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1983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2010被评为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科教领域人物;2020年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榜单第406位。

中文名

饶毅

性别

出生日期

1962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西省南城县

出生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毕业院校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最高学历

研究生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职位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学位

博士

主要成就

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研究所副所长等

代表作品

在《自然》和《细胞》等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大事件

出生1962年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获博士学位约1985年-约1991年1985年-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约2007年-约2013年9月2007年至2013年9月,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约2016年4月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约2018年2018年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约2018年4月2018年4月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约2019年6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发起成立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基石奖2020年5月30日2020年5月30日发起成立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基石奖。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时间院校专业学位
1978-1983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学士
1983-1985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
1985-1991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
工作经历160万次播放09:402011年,饶毅发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怎样了?19万次播放05:36饶毅:曾是北大校长,一人打假中国科研圈,称今后不竞选院士?

1986年起随美国科学院院士Y.N.Jan和L.Y.Jan教授做博士论文研究,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果蝇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

1991年-1994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Postdoctoral Fellow,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随美国科学院士D.A.Melton教授,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

1994年-2004年任教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Neurobiology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Louis, Missouri, USA。

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Chicago,IL,USA。

2004年-present中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China。

2006年-present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Director of Research,Feinberg Clinical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2006年,饶毅任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

2007年-2013年9月,饶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11年,饶毅组建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并任创始主任。

2011年,中科院公布院士初选名单,海归学者饶毅出局。饶毅随即宣布今后不再参选院士,并暗示院士增选“对有海外做教授经历的是全面打压”。 

2012年,饶毅组建北大-IDG/ 麦戈文脑研究所并任创始所长  。

2012年12月,因致信《自然》要求向叶诗文道歉,饶毅成为2012年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19号候选人。 

2013年9月3日,饶毅卸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12]

2015年1月,饶毅任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6年4月,饶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2018 年,饶毅组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并任创始主任  。

2018年4月,饶毅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

2018年11月9日,饶毅作为共同发起人发起设立了“科学探索奖”。 “科学探索奖”是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等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 

2019年6月,饶毅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2020年5月30日,发起成立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基石奖。[7]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细胞迁移的分子机理、及其在控制肿瘤转移的应用。

曾发现两个眼睛在发育中来源于同一形态发生场、发现Slit为神经导向蛋白质、提出体细胞运动共同分子机理、发现争斗的中枢和外周机理、求偶的分子控制。

目前主要研究以分子生物学研究神经环路,以新的途径发现神经递质分子;用遗传学研究动物和人的睡眠机理;用果蝇、老鼠、猴、人,研究重要社会行为和认知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论文

科学论文发表于《自然》《科学》和《细胞》等杂志。

科学文化论文

论文名称

期刊名称

作者

期刊信息

纪念世界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冯德培《二十一世纪》饶毅1996年4月号,102-107
《中国生理学杂志》-一个优秀的研究期刊《二十一世纪》饶毅1996年12月号,103
果蝇研究对发育生物机制的启示《二十一世纪》饶毅1996年6月号,98-99
居里夫人:光荣背后的辛酸《二十一世纪》饶毅1996年8月号,106-109
展开表格
生命科学论文

论文名称

作者

期刊信息

Social regulation of aggression mediated by pheromonal activation of Or65a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in DrosophilaLiu WW, Liang XH, Li YN,Gong JX, Yang Z, Zhang YH,Zhang JX andRao YNature Neurosci ,2011,7:896-902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sexual preference revealedby genetic studies of 5-HT in the brain of male miceLiu Y, Jiang Y, Si Y, Kim J-Y,Chen Z-F, andRao YNature,2011,472:95-99
A subset of octopaminergic neurons are importantfor Drosophila aggressionZhou C, Rao Y, andRao YiNature Neurosci,2008,11:1059-1061
Netri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he guanine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DOCK180 in attractive signalingLi X, Gao X, Liu G,Xiong W, Wu J,Rao YNature Neurosci,2008,11:28-35
展开表格教学成就

课程

教授课程

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学校

担任职务

1995-1996发育神经生物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讲课
1996-1999分子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主持
1997-1999神经发育原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主持
1999-2004细胞神经生物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讲课
展开表格

人物事件

2021年1月对网络质疑饶毅教授用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2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11]

社会活动

主持过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为30多种国际杂志审稿、经常正式应邀为学术机构演讲(包括斯坦福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多个校区、日本东京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

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曾主持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为30多种国际杂志审稿、经常正式应邀为世界重要学术机构演讲。

2006年-present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

2013年4月16日饶毅应邀到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明道楼一楼报告厅做了题为“从美国梦到中国梦”的讲座。

2014年6月18日受邀在天津医科大学举行讲座,并接受校长尚永丰院士为其颁发天津医科大学“荣誉教授”证书。

2015年饶毅在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致辞,文章含标点535字,赢得9次满场热烈掌声,获得网友转发评论超过10万次;1月担任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和鲁白、谢宇联合创办《知识分子》 ,并担任《知识分子》主编;2月4日央视财经频道邀请饶毅与央视评论员刘戈对话,聚焦作为科学问题的转基因。

2016年4月14日饶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1]

2017年1月15日网易未来论坛2017年会在北京进入第二日议程,饶毅在网易直播间接受了网易独家专访。

2018年出任“盖德纳奖”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4月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2]

2020年8月美国遗传学学会(genestogenomes.org)正式公布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兼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成为GENETICS杂志主编辑成员的消息;12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2020年增聘学部委员名单,28名杰出专家获聘,饶毅是其中专家之一。[9]

期刊编委

时间

期刊名称

担任职务

2001-2006Journal of Neuroscience(美国)《神经科学杂志》编委
2006-presentDevelopmental Biology(美国)《发育生物学》编委
2002-2005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荷兰出版,美国主编)《发育脑研究》编委
2006-presentBrain Research(美国)《脑研究》编委
展开表格
会议任职

时间

会议名称

担任职务

1998Gordon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会议副主席
2000Gordon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会议主席
2003国际脑研究组织皮层发育和进化会议IBRO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ortical Specification主席
担任评委

时间

单位名称

担任职务

1999-200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育神经生物学评审委员Panelist,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Panel,NSF会委员
1998-2000杰出青年基金B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学术兼职

时间

单位名称

担任职务

2004-present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
2006-present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2002-2005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2002-present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
展开表格

获得荣誉

时间奖项全称
20202020年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榜单第406位[10]
2010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科教领域人物

人物观点

关于"爱国"

我在9年前回北大,我坚决拒绝任何人给我戴上"爱国"的帽子。我认为爱国只能用来描述20世纪40年代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进行过博士后工作,后来回到战争中的重庆工作的张昌绍教授。他是药理学家,他在战争期间可以留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决定回到祖国,这叫爱国。 

做三种人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一个角度是从生物的角度,做人;第二个角度是从个体的角度,做有趣的人;第三个角度是从社会的角度,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中日与诺奖

2012年10月,针对中国人离诺奖科学奖有多远的话题,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指出,中国的物理和化学从近代引进之后,一直在前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回国的留学生一直在进行积累。而生物学在1949至1970年经历了全世界转型,而这时期我国没有或很少有留学生,出现了断代,而物理和化学研究更接近世界前沿。饶毅认为,科学界尤其是生物学界“不认真、不执著”的学术风气也是一大阻碍。他指出,实验科学最重要的工作20%至30%是聪明人做出来,70%至80%是“庸才”做出来的,今年日本科学家获得的诺贝尔生物学奖就是“笨功夫”做出来的。“为什么日本的‘庸才’能多次获得诺贝尔奖?而我们却不能?原因是很多人不认真。”

饶毅说,事实上,包括日本获得的很多诺奖也都“跟着别人走”,“但跟到一定程度就突然上了一个台阶,进入了很重要的阶段。我们连跟踪都没有恒心,跟一下就跑了,再跟别的,认真和执著不够。” 

2013年10月,饶毅教授认为,公众对于诺贝尔奖的急切“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差距,有所警醒”。他也提出忧虑,如不改变现状,“到2049年,中国自然科学仍可能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13]

支持转基因

2011年8月,饶毅撰文指出,转基因争论需警惕投机和“反智”。 

2012年10月28日,在举行的2012知识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获奖者饶毅把获奖感言变成“讨伐檄文”,认为“湖南黄金大米事件”让中国科学技术遭遇了近百年来的最大危机。

饶毅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19世纪火车进入中国时,还有人把轨道扒掉,说影响了中国龙脉,当然那段时期是短暂的,我也希望这件事是短暂的”。饶毅认为,有些人用“黄金大米事件”挑动了一个认为“转基因是造成中国人生殖能力下降”的伪科学,这件事让中国遭遇了近百年来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这一小部分人长期对转基因进行攻击,导致一般民众产生误解。 

2013年7月,饶毅发表三篇博文涉及“转基因”。饶毅表明了自己对“转基因”的看法:我在原则上支持转基因,但认为具体对每个转基因要求比一般的更严格,在生态安全上要高要求,在食品安全上也要高要求。 

冒险与创新

2012年10月,饶毅接受采访时说:从科学上来说,中国人以前在世界上的特征是没有创造性、不敢冒险,总是跟在外国人后面。我们能否改变这一面貌,需要很大的努力。近年的问题在于急功近利,而不是功利本身。我说过,美国人的功利心很强,可能强于中国人,但其体制和问题允许一些不是急功近利的功利,而中国近年是远的功利不行,热衷于捡便宜的眼前的微功小利,且沾沾自喜。 

兴趣与科研

2012年12月,饶毅说,中国社会对智力的追求一直比较低,以前科研被认为是比较时髦的职业,大家认为科研能带来财富、地位、名誉,对科研很热衷,一旦他们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纷纷离去。此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一种小富即安的可能性,缺少更高的追求。学生不想继续从事科研,那就让他走好了,真正喜欢科研的人会留下来做,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2013年7月25日,饶毅鼓励青少年说,“科研是对人类前沿知识的探索,对国家对人类社会都有很大的贡献,中国的科研盼望青少年加入,希望你们将来能以自然科学为职业。”[18]

关于师生

2013年1月,饶毅说,“以‘老板’自居的老师容易以学生为工具、而放松培养学生成为独立专业人才的责任。学生如果认为老师是‘老板’,容易把自己的训练和工作当成是给老师打工,让自己缺乏自主性。在科学界,这样的被动心态,会使学生难以成为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而且可能对学术丧失兴趣。我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工作,而不是‘为’老师工作。” [17]

理工与人文

2013年2月,就理工科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饶毅认为,当代的理工科大学生不用增加语文教学,中学的就够用了。他对记者指出,“自然科学需要很多时间才能打好基础,再花时间用于学语文可能得不偿失”。 [16]

关于科学素养

2013年9月,饶毅发表文章说,科技工作者不仅通过自己的研究推进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通过教学培养下一代,也有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和文化发表看法和意见。有现代科技素养者,在发表公开看法和意见时,应该表现出基本的严谨素质。[15]

中国无科学传统

中国原本没有科学传统,主要是从西方引进。中国不仅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然的好奇低于有科学传统的国家,同时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对社会的影响也比较小。 

科学与批判

如果中国的新闻记者都懂得科学研究是在批判过程中才最终得到结论的,就不可能有很多记者跟着一些人懵懵懂懂地反对转基因。科学是在经过批判、讨论,以及更多的实验后,才能确定对错。

关于高考

高考我从来没有批评过,因为高考制度改革的问题既不在教育部,更不在大学,而是全中国人都有问题。高等学校录取制度含很复杂的文化问题,包括全民的互相信任度,在信任度很低的中国,如果用美国高校录取制度,马上会变成一个极端腐败的制度,推荐信、课外活动恐怕绝大多数会是造假的,因为我们全民没有解决什么是体面、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公平的文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体制改革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14]

人物评价

饶毅放弃美国国籍归国,其象征意义堪比当年钱学森的回归。[20]

饶毅是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注定将留下重要影响。[20]

饶毅的说就是做。[20]

饶毅说得多做得也多。[20]

他是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生物学家,是北京大学教授;对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他一直保持冷静关注,也是一个经常提出批评建议的建设者。《北京大学校报》评论他是最有趣的科学家、坚定的改革者。[19]

自我评价

无论按比较宽泛、还是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我恐怕都逃不脱“知识分子”的标记。我和我的朋友们应该是中国的“科学知识分子”(intellectual scientists或scientific intellectuals)。 [14]

张昌绍是放弃国外工作回到苦难深重的中国的“爱国科学家”,像我这种在中国和平时代回到中国的,绝不能称为“爱国科学家”。 [14]

我一再否定自己是屠呦呦得诺贝尔奖的推手。我和北医的老师带研究生研究青蒿素和抗疟药的科学发现历史,这是科学史研究项目,我现在可以认为业余工作可以让我成为历史学家。我们是以科学和历史的态度来研究有趣而且有意义的问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