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建筑即民国时期在首都南京地区兴建的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各类建筑的总称,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传统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传统民族形式及现代派及六种。

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南京民国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其规格之高、类型之全,是国内一些城市的租界建筑无法比拟的,也是20世纪上半叶国家首都规划和建设的智慧结晶,构成南京大都会的物质元素和城市标志,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优秀近代建筑及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等。

中文名

南京民国建筑

建筑类型

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传统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传统民族形式及现代派

地点

南京市

特色

国内一些城市的租界建筑无法比拟的,也是20世纪上半叶国家首都规划和建设的智慧结晶,构成南京大都会的物质元素和城市标志

标志建筑

中山陵、中央博物院、总统府等

文物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范围

1912年—1949年

著名景点

美龄宫、浦口火车站、梅园新村等

产生背景

紫金山天文台

1912年1月1日,随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首都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汉三镇、陪都重庆、广州、厦门、青岛、烟台、沈阳、大连、台北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建筑,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各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其中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无与伦比,富有典型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南京民国建筑,有人民大会堂、南京大学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金陵大学旧址

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南京民国建筑的特性,一是独特性,南京民国建筑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国家首都规划和建设的智慧结晶,构成了南京大都会的物质元素和城市标志。规格之高、类型之全,是国内一些城市的租界建筑无法比拟的。其中,民国政府的“五院八部”及中央研究院、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中央博物院等,其等级和规模均属当时全国乃至东亚之最。

发展历程

产生期

(1912~1919年)

陵园邮局,现民国邮政博物馆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对南京的城市建设未来得及规划,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窃取政权后,随即将首都迁到北京。尽管如此,孙中山仍坚持认为南京是作为首都的最佳之地。

然而,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也不时地被卷入到战争的旋涡之中,建筑事业的发展步履蹒跚。这一时期,南京的绝大多数建筑仍采用传统的民族风格,部分建筑采用清末南京开埠以来输入的西方建筑风格,以照搬照抄西洋风格的建筑为主流,因此,有关建筑学家称之为“洋风”期。

转型期

(1919~1927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次年在我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得到宣传,也影响到当时的建筑界。一批学有所成的中国建筑师从国外回国,打破了西方建筑师垄断中国建筑界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建筑,处在由西方建筑师占垄断地位的“洋风”时期向中国人的建筑活动占主导地位的“自立”时期的转变过程中,一味模仿和守旧的建筑观念发生了碰撞和融合。

鼎盛期

(1927~1937年)

灵谷塔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进行城市建设,南京出现了自六朝、南唐、明初以来的第四次建筑高潮。1928年1月,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主席为蒋介石,孙科和孔祥熙分别担任工程建设组主任和经济建设组主任。在首都建设委员会下面设立了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负责制定《首都计划》,并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古力治为顾问,以期借鉴国外城市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1929年12月31日,《首都计划》正式公布,其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功能分区、交通计划、市政工程、城市管理等方面。《首都计划》是我国近代比较系统的一部城市规划,遗憾的是,南京的城市建设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并未完全实施。南京作为首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先,南京作为政治中心,政府各部门都需要办公用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民政府在南京城内大兴土木,先后在市区建造了大量政府机构;与国民政府建立邦交关系的国家在南京建立外交机构,也需要大量的用房,修建了各大使馆。其次,南京作为经济金融中心,各大公司银行纷至沓来,相继在南京建立分支机构,从事金融业务。再次,南京作为文化中心,精英荟萃,学子云集。各学府、文教科研机构陆续建立。此外,政府官员汇集南京,也纷纷建立公馆别墅。经过1927~1937年持续10年的建设,南京在这一时期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初步具备了现代城市的规模。实际上,由于经费的不足以及抗战的爆发,城市规划中的许多项目未能按计划完成。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大多数建筑物为我国的建筑师自行设计。因此,有关专家称这一时期为“自立”时期。

停滞期

(1937~1945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南京城仿佛是人间地狱。经过侵华日军长达六周的暴行之后,南京城内外的许多建筑物惨遭日寇的焚毁。在日伪统治南京的八年时间里,南京的经济和建设遭到掠夺性的破坏,日伪占领者基本上都是利用原有的旧建筑,或对旧建筑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造,南京的城市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即使是偶有兴建,要么是出于宗教需要,要么是出于粉饰太平的目的。这一时期的民国建筑陷入了低谷期。

恢复期

(1945~1949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年的5月5日,国民政府由陪都重庆还都南京。由于机关、学校、工厂企业陆续返回,饱经血雨腥风的南京城人气骤旺,呈现出百废待兴的景象。这一时期又涌现了一批民国建筑。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忙于内战,财力枯竭,无力也无心投入经济建设。因此,这一时期刚刚复苏的南京的城市建设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时,南京城内的最高建筑只有七层。

民国建筑经过上述五个阶段的兴衰起伏,在南京城内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筑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建筑风格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建筑风格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气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相融合的结果。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建筑更多的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这些建筑对这些城市而言,并非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政治上、文化上强加的色彩,有被动的成分在里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代史与东西方关系史上的一个“怪胎”。而南京则不然。南京的民国建筑并不含有任何政治上、文化上的强加成分在里面,它是主动的吸纳。中国北方建筑的粗犷浑厚、南方建筑的灵巧细腻,与西方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既互相共存,又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都市繁会图卷。直到今天,民国建筑依然是南京城市建筑中的一大景观,令人驻足流连。

南京民国建筑现存状况,无论是从现存面积上来讲,还是从数量上来讲,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建筑流派纷呈,造型独特,风格各异。概言之,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有六种风格。

南京总统府

一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大多数是单层,少数是双层,宫殿、庙宇多为重檐歇山顶,民居多为人字顶。民国时期,这一形式的建筑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风貌,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南京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中,除了数量众多的民居外,古代寺庙一般都是以多座建筑组成庭院,各院之间以轴线串连起来,形成建筑群。通常平面都是呈对称布局,中轴线上分布着寺庙的主要建筑。

二是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是19世纪2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类建筑风格,或自用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民国建立后,这类建筑逐渐淡出。

三是西方古典式建筑(又称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指17世纪后期从法国兴起的古典主义建筑。其特点是以古典柱式为构图的基础,突出轴线,注重比例,强调对称,讲究主从关系。这种风格的建筑多被应用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首先传播的欧洲其他国家,后来又影响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区。大约在20世纪初,这种风格的建筑出现在南京的校园里。

四是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是中、西方的建筑师力图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和西方现代建造技术结合起来而作出的一种尝试,19世纪后期在南京开始出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中明确强调首都南京的建筑以“中国固有之形式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由于这类“新功能,旧形式”的建筑既符合现代建筑的功能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貌,顺应了时代潮流的要求,所以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这种风格的建筑成为一股时尚。这种风格的建筑较早出现在教会学校中。教会学校中之所以要采用这种建筑造型,意在利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表达教会尊重中国文化的姿态,以使中国的学生在传统建筑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此后,这种风格的建筑扩大到大型纪念性建筑、行政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

五是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又称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些有见识的建筑师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的矛盾,同时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费时费工,以及建筑格局呆板,于是提出了创新的主张,反对繁琐的复古主义形式,反对大屋顶,探索将中西方建筑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

国民政府海军部旧址

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体型构图,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采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造型简洁对称,在檐口、墙面、门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内施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建筑图案。这类建筑兼顾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同时又带有中国民族风格,追求的是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和谐统一。上世纪30年代南京对这类形式建筑的探索当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六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又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的变化,西方现代派建筑应运而生。这种风格的建筑强调建筑式样与时俱进,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风格。由于这一风格的建筑实用、经济而又美观,便于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所以一经产生,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20世纪30年代这种思潮影响到中国的建筑师。他们紧跟时代的脉搏,在南京等地也设计建造了这一风格的建筑。抗战胜利后,这一风格成为新兴建筑中最常采用的建筑风格。

类别划分

行政建筑类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中央行政机构由五院十八部六个委员会构成,这些由中央政府统一建造的行政类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是南京独有的。

其中原国民政府旧址中9点,即考试院旧址、主席官邸旧址、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外交部旧址、最高法院旧址、行政院旧址、交通部旧址、参议院旧址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民国时期主要行政类建筑 
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现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现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处)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现为江苏省粮食局、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办公地)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院址)
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现为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及南京市人大、南京市政协所在地)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现为南京钟山风景区美龄宫)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现南京军区档案馆)国民政府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院址)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南京警备区司令部所在地)国民政府国防部旧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国民政府南京国民大会堂旧址(现为人民大会堂)
中英庚款董事会旧址(现为鼓楼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励志社总社(现为南京钟山宾馆)南京市政府旧址(现为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和南京市中医院所在地)国民政府监察院旧址(现为南京军区军人俱乐部)
国民政府粮食部旧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院址)国民政府经济部旧址(现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宿舍)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旧址(现为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学校舍)国民政府财政部旧址(现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宿舍)
展开表格公共建筑类

马林医院(鼓楼医院)、中山东路上的中央医院(现为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央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中央饭店、中山南路上的大华电影院(原大华大戏院)、中央体育场(现为南京体育学院)、下关的江苏邮政管理局等。

南京民国时期主要公共建筑
扬子饭店旧址(现为颐和扬子饭店)中央广播电台旧址(现为江苏音像出版社所在地)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现为江苏省美术馆)国际联欢社旧址(现为南京饭店)
圣心儿童院旧址(现为南京市儿童医院行政楼)大华大戏院旧址(现仍为大华大戏院)安乐酒店(现已拆除)建康路邮政支局(现为南京市建康路邮电支局)
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为南京市邮政器材公司、邮政局人力资源中心和邮政招待所)中央医院旧址(现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探视接待处)陵园邮局旧址(现为民国邮政博物馆)中央体育场旧址(现为现为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场)
首都饭店旧址(现为南京华江饭店)马林医院旧址(现为南京鼓楼医院)福昌饭店(现仍为福昌饭店)中央饭店旧址(现仍为中央饭店)
公余联欢社旧址(现为江苏省歌舞剧院)华侨招待所旧址(现为南京江苏议事园酒店)南京电信局旧址(现为南京市电信局大楼)中央博物院旧址(现为南京博物院)
公馆别墅类

达官贵人、政要名流的官邸别墅和各国驻华大使馆,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特色之一,其中以山西路、颐和路一带尤为集中,共建房1700处,以及中山陵园附近等。这些洋房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

南京民国时期主要公馆别墅
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现为美龄宫)美国大使馆旧址(现为江苏省省级机关招待所)法国大使馆旧址(现高云岭56-1号、高楼门56号、金银街17号以及宁夏路4号等处)英国大使馆旧址(现为南京双门楼宾馆)
荷兰大使馆旧址(现为772厂18分厂办公室)菲律宾公使馆旧址(现为南京军区司令部干部住宅)陈果夫、陈立夫公馆旧址(现为常府街30号)蒋纬国公馆旧址(现为普陀路15号,上海路11号后永庆巷13之1号)
薛岳公馆旧址(现为江苏路23号)邹鲁公馆旧址(现为颐和路18号)郑介民公馆旧址(现为天目路18号,桃源新村13号)钮永建公馆旧址(现为赤壁路3号)
阎锡山公馆旧址(现上乘庵16号、高楼门51号均因近年扩路动迁,踪迹全无,现仅存颐和路8号)葡萄牙公使馆旧址(现为童家里14号为玄武饭店拆建使用,北平路20号为江苏省电电力局使用)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现为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苏联大使馆旧址(现为颐和路29号、大方巷56号、扬州路18号)
马歇尔公馆旧址(现为宁海路5号)埃及大使馆旧址(现为北京西路9号)冈村宁次寓所旧址(现为南京大学教职工宿舍)陈诚公馆旧址(现为普陀路10号)
展开表格革命纪念类
南京民国时期主要革命纪念类建筑
中山陵仰止亭光化亭响灵亭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廖仲恺何香凝墓建国粤军将士墓正气亭
永丰社(现为永丰诗舍)永慕庐流徽榭烈士韩恢墓
航空烈士墓范鸿仙墓藏经楼(现孙中山纪念馆)行健亭
谭延闿墓邓演达墓孝经鼎音乐台(现中山陵音乐台)
展开表格文教科研类

主要是民国时期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和科学研究机构,如台湾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校址)、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校址)、金陵女子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校址)、科研机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现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办公楼)、紫金山天文台等。

南京民国期间主要文教科研类建筑
中央大学旧址(现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金陵大学旧址(现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金陵女子大学旧址(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金陵神学院旧址(现为金陵协和神学院)金陵女子神学院旧址(现为南京医科大学办公楼)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央地质调查所陈列馆旧址(现为南京地质博物馆)
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以及地质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旧址(现为北京东路39号)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气象台旧址(现为江苏省气象台、南京市气象台)
地区宗教类

石鼓路天主教堂、基督教圣保罗堂、基督教莫愁路堂、基督教道胜堂(南京十二中内)、太平路清真寺等。

南京民国时期主要宗教建筑
石鼓路天主教堂基督教圣保罗堂(现为太平南路396号)基督教百年堂(现为汉中路140号)基督教莫愁路堂(现为莫愁路390号)
基督教道胜堂(现为中山北路408号)基督教青年会(现为中华路26号)太平路清真寺(现为太平南路298号)
商业金融类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南京分行、中南银行南京分行、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中央银行大楼、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现为工商银行南京分行)、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现为中国银行金陵分行)等。

南京民国时期主要金融建筑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城南办事处)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现为白下路155号)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现为南京市邮局新街口支局)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现为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城南分公司)
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下关办事处旧址(现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环境监测中心)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市分行)
城市交通类

浦口火车站(现南京北站)、下关火车站(现南京西站)、中山码头、大校场机场等。

其他类型

南京的民国建筑中,还有一些建筑反映了中共革命斗争的历史。如梅园新村、梅庵、八路军驻京办事处、中央商场、中央军人监狱、首都监狱等,其中尤以中央军人监狱最具代表性。

保护规划

南京115处民国建筑今年挂牌成体系保护

2012年,南京市将全面完成第一批至第五批重要近现代建筑挂牌工作,对148处已挂标志牌进行踏勘和维护,并推进剩余115处重要近现代建筑的挂牌工作,并继续做好后续公布名录的挂牌工作。目标在今年为115处民国建筑挂上标志牌。这些标志牌内容包括重要建筑或者风貌区的名字、文化艺术价值、历史背景,不仅是建筑历史的“身份牌”,更是一块建筑文化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