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瓜,中药名。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堇菜Viola grypoceras A.Gray的全草。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地。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乳痈,急性结膜炎,跌打伤痛,便血,刀伤出血,蛇咬伤。

中文名

地黄瓜

堇菜科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侧膜胎座目

别名

肾气草

堇菜属

紫花堇菜

分布区域

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体征

根茎短粗,垂直,褐色

毒性

无毒

采收时间

夏、秋季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凉。

归经

归肺、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凉血止血。

主治

疮疡肿毒,咽喉肿痛,乳痈,急性结膜炎,跌打伤痛,便血,刀伤出血,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慢性咽痛红肿:用鲜地黄瓜适量捣烂,调蜂蜜水含咽。(《贵阳民间药物》)

2、治跌打伤痛:鲜地黄瓜30g,捣绒加酒少许拌匀,包患处。(《贵州草药》)

3、治刀伤:用鲜地黄瓜适量拌淘米水,捣烂敷患处。(《贵阳民间药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紫花堇菜,又名紫花高茎堇菜、曲角堇。多年生草本。具发达主根。根茎短粗,垂直,褐色;地上茎数条,花期高5-20cm,果期高可达30cm,直立或斜生。基生叶叶片心形或宽心形,长1-4cm,宽1-3.5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弯缺狭,边缘具钝锯齿,两面密被褐色腺点;茎生叶三角状心形或狭卵状心形,长1-6cm;基生叶柄长达8cm,茎生叶叶柄较短;托叶褐色,狭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流苏状长齿。花淡紫色,无芳香;花梗自茎基部或茎生叶的叶腋抽出,长6-11cm,远超出于叶;萼片5,披针形,被褐色腺点,基部附属物末端截形,具浅齿;花瓣5,狭长,有褐色腺点,距长6-7mm,通常向下弯;子房无毛,柱头向前弯曲成短喙,喙端具较宽柱头孔。蒴果椭圆形,长约1cm,密被褐色腺点,先端短尖。花期4-5月,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水边草丛或林下湿地。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性状鉴别

多皱缩成团。湿润展开后,具细长的根,植株较高,基生叶较小,茎生叶较大,三角状心形,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花由茎生叶的叶腋中或基部抽出,淡棕紫色。气微,味微苦。

药理作用

抗炎、消肿作用。

相关论述

1、《湖南药物志》:“(治)疝气。”

2、《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

3、《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止血化瘀,消肿。”

4、《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无名肿毒,刀伤、跌打肿痛,慢性喉痛红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