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大型一类企业,2004年5月,沈鼓集团凭借品牌和管理优势对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和重大技术改造,组建新的沈鼓集团。新建成的沈鼓集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4],总投资20亿元,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员工总数5700余人,资产总额96亿元。

中文名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总部地点

沈阳市

总部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组织形式

股份制

产品服务

离心压缩机 曝气压缩机 斜流泵 凝结水泵 高压锅炉给水泵 前置泵

成立时间

1934年

公司名称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外文名

Shenyang Blower Works Group Co.,Ltd.

经营状态

存续

注册资本

158548.1829 万人民币

登记机关

沈阳市铁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公司类型

国有公司

法定代表人

戴继双

成立日期

2004年5月

简称

沈鼓集团

简介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34年。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鼓集团)是国有大型一类企业,隶属于沈阳市机械工业装备集团。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4.04亿元,厂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企业共有二个控股公司、七个全资公司、一个合资公司、七个职能部门、三个行业组织、六个党群部门构成。

现有在岗员工2725人。主要产品为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矿山、国防和科研等行业的透平压缩机、鼓风机、大型通风机及相关产品。2003年创产值9亿元人民币,是全国最大的风机生产基地。企业于1990年通过了原国家机械部安全级企业验收, 2001年7月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年取得沈阳市安全性评价特级企业。

2004年5月,根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按照省市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沈鼓集团凭借品牌和管理优势对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和重大技术改造,组建新的沈鼓集团。新建成的沈鼓集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20亿元,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员工总数5700余人,资产总额96亿元。

目前,沈鼓集团已经具备设计制造大型国产化设备能力。如年产100万吨以上大型乙烯装置配套离心压缩机、年产500至1000万吨以上大型煤油装置配套离心压缩机、60至70万千瓦以上大型水电抽水蓄能机组配套水泵、10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高压锅炉给水泵、1000MW级核电主泵、航空风洞试验压缩机等。发展目标是在2010年成为产值超百亿元的中国最大的通用机械制造基地。

面向未来,沈鼓集团将继续秉承“创新、图强、诚信、卓越”的企业精神,以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为己任,践行“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效益,为社会贡献财富”的经营宗旨,力争2010年成为产值超百亿元的中国最大的通用机械制造基地。[1]

发展简史

装配车间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34年。1952年,国家投资170万元进行扩建改造,沈鼓被确定为全国第一家风机专业制造厂。1963年更名为沈阳鼓风机厂,2003年整体转制为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鼓集团)。2004年5月,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沈阳装备制造业为目标,沈阳市政府对沈阳装备制造业进行了战略结构调整,推动沈鼓集团以品牌和管理优势与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进行了战略重组,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建设新沈鼓集团。新沈鼓集团位于沈阳市铁西新区张士经济开发区,目前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

沈鼓集团是中国通用机械行业中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工艺装备精良、设计制造技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国有大型一类重点骨干企业,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科技含量高、质量优秀的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离心鼓风机、大型通风机等8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规格的风机产品,高压给水泵、强制循环泵、冷凝泵、斜流泵、高压注水泵、输油管线泵等51个系列579个品种的泵类产品;M、D型、M2DZ型、L.D6610型等45个系列、400个品种规格的往复式压缩机。产品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环保、轻纺、电力、制药、国防、科研等领域,是我国最大的通用机械生产基地。

1990年起,公司先后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863工程CIMS重点示范企业,国家863工程CIMS应用领先企业,辽宁省科技先导企业,辽宁省首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九五”科技创新先进企业,中国机械工业管理进步示范企业,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沈阳市双创新示范企业。1995起,公司先后通过华信技术检验公司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国家华夏环境认证中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LB/Z9001国家军用标准质量体系认证;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300-1000MW压力堆核电站核一级、核二级、核三级用泵设计、制造许可证,是国家唯一设计核电用泵的企业;通过挪威船级社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及海军装备部质量管理体系海军第二方认证。2001年通过国家华夏环境认证中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年,取得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ISO10012认证。

技术力量

现有在岗员工总数为5796人,工程技术人员 849 人。15%其中,教授级高工4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5人,高级工程师325人,工程师459人,高级工人技师79人,工人技师 401人。

装备能力

新沈鼓集团是中国通用机械行业中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工艺装备精良、设计制造技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国有大型一类重点骨干企业,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科技含量高、质量优秀的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离心鼓风机、大型通风机等8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规格的风机产品,高压给水泵、强制循环泵、冷凝泵、斜流泵、高压注水泵、输油管线泵等51个系列579个品种的泵类产品;M、D型、M2DZ型、L.D6610型等45个系列、400个品种规格的往复式压缩机。

现有主要生产设备2290台。其中,五坐标数控加工中心等大、精、稀设备224台(套),大型产品试验场19个,各类检测设备418台套,进口设备215台,大型计算机终端、多种服务器、工作站、微机等千余台。在此基础上,沈鼓集团按照世界装备制造业工艺装备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关键数控加工设备、检测、试验设备更新,从整体上使工艺装备水平适应产品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数控机床占有率增加到20%以上,达到国外同类厂家的先进工艺装备水平。

1980年代初期,沈鼓集团以超前的思维,在全国率先引进了IBM大型计算机系统。目前已经实现了生产管理与经营决策、产品工程设计(CAD/CAM/CAPP)和车间自动化三个应用分系统间的信息集成。CAD覆盖了三大主导产品(离心压缩机、离心鼓风机、大型通风机)的主机、辅机、仪控等全部设计工作,主要零部件三元叶轮实现了无纸化设计和制造。产品报价周期缩短了66.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供货周期从18个月缩短为10-12个月,达到国际供货标准;生产指令与月份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周期从过去的30天缩短为5天;产品制造周期从5.5个月缩短为4.4个月。ERP系统广泛应用于产品报价、财务管理、销售合同管理、货款回收、成品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查询、科学决策等管理系统,覆盖了公司的所有部门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并建立了企业Intranet网与Internet互联网相互联接网络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网上办公和无纸化办公,管理模式及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制造能力

目前已经实现了生产管理与经营决策、产品工程设计(CAD/CAM/CAPP)和车间自动化三个应用分系统间的信息集成。 CAD覆盖了三大主导产品(离心压缩机、离心鼓风机、大型通风机)的主机、辅机、仪控等全部设计工作,主要零部件三元叶轮实现了无纸化设计和制造。产品报价周期缩短了66.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供货周期从18个月缩短为10-12个月,达到国际供货标准;生产指令与月份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周期从过去的30天缩短为5天;产品制造周期从5.5个月缩短为4.4个月。

沈鼓集团始终坚持“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紧紧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主导产品向“宽领域”扩展、单元技术向"高精尖"进军的具有沈鼓特色的发展道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目前,离心压缩机气体动力学的研究和高效基本级的开发、压缩机转子动力学、强度的研究开发、压缩机热力模型开发及优化选型软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设计制造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沈鼓集团已经具备为以下国家重大技术装置提供离心压缩机、往复压缩机和水泵的配套能力,可生产制造:

60-90万吨/年以上大型乙烯装置配套离心压缩机、往复压缩机、石化泵;

500-1000万吨/年以上大型炼油装置配套离心压缩机、往复压缩机、石化泵;

45-75万吨/年以上大型化肥装置配套离心压缩机、往复压缩机、石化泵;

52 -80万吨/年以上大型尿素装置配套离心压缩机、往复压缩机、石化泵;

500-1000万吨/年以上大型煤液化、煤制油装置配套离心压缩机、往复压缩机;

45000-60000M3/h以上大型空分装置配套离心压缩机、工业泵;

60-90万千瓦以上大型火电机组配套轴流风机、锅炉给水泵;

60-100万千瓦以上大型核电机组配套低温核供热泵、凝结泵;

大型石油天然气管线配套离心压缩机与管线泵;

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装置配套离心压缩机与工业泵;

大型化纤基础原料(PTA)装置离心压缩机、往复压缩机;50-100万吨/日污水处理装置曝气鼓风机、工业泵;

南水北调等大型供水工程斜流水泵;原子能重水提炼装置压缩机;

潜艇与核潜艇往复压缩机;

水面舰艇喷水推进装置军工泵。

经营业绩

1995年,沈鼓牌MCL、DH离心压缩机获辽宁省名牌产品;1997年,沈鼓牌MCL、BCL化肥与石化用离心压缩机获机械工业部名牌产品;1998年,沈鼓牌MCL、BCL、DH系列离心压缩机获沈阳市名牌产品;1999年,沈鼓牌离心压缩机获辽宁省名牌产品。

半个多世纪来,沈鼓集团公司生产的各类产品覆盖中国地域,远销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离心压缩机市场占有率为85%,大型鼓风机占40%;锅炉给水泵占30%,冷凝泵占85%,高压注水泵占50%,输油管线泵占80%,加氢、除焦泵占80%;石化行业往复压缩机市场占有率为80%左右,化肥往复压缩机占60%,军工行业往复压缩机占70%。

近十年来,沈鼓集团始终保持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势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连年递增15-20%以上,年均完成科研项目达28项,以19.6%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率为64.2%以上。2004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6%,利税同比增长47.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3%;新产品产值率为76.7%,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3.5%;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41.6%。

“九五”以来,共有34种新产品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国家级10项,省级21项。2MCL607+2BCL/A二氧化碳压缩机获国家金质奖;DH63离心压缩机获国家银质奖; 2MCL457离心压缩机获国家银质奖。1998年为大庆石化提供的大型乙烯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分别获得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CIMS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部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5年,沈鼓牌MCL、DH离心压缩机获辽宁省名牌产品;1997年,沈鼓牌MCL、BCL化肥与石化用离心压缩机获机械工业部名牌产品;1998年,沈鼓牌MCL、BCL、DH系列离心压缩机获沈阳市名牌产品;1999年,沈鼓牌离心压缩机获辽宁省名牌产品。

2MCL457离心压缩机、2MCL757+2BCL356/A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SIC705单轴等温型离心压缩机、大型催化裂化装置用主风机MCL离心压缩机、合成氨装置配套用MCL457+BCL408离心压缩机、年产10万吨甲醇合成装置用BCL456+2BCL407离心压缩机等,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

BCL407/A离心式循环氢压缩机、污水处理用GM型离心鼓风机、SVK型组装式小流量离心压缩机研制、加氢装置配套用BCL循环氢离心压缩机、年产30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用2MCL806离心压缩机、年产1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配套用MCL1003压缩机、年产48万吨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等,被国家经贸委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

2003年,沈鼓集团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状和"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企业"称号(全国仅8家);2004年,离心压缩机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和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安全生产理念

2008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辽宁考察工作。这是胡锦涛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生产和经营情况。

沈鼓集团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以安全文化建设为基础,不断规范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理念,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多年来事故指标一直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已连续六年消除了重伤以上事故。在生产任务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前提下,实现了生产、安全双丰收,先后获得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安全生产信得过单位”、“安全生产标兵单位”等称号,2003年又被评为辽宁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3年度又获得了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奖。

一、健全的安全生产体制和稳定的安全管理队伍,是贯彻“以人为本”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

抓好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和生命财产不受损失,使员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热情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为取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做贡献。为实现这一目的其中一项重要保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稳定的具有工作实效的安全机构和安全管理队伍。几年来随着国企改革、转制工作的不断深入,集团公司为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明确安全责任,公司领导提出了:“无论企业改革、转制工作怎样进行,安全专职机构不能撤消,安全工作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据此,集团公司设有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防火委员会、交通安全委员会;集团公司设有专职安全机构安技环保部,各分公司及生产车间共设有专兼职安全员36名,其中专职安全员 11名,覆盖了全集团所有生产区域,形成了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保证了安全生产,保证了员工的健康安全,保证了生产经营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认真落实“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安全生产责任制

多年来集团公司认真执行了“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各条线分别由主要领导分兵把口,全员参与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安全管理模式。多年来集团公司坚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总结上年度的安全生产工作,表彰安全生产集体及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并对新一年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出部署。会上集团公司总经理分别与各条线的主管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各条线的主管领导再与分管部门的车间(部室)的安全第一责任者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各部门主要领导再分别与班组长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交纳抵押金。将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分解到部门,直至班组。通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交纳安全生产抵押金这一严肃认真的程序,进一步提升了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责任的认识,强化了全集团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三、导入CI战略,建立企业安全文化,规范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理念

现代安全管理的任务是为了人,即管理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其主要手段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安全文化就是规范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理念的总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就奠定了安全生产的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只有规范的管理才有规范的员工行为,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1、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公司建有完善的安全制度和标准,安全制度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包括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及宣传的制度;事故调查与处理制度、劳动保护和女工保护、各岗位和工种的安全制度和规范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其中有关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达14类174种,管理标准27种,工作标准6个,覆盖了全集团所有岗位。

2、安全行为文化建设

安全行为建设首先是对于管理者要建立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认识;全面安全管理的意识;“三同时”、“五同时”的意识;安全经济保障与信息流的意识;安全责任制与事故超前预防的意识等。对于员工而言就是要教育员工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意识;树立遵章光荣,违章可耻的意识;树立珍惜生命,修养自我的意识;提高自律、自爱、自护、自救的意识;提高保护自己、爱护他人的意识;提高事故源于“三违”与失误的认识;增强消除隐患,事事警觉的意识;遵照科学、规范行为的科学意识;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意识等。基于上述原则,多年来集团公司公司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集团总经理带头参加市安监局举办的安全知识培训班,不断提高指挥安全生产的能力。在总经理的代领下,全公司7名副总以上领导全部参加了学习。

为掌握企业内外安全生产形势和动态,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公司要求安技环保部密切关注国家或地方出台的法规或有关要求,及时传达和学习,先后组织公司领导学习了,国务院和省市下发的“加强安全生产的紧急通知”,学习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黄菊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人民日报社论,并将这些文件转发到全集团,要求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要求全公司在生产大忙时期提高警惕,切记安全生产。公司坚持每日班前安全广播,坚持节假日后的升旗活动,在对全厂职工进行爱国、爱厂教育的同时,亦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此外,还利用每日的电话调度会,每周的主任调度会及安全例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提示安全生产注意事项,不断增强各级干部的安全意识,提高其指挥安全生产的能力。坚持做好“八种”安全教育,重点做好新员工入厂、特殊工种、变换工种、班组长以上干部等人员的安全教育。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举办中层干部、班组长、专兼职安全员等人员参加的学习班,系统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文件,进一步提高了上述人员的安全技术业务素质。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处罚亦是教育。在坚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的同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各类事故,严肃处罚各种违章作业行为,为降低事故率,预防重复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坚持开展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

集团公司于2001年,开展了安全性评价并通过了沈阳市的安全性评价验收取得“安全特级企业”以来,从严落实“安全性评价标准”及“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扎扎实实的开展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每半年对集团公司17个部门进行一次安全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在考核中,对安全综合管理、重点危险部位、重点危险设备、易燃易爆场所等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考评。通过考核,进一步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改善了生产现场及作业环境,整改了事故隐患,各部门交流了经验。在考核阶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毋滥的原则,将市标准考核分数提升50分。对取得良好以上成绩的部门进行嘉奖,同时评选安全生产先进个人。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及安全工作取得的成绩,兑现安全奖(集团公司保留的唯一单项奖)。通过安全目标考核,有力的推动了企业安全工作,保证了集团公司各项工作的进行。

五、加强安全生产“五同时”工作,保证安全信息畅通

集团公司各级领导人员均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五同时”要求。每年下发的第一个集团文件就是安全工作计划;每年第一个集团工作会议就是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我们多年来始终坚持每周安全员例会制度,参加每周一次的生产主任调度会和每月一次的各部门一把手调度会。参加每天班前的电话会议并首先发言,提出安全问题和安全要求。坚持每月向全集团公司发布安全信息。集团的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和职工代表大会报告都有安全生产内容。2003年集团共下达安全文件24个,会议纪要1个,由此可见集团公司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

六、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改善作业环境,控制事故的发生

集团公司为消除事故隐患几年来投资近两千余万元。先后拆除了原俱乐部、原锅炉房、原厂报楼房、原四车间老厂房、水塔、两座重油罐等危险建筑;搬迁了四车间油漆库;改建了气体库;改造了集团公司供水系统;新建西院动力室;改造了五车间恒温室;建造垃圾存放场五座;改建装修集团公司卫生间40余处;更换车间大门18处;铺设草坪6200平方米,植树3400余株,铺设彩色方砖1137平方米,安装景观照明灯300余盏;对六车间、八车间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化改造;新购置电瓶车、叉车共9台;对30余台起重设备进行了大修;报废并更新了汽车吊;改造科技楼两部电梯;改建了电瓶车充电室;制做氧气、乙炔瓶专用存放箱30个;更换了锅炉房三台除尘器及车间十余台砂轮除尘器等等。上述各项资金的投入,使公司的本质安全程度得到了极大改观,促进生产经营工作的建康发展。

认真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委托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对全公司42台起重设备,23台厂内机动车全部按规定进行了年检,为解决在役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公司近百台压力容器进行了全面整顿,对无档案的压力容器进行了检测建档并按规定注了册,对已注册的压力容器逐台核实并按时进行了年检,目前公司在用压力容器已全部注册,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了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在对锅炉压力容器、机动车辆、起重设备、防雷设施等特种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始终认真执行上级部门的相关规定,对在检测时查出的各项安全隐患,均能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每年集团公司组织安全大检查五至七次,对查出的各类隐患下述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整改率达92%以上。在劳动保护工作中,集团公司认真执行了防护用品及保健津贴发放标准,并根据生产情况,适时地调整发放标准,切实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保障了职工生产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放松节假日期间的安全管理。每逢节假日大面积出勤时,安技部均派人进行巡视,使得节假日期间的安全亦处于受控状态。

七、推行现代化安全管理,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必备条件

集团公司推行现代化安全管理,是行业内较早的单位之一。多年的现代化安全管理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现代化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必由之路,是传递安全信息最快捷的有效方式,是事故分析及预防最有效的工具。为此,集团公司为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最先配置了微机,并随着微机的更新换代,现安全环保部已拥有不同形号、功能先进的微机四台,较好的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将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都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办公系统发布信息,并建立了安全管理网页,基本适应了企业现代化安全管理的需要。[2]

发展理念

全国劳动模范-徐强

肩起国产化重任 当仁不让

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是沈鼓集团最大的用户,乙烯和炼油装备是沈鼓主导产品。几十年来,沈鼓在石化工业领域诞生了几十项“首台套”。与此同时,中国乙烯工业则发生了2000倍产能的飞跃,炼油工业也完成了从“小茶壶”到千万吨级基地的跨越。乙烯工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70年代,“的确良”面料一票难求。1972年,经毛主席圈阅,周总理批准,燕山石化从日本引进了我国第一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装置投产时,所有的装备包括每一个螺丝钉都是引进的”,燕山石化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清雨至今仍唏嘘不已。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乙烯国产化装备,沈鼓当仁不让。如今,百万吨乙烯装置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中国石化工业已经具备了采用自主技术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能力。该套装置的核心设备——裂解气压缩机正是由沈鼓集团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早在10年前,我国第一台24万吨/年大型乙烯装置在大庆石化顺利投产时,原中石化副董事长、总裁王基铭院士激动地说:有了沈鼓,我们就有了顶门杠,我们就敢和老外说不。没有沈鼓,我们只有伸着脖子,任其宰割。

新中国建立之初,只有3座10万吨/年炼油厂,外国人讥笑我们是在“小茶壶”里炼油。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炼油国,有15个千万吨级的炼油厂。目前,中国炼油工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炼油大国到炼油强国的跨越。与此相应的是,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千万吨级炼油装置用筒型离心压缩机、125吨活塞力往复式压缩机等跻身世界级先进技术水平。“我国炼油年加工能力从建国初期的十几万吨发展到现在的4亿多吨,炼油技术从一片空白,发展到全部成套炼油装置技术都实现国产化。这是很了不起的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承恩感慨不已。

仅2009年,沈鼓集团就成功为中石化天津石化研制了国内首台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为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装置研制了丙烯制冷压缩机,成为世界第四家具备研制百万吨丙烯压缩机能力企业。使中国大型石化设备制造能力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挺进了世界先进压缩机制造企业的行列。

敢为天下先 拒绝平庸

沈鼓集团的主导产品包括离心压缩机、核泵等,就对其技术性能先进性和稳定性的需求,以及这些产品在相应重大工程中的核心作用而言,均需要较高的保证。这也是在这些装备的市场中,形成了全球性的赢家通吃局面的原因。因此,一直以来,乙烯装置用的离心压缩机组都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跨国公司,如GE、西门子等垄断。压缩机组是生产乙烯原料的核心设备。业内有句俗话: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在这个领域实现国产化,没有试验的可能,只能是一步到位,一次成功。不是国人经不起失败,而是市场不等人,做不成就出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冒险还是守成,确实考验企业的胆魄和胸怀。

沈鼓拒绝平庸。“我们提供给国家的,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的产品,是用沈鼓人身家性命作抵押的产品。”在近二十年时间里,沈鼓每年都为大型炼油、大型化肥等领域提升一个档次,新产品产值率一直保持在60%~70%之间,累计为石油、化工、冶金、空分等行业提供各类透平压缩机2200余台(套),先后在石化行业竖起了24万吨/年、36万吨/年、64万吨/年、100万吨/年裂解气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的四座里程碑。其中,为大庆石化48万吨/年乙烯装置研制出单线能力为24万吨/年裂解气压缩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大空分领域实现了4万、4.8万、5.2万m3/h空压机的“三级跳”;2008年,完成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长输管线压缩机、2D125大推力往复式压缩机、单级循环气压缩机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压缩机产品。上百台套离心压缩机创造了中国第一,实现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零”的突破,彻底打破了外商对中国重大装备领域长期的技术和价格垄断。

2007~2009年,沈鼓集团运用核心技术成功开发出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了10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5.2万m3/h空分用离心压缩机,聚丙烯装置用单级循环气压缩机,天然气输送用长输管线压缩机,千万吨炼油装置用大型压缩机;2D125大推力往复式压缩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为核电领域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成功研制出余热排出泵、上充泵、安全壳喷淋泵、低压安柱泵、电动辅助给水泵等五种核电用泵,推进了中国核电核心装备自主化进程,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这一台台重大技术装备的诞生,标志着沈鼓在大型风机、泵类产品、往复压缩机研制领域又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主导产品向着超大型、尖端化、世界级迈进,满足了技术和市场发展的需求,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大型离心压缩机总体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单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展示了企业雄厚的设计制造能力。

全国劳动模范---杨建华

做国家砝码 厚积薄发

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往往有一就有二,甚至有三有四,都可以找到替代者。但沈鼓集团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没有“备份”的企业。在相关领域,沈鼓不能生产的核心装备,就只能依赖进口。因此,沈鼓在我国石化等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一直被看做一张王牌,被称为“国家砝码”,屡屡起到了打破跨国公司技术垄断的特殊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等16项重大技术专项中,沈鼓集团承担其中4项32种关键产品,其唯一性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中国工业史上,沈鼓集团曾有100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累计替代进口数百亿元。创造了“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辉煌历史,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

沈鼓厚积薄发。在大型乙烯等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方面,孜孜以求积蓄了三十年的力量。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投重金对沈鼓进行改造扩建,从八个国家引进离心压缩机等设计制造技术。但经过两年的消化吸收,沈鼓人发现,外国人是不会把核心技术拱手与人的。而且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引进技术很快就会被更新的技术取代,成为落后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沈鼓从80年代初便开始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自主创新之路。沈鼓建立了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并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同时,沈鼓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力,建立了企业技术分中心,联合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开发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新技术,确保企业每年都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及时推出新产品。近三年来,沈鼓集团研发经费投入分别占主导产品销售收入的5.58%、5.77%、5.94%。年均完成科研项目达90项,取得50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拥有一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累计为石油化工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领域提供核心设备离心压缩机2200台(套),替代进口20亿美元。

目前,沈鼓大型离心压缩机总体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单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展示了企业雄厚的设计制造能力。离心压缩机市场占有率为85%,大型鼓风机占50%;锅炉给水泵占30%,冷凝泵占85%,高压注水泵占50%,输油管线泵占80%,加氢、除焦泵占80%;石化行业往复压缩机市场占有率为80%左右,化肥往复压缩机占60%,军工行业核动力潜艇主泵和往复压缩机占70%。1990年起,沈鼓集团先后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863工程CIMS重点示范企业;辽宁省科技先导企业、辽宁省首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2005年中进入国家级技术中心50强,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奖;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重大装备国产化突出贡献企业,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被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被全国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单位”。

彰显精神气质 领风飞扬

多年坚持不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展示了沈鼓企业文化的深厚底蕴,支撑企业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企业员工总数6182人。其中,享受政府特贴41人、教授级高工51人、高级工程师318人、工程师50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6.7%。高级管理人员227、管理专家15人、高级工人技师143,工人专家9人。

“五朵金花”光荣绽放:沈鼓集团设计部5位女工程师王英杰、王广兰、张玉珠、葛丽玲、严鸿,承接了山东华鲁恒升公司大化肥装置4万空分压缩机机组的主导设计任务。这个当时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女工程师团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出色完成了技术谈判、开发设计、试车指导等工作,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已经具备了大型空分压缩机自主设计制造能力。沈鼓人把这5位女工程师誉为勇攀科技高峰的“五朵金花”。

2005年2月24日,“五朵金花”设计攻关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5年“五一”前夕,“五朵金花”先进集体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在内的国内媒体,对她们的事迹做了大规模集中宣传。“五朵金花”的先进事迹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赢得广泛的赞誉。

“徐强精度”成就传奇:青年工人徐强把个人的奋斗与民族工业的振兴紧密联接在一起,在实践中勤奋学习、苦心钻研、反复摸索、创新进取,成为一名集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于一身的高技能人才,成为传统产业工人向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成功转型的标兵,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典范。2004年,他一举创造了国内大型齿轮加工精度的全国之最——“徐强精度”,每年可为企业创造4000多万元的价值。“徐强精度”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民族工业振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获得2004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并位居“十杰”之首。2009年徐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脱颖而出:全国劳动模范、沈鼓结构车间高级技工杨建华,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的“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于2008年初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建国以来全国第四位、辽宁省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他在国内无先例、国外无技术参考的情况下,攻克多道难关,成功拼装焊接出中国第一台鼓风机焊接机壳,被誉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杨建华同志创造性地总结出压缩机焊接机壳“一四拼装法”,研制出10多种国内领先、填补空白的鼓风机、压缩机焊接机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

沈鼓厚重的企业文化,培养锻造了一支以“五朵金花”、徐强、杨建华为典型代表的员工队伍,在他们身上体现和弘扬了沈鼓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承,那是永不服输,拒绝平庸,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履行强国使命,成为国家砝码。沈鼓以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朽业绩,让中国装备与世界同步;以舍我其谁义无反顾的卓越奉献,铸就了中国工业忠诚之魂。

相关事件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合作签约仪式在金属所举行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合作签约仪式在金属所举行

2009年7月22日,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合作签约仪式在金属所隆重举行。沈鼓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苏永强与中科院金属所所长卢柯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沈鼓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学军和金属所副所长谭若兵签署了近期科研合作项目协议。沈阳市政协主席刘雅琴,铁西区区长李松林,沈阳市政协科技委主任孙元志,沈阳市科技局副局长常亮,沈鼓集团党委常务副书记邓长辉及沈鼓集团和金属所有关领导、专家出席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中科院金属所谭若兵副所长主持。谭若兵副所长首先就双方合作背景和合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沈鼓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工业机械生产基地,是装备制造业及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中科院金属所是我国材料科学和工程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沈阳市政协的牵线塔桥下,双方确立了合作意向。2009年6月,卢柯所长率领科技人员到沈鼓进行调研,经过双方多次沟通交流,确定了长期合作意向,并遴选出了核泵关键材料、离心压缩机关键材料等一批近期科研合作项目。未来,双方将通过开展长期合作,积极探索国立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和有效机制。

沈鼓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苏永强,中科院金属所所长卢柯,沈阳市政协主席刘雅琴先后在签约仪式上致辞。

苏永强董事长表达了沈鼓集团与中科院金属所合作的迫切性。他指出大型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沈鼓集团未来将进一步瞄准我国大型装备的核心设备,更多地创造国内“首台首套”,因此对先进材料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此次沈鼓集团与中科院金属所的合作,将大力推动沈鼓集团的发展,也将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卢柯所长表示,沈鼓集团与中科院金属所的合作将是全面、长期、深层次的,双方除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外,还应在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及中长期项目研发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这不仅对沈鼓集团和中科院金属所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为探索国立研究机构和大型国企开展深层次合作的新模式提供良好的机会。

刘雅琴主席在致辞中指出,中科院金属所作为材料科学技术领域最有实力的重要研究基地成绩斐然,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所视察,给予了充分肯定。沈鼓集团是同行业排头兵,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中科院金属所和沈鼓集团两个优秀团队携手合作,打造了一个强强联合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这种合作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企业打造世界级产品奠定了科技基础,同时也为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服务企业,提高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提供了舞台。这种合作必将大大提高双方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加快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