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地保护(off site conservations),又叫做易地保护。迁地保护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部分。

中文名

迁地保护

目的

保护生物多样性

别名

易地保护

外文名

off site conservations

基本常识

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最新最新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迁地保护是对保护区已经不存在可以让濒临灭绝的生物条件下,进行的保护。保护区的条件匮乏难以维持生物的种群数量。

1.当地生态条件不支持可行性物种的繁殖,喂养,以及进化;

2.保护区条件不能支持物种的生态周期

3.物种活动广泛等。

通过迁地保护,可以深入认识被保护生物的形态学特征、系统和进化关系、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规律,从而为就地保护的管理和检测提供依据,迁地保护的最高目标是建立野生群落。

案例

迁地保护

——拯救白鳍豚的惟一选择

中国水生生物学家日前调查提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总数已不足100头,如不采取特殊措施加紧抢救,有可能20年之内灭绝,应尽快迁地保护白鳍豚。

白鳍豚是世界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鉴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中科院院士刘建康、陈宜瑜等大批专家认为,迁地保护是拯救白鳍豚的惟一选择和最后希望。

据了解,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有3种办法:一是原地保护,就是加强动物原来栖息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二是迁地保护,就是把动物迁移到合适的半自然环境,让动物在可以控制的半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人工饲养也属于迁地保护范畴);三是离体保护,就是把动物的卵子、精子、胚胎或组织细胞等遗传基因保存下来,并在有条件时用克隆等技术繁殖后代。

专家们认为,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措施,但原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克隆等技术)目前都拯救不了白鳍豚,最好的选择是迁地保护。

专家建议国家拨出专款,组织队伍,把长江里为数不多的白鳍豚捕捉起来,放到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保护区和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进行易地保护和繁殖。

他们认为,1992年建立的石首天鹅洲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是白鳍豚迁地保护的最佳场所。这里过去是长江主航道,是白鳍豚的栖息地。1972年,长江自然裁弯取直后形成了现在的长江故道。故道长21公里,水面约3万亩,水质洁净,鱼类资源丰富,不通航,人类活动少,没有工业污染,完全适宜迁进数个白鳍豚群体进行保护和繁殖。国外专家甚至认为,这里是惟一适宜白鳍豚迁地保护的地方。专家建议国家加大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寻捕白鳍豚,力争尽快捕获几头白鳍豚放进天鹅洲故道保护区,以达到保护增殖和复壮种群目的。

记者近日在石首天鹅洲白鳍豚保护区了解到,故道内现在虽然没有白鳍豚,但这里试养10多头江豚已获得成功。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习性与白鳍豚基本相同。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肖四新介绍说,江豚于1992年迁进故道,它不但能在这里健康生活,还能正常交配繁殖。10年来,陆续迁进故道的10多头江豚现已繁殖发展到20多头。专家认为,江豚的成功为迁地保护白鳍豚提供了范例。

据悉,今年秋季,国家农业部和中科院将启动捕豚行动,争取捕捉几头白鳍豚,以加大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白鳍豚的力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7月15日第十一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