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交响曲》又名《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响曲之一。自首演之日起,第5交响曲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好的口碑。当时,E·T·A·霍夫曼将这首交响曲称作“当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中文名

命运交响曲

外文名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别名

c小调第五交响曲

作曲者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曲长

33分钟

所属专辑

作品67号

音乐风格

古典

创作年份

1807年末至1808年初

作品介绍

贝多芬创作的第五交响曲,构建在四音的“命运动机”之上,作为整个交响曲的核心,“命运动机”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并加以变形,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在这个动机的衍生中展开,表达了作曲家在战胜了个人情感挫折和生理疾病痛苦绝望情绪后的决心-“我要同命运抗争,绝不能被它征服。”《命运交响曲》延续了《英雄交响曲》中英雄的形象和革命战斗精神,将交响曲的戏剧性推向最高峰。

创作背景

贝多芬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

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已在1803年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在此期间,完成的著名作品还有: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俄罗斯弦乐四重奏三部,贝多芬自己钟爱的唯一一部歌剧《菲黛里奥》和三种《莱奥诺拉序曲》,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世界小提琴经典作品),C大调弥撒曲。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堪称是皇皇巨著,每一部后来都成为垂世之作。这是贝多芬留给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乐队编制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乐队编制如下:

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弦乐组
短笛(只在第四乐章使用))降E调、C调法国号定音鼓第一、第二小提琴
长笛C调小号中提琴
双簧管长号(中音、次中音及低音)大提琴
降B调单簧管、C调单簧管低音提琴
大管
展开表格

乐曲首演

《第五交响曲》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这场极为庞大的音乐会演奏的都是贝多芬新作品的首演,并且由作曲家亲自担当指挥。整场演出时长超过四个小时。两首交响曲的名称与相反:第五编号第六、第六则编号第五。节目包括:

“第五交响曲”,即第六交响曲

咏叹调:Ah perfido!(作品65)

C大调弥撒“荣耀经”(Gloria)乐章

第四号钢琴协奏曲(贝多芬亲自演奏)

(中场休息)

“第六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

C大调弥撒“圣哉经”(Sanctus)、“奉主名而来”(Benedictus)乐章

合唱幻想曲

十九世纪初的维也纳剧院

首演音乐会时的环境与条件并不理想。当时,乐队没有演奏好,他们在演奏会前只排演了一次。而《合唱幻想曲》一曲又有演奏者出了差错,迫使贝多芬停下重新开始。此外,当时演奏厅极冷,观众因为节目太长而疲劳。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会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不过一年半之后,另一场音乐会却引起了热烈的回应和赞美。很快这首交响曲成为了演奏会的重点曲目。

重要演出

时间名称演奏者·
1808年12月22日《c小调第五交响曲》在奥地利维也纳剧院首演贝多芬亲自担当指挥
1842年12月7日纽约爱乐乐团演出该曲
1931年11月2日美国国家交响乐团

发行信息

发行时间1807年末至1808年初
归属专辑《作品67号》

社会影响

c小调第五交响曲

首演音乐会时的环境与条件其实并不理想。当时,管弦乐团没有演奏好,管弦乐团在演奏会前只排演了一次。而《Choral Fantasy》一曲演奏者又出了差错,迫使贝多芬停下重新开始。此外,当时演奏厅极冷而观众因为节目太长而疲劳。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会没有引起大的反响。

不过一年半之后,另一个音乐会却引起了热烈的回响,E.T.A.霍夫曼在《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期刊发表的评论。霍夫曼激动地描述道:“强光射穿这个地区的夜幕,同时我们感到了一个徘徊著的巨大暗影,降临到我们头上并摧毁了我们内心的一切,除了那无尽渴望所带来的痛,一种让在欢腾呼声中燃起那份喜悦倒下逝去的痛。这份痛在耗费爱、希望和喜悦却不将他们毁灭的同时,让我们用尽所有的激情迸发出一种全身心的嘶声呐喊。唯有经历了这样的痛,我们才能坚定地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坚定守望者。”

很快这首交响曲成为了每个演奏会的重点曲目,可以说是古典音乐的标志,c小调第五交响曲在1842年12月7日由纽约爱乐乐团演出,1931年11月2日由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在它的技巧及情绪的巨大冲击下,c小调第五交响曲带给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很大的影响,受到影响的作曲家有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他的f小调第四交响曲的片段)、布鲁克纳、马勒、以及柏辽兹。c小调第五交响曲如同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及d小调第九交响曲,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有重大革新。

《命运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成功首演后,很快便成为了很多演奏会的重点曲目。此外,音乐史上很多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如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马勒,以及柏辽兹等,他们创作的曲目,也深受它的影响。

歌曲鉴赏

鉴赏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全曲时长33分钟。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乐曲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了。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丰富。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发展突然被打断。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是当第二主题出现时才稍为平静。然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这时,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了对比。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详、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接着,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战斗号召性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的音调与第一主题很接近,并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歌曲有音调上的联系。这是进行曲风格的英雄主题,它起初抒情而沉思,转入C大调由全乐队强奏后,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旋进行曲,充满着火热的朝气,鼓舞着人们永往直前。以后音乐的发展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的六次不同的变奏。这六次变奏,贝多芬运用不同的节奏音型,调性转换、乐器变换等各种手法,表现出英雄在激烈斗争后的沉思和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例如第一变奏以第一主题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音乐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最后一次变奏,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这一乐章的尾声,对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从深思中获得力量,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基础上的应句,由一连串和弦组成,它沉着、抑制,又显出不安的情绪。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奏出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般的新主题,那熟悉的节奏,使我们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两个不同气质的、尖锐对置的主题轮番出现,表现了动荡不安及艰苦斗争的场面,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越来越尖锐、复杂,富于戏剧性的效果。中间部分以热烈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连贯,由圆号和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进行曲的节奏,情绪喜悦富于歌唱性。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这是一支以三连音节奏为主,轻松而带有起伏的欢乐。在呈示部的结尾段中,出现了一段与呈示部相联系的新旋律。展开部是以第二主题广泛活跃的发展为基础的,不断高涨的音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接近高潮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再现部基本上重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评价

“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德国思想家恩格斯评)

“贝多芬用c小调来体现英雄……来呈现作曲家最外向的性格,此时他拒绝任何妥协。”(美国钢琴家、音乐著述家查尔斯·罗森评)

“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调动一切激情,迸发出全身心的呐喊,我们才能坚定地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守望者”  。“这部天才的狂想曲”有着“无与伦比的内在联系”,并“深沉而亲切地”将听者“带入无止境的精神世界”中。(德国文学家E. T. A.霍夫曼评)

“不论你听过多少遍,都会像自然现象一样产生新的敬仰和惊叹。只要世界上还有音乐存在,它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德国音乐家舒曼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