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简介
颐园[江苏省如皋市颐园]
民国《如皋县志》卷二“古迹”载:“颐园,在沙家河塘之东北隅,为沙跃其颐养其父之别业。一径纡徐,风台水榭。清初名流多觞咏其间。”而据沙壬先生所述,沙氏“迁居城内西北沙家河塘”为“沙氏之兴”,“实始于康熙年间”。查康熙即位于1662年,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清朝后期,颐园已经不存。沙元炳先生回忆幼年之事说:“自读书知人事,每闻家大人称述先祖遗行,问当日颐园所在,则半为仓舍,半没于僧寺矣!”后有沙元炳之堂叔沙绳正在河塘西岸修建一园,也称之为“颐园”。再后来,沙绳正之长子沙元榘又将沙绳正所建颐园扩展,增建西式楼房,改建了园门。而沙元炳则在河塘东岸的沙氏旧宅建了“志颐堂”。
应该说,不管是沙绳正、沙元榘的“颐园”,还是沙元炳的“志颐堂”,虽有继承沙跃其颐园之意,但都决非其祖沙跃其之颐园。真正的“老字号”,这“注册权”还应归于清代初年的沙跃其先生。
颐园[江苏省如皋市颐园]
后来,侵华日军占领如城,沙元炳的宅第,包括志颐堂都惨遭劫难。沙元榘之颐园也逐渐荒芜。颐园[江苏省如皋市颐园]
时至2005年,有政协委员提出,在沙家河塘东侧修建一座“圆仁纪念堂”,以表达对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渡海来大唐王朝求法,途经如皋的日本僧人圆仁的纪念。还有研究党史的专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曾经来过如皋,在沙元炳旧居处的百花亭商讨过“五一”农民暴动的事,应当重修百花亭,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经过讨论,倾向性的看法是,在沙家河塘东侧修建百花广场,同时在此修建一座圆仁纪念堂。到了2006年,沙元炳先生旅沪、旅港台的后人认为,沙元炳先生在如皋办学校、办实业,有功于桑梓,而今沙氏旧宅早已不存。他们希望能在如皋留下一个纪念沙元炳先生的载体。于是其中有人致信给如皋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市领导当即批示,请有关方面研究讨论。记得是市政协牵头研究这个问题的,在会上,市政协副主席张秀良宣读了市领导的批示,与会者都认为,原沙元炳故居现已不存,恢复也有困难。大家赞成在沙家河塘东侧的原沙元炳故居旁,修建一个景点来纪念沙元炳先生以及与他一起为如皋人民作过巨大贡献的先驱者,并在相关之处树立石碑,镌刻上王若飞到如皋指导农民运动的历史。人大的有关领导还提供了一个信息,南通正在筹建教育博物馆,正在为馆址问题动脑筋,沙元炳先生开创了全国第一所公立的师范学校,是不是能把南通地区教育博物馆的项目接到如皋来,二者结合在一起,这件事如果办成功,一举两得,当然更是大快人心。稍有争议的是,关于这一景观的命名问题,有人提出就叫“沙家花园”,有人提出叫“志颐堂”,还有人提出借用清初沙跃其定下的名称,就叫“颐园”。考虑到“沙家花园”这一名称太俗,而且这一园林是如皋人民为怀念沙元炳及其他先驱者而建的,名称冠以“沙家”二字,似有不妥。志颐堂是沙元炳当年用过的名称,但“堂”常用来作一座建筑的名字,体量上似乎也不合。“颐园”的称号,为沙跃其先生首创,沙跃其又是沙氏的先人,称为颐园,当然包含了纪念沙元炳及团结在沙元炳先生周围的一群先驱者的意思。加之如皋是闻名世界的长寿之乡,这与如皋人“颐养有道”不无关系。于是,在座的领导、专家一致通过,名称就叫“颐园”。
2006年初,市政府将修建颐园作为为民所办十二件实事之一,列入了当年的工作计划。鉴于社会上有些人一时还不了解颐园的价值,仅仅把它看作是一个休闲的处所。笔者和一些政协委员撰写了《关于做好颐园的功能定位及宣传、文物征集工作的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协副主席张秀良亲自督办了这一提案。张秀良先生为建颐园栉风沐雨、奔波劳苦,他说:“一定尽快要把我们的颐园修建好,要有高质量、高品味、高速度,这是市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实事!颐园又是我们如皋历史文化的载体,它还表明我们如皋人有情有义、不会忘记先贤造福桑梓的丰功伟绩。”
颐园[江苏省如皋市颐园]
2006年8月,在望月桥东侧的河岸边,一座园林就拔地而起,将她幽雅秀丽的风貌展现在世人的眼前。颐园修建工程已基本结束,包装布置工作也行将启动。不久的将来,您到颐园去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元炳先生的塑像,沙先生手执书卷,坚毅的目光凝视着远方,标明他博览群书,心怀天下;开创了如皋的近代实业和教育。沙先生的背后,是一组群像,这里有筚路蓝缕,排难解困,发展光大如皋教育的沙元榘(字士度,清代如皋劝学所所长,民国时任如皋教育局长),也有协助沙元炳创办如皋师范的张藩(字书屏,拔贡,曾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后任清廷内阁中书)和马文忠(字芷洲,举人,拣选知县),还有许树枌、潘树声、姜渭璜、项本源、石重光、何景平等如皋文化名人。
颐园,以她特有的形象告诉人们:东皋大地,人杰地灵,先辈们含辛茹苦,造福桑梓,有情有义的如皋人决不会忘记他们,天长地久有时尽,思念之情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