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曾用名:东京大学文学部、帝国大学文科大学,现名东京大学文学部。它系东京大学最早设置的三个学部之一,具有130余年的历史,从中培养出了众多国际著名的人文科学专家、学者和文学家,例如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著名文学家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东洋大学创始人井上圆了等人。东大文学部经历130余年来其规模不断扩大,除人文科学外,已沿展到考古学、美术史学、音乐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达27个专修课程。

中文名

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

创办时间

1877年(明治10年)4月12日

知名校友

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井上圆了

所属地区

日本东京

主要院系

哲学,政治学科,汉文学科等

曾用名

东京大学文学部、帝国大学文科大学

诞生

1877年(明治10年)4月12日,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东京大学,这是日本近代最早成立的大学。成立之初设立有法学部、理学部、文学部和医学部四个学部,其中文学部设置了两个学科,即史学、哲学、政治学科为第一学科,和汉文学科为第二学科。由于第一学科中的史学科一直没有合适的教授人选,两年后史学科被撤消,而代之以理财学科。撤消的理由是:史学科必须讲述日本、中国、印度和东洋各国的历史,必须熟悉日本及西方社会的古今沿革、变化和兴废,而且还要熟悉哲学。这样人材当时匮乏,因没有合适人选,所以只好撤消学科编制。

改组

1881年,东京大学文学部两大学科改组成三个学科:第一科哲学科、第二科政治学和理财学科、第三科和汉文学科。1882年,东京大学文学部又增设了以讲授中国和日本传统学术为中心的第四科古典讲习科。1885年,东京大学文学部又形成新的三个学科的划分:第一科哲学科、第二科和文学科、第三科汉文学科,把政治学和理财学科划归到法学部。

更名

1886年,根据当时日本“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更名为帝国大学,并设置分科大学制,原东京大学文学部随之更名为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当时在哲学科中没有中国哲学,在史学科中也没有中国史,有关中国的学术全部设在汉文学科。当时的教授先后有中村正直、岛田重礼、南摩纲纪、重野安绎四人。他们负责汉文学的教学,岛田重礼还负责支那哲学的教学。

初设讲座

1890年,东京大学文科大学开始模范欧美学制,设立讲座制度,其中汉学和支那语学设立了三个讲座。日本著名文学家夏目漱石、正冈子规正是这一年进入文科大学学习的。

1905年,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把汉学支那语学讲座改组成支那哲学讲座、支那史学讲座、支那文学讲座。1910年,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正式固定化为哲学科支那哲学讲座、史学科支那史学讲座、文学科支那文学讲座的划分。第一讲座第一任教授是岛田重礼,他的继任者先后有重野安绎、星野恒、宇野哲人、盐谷温、服部宇之吉、小柳司气太、高田真治等人。第二讲座第一任教授是竹添进一郎,他的继任者先后有根本通明、市村瓒次郎、服部宇之吉(岛田重礼的女婿)、盐谷温、岗田正之、仓石武四郎等人。第三讲座第一任教授是张滋昉(讲师身份),他的继任者先后有宫岛大八、三岛毅、那珂通世、金国璞、张廷彦、白鸟库吉、服部宇之吉(兼)、宇野哲人(兼)等人,大多是当时学术界人文领域的大老。

正式改名

1897年6月,帝国大学正式改名为东京帝国大学。1919年2月,分科大学制废置,改置学部,原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正式改名为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此为“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用名之始,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7年(昭和22年)9月“东京帝国大学”更名为“东京大学”为止,这时的“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随之更名为早期的曾用名“东京大学文学部”,并一直沿有至今。

分期研究

东京大学文学部走廊和讲堂

日本学者谈及东大或东帝文学部时,通常将东京大学或帝国大学或东京帝国大学的文学部分为如下几个时代加以研究,即:

1.东京大学时代

2.文科大学时代

3.文学部时代前期

4.文学部时代后期-战前期

5.文学部时代后期-战中期

6.文学部时代-战后旧制的终结期

7.新制大学时代(1953年)

其中3、4、5、6期的文学部,皆称为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学部十分重要。

学科设置

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之名存世整50年,在这半个世纪中,学部的学科设置与以往大致相同,即哲学科、史学科、文学科。其中史学科内设西洋史学专修科、东洋史学专修科、日本史学专修科,设置有国语学、国文学、东洋史学、哲学、哲学史、心理学、人种学、宪法、行政法等讲座。从1963年起,所有学科大致可分为四类,即第一类(文化学)、第二类(史学)、第三类(语学文学)、第四类(行动学)。此前的学科,作为专修课程而归属以上各类中。随着专修课程的不断増设,1995年又将“类”改称为“学科”,沿用至今,至今已达到27个专修课程。现阶段各专修课程大多习惯称为“00研究室”。

阶段分科设置

思想文化学科

哲学专修课程

现任文学部长小松久男博士

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修课程、印度哲学仏教学专修课程

伦理学专修课程

宗教学・宗教史学专修课程

美学芸术学专修课程

伊斯兰学专修课程

歴史文化学科

日本史学専修课程

东洋史学専修课程

西洋史学専修课程

考古学専修课程

美术史学専修课程

言语文化学科

言语学専修课程

日本语日本文学専修课程

中国语中国文学専修课程

印度语印度文学専修课程

研究科教学场景

英语英米文学専修课程、德语德国文学専修课程

法语法国文学専修课程

斯拉夫语斯拉夫文学専修课程

南欧语南欧文学専修课程

现代文芸论専修课程

西洋古典学専修课程

图片说明:文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学研究室/文化资源学研究室副教授大西克也讲课场景

行动文化学科

心理学専修课程

社会心理学専修课程

社会学専修课程

现任部分教授

社会学研究室

盛山和夫(せいやまかずお)-教授,专长计量社会学、数理社会学。

上野千鹤子(うえのちづこ)-教授,专长文化社会学

松本三和夫(まつもとみわお)-教授,专长环境社会学、技术社会史

武川正吾(たけがわしょうご)-教授,专长社会政策学、福祉社会学

佐藤健二(さとうけんじ)-教授,专长历史社会学

白波瀬佐和子(しらはせさわこ)-教授,专长社会学

著名校友简介

日本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作家。他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なつめきんのすけ),生于江户的牛込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90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现东京大学文学部)学习英文。1889年,就学期间的夏目因受好友正冈子规等人影响而开始写作;同年9月9日,他的汉文暑假游记《木屑录》脱稿。《木屑录》不仅是漱石最早汇集成册的作品,且署名为“漱石顽夫”。漱石二字来源于唐代《晋书》的故事漱石枕流,一开始是子规的笔名,为夏目借用,并最终成为了他的正式笔名“夏目漱石”。1895年,在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后又去熊本县执教;这段经历后来体现在他的小说《少爷》中。1899年10月28日,33岁的夏目抵达伦敦,开始了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留学生活。1902年12月5日,夏目启程归国,结束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夏目归国后,在东京帝大讲授英文,并开始文学创作。1905年的《我是猫》令他一举成名。1907年,开始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包括《虞美人草》、《三四郎》)。

与友人合影-左起第二人为芥川龙之介

1911年,夏目漱石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夏目死后,家属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芥川龙之介

(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号“澄江堂主人”,笔名“我鬼”,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和《竹林中》等已然成为经典之作。

芥川龙之介于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学习英国文学,学习期间开始写作。芥川龙之介自杀去世8年后的1935年,他的毕生好友菊池宽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最重要文学奖之一,与“直木赏”齐名。

川端康成

(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川端康成两、三岁时父母病故,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川端康成的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

1915年,一本杂志刊登了他的几首俳句。次年,他在当地的一份报纸《京阪新闻》上发表了几首和歌和杂文。中学毕业后,川端康成前往东京的一所高等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世界文学以及日本文学中最精辟、最前沿的浪潮。1920年(大正9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英文学科学习,同期生有北村喜八、本多显彰等人。从1920年后,川端康成对于写作风格不断探究,短篇《招魂节的一幕》奠定了其在文坛的第一步。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1941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1944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化勋章。1968年10月17日,他凭借《雪国》、《千羽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1969年4月,旅行期间,与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一道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川端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即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作为工作室的公寓中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

(1935年1月31日-),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1994年因他的作品中“存在着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崭新的见解、充满凝练形象的诗这种‘变异的现实主义’,让他回归自我主题的强烈迷恋消除了语言等障碍”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于1935年1月31日出生在日本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从小聪敏过人,爱好阅读文学书籍,如《三宅学岭随想集》等书,一生中购得的第一本书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高中于故乡松山完成学业。于1954年4月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部(第二类法文系),以其优异表现获得东京大学的奖学金,生涯的第一篇正式作品是在入学同年九月为同学演出所写的《天叹》,此后在校内文艺部参与校刊编辑,写过诗和评论。

1955年9月大江健三郎在东大教养学部校友会的会刊《学园》上曾以《火山》一文夺得银杏并木赏。1957年5月在《东大新闻》中发表《奇妙的工作》,获文艺祭奖。1958年大江再以《饲养》短篇小说获得第三十九届芥川赏,逐渐受到日本文坛的关注。翌年三月毕业,毕业论文是《沙特小说之感想》。在求学期间的大江已是多产的作家,除了上述作品外还有《死者的奢侈》、《他人之足》、《石膏假面具》、《伪证之时》、《运搬》、《鸠》、《毁芽弃子》、《意外的芽》、《喝彩》、《战争的今日》、《北之岛》、《夜慢行》、《此外的地方》、《我们的时代》等短篇或长篇作品,虽不过大学生却十分勤于写作,部份作品甚至发表成了单行本。

中国

师生合影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楼前

黄现璠

(1899-1982),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壮学之父。原名甘锦英,广西扶绥人,壮族。1935年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东洋史专修科(当时属文学部下属机构),成为东京文献学派第二代代表学者之一。留学期间,结识学部生榎一雄、田坂兴道、岸边成雄、三上次男、矢泽利彦等人,尤与榎一雄、岸边成雄交往密切。1937年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等校史学教授,成为中国“壮族首位大学教授”。先后兼任广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大学训导长、中文系主任、校图书馆馆长、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等职。他从事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五十年,通晓官话、粤语、英语、日语、壮话、瑶话、侗话,在通史、社会史、生活史、学运史、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等方面造诣颇深,贡献卓著,成为壮学开山祖师和中国第一个民族学派“八桂学派”的开派领袖以及当代历史学界“无奴学派“(简称无奴派)创始人。他在大学致力于教育事业近五十年,晚年又在桂林创办漓江业余大学,桃李满天下,影响深远。

(图片说明:

东京文献学派

初代和二代部分成员合影,1936年2月16日摄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楼前。从左到右:前排

加藤繁

和田清

、黄现璠、松田寿男;后排榎一雄、田坂兴道、岸边成雄、三上次男、矢泽利彦)

常任侠(1904~1996)中国东方艺术史家。1904年1月31日生于安徽颍上。1922年入南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学习古典文学与宗教、民俗艺术史。1935年赴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当时属文学部下属机构)研究东方艺术史。翌年回国。后从事抗日宣传工作。40年代中期赴印度圣蒂尼克坦国际大学讲学,研究印度佛教艺术史。1949年应周恩来电召回国。他主要从事中国以及中亚、东亚、东南亚诸国美术史以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对中国与印度、日本的文艺交流史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有关记事

1.桦美智子和东京大学学生

桦美智子-东京大学文学部学生

日本人民最优秀的女儿、东京大学文学部的学生桦美智子(かんばみちこ、1937年11月8日-1960年6月15日,日本安保斗争中牺牲的东大文学部女子学生[1957年东大文学部二类入学生]),在日本人民反美反岸的爱国斗争中,英勇牺牲了。她是日本人民的骄傲。在向她静默致敬的时候,不禁使我忆起一九五0年前后,我在东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系任教时间的一些往事。东京大学的前身,是东京帝国大学,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培养文官的地方。东京帝大的大门,是漆成红色的。帝大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上层社会的子弟(也没有女生),一毕业就有官做,所以他们认为“一登红门,声价十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改为东京大学,也兼收了女生(但还没有女教师)。我每次到文学部上课,走的是另一个校门。校园里树木很多。因为学校里的暖气管在侵略战争末期被拆下“捐献”做了武器了,课室里很冷。我总记得在滴淅的雨声之中,屋里相当阴暗。穿着黯旧的服装的学生们,仰着冻得通红的脸在听讲,又低下头去,呵着冻僵的手去写笔记。他们中间也有少数的女生。在我班里的同学们,汉文都很好,有的还会说很流利的汉语,这次来访华的竹内实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对于新中国的一切,都感着极大的兴趣,每逢讨论到新中国的文学作品,都有提不完的问题,说不完的话。在这一时间内,大家心头都是热烘烘的。

在六月二十六日的《文汇报》上,我读到了这次访华的日本文学家代表团两位团员——

竹内实和大江健三郎

(备注: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先生的文章。他们都以同学的身份,来哀悼桦美智子

。竹内实先生提到,在一月十六日,岸信介偷偷地溜到美国去签订新日美“安全条约”的时候,爱国的学生们冲进了羽田机场去阻止这个卖国勾当,曾受到警察的强迫解散与逮捕,在这个队伍当中,参加斗争的唯一女生是桦智美子。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文章里说:“包括桦美智子在内的所有东京大学学生的教科书,具有着真的革命意义的教科书的作者——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和我们谈话时,也常常提到桦美智子的名字。”他对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人民对于桦美智子所表示的尊敬和哀悼,感到永不能忘的激励,

同时也说明了所有的东京大学的学生对于“具有真的革命意义”的毛主席的著作,是当作教科书一般来精读研究的

早在一九三九年,毛主席就领导我们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员……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在这次的日本如火如荼的反美斗争中,知识分子,尤其是学生,是和工农民众紧紧地拉着手前进的。一个桦美智子倒下去了,千万个桦美智子英勇地站了起来!在全世界主持正义爱好和平人民的互相团结,互相支持下,日本人民、日本学生的反美斗争,一定会得到最后的胜利!桦美智子的血是决不会白流的!

2.《美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毛泽东同日本文学代表团的谈话,一九六0年六月二十一日)

非常欢迎你们。对日本人民的英勇斗争感到很高兴。你们的斗争对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都是一个极大的支持,你们斗争的对象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这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去年日本社会党领袖浅沼稻次郎访华时在北京发表演讲,说美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当时一部分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火。现在日本人民的斗争,大大超过了去年的这种说法,斗争的范围和规模之大,是去年所没有想到的。这次斗争是从反对“安全条约”爆发的,其基本性质是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它在日本的代理人岸信介,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因为条约是日美反动派在众议院强行通过的。就是说日本革命的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工人罢工不是提经济口号,而是提的政治口号,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并且,有高级知识分子参加斗争,如东京大学校长茅诚司在“六一五”惨案发生的第二天,就召开了全校抗议大会,率领大家上街示威游行。

牺牲者是东京大学学生,叫桦美智子,现在全世界闻名

。她父亲叫桦俊雄,是中央大学教授,专攻法律。好像有好几千名教授都组织起来了,妇女也赶上去了,还有和尚等宗教界人士也出来了,工人、学生是主力。明天还要有更大规模的罢工。(一九六0年六月二十一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