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芦草(学名: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是禾本科,冰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成疏丛,直立,高可达60厘米,叶片内卷成针状,叶脉隆起成纵沟,穗状花序;颖两侧不对称,外稃无毛或具稀疏微毛,内稃脊具短纤毛。

沙芦草分布于中国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生于干燥草原、沙地。是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退化草场补播的较好材料。典型的早生植物,极耐干旱和寒冷,并耐风沙的侵袭。生命力强,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的土质为好。

沙芦草是良好的固沙植物,也是良好的牧草,是各种家畜均喜食植物。

中文名

沙芦草

禾本目

拉丁学名

Agropyron mongolicum

植物界

小麦族

被子植物门

百合纲

亚纲

鸭跖草亚纲

别名

额乐存乃-优日呼格

亚目

须叶藤亚目

禾本科

亚科

早熟禾亚科

冰草属

沙芦草

命名者及年代

Keng

分布区域

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新疆

保护级别

二级

形态特征

沙芦草

多年生草本。秆成疏丛,直立,高20-60厘米,有时基部横卧而节生根成匍茎状,具2-3(6)节。叶片长5-15厘米,宽2-3毫米,内卷成针状,叶脉隆起成纵沟,脉上密被微细刚毛。

穗状花序长3-9厘米,宽4-6毫米,穗轴节间长3-5(10)毫米,光滑或生微毛;小穗向上斜升,长8-14毫米,宽3-5毫米,含(2)3-8小花;颖两侧不对称,具3-5脉,第一颖长3-6毫米,第二颖长4-6毫米,先端具长约1毫米左右的短尖头,外稃无毛或具稀疏微毛,具5脉,先端具短尖头长约1毫米,第一外稃长5-6毫米;内稃脊具短纤毛。[1]

主要变种

毛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 var.villosum H. L. Yang)与沙芦草的主要区别在于,颖及外稃均显著密被长柔毛;颖先端具短芒,长可达2毫米。分布于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生于沙地。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

沙芦草

生长环境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生长在干燥草原、沙地。[1]

沙芦草适应性很强,耐瘠薄,在石砾质山坡,丘陵坡地、砂地、固定和半固定沙丘都能很好生长。主要特点抗寒、耐旱、耐风沙。在年降雨量200-300毫米的地区生长良好,是禾本科内较耐旱的牧草,困其幼苗细弱,苗的抗旱佳较差。

沙芦草

生长繁殖

单种:沙芦草适于在干旱草原地区或沙温区直播或天然草场补播,干旱地区因墒情不好,春播不易全苗,应在7-8月间趁雨季抢墒播种。播种方式以条播为宜,每亩播量1-4千克,行距一般在30厘米左右,播深2-8厘米。沙芦草具有一定的落粒性,掉落下的成熟种子,在秋初适宜的温、湿条件下,容易萌发长成新植株,从而能扩大群丛并延长群体寿命,补播极易成活。

混种:沙芦草自然竞争力强,在沙蒿和锦鸡儿灌丛中,混生植株比单独生长高得多。因此,与其它豆科牧草混播可提高产草量。如中国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人工栽培的塔落岩黄芪和沙芦草混生,形成了很好的打草场。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播后在适宜的条件下,一般半个月左右出苗。苗期生长慢,幼苗弱小,竟争力不强,应及时锄草。以后结合浇水可追施化肥。

收获:播种当年产量低,只可收割一次。春播当年可收获部分种子,产量高峰在第二、三年,可刈割2次,如调制干草在开花期刈割,第二次刈割时不宜太晚,太晚影响营养积累,不利越冬。生殖枝全部变黄时收获种子为宜,太早成熟不好,太晚易落粒影响产量。

主要价值

沙芦草

沙地改良:沙芦草是良好的固沙植物,适宜作为退化草场人工补播的草种,在沙区,是改良沙地草场比较理想的牧草。

畜牧饲料:沙芦草不仅产量高,抗逆性强,而且草质好,营养价值高。抽穗期蛋白质占干物质的17.7%,粗脂肪2.81%,粗纤维25.39%。开花以后营养价值逐渐下降,蛋白质为10.63%,粗脂肪2.7%,粗纤维31.02%。整个生长期内,沙芦草茎叶柔嫩,草质良好,各类家畜四季均喜食。收种后所剩的茎秆,无论鲜饲或调制干草后饲喂,均为家畜喜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21年9月7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