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炊事员》,作家母国政的一篇短篇小说,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中文名

我们家的炊事员

职业

文学辅导员

作品简介

母国政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我们家的炊事员》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以家庭为一个社会瞭望的窗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琐事表现了普通人的美好性格和人情。他的作品文笔细腻,善于描绘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母国政(1939.7.28—) ,辽宁锦西人。1947年随工作调动的父亲迁往北京。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期间开始学习抒情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等报刊上。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崇文区业余大学任教,“文革”中业余大学解散,前往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抽调到崇文区文化馆,担任文学辅导员同时开始小说创作。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我们家的炊事员》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艺术形式

母国政的小说,以反映家庭生活见长。由一个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折射出社会五光十色的光彩,正如作者所言:“社会上的阴晴雨雪,也多能在家庭中看到它的或浓或淡的投影。日光灯下的小小居室里,不乏时代的风云。”正是本着这样的宗旨,母国政在他的家庭生活小说里,从一户户看似平凡的家庭中的喜、怒、哀、乐之中,表现出了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主题。《我们家的炊事员》这部短篇小说,正是作者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

这篇小说,用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一个家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发生的变化,由主人公对家务劳动的承担与推辞的过程,形象的说明,人们正在从过去的迷惘、苦闷与叹息中走出来,重新振奋精神,为着新的信念和希望努力工作。

作者善于用小小的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先是从近几天难以下咽的饭菜开始,引出了人们对这个家庭炊事员的疑惑。由他对这项工作的热情--冷淡的转变,令读者似乎明白一些人物内心的隐情。直至最后家宴上的那番语重心长,感人至深的话语,才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主人公由沉沦--觉醒的艰苦的心理历程。而最末一句结束全篇的句子,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燕山化工厂总工程师,也令读者对这个炊事员有了完整统一的认识,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物形象

炊事员

小说的主人公——担任家庭炊事员一职的爸爸,是一个在儿女心目中备受尊敬的人,儿女们尊敬他的正直品格,勤奋的工作态度,渊博的学识。在他们原来的印象中,爸爸经常忙得不见影,即使在家也是钻在书房里搞设计。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放下了他的图纸和计算尺。在被整治一番之后,不愿味着良心去整别人,无可奈何之下,称病在家,把注意力转移到锅碗瓢盆之中,以摆脱因无法工作带来的烦闷和苦恼。

小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爸爸”对待这主动承担的新工作像以往任何时候一样认真、一丝不苟,甚至有些可爱又可笑的“呆气”.为了“少许”的含义争执不休,为了保持雪里蕻的原味,不洗就下锅,辩解起来还有理有据。这一幕幕看似喜剧的欢愉、戏噱背后,隐藏着悲剧的因素。在日见精美的菜肴之外,在咫尺天地的厨房之中,时时能感受到“爸爸”淡淡的、不易觉察的惆怅和寂寞。这还仅仅是文中的叙述者,那个年轻、幼稚、娇憨的小女儿的感觉。那么,他心中的苦闷究竟有多深重呢?作者用小女儿眼中观察到的“爸爸”的烦躁不安,“爸爸”的迷茫、绝望的目光,“爸爸”在无人之处发出的苍凉、凄楚的喟叹,妈妈的担忧、凄切的眼神,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他心灵的挣扎。

小说中写“爸爸”的变化,也是从厨房开始的。如果说6 年前,家里人对他突然成为家中理所当然的炊事员还感到好奇的话,那么6 年后的今天,当他们已经习惯的每天越来越可口的饭菜,突然变成一成不变的白菜、土豆和锈斑馒头糊米饭时,他们感到惊异,不解,从饮食上的变化感到了“爸爸”内心的变化。终有一天,这位家里最称职的炊事员郑重宣布辞职了。他又穿上了皮坎肩,拿起了丁字尺,夹上了红皮包。他不能谅解自己六、七年时间的虚度和荒废,不能谅解自己当年心灰意冷,以为有生之年报国无门的想法。他在辞职家宴上对全家人的话中所包含的深深的自责和重新焕发的激情,令人看到一个历经磨难的高级知识分子那颗赤诚的、拳拳报国之心。看到了新时期给人们带来的新的精神风貌。虽然“我们家”少了一个够水准的专职炊事员,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四化事业却重新迎回了一位栋梁之材。这篇小说构思较新颖,选取的角度也较为独特。用小女儿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评论他们家这个特殊的炊事员,道出一件件令人惊奇、令人费解、令人发笑、令人担忧的事情,增加了小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情趣。文笔明快、洒脱、精炼,刻画的人物和事件准确、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