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高岭村是古代景德镇制瓷业最重要的原料产地。

主要历史遗迹有明清两代采矿遗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等。尤其是高岭土淘洗后留下的白色尾砂堆积蔚为壮观,有“青山浮白雪”之誉,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景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高岭村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浙江省义乌市荷叶塘乡

人口

539

特色产业

服装行业

机场

景德镇机场

地理位置

浙江省义乌市荷叶塘乡

方言

义乌话

火车站

景德镇站,景德镇北站

著名景点

明清两代采矿遗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白色尾砂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正文

义乌至西山下公路村北擦境而过。清属六都二图。民国初年属缙云里上舍上保。1929年属九甲乡,后属苏溪乡。1951年起属路东乡(人民公社)。1992年,属荷叶塘乡,有138户,539人。

孙氏建村备艰辛

基本简介

高岭村,最早定居于此的是孙氏。据《孙氏宗谱》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孙训从严州迁义乌墩头,生子行。行第二子梦弼,咸平三年(1000)进士,累官中正三谏吏部侍郎兼兵户二部尚书。梦弼第三子,见此地矮山环绕,沃野参差。东阳至杭州官道越岭穿坳,地势显凸,登岗而眺,伏天龟,卧地龙,翥仪凤,骧神骏,以为蓝田之象。遂于景元年(1034)建宅于此,村名高岭。

建筑风格

(图)高岭村

高岭村保存自明至民国时期不同风格的大小祠堂、厅堂、民居、古塔等,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高岭村村历史上曾建有60余座厅堂,现尚存有30余座。古建筑群布局严密多变,是江南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反映。整个古镇由众多以厅堂为中心的居住院落组合而成,简称厅屋组合院落。一座厅堂为一房或一小家族的祠堂,以此为主体,环以住宅,筑起高墙,成为高岭村孙氏总族下一房一支的居住点。《孙氏宗谱》载:孙氏千有余家,各房聚处皆有厅以供阖房之香火。屋组合院落,在形式上有井和回字形两种。厅与厅之间,卵石铺成的狭弄长巷密如蛛网,墙檐相连,房廊纵横。生人进入高岭村古镇难分东西,时时感到途穷路尽。怪不得当年日本侵略军不敢乱闯高岭村。高岭村人夸耀说:大雨天串门,跑遍全村不在露天走半步,回到家来不湿鞋。整个古建筑群中,要数孝友堂、咸正堂、慎修堂、山乐堂、义门为最醒目。明代建筑孝友堂是全村最高的建筑,后进有三层。登此楼,全村尽收眼底。明嘉靖年间建造的义门,砖砌门楼,柱础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石鼓形,上下饰两周孔钉,下作覆盘式,颇为壮观。清代建筑咸正堂(又名百步厅),分前、中、后三部分,后厅气魄最大。走进八字台门,接连就是九开间的门面,正中一间,横梁的跨度九米,纵向有三进,从大门进去,穿过两个天井,到后檐风火墙为止,刚好是一百步。慎修堂(又名百狮厅),厅内各根前檐柱的牛腿上都雕有狮子,有一雕一狮,也有一雕数狮,有母狮和小狮,不多不少正好一百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浙江古代建筑中别具一格。民国年间建筑的山乐堂,前为门厅,后为正厅,中间有天井,两侧为厢房,门厅后檐和厢房前檐及正厅前檐之间的檐枋交接点施以垂莲柱,雕成花灯状,梁架构件皆雕刻精致。

服装行业

清末,潘、徐、楼、骆4姓先后迁入。民国时期,金、陈、韩3姓迁此落户。1950年又有应、王、钱3姓移居于此。各姓居民和睦相处,共建家园。是年全村有60余户,300余人。建立高岭农会,分田土改。1954年建互助组。翌年秋设低级社。一时农业发展,敲糖日盛。乌桕、石榴、枣乃为重要经济特产。修鹅毛塘、叶家塘、上黄沙塘等水利设施。1958年春试种双季稻。改峻岭小学为高岭小学,后又从宗祠移入村南新校舍。1961年包产到户,兴农兼商,外出敲糖者逾60人。1963年筑巧溪水库南渠高岭段,解决农田灌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毁祠堂,焚典籍,并大队,禁商贩。学大寨,山改田。乌桕、石榴、枣等经济特产林被毁。70年代虽陆续出现三合土楼房,而经济停滞,生活拮据。1978年后,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粮食逐增,吃穿渐丰,经济迅速发展。又经石山头脚开通公路,交通方便。

村庄文化

(图)高岭村

自孙居高岭到明洪武元年(1368),350年内9代单传,家丁不兴。村寨发展极其缓慢。沿官道边独数间房舍更迭。延至第12世方得二子。长子整地拓基,次子择村东南分立门户,其居住地称里孙。高岭渐兴,丁财两旺。至隆庆三年(1569)修宗谱时,同辈丁甲70。继万历四十年(1612)后第21世仲字辈丁甲120,一时人丁兴旺。扩田亩,建庭舍,设蒙馆,严家训。质朴成风,礼让为俗。重农兼商。梅、枣、石榴遍村,桑、麻、乌桕盈野。村南筑窑烧火钵,始营陶器,又产南枣。明末清初战乱,壮丁骤少。康熙、雍正年间,再遭战乱,加上惟、士、子三辈无子嗣,外迁者亦多,高岭村孙氏人口减少,里孙一脉衰落。然居此者,衣食尚足。及乾隆年间复兴。能字辈丁甲达251人,人口千余。田亩广布,山林达至双溪平溪坑。村中建宗祠,有皇恩褒奖额匾数面。东鼎三进二厢立敬堂,北立旧厅、创垂堂,西盖庆余堂、承德堂,南耸牌楼。又有小宗祠、西佛殿,东培桂轩。设读书院,置拳教堂。养子尚教,一派诗礼。成为当时名闻四邻的大族,为高岭孙氏家族昌盛期。清同治、咸丰年间,战乱频繁,村民涂炭,战后瘟疫流行,孙氏几遭灭顶之灾。同治七年(1868)重修宗谱时,仅剩50余人。光绪年间高岭元气渐复,再现五谷盈畴,果林蔽村。宣统元年(1909),孙先道于宗祠创立私塾,开课讲学。1913年孙守琅改私塾为峻岭小学。时有孙良书下杭嘉湖卖针线兼小百货,从之者甚众。卖姜糖,收鸡毛,时称敲糖。

村庄状况

1979年,高岭人广拓商路,有数十人散布苏、浙、赣、皖各地,并有四五人辗转东北。1981年,孙春生创办服装厂。翌年孙先海堂兄弟4人合建衬衫厂。同年7家衬衫厂一起创办。至1989年服装厂凡30家。制衣行业异军突起后,配套行业应运而生,有钉扣厂6家、副料店2爿、商标厂1家、机修店1爿、运输车6辆。1990年后,形成产销一条龙。在东北、西北、中原地区的一些城市设摊50余个,村民从业者200余人。外来车工500余人。年产衬衫145万件,纳税175万元。1991年孙忠贤被评为全国个体纳税先进个人。全村拥有百万元者10余户,建起新式住宅楼30幢,有电话机49部。以服装为龙头,高岭经济空前繁荣。1992年被评为义乌市先进工业村。

高岭村,自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来,村民考进大中专院校,已毕业的有66人,博士后1人。1991年于旧宗祠址建小学校舍,附设幼儿园。又建青年之家、老年之家。

元宵习俗

过年的时候,用整个猪头+猪身上的一大条肉+猪尾巴+一只鸡(猪和鸡都是煮熟的,大概会煮三四个小时)祭祀祖先及各路天上的神仙,祈祷来年国泰民安,保佑自家人平安,等等。

正月初一,每户家里都会有个人早起(比如5点多钟)放鞭炮,意为“开门”。

元宵节,会有迎龙灯或舞狮子。过了元宵节,春节就真正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