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是天津独特的、具有标志性的宝贵资源。市委提出了“实施海河两岸的综合开发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型经济带和景观带”的要求。

对海河两岸进行开发改造已是天津市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市人民企盼已久的民心工程。工程分三段开发,使上游、中游、下游三点因地制宜的开发建设,使海河在不同的区域体现出不同的经济功能,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形象特色。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经济带和景观带。

中文名

海河两岸

外文名

Both sides of Haihe River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发源地

三岔河口

正文

海河两岸

海河规划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海河的概况,海河起源三岔河口,也就是南运河与子牙河交口,上游穿越了中心城区的红桥、河北河东、南开、和平、河西六个区,中游经过东丽区、津南区,下游经过塘沽汇入渤海。海河全长约72公里。从这张图上看,海河就向一条龙,横卧在天津大地上,龙头朝向大海。

历史上的海河

海河是一部记载着天津发展历史的史书,伴随着天津出生、发展一直到今天。天津最早起源于漕运,这张图反映了元朝天津三岔河口一带漕运繁荣的景象,元代诗人这样描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当时这一地带商贸业十分发达。明朝永乐二年,也就是公元1404年在天津三岔河口西南设天津卫,开始建设天津城。到2004年的12月,是天津设卫600周年的纪念日。当时天津不仅作为国内商业贸易的中心,同时它的贸易范围到达了朝鲜日本等一些国家。古人称它不仅仅是一个商埠,而且是一个大都会。老城经过400年建设,逐步形成了规模,其中建成了我们熟知的天津三件宝:鼓楼、炮台、铃铛阁。在这个时期,东北角沿海河、南运河一带一直是非常繁华的老城的商业中心。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帝国主义国列强先后在天津划定租界,他们为了抢夺通向入海口的资源,纷纷在海河两岸抢占用地,建设码头、仓库、工厂和商贸设施。天津沿着海河发展,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九国租界区,租界区面积相当于当时老城区的十倍。在这期间西方的近代文明从天津登陆开始向中国传播,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有强烈的碰撞。在这个时期海河两岸也先后修建了一些在国内比较先进的设施,天津由许多第一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比如:老龙头火车站,是我国大商阜里第一个火车站。还有开启式的铁桥、国内第一条有轨电车、在海河两岸建设了电报局、第一个邮电局,还有我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当时叫武备学堂。有很多现代的城市设施是在近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海河在解放以后仍保持通航功能,在1958年通航达到最高峰,但随后上游来水逐步减少,海河的航运功能渐渐衰退,海河两岸商业、经济功能也就逐步变得萧条冷落了。

总体规划

我们把全长72公里的海河从总体上分成了3个自然的段落。从起点到外环线为上游段,从外环线到二道闸为中游段,从二道闸到入海口为下游段。三段我们给他确定了不同产业功能和景观特色。上游段也就是中心城区的这一段,河流长度约19公里,规划面积是42平方公里,这段规划确定是要体现亲水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它的内容是以现代化的公共设施为核心,建设一条滨河的服务带、景观带。中游段从外环线到二道闸,长度约18公里,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目前还保留着开阔的田野、村庄这些自然空间,这一段的规划是建设成生态的海河自然风景旅游区和高新技术研发区,以生态旅游观光和亲近自然的休闲设施形成一个回归自然的旅游区,同时依托它的良好环境建设一个以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研究为内容的产业区。从二道闸到入海口是下游段,这段海河现在还有通航功能,规划确定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形象区。这段的建设内容是以内河港口和海港构成一个现代化的港口物流、贸易和加工经济区,同时突出体现滨海城市中心的特色景观。这样海河在不同的区域体现出了不同的经济功能,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形象特色。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经济带和景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