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1930年12月2日,卢永根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花都。
1936年开始入读香港粤华中学附属小学,接受到较好的教育。
1941年,香港沦陷,读小学六年级的卢永根被送回广州乡下避难。
1947年12月,卢永根参加工作。
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进入广州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
1952年11月,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也随之成为华南农学院大四的学生。
1953年8月,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助教(1953年~1959年)、讲师(1959年9月~1962年)。
1955年8月,参加教育部委托北京农业大学举办的全国作物遗传育种进修班(至1957年7月)。
1962年,进入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担任丁颖院长的秘书、科研助手(至1965年)。
1965年,继续在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工作,担任讲师、副教授(1978年11月~1983年5月)、教授(1983年5月晋升)。
卢永根演讲图片
1978年8月,公派往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进修(至1979年2月)。
1979年3月,担任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至1983年10月)。
1980年11月,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至1982年5月)。
1983年11月,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至1995年5月)。
1986年7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全国第3批)。
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3月1日,被选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获得荣誉
1993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 |
1997年 | “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 | |
1998年 |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
1998年 | 全国模范教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17年10月 | 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 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
展开表格主要成就
科研领域科研综述
卢永根于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稻作遗传资源,划分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70年代后,从事水稻遗传学的研究。根据矮生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中国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对水稻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它们的育性恢复基因是相同的Rf1和Rf2。Rf为不完全显性,有剂量效应。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最少由6个基因座的花粉不育基因控制,提出“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产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12月,卢永根已出版专著2部(同别人合作),译著1部,在中国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150多篇。
卢永根. 关于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问题[J]. 生物学通报, 1965(5):3-5.
卢永根图片
卢永根. 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农作物品种资源[J]. 植物学杂志, 1975(3):25-28.
卢永根. 水稻初级三体及其在遗传研究上的应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0(2).
卢永根, Neilrutger J. 水稻(Oryza sativa L.)诱导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细胞学观察[J].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4, 14(4):322-331.
Lu Y G, Rutger J N. Anther and pollen characteristics of induced genetic male sterile mutants in rice (Oryza sativa L.)[J]. Environmental & Experimental Botany, 1984, 24(3):209-218.
卢永根, 万常炤, 张桂权. 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0(3).
卢永根, 张桂权. 特异亲和基因及其在杂交水稻育种上利用的设想[J]. 福建稻麦科技, 1992(1):1-4.
卢永根, 骆世明. 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2).
卢永根, 冯九焕, 刘向东, et al. 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及花药壁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1):29-37.
承担项目
2000.1-2002.12 | 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学及分子细胞学研究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课题主持人 |
2002.1-2004.12 | 栽培稻杂种不育的分子细胞学基础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项目 | 课题主持人 |
2002-2007 | 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广东省农业厅项目 | 课题主持人 |
2003.1-2005.12 | 利用倍性不对称杂交创建特异新种质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课题主持人 |
2007.1-2010.12 |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 | 国家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 课题主持人 |
展开表格科研成果奖励
2003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人才培养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担任校长期间,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学校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局,职称评定上论资排辈的风气又很重。为给有能力有作为的年轻人拓展广阔天地,1986年年底,卢永根专程到北京向原农牧渔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何康请示。得到批准后,华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
卢永根院士发言
卢永根仔细阅读每个人的档案,通过谈话考察每个人的品质,经系、校两级学术委员会不记名投票,再将材料寄到校外进行专家评审。这样破格晋升了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由助教直接晋升为副教授。
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发展落后,卢永根四处筹措资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重奖人才。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所作的贡献,他拨出10万元高额奖励。为让优秀学者刘耀光安心,他多方筹措经费,为其建立专门实验室。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正是深谙这个道理,卢永根将广纳英才、人尽其才,作为他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3年任期中需要抓紧抓好的第一要务。上世纪80年代,华南农大出现人才断层,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等陈规陋习让青年学者梯队迟迟难以壮大。
针对这种局面,卢永根大刀阔斧在人才选拔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一批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年轻人才获得破格晋升机会。后来成为华南农大科研中坚力量的“八大金刚”,就是在卢永根主导的这场改革中完成了职业生涯最为重要的“龙门一跃”,其中5人甚至从助教直接升为副教授。除此之外,卢永根多次通过书信等形式“三顾茅庐”,最终为华南农大延揽了包括刘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工作图片
为人才拓宽成长空间还不够,还要让他们有更多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辛朝安教授团队在兽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卢永根一下拨出10万元作为奖金。在30年前,这还是个“天文数字”。刘耀光是卢永根的学生,为了能够使其安心科研,卢永根破例为他建了一座专门实验室。通过大胆改革体制机制进而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活力,这样的理念在华南农大深深扎根,并孕育出以“温氏模式”为代表的产学研结合成功经验。
社会任职
1986年—2002年 | 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召集人 |
1988年2月—1991年2月 | 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R)理事会理事 |
1992年—1995年 | 中国—欧共体农业技术中心顾问委员会中方委员 |
1992年—1998年 | 第二届、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96年—2002年 |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
展开表格人物影响
3501次播放07:55“布衣院士”卢永根:患重病却捐款880万,勤俭爱国奉献一生!2396次播放03:13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卢永根——87岁院士毕生积蓄捐教育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2017年,卢永根因罹患癌症,他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忠诚于教学科研的青年优秀教师和支持开展学术交流。
遗体捐献
患病前,卢永根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愿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
人物评价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
“从教半个世纪,你立德树人,播撒春雨育桃李满天下;治学六十余载,你求知求真,浇注汗水写稻种新篇章。入党七十年,你倾其所有许党报国,用初心不改彰显家国情怀;恭俭一辈子,你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用时光沉淀洗涤名利尘埃”。(第九批“南粤楷模”颁奖词)
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科学网评)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其相关研究被学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光明网评)
卢永根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水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方面。
卢永根同志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他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毅然放弃香港的优渥生活,把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学高德馨、治学严谨,满腔热情投身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廉洁奉公、甘为人梯,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2年间,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从不为自己和亲人谋取特殊照顾,深受师生的崇敬爱戴。他一生恭俭、淡泊名利,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并在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用模范行动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初心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中共中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司:卢永根同志艰苦朴素、为助教励学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勤俭质朴,是一位情操高尚的师德模范,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对自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将积蓄880多万元无私捐赠学校,设立教育基金;将祖传广州市花都区的两家商铺赠与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他逝世后,家属遵其遗愿,将他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卢永根同志至信至诚为教育事业倾献毕生心力,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4]
人物事件
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他在这里遇到了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先生。踏着老师未竟的步伐,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2000年前后,卢永根和学生们根据文献,前往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搜集资源。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顶、水泽等人迹罕至之处,许多地方只能徒步。彼时卢永根已是七旬老人,体力不支,可仍坚持要去现场,于是学生们架着他,慢慢往上爬。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其间,他打破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局,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卢永根同样以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师和出国学习访问的学者。在卢永根的一再书信动员下,刘耀光最终于1996年回到华农,潜心科研,大有建树。而包括温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来到华农,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蓄合计880余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3]
时代楷模2019年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2019年8月12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曾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2]
近一段时间,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卢永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献出一切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知识分子楷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表示,要深入学习卢永根信念坚定、至诚报国,开拓创新、勤奋耕耘,勇担重任、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大力弘扬爱国奋斗奉献精神和忠诚执着朴实品格,建功立业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卢永根先进事迹的短片。
后世纪念
2019年11月10日,华南农业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学校院士广场上,卢永根的雕像前又多了不少鲜花。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位华农功臣的深深怀念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