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朗·塔维涅(Bertrand Tavernier)1941年4月25日于法国罗纳里昂出生,2021年3月去世,法国导演、编剧、制片人。

中文名

贝特朗·塔维涅

外文名

Bertrand Tavernier

性别

出生日期

1941-04-25

去世日期

2021-03

身高

185 cm

星座

金牛座

出生地

法国罗纳里昂

出生国家

法国

代表作品

《圣保罗的钟表匠》《美国电影30年》

主要成就

第3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第2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

人物经历

贝特朗·塔维涅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在职业生涯早期曾服务于宗教,随后他转战和平主义和反战论的宣传中,并从事新闻工作,在此期间还发表了不少精彩的电影评论,其对早期的好莱坞电影和电影明星很是熟悉。

1974年贝特朗·塔维涅完成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圣保罗的钟表匠》。他在1989年执导,由菲利浦·诺瓦雷(曾主演《天堂电影院》)主演的电影《只是人生》为他赢得了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特别银熊奖。

1995年,电影《毒胭脂》给他带来了一座货真价实的金熊奖杯。在1974年-2002年间的贝特朗·塔维涅在柏林共赢得了11次肯定或提名,柏林电影节可谓是他的幸运地。

2015年9月,获得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作品介绍

编剧作品

2010年《蒙庞西埃王妃》

2008年《Lucifer et moi》

2004年《Holy Lola》

2002年《安全通行证》

1999年《稚子骄阳》

1996年《柯南上尉》

1995年《毒胭脂》

1994年《豪情玫瑰》

1992年《L.627》

1989年《只是人生》

1986年《午夜旋律》

1984年《乡村星期天》

1983年《密西西比旋律》

1983年《跟踪》

1981年《正打歪着》

1980年《死亡的窥伺》

1980年《一周的假期》

1976年《法官与杀人犯》

1974年《圣保罗的钟表匠》

导演作品

2013年《奥赛站台》

2010年《蒙庞西埃王妃》

2009年《电光冷雾中》

2004年《Holy Lola》

2002年《安全通行证》

2001年《受伤的生命:里昂的双重痛苦》

1999年《稚子骄阳》

1997年《郊区的另一面》

1996年《柯南上尉》

1995年《毒胭脂》

1994年《豪情玫瑰》

1992年《L.627》

1992年《无名的战争》

1991年《拒绝遗忘》

1989年《只是人生》

1987年《孽海亲情》

1986年《午夜旋律》

1984年《乡村星期天》

1983年《密西西比旋律》

1981年《正打歪着》

1980年《死亡的窥伺》

1980年《一周的假期》

1977年《Des enfants gâtés》

1976年《法官与杀人犯》

1974年《圣保罗的钟表匠》

1964年《轻吻》

演员作品

1963年《面包店的女孩》

制作作品

2001年《别惹麻烦!》

1997年《Fred》

1994年《我们已见到的麻烦:战地新闻史》

1984年《乡村星期天》

1983年《密西西比旋律》

1983年《跟踪》

1980年《死亡的窥伺》

1980年《一周的假期》

1977年《La question》

获奖荣誉

奥斯卡金像奖
▪ 1983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正打歪着    (提名)    
戛纳国际电影节
▪ 2016    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Golden Eye    我的法国电影之旅    (提名)    ▪ 2010    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蒙庞西埃王妃    (提名)    ▪ 1990    第4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乡愁老爸    (提名)    ▪ 1984    第3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乡村星期天    (获奖)    ▪ 1984    第3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乡村星期天    (提名)    ▪ 1980    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一周的假期    (提名)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 2015    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获奖)    ▪ 1992    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L.627    (提名)    ▪ 1986    第4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帕西内蒂奖-最佳电影    午夜旋律    (获奖)    ▪ 1986    第4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午夜旋律    (提名)    
展开表格

人物评价

贝特朗·塔维涅的作品题材具有包容性,从家庭关系、一战,到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无所不包,并以极大的人文关怀,探视社会和家庭问题,显示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京华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