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画派起源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与扬州画派南北呼应。

龙城画派古代有吴作樟、刘云巢、张太平、王为翰,近代有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萧龙士,现代有欧阳龙、薛志耘、郑正、朱沛然等著名艺术家。

龙城画派艺术表现上,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书画家既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法,又冲破传统的束缚,追赶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技艺代代相传,日高一日,人才济济、名家林立。

中文名

龙城画派

起源地

安徽萧县龙城镇

第二代

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萧龙士

别名

萧县书画

第三代

欧阳龙、薛志耘、郑正、朱沛然

外文名称

Longcheng art school

名称缘由

依地域而命名

创始人

吴作樟

第一代

吴作樟、刘云巢、张太平、王为翰

基本介绍

“龙城画派”——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清书画家名录》记载:晚清时袁塘的蝴蝶、宝池和尚的牡丹、孙云江的黄牛、王为翰的墨竹、路荫南、侯子安的山水等等都在画坛上享有一定的盛名。他们不仅在艺术上竞相创新,而且立坛传艺,举办书画讲习所,建立书画研究会,广为传授技艺,为群众性的书画活动奠定了基础。

本县书画艺术之所以能够走出去,其创始者、奠基者应首推当代画坛高手王子云。王子云早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民国6年(1917)即在本县高等小学教授美术,在“五四”新美术运动启发下,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从事美术活动和任教,后自费去法国留学6年,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他教育、影响和推荐下,萧县一批有才华的学生始得以进高校深造。仅二、三十年进入北京、上海、杭州以及苏州、徐州等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的就有27人,其中女生3人。这批进入艺专学习的学生,以传统的国画为基础,进而吸收西洋的技法,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道路,在诸多画种中自成一家。从而走出萧县,成为当今画坛风云人物。如雕塑大师刘开渠、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巴黎先锋派主将朱德群,而美学界的前辈王子云,则以美术史理论家、雕塑史理论家称著于世。长期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的百岁老人萧龙士、书画兼擅的欧阳南荪、刘惠民等则对“龙城画派”的继承和发展承先启后。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著文论及萧龙士丹青生涯时曾说:“自同治末至民国肇造,龙城画派,名震徐淮”。“龙士故里萧县,为该派中心腹地”。

解放后,在前辈艺术家的熏陶下,一批中青年画家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传统的画笔,而又是各展所长,以独特的风格活跃于画坛,诸如天津画院的吴燃、北京艺苑的卓然、安徽画院的郭公达、葛庆友、安徽艺术学校的张翰、萧县画院的欧阳龙、薛志耘、郑正、寿县画院的朱宝善、徐州画院的宋德安、朱沛然,他们之中有家传、有自学、有毕业于高等艺术专科学校,入门的道路不同,但都在继承“龙城画派”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突破,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都有一定的造诣,有的已名噪当今。

随着书画的普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开始改变,从工厂到种田的农民,从机关干部到学校的教师,

以及商店的营业员,理发店的理发师等等,爱画者日盛,学画者日众,他们种棉花的画棉花,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建筑工人画楼房等等,风格朴实无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真实感,他们的作品已当之无愧地登上各级展览的大雅之堂。上海书画评论家茅子良誉赞:“萧县无处无书画,书画代代开新花”。

“龙城画派”历经二百年的发展史,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人品与画品混为一体,为其特征一。萧县与齐鲁同俗,性格“敦朴而纯茂,质直而好义”,所作书画亦质朴无华,坚劲、秀雅而率直,豪爽、洒脱而诚恳。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交融,是其特征之二。“龙城画派”的代表人物多为书香门第,书画兼擅,诗文亦见长,在他们的笔下物与我、景与情、诗与画、意与法得以融会与统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经他们的艺术加工和提炼无不栩栩如生,绘声绘色,赋予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令人玩味无穷。师古而不泥古,既重传统的章法布局,又在运笔构图上多有创新,为其特征之三。当今,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收他国、他地之长,另立门户,独树一帜。而刚刚崛起的新秀,既博采众长,又刻意创新,自成一体。

“龙城画派”,师承“青藤”、“八大”、“八怪”,受“扬州八怪”影响尤深。早在清代乾嘉年间,萧县不少画家就与“扬州八怪”交往其密。据嘉庆十九年版本的《萧县志》记载:吴作樟,字文洁,本邑古尚村人。幼即工染翰墨,长益涉百家,皆能得其意。尤善书,亦善画。其从弟吴作哲,时任杭州太守。一次作樟应邀赴杭,在杭城与郑燮(板桥)相遇,燮故傲,睨然独善,作樟尝醉后属书擘窠大字,燮甚钦服。作樟书金陵佛寺“大雄宝殿”四字,径数尺,观者悚然,遂与郑燮结为至友。吴作樟三个儿子,凤书、凤诏、风祥,均能书善画,尤其三子凤祥,字柳庵,以画竹出名,友人曾赠诗“醉来横抹无章法,错认扬州郑板桥”。现仅存其墨竹一帧,酷似郑板桥之手笔。吴作樟表兄张太平,功;师承“八怪”,书画兼擅,与作樟齐名。当时萧县曾流传一首民谣:“一进屋门亮堂堂,中堂字画挂满墙吴作樟坐中堂,张太平列两旁”。

“扬州八怪”中的黄慎,曾流寓萧县,不仅留下艺术珍品,也播下艺术种子。龙城西关有个开茶馆的薛铎,受黄慎的影响学画人物,茶馆四壁挂满了他的作品,人们常到这里品茶赏画,茶馆倍加兴隆。书画兼擅的路荫南,曾得黄慎一幅《听琴图》,上面题跋较多,路荫南反复研习,甚得其力。

乾嘉年间,龙城画坛以书画兼擅的吴作樟、张太平、吴柳庵、路荫南为代表,加上山水画家袁汝霖、刘云巢,人物画家薛铎,一时人才济济。因为他们的思想、艺术倾向一致,技法、趣味相同,文人气息与乡土气息交汇,以强烈抒发个性的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又因其活动中心在县治所在地龙城,故曰:“龙城画派”。乾嘉年间,“龙城画派”已名震徐淮。清末民初,萧县书画广为发展,如善画水墨牡丹的宝池和尚,善画山水的侯子安,善画牛的孙云江,善画墨竹的王为翰等,龙城艺坛一时高手林立。此时,龙城画派举办书画训:习所,建立书画研究会,侯子安、王子云纷纷登坛教授画技。这为后来一批学生进入高等艺术学校深造,使人才、作品走向全国打下了基础。

龙城画派的发展,最主要的标志是分为几个不同的艺术层次:

一是,一批领衔人物,已经自成一家,蜚声中外。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西方绘画经徐悲鸿、刘海栗传入中国后,京、沪、杭及徐州等地均创办艺术学校。当时萧县进入这些学校学艺者有二十七、八人之多,其中有女生三名。曾在龙城高等小学堂教绘画的王子云教师,当时应聘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后转杭州艺专任教。由他引荐,萧县一批学生赴两地学画。此时,在杭州艺专学习的江北学生六人,除李可染是徐州人外,其余都足萧县人,即王肇民、刘梦笔、欧阳南荪、朱德群、卢致远。萧县人刘开渠已先期毕业同王子云一起在杭州艺专执教。他们中西兼学,融为一体,造就一批当今画坛的风云人物。

刘开渠在当时主持杭州艺专校政的蔡元培先生支持下,赴法国深造,是当时去外国学习雕塑的第一个中国人。后来成为当代雕塑大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领导组组长。王肇民,长期潜心研习水彩画,把东西方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独树一帜,具有泼辣、豪放、朴素、淳厚的画风,人们评论他的水彩画有四绝兼得之妙: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诗的境界。1980年他去法国举办个人画展,被称为“巴黎画坛盛事”。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旅居法国三十余载的朱德群,以泼墨画为根基,把西方技巧和东方情感结合起来,成为巴黎著名“先锋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画曾二度参加“春季沙龙”均获奖。法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宇白·储安认为,他的画具有东方艺术的细腻和西方绘画透明浓厚的色彩,是把东方和西方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他们的老师,前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子云,既是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又是美术史研究家,美术理论家,美术论著几可等身。他的油凾和雕塑作品曾三度参加巴黎沙龙展览会。有了这批叱咤风云的画家,为画乡人才走向全国、饮誉海外铺平了道路。

二是,国画艺术回到民间,把传统艺术引进到现代生活、生产中去。

劳动群众本来就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但水墨画却长期局限刁:有闲阶层。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改变,爱幽者口盛,习画者日众,一些土生土长的画家应运而生。其中有建筑工、屠宰工、裱糊匠、油漆匠、教师、营业员、理发师、机关干部和农民。这些被称为乡俗人物的作品,已毫无愧色的登入各级展览的大雅之堂,成为画坛崛起的一支新军。据约略统计,全县可施丹青之技者1800余人,达到创作水平者500余人,参加县以上展览者300余人,作品被专区以上刊物选用者140余人。萧县刘套镇就是“国画之乡”的典型代表,书画活动遍及农家院落,普通人家也是满墙书画,四壁生辉,书画已成为人们交往的珍贵礼品。农民画家既继承龙城画派的优良传统,以画会友,又另辟蹊径,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大显身手。他们把书画带出了有闲阶层的书斋,打破了“君子固穷”的戒规,把传统艺术移入现代生活,又开创了一些工艺产业。如萧县近年办起了贝雕厂、根雕厂、磨花镜厂、磨花玻璃器品厂等,都足以水墨画为特点,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

三是,当前龙城画派人才辈出,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采的重要作用。

当今龙城画派的旗手,首推百岁老人萧龙士。他跨越几个历史时期,在萧县执教多年,博采众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刻意创新,自成一家。他的墨兰,曾被李苦禅大师誉赞为“全国一枝兰”,早在三十年代,就被选送英国展出。在萧老等老一辈画师的带动和指导下,新秀崛起。目前,外地萧籍画家近四—卜人,在萧县有名气的画家十多人。他们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收他国、他地之长,另立门白,独树一帜。而刚刚崛起的新秀,既博采众长,又刻意创新,自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