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帝国末期蛮族出身的统帅,其父为雇佣兵队长,他自幼从军,约385年任皇帝亲兵指挥,约393年任步骑两军总司令,狄奥多西一世死前,遗言任命他是帝国摄政,辅佐皇子弗拉维乌斯·奥古斯都·霍诺留,但他后来只能控制西帝国,任职期间曾击退日耳曼人对莱茵河地区的入侵。402年击败哥特人,镇压诺理库姆和列提亚人民起义,405年击退哥特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的联合入侵,使得罗马帝国出现暂时的稳定局面。408年,宫廷传说斯提里科欲立其子为东罗马帝国皇帝,8月23日,他被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处死。

别名

Stilico,弗拉维乌斯·斯提利科,最后的罗马人

出生日期

359

去世日期

0408-08-23

出生地

拉韦纳

妻子

赛妮娜

血统

汪达尔人与罗马人混血

职业

近卫军长官,后提升为联军总司令

主要成就

辅佐霍诺里乌斯皇帝

所处时代

罗马帝国

简介

斯提里科与妻子和儿子

弗拉维斯·斯提利科(Flavius Stilicho,约359-408 )西罗马帝国摄政,曾辅佐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之子弗拉维乌斯·奥古斯都·霍诺留。西罗马最后的伟大统帅之一。罗马雇佣兵队长之子,汪达尔人(父亲)和罗马人(母亲)混血。383年出使波斯国王沙普尔三世(Shapur III)的宫廷。约385年任宫内伯(皇帝亲兵指挥)。约393年晋升两军主帅(罗马军队总司令官)。因与鲁菲努斯(Flavius Rufinus)意见不和,二人遂成政敌。狄奥多西一世死前,任命他和鲁菲努斯分别辅佐两个皇子,狄奥多西一世死后,由斯提里科任军队统帅。当西哥特人在酋长阿拉里克领导下开始造反、劫掠色雷斯和马其顿的时候,斯提里科率兵开进色萨利。然而,正当他要与阿拉里克交战时,东罗马皇帝阿卡迪乌斯在鲁菲努斯的授意下,命令斯提利科分出一部分人前往君士坦丁堡。395年11月27日,调往君士坦丁堡的军队杀死了鲁菲努斯。397年斯提里科率兵开进希腊,但阿拉里克不肯出战,他只好撤回意大利。同年,非洲伯爵吉尔多背叛罗马,禁止非洲粮船向罗马行驶。斯提里科当机立断,从高卢和西班牙输入谷物。翌年,他派马斯塞泽尔(又译为马西泽尔,Mascezel)率兵前往非洲。398年斯提里科的女儿玛丽亚嫁给皇帝霍诺留。400年斯提里科成为执政官。

401年阿拉里克和西哥特人入侵意大利,直逼米兰。期提里科自莱茵河边境和不列颠调集军队。402年他与哥特人在波兰提亚(Pollentia)交锋。斯提利科虽然未能大获全胜,但夺取了哥特人的营帐(波伦提亚战役)。之后阿拉里克向伊特鲁里亚(Etruria)进兵,但经过谈判,他同意撤出意大利。403年,阿拉里克再次入侵意大利,进攻维罗纳,斯提里科又与阿拉里克交锋,获得胜利。阿拉里克向北逃窜。405年下半年,一大群日耳曼人,主要是东哥特人,在异教徒拉达盖苏斯(Radagaisus)率领下,向佛罗伦萨进攻。斯提里科率军迎战,迫使日耳曼人退到菲耶索莱(Fiesole)。在这里,斯提里科切断了日耳曼人的供给线,随后又进行一次大屠杀。斯提利科念念不忘吞并伊利里亚(Illyricum),407年开始执行这一计划。他关闭意大利的港口,禁止东罗马舰队出入。408年初霍诺留又娶了斯提里科的的另一个女儿特尔曼提亚(Thermantia)。尽管如此,一个宫廷官员说斯提里科欲立其子为东罗马皇帝。根据霍诺留的命令,将斯提利科斩首。

生平

帝国司令

斯提里科祖籍是汪达尔人,父亲在瓦伦提尼安一世时是帝国雇佣军的一名蛮族骑兵军官,斯提科里从少年时代就以军事为职业。他的机智勇敢很快就在战场上显现出来,他在骑术上的技巧特别为东方的骑士们所钦佩。

公元383年他已成为帝国骑兵长官,并作为皇帝任命的罗马帝国的使节,前往波斯去批准一项重要的条约。由于他完满的完成了任务并且维护了帝国的荣誉,皇帝提奥多西一世让他和自己宠爱的侄女和继女赛妮娜结婚。

385年,他被任命为皇家近卫军的首领。在385-392年这一段时期中,他还一直担任色雷斯的军事长官。393年,他升到罗马军队首席司令官的职位。在394年的内战中,斯提里科担任者提奥多西一世军队的总指挥,其主力部队是由各自举着自己旗帜的哥特人、阿拉伯人和伊比利亚人等蛮族军队组成的。他率领的这支军队在冷河战役中成功地打败了提奥多西一世的政敌阿波加斯特和他支配的傀儡皇帝尤金尼乌斯,使得帝国恢复了统一。

此后不久,提奥多西一世病死(395年1月7日),临终前他委托斯提里科照顾他的儿子们,辅助朝政。据当时的史料记载来看,皇帝的这一委托并没有用正式诏令来肯定,也没有给斯提里科任何特殊的职衔。但斯提里科自称他有权在皇帝的两个儿子---西方的奥古斯都霍诺留和东方的奥古斯都阿尔卡狄乌斯未成年的时期担任帝国帝国东西两部分的摄政。然而,他实际只能控制帝国西部,东部的实权掌握在东罗马近卫军长官,高卢人鲁菲努斯手中(提奥多西一世生前曾委托他做阿尔卡狄乌斯的顾问)。

斯提里科作为一名蛮族人能够成为帝国政治生活中掌握实权的要人,这是罗马帝国衰亡时期特有的现象。从公元三世纪开始到五世纪下半叶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帝国一直经历着政治、文化、经济和道德的全面崩溃过程。帝国军队和帝国本身蛮族化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危机的重要标志之一。当时,专制政府企图用公开的强制手段使得三世纪以来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缓和下来:镇压国内的奴隶和隶农起义,抵制蛮族入侵,尽可能保持政治稳定局面,从而维护大奴隶主的利益。但是,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帝国本身的力量已经不行了,城市的衰落、社会的两极分化、自由平民阶级之趋于消灭和隶农制度的流行,使得帝国境内合格的兵源越来越少。因此,统治者越来越多的在帝国的各型军队中雇佣蛮族人。蛮族士兵不仅由于粗犷勇敢而具有更适合的当兵品质,而且由于他们与帝国内被压迫人民没有直接关系,因而在政治上更为可靠。至四世纪末,军队中帝国出生的罗马士兵已经不及四分之一,许多蛮族人担任高级军官。斯提里科正是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凭借他的军事才能登上了罗马帝国的政治舞台,而且取得了在他之前蛮族人所未能达到的最高职务。

东西对立

斯提里科的才能、声望已经他的军事成就,自然引起了鲁菲努斯的嫉妒。由于鲁菲努斯掌握了东罗马的实际权力,控制了阿尔卡狄乌斯,因而斯提里科同他的对立和争执,也就导致了帝国的最后分裂(395年)。这一分裂不能不对帝国的政治形势产生严重的后果。

当斯提里科于395年成功击退了莱茵河地区的日耳曼人的入侵后,在帝国东部,以阿拉里克为首的西哥特人利用帝国分裂的有利时期,对帝国发动进攻。他们在未遭到任何阻挡的情况下进入色雷斯,越过马其顿平原和帖萨利亚平原,直达奥埃达山麓,沿途受到奴隶和隶农的欢迎和支持。当时,位于亚得里亚海东北面,包括好几个行省的伊吕里库姆地区,是东西罗马经常争夺之地。斯提里克借口抵抗哥特人,率军前往帖萨利亚,并宣布重新指挥东罗马军队(斯提里科名义上是整个罗马军队的总司令),企图借此机会夺得全部伊吕里库姆。

斯提里科在同哥特人长久对峙以后,曾使阿拉里克受挫,并打算继续进行追击。但这时他接到了东罗马皇帝阿尔卡狄乌斯把东罗马军队调回君士坦丁堡的命令---这是在鲁菲努斯对皇帝的专横干涉下发出的。斯提里科表面上没有表示异议,因而获得了东罗马军队的好感。在他的策划下,由一位哥特人率领的东罗马军队与395年11月27日回到君士坦丁堡,就在举行欢迎仪式的时候杀死了鲁菲努斯。鲁菲努斯的全部财产被没收,但他的军事指挥权却落到了东罗马宦官优特洛皮乌斯手中,斯提里科并为达到夺回东罗马军权和吞并全部伊吕里库姆的目的。

东罗马皇帝及其宠臣们怀着恐怖和嫉妒的心情注视着这位蛮族司令官,他们三番五次的派出刺客企图杀死他。君士坦丁堡元老院还发布一项法令,宣布斯提里科为国家的敌人,没收他在东罗马行省中的庞大财产。斯提里科与东罗马政府的关系恶化了。他在397年春再度率军进入希腊,在埃利斯包围了西哥特人,但未能迫使后者就范。这时,东罗马无力抵抗阿拉里克,为了安抚他并把他引向西方,经过秘密谈判后,宣布任命阿拉里克为伊吕库姆总督。尽管当时在东罗马势力范围内的只是伊吕库姆的东部地区,东罗马政府不管是授予阿拉里克一个虚衔而已,但此条在政治上却取得了对抗斯提里科的优势。

平定非洲

于此同时,斯提里科在镇压非洲叛乱时间中取得了成功。以往东西罗马每次分裂时,非洲五个行省均划入西罗马的管辖范围,而非洲本身则保持有很大的独立性。397年,非洲总督摩尔人吉尔多在东罗马煽动下背叛了霍诺留。斯提里科装着遵守共和国的传统,向法庭控告吉尔多。元老院一致投票通过宣布吉尔多为国家的敌人。但是,罗马的粮食依赖于非洲,宣战显然就是饥荒的信号。在这个关键时刻,斯提里科及时运集了高卢和西班牙地区的大批粮食,使得整个非洲战争期间罗马居民和军队的粮食得到了充足的供应。斯提里科本人需要留在意大利,以防备阿拉里克的入侵。于是他选派了一位合适的人---因受迫害而避难与西罗马宫廷的吉尔多的兄弟马西泽尔,带领5000人的高卢军队前往非洲,马西凯泽尔进军顺利,叛乱被平定了。但在归途中这位将军却意外的淹死在河中。据说,当时目睹这一事件的斯提科里故意拖延对马西泽尔的营救,从而使自己减少一名竞争者。

在庆祝非洲战争胜利的同时,斯提里科的女儿玛利娅和皇帝霍诺留结婚。400年,斯提里科成为西罗马的执政官,这就使他具有了更高的威望。每当斯提里科取得胜利,他的御用诗人克劳狄安就异常活跃起来。从395年到404年,他写了许多诗歌,用各种赞美的词句颂扬斯提里科为捍卫西罗马皇位所建立的赫赫功绩。他的诗集是研究这一段时期罗马帝国政治生活以及斯提里科个人生平的十分重要的材料。

蛮族和战

罗马军队和帝国本身的蛮族化和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现象,不能不在帝国统治阶级上层中间反映出来。罗马元老院在帝国末期逐步形成了罗马派和蛮族派的斗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利用蛮族作为军事同盟者。这两派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按这一标准,各自支持自己的代表人物。从斯提里克的出身和所采用的政策标准来看,他当然是属于蛮族派的,即主张利用蛮族的军事力量来镇压人民起义。同东罗马政府做斗争,以及利用以蛮制蛮的办法保障边界安全。这在五世纪初的军事行动中,特别是他在阿拉里克的联盟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401年,从东罗马政府那里得到伊吕里库姆总督称号的阿拉里克带领西哥特人西进,他经过班诺尼亚进入意大利,蹂躏了它的东北部,并直接威胁了霍诺留皇帝驻节的米兰,霍诺留那些惊恐万状的侍臣曾劝他逃亡高卢。斯提里科反对采取这一行动,因为这等于把意大利放弃给蛮族。但罗马军团几乎被内战和哥特人消灭殆尽,而不可能集合起来保卫意大利,斯提利科不得不将驻防于莱茵河边界、高卢甚至不列颠边墙的军队火速调回,还设法劝说一些作为他忠实盟友的蛮族骑兵来为皇帝服务。此外,斯提利科在意大利还有一支人数众多的阿兰人、匈人、汪达尔人和哥特人组成的雇佣军队以及一些临时征集的部队。402年4月6日,在波连提亚,斯提里科趁哥特人正在虔诚地庆祝复活节的时候袭击他们。他击溃了阿拉里克的步兵,俘虏了他的妻子,但阿拉里克的绝大部分骑兵没有受到损失。不久,斯提利科和阿拉里克订立了和约和盟约。西罗马政府宣布阿拉里克为伊吕里库姆总督,阿拉里克则答应放弃为东罗马帝国服务,并与403年撤出意大利,占领了伊吕里库姆。

斯提利科在击败哥特人的同一年(402年),还镇压了诺里库姆和列提亚的人民起义。405年,一支由东哥特人拉达盖苏斯率领的包括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和阿兰人等庞杂成分的蛮族队伍(拥有20万战士,加上家属、奴隶约有40万人),从波罗的海海岸南下,向意大利进行大迁徙。帝国的大门再次被蛮族打开,软弱无力的皇帝退到拉文纳。意大利的防卫完全委托给斯提利科,但虚弱的帝国已经没有能力再恢复昔日多瑙河菲设防。斯提利科再次放弃了北方大部分行省,召回边防军,向人们强迫勒索新的税收,用各种办法引诱逃亡士兵归队,并给所有愿意加入军队的奴隶以自由。经过一番努力,才集结了一支约3-4万人的军队。另外,斯提利科还得到了住在莱茵河地区的约三万人的蛮族军队和部分反对拉达盖苏斯的哥特人的帮助。这样七拼八凑,总算纠合了共计7万人的左右的以蛮族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利用这支军队,斯提利科于8月23日在菲耶索莱击败拉达盖苏斯了并进行了大屠杀。他为此在罗马建了一座凯旋门,以显示他的胜利。

但是,莱茵军团的撤防,为与斯基利人和阿兰人联盟的汪达尔人的大举入侵高卢,提供了方便;而滞留在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之间的拉达盖苏斯的残余部队也乘机向高卢进军。为了防止蛮族进入意大利,斯提利科采用了以蛮制蛮的办法;他设法使居住在莱茵河一带的阿拉曼尼人保持消极的中立,并使那里的最好战的法兰克人成为帝国热情的同盟者而与汪达尔人发生激烈的战斗。结果,战争的火焰从莱茵堤岸蔓延到高卢的17个省份。

同一时期,驻防不列颠边墙的军队于407年叛变。一位名为君士坦丁的篡位者的军队渡海进入高卢,直抵罗丹奴斯河下游,不久又进军到诺里库姆。斯提利科向他的老朋友阿拉里克求援,以答应给后者4000镑黄金的代建取得他的军事援助来击败君士坦丁。

身死国破

这时,皇后玛利娅已经死了。斯提利科于408年又将他的一个女儿特尔曼娅嫁给皇帝霍诺留。但是这次联姻并不能挽救他的统治危机。他的亲近蛮族的政策,特别是他与阿拉里克的联盟,受到了元老院的抨击。他的声望迅速下降。在拉文纳宫廷中,策划了罗马派反对蛮族派---也就是反对斯提利科的阴谋。关于斯提利科想把自己的儿子优克里乌斯扶上皇位的谣言被散步开来。军队里发生了反对斯提利科的兵变。这次兵变虽然被斯提利科秘密镇压下去了,但霍诺留仍然怀疑斯提利科想篡位。

408年5月,东罗马政局发生了变化,皇帝阿卡狄乌斯去世了,七岁的皇子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继位,皇后优多克西娅(Aelia Eudoxia)摄政,霍诺里乌斯皇帝便想将东罗马帝国皇位据为己有,斯提利科反对这一计划,可这一行为不仅激化了君臣矛盾,也让宦官奥林庇乌斯找到了陷害他的机会。为了消除皇帝的猜疑,他前往拉文纳,立即就被霍诺留皇帝下令囚禁了。408年8月23日,斯提利科被处死,他的儿子不久也被杀。军中掀起反蛮族化浪潮,这一举动引起了在斯提利科影响下的3万勇猛蛮族战士的背叛,他们都投奔到阿拉里克那里去了。同时皇帝拒绝承认斯提利科答应给阿拉里克的黄金。于是阿拉里克以斯提利科的同盟者和朋友的姿态重新突入意大利,毫无阻拦的横行于意大利南北各地。410年8月24日清晨,在奴隶的帮助下,帝国的古都,永恒之城——罗马,第一次被攻陷。

总结

斯提利科的一生,是罗马帝国末年军队和帝国本身蛮族化的典型事例。在斯提利科之后,蛮族出身的人继续担任帝国的高级职务,帝国依靠这些蛮族军官和蛮族雇佣军,曾经一度稳住了国内的政治局面,保障了边界的安全。但这却埋下了更大的危机;他使得保卫帝国和进攻帝国的人们之间的对立几乎消失了,而腐朽的生产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危机,使罗马帝国终于逃避不了覆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