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甘蔗梢腐病主要危害梢头的嫩叶,也侵染叶鞘和蔗茎。发病初期幼叶的基部褪绿黄化,叶片较正常叶片狭窄,产生长短不一的红褐色纵向条纹,后条纹裂开,叶片显著皱褶、扭缠或短缩,严重则呈畸形或缠结在一起不能展开。病叶老化后出现不规则的红条或红点,形成不规则的眼形或菱形穿孔,叶尖或叶缘形成褐色至黑色的不规则病斑。叶鞘感染,形成红色的坏死斑或梯形病斑。蔗茎发病时,被害一侧蔗茎组织大部分变黑褐色腐烂,并呈红褐色平行纵裂的梯级,有许多如刀割状的横向裂口,生长受阻,没有受害的另一侧则继续生长,致使节间弯曲变形。受害严重时,生长点周围组织变软变褐,心叶坏死,形成梢腐,使整株甘蔗枯死。
甘蔗梢腐病
病原菌
该病害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球形或卵形、蓝紫色,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双细胞,分隔处缢缩。无性态属半知菌亚门串珠镰孢。菌丝纤细无色,分枝不规则,有时数条菌丝组合成孢梗束。分生孢子有小型分生孢子和大型分生孢子两种。小型分生孢子单胞,长卵形,串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大型分生孢子多胞,镰刀形,具3~7个隔膜,着生于气生菌丝上或分生孢子座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蔗田里的病株残余和病株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等在田间进行传播扩散,落到梢头心叶上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侵入幼嫩叶部,进而侵染蔗株的生长点,导致蔗株发病。病部所产生的分生孢子经传播蔓延后又对蔗株造成再次侵染危害。蔗田高温高湿、长期干旱后遇雨水或灌水过多的情况下容易诱发该病害,甚至导致该病害大面积爆发流行。氮肥不足或偏施重施氮肥的蔗田比氮磷钾合理配施的蔗田发病重。生长瘦弱、组织柔嫩、生长过快的植株发病重。当发病的环境条件适宜时,感病品种发病的较多。
发病规律
甘蔗梢腐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落到梢头心叶上,便萌芽发侵入幼嫩叶基部,侵入生长点附近的蔗茎,随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高温、高湿天气种植过密,过量施氮肥,生长过旺,组织柔嫩,均有利于病害流行。久旱遇雨或干旱后灌水往往病害发生如在广西南部1986年、1987年的7-9月高温多雨,梢腐病发生普遍;而1988年、1989年和1990年的7-9月干旱,梢腐病发生很少。
甘蔗梢腐病
发病条件
病株及腐生在土表的植株残体上的病菌,随气流传播蔓延,分生孢子落在梢头心叶上,遇有适宜的条件即萌发侵入甘蔗幼嫩叶片。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蔗田高温高湿或久旱遇雨或灌水过多易发病。氮肥不足、植株生长瘦弱或偏施、过施氮肥,植株组织柔嫩,生长过快发病重。粤糖54/176、粤糖57/423、顺糖66/166较感病。
综合防治措施
利用抗病品种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甘蔗梢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甘蔗生产中,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较抗该病的品种有桂糖57-624、粤糖63-23、台糖134、粤糖63-237和闽糖93-246等。
清除田间侵染源
在甘蔗收获后,清除蔗田的病株、病株残余,并集中烧毁,以减少次年的初侵染源。在甘蔗生育期内,要及时拔除病株,以减少田间的侵染源,控制病害的扩展蔓延。
加强栽培管理
播种前要施足基肥,磷肥、钾肥与有机肥混合做基肥。施有机肥、钙镁磷复合肥,硫酸钾,25%N、P、K三元复合肥,混匀后施用。在蔗株各个生长期,氮肥、磷肥、钾肥适当搭配,不偏施、迟施或重施氮肥。合理排灌,尤其在甘蔗伸长期间蔗株需水量大,畦沟内要经常保持薄水层,生长后期也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要及时排除蔗田积水,降低蔗田的湿度,使甘蔗正常生长,增强抗病能力。此外,要剥去部分蔗叶,使蔗田尽量通风透光,促进蔗株光合作用,促进蔗株生长。在甘蔗生长期要及时培土,培土可以结合每次追肥进行。培土有增根、固株、盖肥的作用,促进气生根入土,促根生长,防止蔗株倒伏,增强吸肥能力,提高肥效,而且拔节伸长期的施肥、培土可抑制后期分蘖,避免蔗株间相互影响,提高成茎率,同时,疏通蔗沟有利于排灌通畅,使蔗株生长健壮以提高抗病性。
应用化学药剂防治
病害重病区在发病初期可用50%的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1.2~1.5kg/hm2,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600倍液2.2~3.0kg/hm2,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3~4次。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用量1.6~3kg/hm2,每隔10~15d喷1次,喷2~3次;66.8%霉多克1000倍液用量1.5~2.5kg/hm2,每隔10~15d喷1次,连喷2~3次,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选晴天喷药,若喷药后24h内遇大雨,需补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