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彗星为一颗非周期彗星,被认为是20世纪最漂亮的彗星之一。欧洲南天天文台的丹麦天文学家李察·M·威斯特(RichardM.West)于1975年11月5日在经过曝光后的底片上首度发现威斯特彗星,后来又于1975年8月所摄得的底片上发现了它的踪迹。威斯特彗星有时也被称为大彗星。

中文名

威斯特彗星

发现者

理查·威斯特

最早发现时间

1975年11月5日

远日点

1.1光年

近日点

0.196626AU

离心率

0.999971

半主轴

6.780,20AU

通过近日点

1976年2月25日

简介

威斯特彗星于1976年2月25日通过近日点,最大亮度达到了-3等,甚至在白天也能以肉眼观测到,彗尾呈现扇形,其中带着淡红色的尘埃尾长度达到30~35度。经过观测发现,1975年3月5日时威斯特彗星的彗核分裂成2块,经过几天后,于1975年3月10日至11日彗核又进一步分裂为4块。3月中旬,亮度2等,彗尾长10度。月底亮度4等,彗尾长5度。1976年4月中旬后,人们无法再以肉眼观测到威斯特彗星。

发现过程

1975年11月5日,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理查·M·威斯特(RichardM.West)报告发现了一颗彗星(临时编号1975n),这是在9月24日1米施密特望远镜曝光60分钟的底片上发现的,亮度14-15等,有10角秒彗尾。反查以前的底片,又在8月10-13日的四张底片上发现了它的踪影。这是继1965年池谷-关大彗星后又一颗明亮的大彗星,其最大亮度曾达到了-2或-3等,它那伸展的大扇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它在1976年3月黎明的东方展现时,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国内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还写信或打电报向紫金山天文台咨询。后期计算表明:它的轨道接近抛物线,周期长达55万8千年。

欧洲南天天文台的丹麦天文学家李察·M·威斯特(RichardM.West)于1975年8月10日在经过曝光后的底片上首度发现威斯特彗星。该彗星1976年2月25日通过近日点(最接近太阳的位置)。彗星通过近日点时,与太阳的距离为6.4°,因此在太阳散射光的影像下,威斯特彗星亮度(视星等)达到-3。从2月25日至27日为止,天文观测者报告说这颗彗星非常明亮,足以在日光的影响下进行研究。威斯特彗星的彗尾呈现扇形,其中带着淡红色的尘埃尾长度达到30-35°。1976年4月中旬后,人们无法再以肉眼观测到威斯特彗星。

尽管威斯特彗星拥有壮丽的外观,但是彗星并未受到大部分大众传播媒体注意。部分因素是1973年接近地球的科胡特克彗星所导致的,当时该彗星已被广泛预测将会非常明亮,但是最后并未成真。所以科学家对于尽管威斯特彗星的预测较为保守,所以并未引起公众的注意。

威斯特彗星

彗星特征

公转周期

威斯特彗星的公转周期估计介于254,000至558,000年之间,甚至也有6,500,000年的数字。天文学家计算这颗长期周期彗星公转轨道并不容易,因为它的彗核曾经分裂过,可能引起公转的轨道产生非引力造成的摄动。根据2008年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的彗星轨道目录,对威斯特彗星和威斯特彗星-A分别进行过195次观测纪录与135次观测纪录,总和为330次(218次观测纪录较佳)。C/1999F1彗星也有类似的公转轨道。

轨道根数

历元2442840,5,1976年3月3日

远日点(Q)13560.2171671AU

轨道周期(P)558000years

轨道倾角(i)43,0664°

上次通过近日点1976年2月25日

下次通过近日点N/A

威斯特彗星

解体

威斯特彗星于通过近日点之前,天文学家使用28个地区获得的观测数据(从1975年8月10日至1976年1月27日为止),该彗星的轨道周期估计约为254,000年。由于彗星在距离太阳30万公里的地方通过,所以天文学家观察到彗核分裂成四个部分。

第一份彗核分裂的报告出现于1976年3月7日12:30UT,当时该彗星已分裂成两个部分。天文学家史蒂芬·欧米拉(StevenO'Meara)使用9英寸的哈佛折射望远镜观测彗星后,报告说另外两个彗核3月18日上午形成了。

这些彗核的碎片在当时是极少数被观察到彗星发生分裂的案例,之前最显著的例子则是1882年大彗星。1882年大彗星是克鲁兹族彗星的成员之一。最近,施瓦斯曼·瓦茨曼3号彗星、C/1999S4和杜托伊特-诺伊明-德尔波特彗星(57/PduToit-Neujmin-Delporte)都已经被观察到彗核于通过太阳的过程中分裂。

自2003年之后,威斯特彗星距离太阳已经超过50个天文单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