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克彗星(C/1973 E1)是由捷克天文学家科胡特克於1973年3月7日发现的。

中文名

科胡特克彗星

外文名

Kohoutek

别名

1973 XII,1973f

发现者

科胡特克

简介

科胡特克彗星(Kohoutek)。1975年11月5日欧洲南方天文台的Richard M. West报告发现了一颗彗星(临时编号1975n),这是在9月24日1米

施密特望远镜曝光60分钟的底片上发现的,亮度14-15等,有10角秒彗尾。反查以前的底片,又在8月10-13日的四张底片上发现了它的踪影(16-17等)(参见IAUC No2860)。这是继1965年池谷-关大彗星后又一颗明亮的大彗星,其最大亮度曾达到了-2或-3等(2月下旬,参见IAUC No2917、2919、2924、2927等),它那伸展的大扇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它在1976年3月黎明的东方展现时,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国内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还写信或打电报向紫金山天文台咨询。后期计算表明:它的轨道接近抛物线,周期长达55万8千年。

科胡特克彗星(C/1973 E1)是由捷克天文学家科胡特克於1973年3月7日发现的。它在1973年12月26日通过近日点。科胡特克彗星在被发现之後,被科学家认为将会是世纪大彗星,因为科学家认为它是一个奥尔特云天体,推断它是第一次接近太阳。

但是後来彗星并不如预期中的明亮,经过仔细研究後,天文学家才发现科胡特克彗星只是一个古柏带天体,所以无法达到预期中的亮度。

科胡特克彗星的轨道为双曲线,1973年的回归将会是唯一的一次进入内太阳系。

经典再回首:

科胡特克彗星

1973年3月7日晚,德国汉堡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卢博斯·科胡特克用照相方法在长蛇座发现了一颗彗星,当时的亮度为16等,离地球4.2天文单位,按惯例命名为科胡特克彗星。它的轨道接近抛物线,周期为7.5万年,预计在这一年12月29日过近日点。按经验公式计算,过近日点时的亮度应该是它刚被发现时的2500万倍,达到-3等,将与全天最亮的金星争辉。还有人算出是-10等,预报它在1974年1月15日彗星离地球最近时,彗尾将在天空中伸展18度,成为天空中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有史以来,亮度超过金星的彗星只有16颗。从预报的情况看,科胡特克彗星无疑将是一颗世纪大彗星了。为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彗星、小行星和陨石物理专业组举行会议,专题讨论如何做好这颗彗星的预报和观测工作。美国航空和航天局临时成立了工作组,全世界上百个地面天文台准备了各种光学仪器射电望远镜,天上的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载人的天空实验室都调整计划,加入了对它的观测行列。可以说,天文学家为科胡特克彗星组织了庞大的欢迎队伍。

经过一番密锣紧鼓的准备,天文学家和公众开始翘首以待科胡特克彗星登场。12月中旬,天文学家连续几天观测都没有寻觅到这颗彗星。直到1974年1月13日天黑后,在西方天空中才依稀见到模糊的彗头和朦胧的彗尾。

在新闻记者的渲染下,从1973年12月中旬到第二年的1月中旬,成千上万的公众在预报的时间和天区里细心地搜索着,可是这颗彗星却丝毫不体谅人们的辛苦,始终不肯出来和大家见上一面。科胡特克本人随着1600多名兴致勃勃的观众冒着冬日的严寒,在圣诞节前夜,乘伊丽莎白号游船专程到海上观看彗星,结果也扑了空。当大失所望的观众愤怒地质问他时,科胡特克羞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逃走。

观测表明,科胡特克彗星的亮度比预计的暗了6万倍。科胡特克彗星为什么不亮呢?对此天文学家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当时是太阳活动极小期,太阳风低弱,不足以使彗星亮起来。有的人认为这颗彗星刚发现时,外表是冰壳,反射率高,所以看起来很亮,接近太阳时,冰壳融化了,亮度迅速降低。也有的人认为科胡特克彗星根本没有亮过,不管天文学家怎么说,科胡特克彗星带着它的亮度之谜走远了。到底哪种意见对,恐怕要留给后世天文学家验证了。

彗星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