过浩瀚的撒哈拉沙漠,与遥远的北非和地中海发展起了相当广泛的贸易关系,甚至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从西班牙运来的。当加纳和马里相继称霸西苏丹地区时,桑海曾先后成为他们的藩属。

然而,桑海民族具有长期独立王国的传统,他们不甘于被外人统治的地位。当马里帝国由于内乱而遭到削弱时,桑海于十四世纪下半叶脱离马里帝国,并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始向四周尤其是尼日河湾以西地区扩张。

15世纪中攻占廷巴克图,正式统一西非洲。

杰出帝王

桑尼阿里时代

桑海帝国疆域

沃洛夫人在这里建立卓洛夫国,16世纪前后属桑海帝国。

精力充沛、英勇善战的桑尼·阿里(Sunni Ali)登基,标志着桑海帝国时代的开端。桑尼·阿里即位后率领一支包括骑兵、水军在内的庞大军队东征西讨,屡获胜绩。

一四六九年,他率军攻占了重镇廷巴克图,之后又夺取了杰内等重要城市,控制了整个尼日河流域地区。最后他进攻并占领了马利帝国国都和旧帝国的大部分领地,从此桑海取代马里帝国称霸西苏丹。他以庞大无敌的军事力量牢牢控制着旧帝国的商业中心地带,使桑海人的权力在西苏丹贸易网中的三个主要城市廷巴克图、杰内和首都加奥奠定了基础。

一四九二年,桑尼·阿里在征战归途中猝死。此时的桑海已经牢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西非霸主的地位。迄今,尽管时过五个多世纪,桑尼阿里的事迹一直在西非传诵,他被看作一位法力无边的大巫师、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领袖,被视为勇气和力量的象征。如今,西非地区的一些建筑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这位昔日享誉西苏丹的英雄。

但在当时,桑尼·阿里对伊斯兰教不够热心,并且,因为是一个铁腕人物,桑尼·阿里对勇于向他挑战的反对者毫不留情,不是处死就是予以放逐。许多人对他十分仇视。在穆斯林学者撰写的编年史中,桑尼阿里被描绘成一个残忍嗜权的暴君和异教徒,他征战的功绩和统治的高效率受到贬抑。

阿斯基亚王朝

桑尼·阿里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

阿斯基亚

一年之后,一位权势颇重的将领穆罕默德杜尔(Muh ammad Turay)发动兵变夺取王位,将桑尼·阿里的家族驱赶至登迪桑海人最初的发源地。穆罕默德杜尔建立了阿斯基亚王朝,称穆罕默德一世。这一王朝从一四九三年一直延续到一五九一年桑海帝国灭亡为止,历时九十八年。

穆罕默德杜尔是桑海最优秀、最有作为的统治者。

登基初期,他集中精力巩固他的帝国,使人民休养生息、丰衣足食。他组建职业军队,让他的臣民专心务农经商。地方上的统治者、四名总督,尤其是他的弟弟奥玛尔孔迪亚加是他的重要幕僚,帮他维持治安和治理帝国。

通过长期的军事征讨,杜尔使桑海的版图远离了原来的尼日河流域而大幅度向外扩张。统治范围西达大西洋岸,东部包括豪萨城邦,抵达加涅姆博尔努(KanemBornu)地区,向北几达摩洛哥南部。桑海帝国进入鼎盛时期,成为西苏丹历史上面积最大、国力最强的国家。

帝国的首都仍然是加奥,在当代的马里境内,埋葬穆罕默德杜尔的清真寺遗址仍然保留着。

统治思想

穆罕默德杜尔一改桑尼阿里的做法,在对待伊斯兰教问题上采取了亲善态度,因而深得穆斯林的敬重和拥戴。他进一步把伊斯兰教当作统治桑海帝国的思想基础,确立了伊斯兰教的支配地位,并按照教义进行行政改革。由于杜尔对伊斯兰教的支持和提倡,廷巴克图发展成为当时伊斯兰教世界中享有盛誉的文化中心之一。

桑海人

一四九六年,杜尔前去参拜麦加圣地,此行之声势和影响堪与马里帝国的穆萨皇帝媲美,但少了有意的炫耀和施舍。军事扈从只有一千五百人,所带的黄金不到穆萨所带数量的五分之一。此行的主要目的在于观摩学习阿拉伯世界的制度和文化。因此,他与随从的官员和学者积极与当地社会进行了广泛接触,从当地医生、数学家、科学家等学者那里得到很大的教益。

他在国外朝圣、旅行长达两年之久,而国内稳定依旧。朝圣在政治上、宗教上都提高了杜尔的地位。在麦加,杜尔被封为「哈里发」,从而确立了在西苏丹地区穆斯林和廷巴克图学者中的优势地位。

杜尔从东方回国之后和幕僚商议结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认真选派被称为「法里」的总督去统治帝国下辖的大区,指派称之为「诺伊」的头人去管理各省和各大城市。《古兰经》和杜尔据此颁布的法律成为执法的依据。

杜尔还改组军队,提高其战斗力。在经济生活领域,改进了货款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体系,鼓励臣民积极参与对外贸易,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商人成了廷巴克图和加奥市场的常客。在教育方面,杜尔鼓励办学,在各地兴建了很多伊斯兰学校,加奥、瓦拉塔、廷巴克图和杰内等地成了文化教育中心,西非最有学问的学者云集在这里。

在杜尔的治理下,整个桑海一片繁荣的景象。

当代学者亚历山大张伯伦认为:“在个人素质、管理才能、致力于为臣民谋福利、虚心接受外来影响等方面,桑海国王……肯定不亚于当时一般欧洲君主,甚至优于其中的许多人。”

航海时代

在大航海时代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英格兰、西班牙、葡萄牙等等的七个国度,而也因为同盟港的设定,也忽略了其实在当时在十六世纪早已存在的国家。

阿斯基亚

像十六世纪时候的西非,也曾经拥有盛极一时的强大帝国。在当代我们知道西非贝宁王国国王拥有庞大财富,却鲜有人知道在十六世纪时的西非桑海帝国比贝宁有过之而无不及。

桑海帝国创建於公元七世纪,其位置在於尼日尔河布萨瀑布以南的登迪地区。由於非洲一向是群雄割据,国与国互相吞并,桑海帝国也在这种环境下生存。

十四世纪时主宰西非的是马里帝国,桑海帝国遭受征服,当时桑海帝国有点像春秋时代的吴、越一样,派遣两位王子阿里。格伦和塞尔马。纳尔到马里帝国当人质生活。

两位王子在马里生活,表现得十分恭顺,也向马里国王表示愿为帝国效犬马之劳,在马里军队中充当士卒。由於表现异常勇敢,屡立战功,因此得到国王喜爱而对於他们的监视越加松懈,在马里国王病亡後,马里发生继承人争夺战,两位王子乘乱逃回桑海帝国。(历史上因妇人之仁犯下灭国之祸的事件屡见不鲜,西非诸国因继承人爆发内战而亡国的例子也不少)。

两位王子回国后,订出作战方针,针对马里帝国作出消灭政策,经历多年的战争。于一四六八年,桑海第三任国王索尼·阿里攻下马里首都廷巴克图,标志马里帝国灭亡,桑海踏入全盛时期。

后来桑海帝国将军穆罕默德·杜尔在国王死後发动政变,自称穆罕默德一世,建立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桑海帝国。

穆罕默德在政治上进行一系列改革,经济上税制改革、开辟运河、鼓励农业·····(这些都不深入介绍)。而桑海帝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向西非的其他国家进行黄金、铁矿、纺织品、盐、奴隶等买卖。而纺织品、奴隶交易品也为葡萄牙所情有独钟。而在十六世纪中的廷巴克图拥有西非最一大规模缝纫作坊的城市。而游戏之中,却把西非的重要交易品注重在黄金,则有点可惜,希望大航海未来可以加重盐、纺织品在西非的价值性。

虽然桑海帝国只有短暂的辉煌,但它也曾经在大航海的世纪中一个不容别人忽视的势力。

体系制度

与加纳和马里的那种诸多王国联盟形式相比,桑海帝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要完备得多。桑海君主制承袭了历史悠久的治国传统,建立在尊重伊斯兰教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按照桑海和西苏丹的古老传统,国王是其臣民之父,有仅次于神的权力,臣民朝见他时都要跪拜。另一方面,从十一世纪以来就一直都是穆斯林的桑海国王,按照伊斯兰传统,进行统治必须严格遵循《古兰经》教义。这两种传统相辅相成,因君主的个性不同而各有侧重。

桑海皇帝有庞大的朝臣阵容,包括皇室成员、高官显贵、格里奥等等。皇帝的宝座设在高台上,周围侍立着七百名宦官,格里奥专司传令。大批仆从,通常都是奴隶,在一位宫廷长官的指挥下,负责各种宫廷内务。衣物总管掌管国君的服饰皇帝大约有二百一十套衣服,分别由毛、棉或丝绸做成。

政府由君主指定的大臣和谘议组成,中央政府官员分不同的官职和等级。中央政府官员组成帝国会议,讨论帝国的所有问题,文书大臣起草会议文件,处理君主的信件,并负责草拟和执行君主颁发的各种许可状。其他职别等级各不相同的官员,各自分管不同的行政部门。主要官职有:「河流总管」兼舰队统帅,设置这一职位是基于尼日河的重要性,河流总管有权监督各省的省督。此外还有负责管理帝国大量田产的农业大臣,掌管财务和税收的财政大臣等。桑海帝国还设置科莱伊法尔玛一职,负责对外关系事宜,同时也代表帝王前往各省解决一些紧迫问题。

行政管理

廷巴克图

杜尔时期把帝国分成十个省,各省均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他还指定一些长官负责全国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对廷巴克图和杰内等重要城市还派有总督,重要港口也派有专门负责交通和税收的官员。在杜尔统治下,行政官员不必出自名门,而可以凭藉自己的才能得到晋升。桑海帝国具有悠久的尚武传统。杜尔执政时期废止了动员全民当兵的做法,建立了包括骑兵、步兵和水军等兵种的国家常备军。桑海骑兵是军队的先锋,享有特权,其骨干是贵族上层人士,待遇和装备均优于其他兵种。骑兵的武器是长矛、马刀和弓箭,武士着束腰战袍,内穿铁甲胸铠。桑海黑人史学家马哈茂德卡迪写道:「桑海的所有重要人物都精通战争艺术。他们非常勇敢,非常大胆,又善于用兵。」马很昂贵,在十六世纪时一匹马可换取十个俘虏。步兵人数在军队中所占比例最大,他们来自社会各阶层,有奴隶、战俘、自由人,也有低层贵族。步兵的武器是矛和弓箭,以及戈盾或铜盾。桑海的水兵驰骋于尼日河道,由近两千条独木舟组成常备舰队。他们多是渔夫出身,组成的一支常备小舰队约有两千条空心独木舟。

桑海有可靠的财源,大批行政人员从各地源源不断地征集到中央。桑海帝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为皇帝征收的,作为皇帝私人财产税收;为穷人征收的什一税;农、牧、渔业税、商业税和关税;向大城市商人征收的特别税。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还是连年战争得到的战利品。皇帝利用充裕的财源支付朝廷开支和常备军的军费,王室经常拨款建造或修缮清真寺,资助国内的穷人以及馈赠和救济著名隐修士。

皇帝将司法事务委派给其代表卡迪或部落酋长负责,这些代表实际上独立于中央政府和其他官吏之外。这赋予桑海的司法系统某种现代特征。事实上,桑海帝国存在着两种法律体系伊斯兰法律体系和传统司法体系。前者适用于穆斯林社会,通行于廷巴克图等深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城镇。卡迪是由皇帝任命的终身法官,他聘请法庭的书记、秘书和公证人等协助办案;裁决则由代表帝国权力的官员负责执行。传统的司法体系仍然在幅员辽阔的农村盛行,甚至许多穆斯林大城市。人们在处理家庭内部纷争时,或在共同体内通过族长解决纠纷时,都依然按传统的程序行事。

经济生活

与加纳和马里一样,桑海的繁荣主要依靠的是对穿越撒哈拉商路的控制。桑海帝国地处西苏丹萨赫勒地区的中部,是南北交通要冲,得撒哈拉商道之利,贸易十分发达。尼日河由西向东流经桑海,也方便了交通运输,两岸的肥沃土地是精耕细作的良田。

西苏丹和萨赫勒地区的城镇,如瓦拉塔、廷巴克图、杰内和加奥(此为规模宏大的穿越撒哈拉贸易的几个中心),与撒哈拉、北非以及远至地中海沿岸地区的许多大市场联系在一起。一些商人有完善的组织,在许多城市中设有分理处,在尼日河上有商船队,骆驼和牛是他们最重要的运输工具。

有的交易采取传统的以物易物方式,更多的则是采用货币形式。小笔买卖多用玛瑙贝,大宗生意则多用黄金、食盐或铜币。输入桑海的商品主要有盐、武器、马匹、铜、玻璃器皿、糖和北非的手工业品,如鞋类和羊毛制品,以及欧洲的布匹。对外则出口黄金、奴隶、象牙、香料、柯拉果和棉织品。除商业外,桑海帝国的采金业、制盐业和纺织业也较发达。

尼日河流域人口稠密,物产丰饶。那里的居民从事农业、渔业和牲畜饲养业。大城市里的王公贵族拥有大庄园,由奴隶耕作。桑海君主拥有最多的土地,遍及整个尼日河流域,由一村村的奴隶在监工的监督下进行耕种。奴隶劳动在桑海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多半是战争的俘虏。桑海有一些共同体以捕鱼维生,他们将捕获的鱼晾乾或熏乾,然后贩运到帝国各地。萨赫勒地区边缘国家和马西纳河谷居民的牛羊饲养业较发达,对城镇居民而言,是奶品和肉食的重要来源。事实上,农业地区的产品相当大的一部分都送到市场销售,以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并换回乡村居民所需的食盐之类的日用品。

社会文化

主要城市

杰内古城

商业大扩展使城市文明在整个西苏丹萨赫勒地区得到了发展,廷巴克图、杰内和加奥是桑海帝国最大和最重要的三座城市。廷巴克图是帝国的经济重镇和文化中心,也是整个苏丹地区的圣城,在当时的伊斯兰教世界中享有盛誉。据文献记载,十六世纪中叶,廷巴克图有一百八十多所教授《古兰经》的学校,极像一座大学城。杰内在经济和宗教方面与廷巴克图有密切联系,是苏丹内地最重要的黑人聚居地,那里高耸着威严的清真寺,可称为苏丹艺术的明珠,也是南方的大市场。加奥则是政治首都,比其他城市更古老。社会成分

城市社会的基本成分有三:商人、手工业者和宗教阶层,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靠商业维生。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居民中十分活跃和富有生气的一部分,他们组成行会,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矩和习俗。桑海帝国文化教育事业发达,为了能立足于世,桑海君主以优厚的待遇广泛延揽伊斯兰文人和法律顾问。对他们十分礼遇,经常就国务大计向他们谘询,并采纳了许多建议。廷巴克图学校林立,另有图书馆、清真寺多处,学者云集,研究领域广泛。当时有人记述说:廷巴克图有许多法官、医生和宣教师。他们都从帝王那里领取高薪,帝王非常敬重博学之士。对于从马格里布地区输入的抄本书籍的需求非常大,贩卖书籍比其他任何生意都更赚钱。

书籍文献

十分可惜的是,大量图书资料焚毁于战火,残存的文献是研究西苏丹史的珍贵史料,其中包括两部历史巨着廷巴克图的黑人历史编纂家阿卜德拉曼萨迪(Abd al-Rahman as-Sadi)编著的《苏丹史》(Tarikh as-Sudan)、马哈茂德卡迪编写的《法塔史》,二书均成书于十七世纪。着者是桑海帝国末期的历史学家,他们的作品是当代所知道的非洲黑人使用文字写历史的最早记录。这两部著作都记述了西非地区许多古老的口头传说并作了评述,对当时的事件有深刻的了解。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从各地来廷巴克图学习,他们都是寄宿生,与老师同住。教师除得到生活必需品外没有别的报酬,但始终全心全意地日夜潜心于教学工作。教学分为两个层次:初级《古兰经》学校,主要是阅读和背诵《古兰经》;进级学生则要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各个科目,包括各门传统学科神学、经文释义、伊斯兰圣训和马利克教派的法学体系。此外还有语法、文学、逻辑学、星占学、天文学、医学、历史和地理,以及初步的数学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

传统宗教

尽管如此,在十五、十六世纪,伊斯兰教还不是占主要地位的宗教,绝大多数桑海人和居住在乡村的各族人民依然留恋他们祖传的信仰。桑海人崇拜的至上神是「霍里」,并供奉自然界无处不在的精灵。他们信奉的众神主要有:尼日河神和雷神。在他们的社会里,巫医多是出自古老的桑尼王朝的后裔,受到普遍的尊敬,负责保护社会不受邪恶的鬼魂和恶巫的侵害。各个共同体都盛行祖先崇拜,对祖先的祭祀由各氏族的首领主持。在乡村扎根极深而普遍流行的传统宗教,就是这样来确保社会的安稳、心理平衡和连续性。

危机衰落

公元一五一五年桑海的属地豪萨独立,帝国出现危机。一五一九年,杜尔的弟弟,多年尽心竭力辅佐王兄的奥玛尔孔迪亚加去世,更使他丧失了控制王朝的能力。一五二八年八月,杜尔被其长子穆萨废黜。桑海帝国政治制度弱点之一是没有明确的王位继承制度,此时这一弱点尤显突出。穆萨登基后残酷迫害反对他称王的弟弟,激烈的权力斗争发展成内战和屠杀。多年的继位危机和叛乱之后,由杜尔的另一个儿子伊斯迈尔登位。

传至达乌德皇帝(Dawud,一五四九一五八二在位)时,桑海帝国一度中兴,达乌德统治桑海三十三年。他重组军队,平定边界地区的一些叛乱,收复了内乱时期失去的地盘,重振杜尔统治时期的国威。达乌德笃信伊斯兰教,他给穆斯林学者大量土地、奴隶、谷物、牛和布匹;重修了清真寺,使廷巴克图的繁荣达到了顶点。

混乱衰败

豪萨古文化的发源地

达乌德皇帝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又展开王位之争。桑海帝国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了,一五八八年西部各省在混乱中分离。一五九○至九一年,摩洛哥国王乘桑海内乱,派遣四千人的远征军跨越撒哈拉沙漠入侵。由于控制撒哈拉商道之争,摩洛哥视桑海帝国为宿敌。强盛时期的桑海,将势力和影响扩展到摩洛哥的食盐来源地塔加扎和塔奥迭尼,几乎接近摩洛哥的边境,打破了横贯撒哈拉贸易的商业均势。对此摩洛哥人怀恨已久,桑海内乱为摩洛哥王国复仇提供了良机。此时桑海帝国的骑兵和弓箭手数倍于敌手,但是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无力御敌。

在汤迪比战役中,摩洛哥军队大败桑海军队,先后进占廷巴克图、加奥和杰内等城市,桑海帝国就此解体。从桑尼阿里于一四六四年登位算起,到一五九一年摩洛哥兴兵入侵为止,桑海帝国共历时一百二十七年。

尽管桑海帝国覆灭了,但桑海人的国家仍然存在。他们此后退回到南方的尼日河沿岸的原居住区登迪地区,延续着他们传统的生活。直到当代,尼日河沿岸的狭长地带从廷巴克图一直延伸到奈及利亚西北部边境,依然居住着近百万曾建立历史上大帝国的桑海人的后裔,他们大都是农民或渔民。先祖的光荣和昔日帝国的辉煌依然在他们之间传诵,激励着他们为生存竞争而勤奋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