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翅目是一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成虫体壁坚硬。半翅目体多为中型及中小型,在热带地区的个别种类为大型。多为六角形或椭圆形,背面平坦,上下扁平。同翅目现已列入半翅目,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是昆虫纲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形态变化较大,口器刺吸式,前后翅膜质透明,形状、质地相同(与半翅目相对应),故称同翅目。

中文名

半翅目

外文名

Hemiptera,Rhynchota,Rhyngota

半翅目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总目

半翅总目

拉丁学名

Hemiptera

亚目

胸喙亚目,颈喙亚目,异翅亚目,同翅亚目

常见的大科有:蝽科、缘蝽科、长蝽科、网蝽科、猎蝽科、盲蝽科等。

世界己知约35000种,在中国有2000种左右。

分布区域

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都有分布

体征

口器为刺吸式,从头的前端伸出,休息时沿身体腹面向后伸,一般分为4节;触角较长,一般分为4~5节;前胸

公布时间

2000年

别名

异翅目

所属学科

昆虫学

简介

半翅目昆虫通称为“蝽”,已知38000余种,也是昆虫纲中的较大的类群之一,半翅目的前翅在静止时覆盖在身体背面,后翅藏于其下,由于一些类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为“半鞘翅”状态,故而得名“半翅目”,属半变态昆虫。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他动物的体内汁液为食。以植物体内汁液为食的多半是害虫,而以其他昆虫体内汁液为食的,绝大部分是害虫的“天敌”。但是专以吸食人类血液的则是重要的卫生害虫,如“臭虫”。因绝大部分若虫腹部有臭腺,因此又被统称为“臭虫”

半翅目中还包括传统的“同翅目”,同翅目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而是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在国际昆虫学界,“同翅目”作为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已得到公认和普遍接受,并已不再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被使用。国际昆虫界将原同翅目的木虱、粉虱、蚧虫、蚜虫、蝉、沫蝉、叶蝉、角蝉及蜡蝉类昆虫与蝽类昆虫一起作为半翅目的成员对待。

形态

半翅目

口器为刺吸式,从头的前端伸出,休息时沿身体腹面向后伸,一般分为4节;触角较长,一般分为4~5节;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基半部骨化,端半部膜质,为半鞘翅;许多种类有臭腺,开口于胸部腹面两侧和腹部背面等处。约有38000种。

半翅目

翅有两对,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多数种类具有发达的臭腺,其分泌物(成分为2-己烯醛、2-辛醛、2-癸烯醛等)在空气中挥发,产生异常气味,可用以防卫。头部多呈三角形或五角形,其前端中央称中片,其两侧部分称侧片。后口式,口器刺吸式,喙管通常3~4节,但与同翅目所不同的是喙基部白头的前方伸出。

触角

4~5节,多为丝状。复眼发达,突出于头部两侧;单眼2个,位于复眼稍后方。少数种类无单眼。前胸背板发达,通常呈六角形;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成角状。中胸小盾片发达,通常呈三角形,或有半圆形与舌形者,有的种类特别发达,可将整个腹部盖住。通常有翅两对,前翅基部加厚成革质,端部为膜质,故称为半鞘翅。革质部又常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称为膜片,膜片的翅脉数目和排列方式因种类不同而异。后翅膜质,翅脉变化很大。

胸足类型因栖境和食性不同而常有变化,除基本类型为步行足外,还有捕捉足、游泳足和开掘足等。跗节3节,偶有2节或l节者,具2爪。多数种类有臭腺,开口于后胸侧板近后足基节处。中、后胸各具气门1对。腹部通常10节。背板与腹板会合处形成突出的腹缘,称侧接缘,无尾须。第1~8节的腹侧面各具气门1对,水生种类或具呼吸管。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8腹节,产卵器由两对产卵瓣组成,缺第3产卵瓣。

生活习性

食性

蝽类多数为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多种植物幼枝、嫩茎、嫩叶及果实汁液,有些种类还可传播植物病害。吸血蝽类为害人体及家禽家畜,并传染疾病。水生种类捕食蝌蚪、其它昆虫、鱼卵及鱼苗。猎蝽、姬蝽、花蝽等捕食各种害虫及螨类,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半翅目昆虫体小至大型,体扁平。口器刺吸式,与同翅目相同,但着生在头的前部。胸部具两对翅,后翅膜质,前翅基半部坚硬,端半部膜质,称半鞘质,这是本目的主要区别特征。半鞘翅部分又可再分成革区、爪区,在盲蝽科和花蝽科还有楔区。身体腹面常具臭腺开口,能分泌有特殊气味的挥发性液体。成虫臭腺开口位于中胸,但许多科没有。有的科的若虫在腹部第4、5节腹面又具另两个臭腺开口。变态为渐变态。本目绝大多数为植食性昆虫,但猎蝽、姬猎蝽、花蝽等科为肉食性,是重要的害虫天敌。

繁殖

渐变态。卵单粒或成块,产于寄主体表、组织内或土中,负子蝽将卵产在雄虫体背。

卵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类为鼓形、短圆柱形和短卵形,多产于寄主植物表面,多粒整齐排列(如蝽科);另一类为长卵形或长肾形,单粒或多粒成行产在植物组织内(如盲蝽科)。蝽、缘蝽、猎蝽、瘤蝽及臭虫等科的卵常具卵盖,为若虫孵化时冲破卵壳的有效构造。若虫一般5龄,体色变化较大,具臭腺者其开口位于第4~6腹节背面各有1对。成虫臭腺开口移位于胸部腹面,仅1对。臭腺所分泌的挥发性液体可用于自卫,有的还可造成植物的心叶、芽、花、幼果等焦枯。多数种类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少数种类1年发生多代,以卵越冬。

经济意义

大部分种类成虫前翅的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为半鞘翅。多数有臭腺,能发出有特殊气味的气体。若虫的体形及习性与成虫相似,吸食植物汁液或捕食小动物。一些种类捕食农林害虫,为益虫;少数吸食人畜血液、传播疾病。

种类分布

世界已知38000多种,是昆虫纲中的大类之一。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都有分布。中国已记录的种类有3100多种。

本目昆虫多为植食性,是重要害虫。少数种类吸食人畜血液、传播疾病,在医学上有重要研究意义。

分类系统

1951年,Fieber将其分为显角亚目和隐角亚目。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证明,

显角亚目是一个多元进化的类群,而隐角亚目不具备一个亚目的分类地位。

Stys and Kerzhner(1975)将其分为7个型,73 个科:T . Schuh and P. Stys (1991), J.A.Slater(1992) 将其分为7个型23总科和76个科。因比较烦琐,这里就不介绍了,仍按通常的两个亚目系统介绍如下:

Cryptocerata 隐角亚目

触角比头部短,隐藏在复眼下的沟中;多为水生种类。

A、负子蝽科(田鳖科)Belostomatidae

负子蝽科

体长9~110毫米。前足捕捉式,腹部末端的呼吸管短而扁,能缩入。触角4节,前3节一侧具有叶状突起。成虫臭腺发达。

世界已知143种,广泛分布。我国有3属7种,大型的桂花蝉Lethocerus indica Lep. Serv. 可食用。多生活在静水中,常附着在水草上静伺猎物,捕食凶猛。趋光性强。雌虫产卵于雄虫背上,后者常游到水面或用足划水使卵得到充足的氧气,以利孵化。

B、蝎蝽科Nepidae

体长15~45毫米。头部扁平。触角第2节或2、3两节有指状突起。前足捕捉式,中、后足细长,适合步行。各足跗节均为1节。

世界广泛分布,已知231种。我国有5属16种。生活在静水中,不善游泳,足在水中运动也采取爬行的方式,取食各种小动物。

C、仰蝽科Notonectidae

体长5~15毫米。常较狭长,身体向后逐渐狭尖,呈优美的流线型。白色、灰白色或具蓝色斑。终生以背面向下,腹面向上的姿势在水中生活。整个身体背面纵向隆起,呈船底状。腹部腹面下凹,有一纵中脊。后足很发达,压扁成桨状游泳足,休息时伸向前方。捕食性。

世界已知340种,我国有21种。

D、划蝽科Corixidae

体长2.5~15毫米,体多狭长,成两侧平行的流线型。在较淡的底色上具有典型的斑马式的黑色横走斑纹,很易识别。头部后缘多少覆盖在前胸背板上。前足一般粗短,跗节1节,特化加粗为匙形;后足游泳式。

世界已知550多种,我国有51种。生活在各式静水和缓慢流动的水体中,从小水塘到大湖泊都有分布,一些种类在高盐湖泊中也能生存。基本上以藻类为食。多数种类能发音,有很强的趋光性。

Gymnocerata 显角亚目

土蝽科

触角至少等于头部的长度,4~5节,显露。臭腺发达。植食性。多为陆生种类。

A、土蝽科Cydnidae

小型至中大型。褐、黑褐或黑色,个别种类有白色或蓝白色花斑。触角多为5节,少数4节,较短粗。小盾片长约为前翅之半或更长,部分种类小盾片较长而端部宽圆。前足胫节扁平,两侧具强刺,适合开掘。中、后足顶端具刷状毛。

世界已知约600种,广泛分布,我国有50多种。栖息于地表和地被物下,或在植物的根际间、土缝中生活,吸食植物的根部或茎的基部。土蝽能排出强烈的臭气,许多种类有趋光性,有些种类的成虫有护卵的习性,若虫有群集的习性。

B、蝽科Pentatomidae

小型至大型,多为椭圆形,背面一般较平,体色多样。触角5节,极少数4节。有单眼,前胸背板常为六角形。小盾片发达,三角形或舌状。喙4节。后足胫节无强刺或有小刺。臭腺发达。

蝽科是半翅目中最常见的大科之一,由于体现较大且多营暴露生活,因而为人所熟知。世界已知4100种,我国有360种。生活在植物上,大多为植食性。喜吸食果实或种子,也吸食植物汁液,许多种类是农林害虫。常见的有谷蝽、稻绿蝽等。

C、盾蝽科Scutelleridae

小型至中大型。背面强烈圆隆,腹面平坦,卵圆形。许多种类有鲜艳的色彩和花斑。头多短宽。触角4或5节。小盾片极大,U形,能盖住整个腹部和前翅的绝大部分。前翅与体等长,膜片不能折回。臭腺发达。

世界已知450种,广泛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我国已知约40种。生活在植物上,较大型的种类多栖息在树木上。植食性,常偏喜吸食果实,可造成各种危害。常见的有丽盾蝽、油茶宽盾蝽等。

龟蝽科

D、龟蝽科(圆蝽科)Plataspiddae

小型至中小型。体短宽,后缘多少平截。梯形或倒卵形,腹面平而背面圆隆,略呈龟状或豆粒状。黑色有光泽,常具黄色斑纹。与盾蝽科相似,但体小而圆,前翅较体长,膜片能折回。前胸背板侧缘前部成叶状向两侧扩展。

世界已知500多种,分布在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种类丰富。我国有90多种。多栖息在植物枝条上,少数栖息于树皮缝隙中。常成小群聚集,可发出强烈的臭气。以豆科植物为寄主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圆龟蝽、豆龟蝽等。

E、缘蝽科Coreidae

中到大型。体形多样,常为椭圆形。体呈黄、褐、黑褐或鲜绿色,个别种类有鲜艳的花斑。常分泌强烈的臭味。触角4节,喙4节,有单眼,翅的膜片上有8-9条脉。

世界已知约1800种,广泛分布,暖热地带为多。我国有近200种。全部为植食性,吸食寄主的汁液,尤喜吸食花果。许多种类对作为造成危害。常见的有稻棘缘蝽等。

F、长蝽科Lygaeidae

微小至中形。体形多样,常为椭圆形。晦暗,但少数类群鲜艳红色有大黑斑。与缘蝽科相似,但前翅膜片上有4-5条脉。

世界已知约4000种,广泛分布。我国有约320种。生活于地表和地被物间以及植物上,后者包括叶鞘内、蒴果中、针叶树球果的果鳞下等。有相当一部分种类嗜食果实和种子,吸食植物汁液的种类也不少。若虫拟态蚂蚁的种类很多。

重要的种类有红脊长蝽、高粱长蝽Dimorphopterus japonicus Hidaka等。

G、红蝽科Pyrrhocoridae

中到大型。椭圆形,多为鲜红色而有黑斑。触角4节,喙4节,无单眼。

世界已知约300种,广泛分布,主要在暖热地带。我国有36种。植食性,取食果实和种子。常见的有棉红蝽等。

盲蝽科

H、盲蝽科Miridae

小至中形,体形多样。大多数无单眼,身体相对柔弱,足常易断落。前翅常折叠,膜片上只有1大1小两个翅室,其余翅脉均消失。

本科为半翅目中最大的一个科,世界已知约10000种,广泛分布。我国已知560多种,实际种数估计可达千种。多生活在植物上,行动活泼,善飞翔,喜食植物的花果。部分类群捕食蚜虫、螨类等小动物及虫卵。一些种类还可兼食植物与动物两种食料。常见的有丽绿盲蝽等。

I、网蝽科Tingididae

小到中型。体多扁平,有相对宽平的前翅,体色缺乏鲜艳的色彩。前胸背板及前翅遍布网格状棱起所组成的花纹,极易识别。

世界已知2000种以上,世界性分布。我国有170多种。生活在植物上,多栖息于叶片反面,若虫尤其如此。也有的种类生活在树皮缝隙、地被物间及苔藓层下。全部植食性,少数能形成虫瘿。常见的有亮冠网蝽等。

J、猎蝽科Reduviidae

小型至大型,体长最大可达40毫米。体形极其多样。多数种类体壁坚硬,黄、褐或黑色,不少种类有鲜红的色斑。头部常在眼后变细伸长。触角4节,喙3节,喙不伸达中足基部。许多种类的前足特化为捕捉足。

世界已知约6800种,广泛分布,暖热地带尤其多样。我国已知约400种。几乎全部为捕食性,捕捉昆虫、蜘蛛和多足类动物,不同种类对猎物有不同的选择和偏喜。

K、花蝽科Anthocoridae

小型,椭圆形,背面扁平。触角4节。喙4节,第2节极短小,喙伸达中足基部。前翅膜片上无封闭的翅室,翅脉很少。

世界已知500多种,广泛分布。我国已知90种。生活在植物上,多见于花朵、树皮、叶腋、球果的果鳞下等处。部分种类在地被物和动物的巢穴内生活,主要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螨类、蚧壳虫、蓟马、木虱等小动物。常见的有小花蝽、原花蝽等。

L、跳蝽科Saldidae

体长2.3~7.4毫米,卵圆形,较扁平。灰色、灰黑或黑色,常有一些淡色或深色碎斑。复眼大。触角4节,喙3节,喙伸达中足基部。前翅膜片上有4~5个翅室。

世界已知260多种,广泛分布,北半球较多。我国有39种。跳蝽在自然界相当常见,生活在河流、湖泊的沼泽地岸和潮间地带,活动于地表或作低飞,行动灵敏,有很好的保护色,不易被发现。也有些种类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还有些种类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M、臭蝽科Cimicidae

通称臭虫,小型到中小型。卵圆形,扁平、红褐色。外观几乎无翅。无单眼,触角4节,喙3节。翅退化,仅留下前翅基部三角形的残痕。臭腺发达。

世界已知约90种,广泛分布,暖热地区为多。我国研究较少,只记载了3种,其中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s L.和热带臭虫C. hemipterus(Fabricius)在居室内吸食人血。

N、水黾科(黾蝽科)Gerridae

体型大小相差极大,由1.7毫米到36毫米不等,以狭长的种类居多。绝大多数种类整个身体覆盖由微毛组成的拒水毛。无单眼,触角第1节常长。前足粗短变形,具攫握作用。中、后足极细长向侧方伸开,腿节与胫节约等长。

世界性分布,已知约530种。我国共记录75种。几乎终生生活在水面之上,多喜欢没有水草覆盖的开阔水面。常见的有水黾、圆臀大黾蝽Aquarius paludum (Fabricius)等。

与其他几类昆虫的特征区别

1、鳞翅目:

翅为鳞翅,翅上附有细小的鳞片,成虫为虹吸式口器。如蝴蝶、蛾。

2、

双翅目

翅为膜翅,第二对翅退化为平衡棒,成虫口器为刺吸式或舐吸式口器,如蚊、蝇。

3、半翅目:

第一对翅为革质,第二对翅为膜翅,且第一对翅不能全部覆盖第二对翅。不完全变态。口器为刺吸式,体内大多有臭腺。如椿象。

4、同翅目(已归入半翅目):

翅为膜翅,第一对翅与第二对翅形状大小基本一致,成虫口器为刺吸式口器,如蝉。

分类

同翅亚目 Homoptera

一、颈喙类 Auchenorrhyncha

蝉总科 Cicadoidea

蝉科 Cicadidae

角蝉总科 Membracoidea

角蝉科 Membracidae

沫蝉总科

Cercopoidea

巢沬蝉科 Machaerotidae

广胸沬蝉科 Tomaspididae

长盾沬蝉科 Clastopteridae

沬蝉科 Cercopidae

叶蝉总科 Jassoidea

大叶蝉科Tettigellidae

扁叶蝉科 Gyponidae

乌叶蝉科 Penthimiidae

广额叶蝉科 Thaumastoscopidae

耳叶蝉科 Ledridae

短头叶蝉科 Bythoscopidae

叶蝉科 Jassidae

凹颜叶蝉科 Paropiidae

凸颜叶蝉科 Stenocotidae

显眼叶蝉科 Kœbeliidae

突颊叶蝉科 Ulopidae

隐脉叶蝉科 Nirvanidae

长胸叶蝉科 Signoretiidae

宽顶叶蝉科 Euacanthidae

狭顶叶蝉科 Pythamidae

犁胸叶蝉科 AEthialoniidae

广头叶蝉科 Macropsidae

圆顶叶蝉科 Agalliidae

蜡蝉总科 Fulgoroidea

蚁蜡蝉科 Tettigometridae

菱飞虱科/麦腊蝉科 Cixiidae

Areopodidae

长翅飞虱科 Derbidae

仄腹蜡蝉科 Achilixiidae

缟飞虱科/粒脉蜡蝉科 Meenoplidae

残管蜡蝉科 Kinnaridae

象蜡蝉科/长头蜡蝉科 Dictyopharidae

蜡蝉科 Fulgoridae

小头飞虱科 Achilidae

军配飞虱科/扁蜡蝉科 Tropiduchidae

脊唇蜡蝉科 Nogodinidae

蛾蜡蝉科 Flatidae

峻翅蜡蝉科 Acanaloniidae

圆飞虱科/瓢蜡蝉科 Issidae

广翅蜡蝉科 Ricaniidae

粗脚飞虱科/短足蜡蝉科 Lophopidae

宽颜蜡蝉科 Eurybrachidae

二、胸喙类 Sternorrhyncha

木虱总科Chermoidea

木虱科 Chermidae

粉虱总科 Aleyrodoidea

粉虱科 Aleyrodidae

蚜总科

Aphidoidea

蚜科 Aphididae

棉蚜科Eriosomatidae

根瘤蚜科 Phylloxeridae

球蚜科 Adelgidae

介壳虫

总科 Coccoidea

旌介壳虫科/旌蚧科 Ortheziidae

绵蚧科 Monophlebidae

盾介壳虫科/盾蚧科 Diaspididae

秃介壳虫科/壳蚧科 Conchaspididae

蚧科Lecaniidae

胶蚧科 Lacciferidae

瘿介壳虫科/瘿蚧科 Apiomorphidae

链介壳虫科/镣蚧科 Asterolecaniidae

澳介壳虫科/眼蚧科 Phenacoleachiidae

介壳虫科/蚧科 Coccidae

管蚧科 Cylindrococcidae

绒介壳虫科/毡蚧科 Eriococcidae

红介壳虫科/红蚧科 Kermesidae

鞘喙亚目Coleorrhyncha

鞘喙椿象科 Peloridiidae

涉水椿象科 Pleidae

异翅亚目 Heteroptera

一、显角亚目 Gymnocerata

盾蝽

总科 Scutelleroidea

黑蝽科 Corimelaenidae

龟椿象科/圆蝽科 Plataspididae

土椿象科/土蝽科 Cydnidae

盾椿象科/盾蝽科 Scutelleridae

椿象科/蝽科 Pentatomidae

刺肩蝽科 Podopidae

Tahitocoridae

缘蝽总科Coreoidea

姬缘蝽科 Corizidae

缘椿象科/缘蝽科 Coreidae

蛛缘椿象科/蛛缘蝽科 Alydidae

水黾总科 Gerroidea

水黾科 Gerridae

阔黾椿科/宽肩黾蝽科 Veliidae

扁椿象总科 Aradoidea

前啄蝽科 Isodermidae

扁椿象科/扁蝽科 Aradidae

准盲蝽科 Termatophylidae

短啄蝽科 Dysodiidae

水际椿象科/跳蝽科 Saldidae

榈蝽科 Thaumastotheriidae

水椿象科/水蝽科 Mesoveliidae

微水黾科/膜翅蝽科 Hebridae

丝黾科/尺蝽科 Hydrometridae

蝙蝠椿象科/印蝽科 Leotichidae

长蝽总科

Lygaeoidea

长椿象科/长蝽科 Lygaeidae

隆头椿象科/锚蝽科 Hyocephalidae

锤角蝽科 Neididae

束腰椿象科/束腰蝽科 Colobothristidae

星椿象科/红蝽科 Pyrrhocoridae

大眼水椿象科/大宽黾蝽科 Macroveliidae

军配虫

总科 Tingoidea

拟网蝽科 Piesmidae

军配虫科/网蝽科 Tingidae

刺椿象总科 Reduvioidea

长头蝽科 Henicocephalidae

粗角刺椿象科/瘤蝽科 Phymatidae

刺椿象科/猎蝽科 Reduviidae

蚊蝽科 Ploiariidae

拟猎蝽科 Nabidae

短足椿象科/短足蝽科 Joppeicidae

寄蝽

总科Polyctenoidea

寄生椿象科/寄蝽科 Polyctenidae

臭虫总科 Cimicoidea

滨蝽科 Aepophilidae

臭虫科 Cimicidae

宽翅椿象科/捷蝽科 Velocipedidae

花椿象科/花蝽科 Anthocoridae

盲椿象科/盲蝽科 Miridae

驼椿象科/驼蝽科 Microphysidae

树椿象科/拟盲蝽科 Isometopidae

细脚椿象科/细足蝽科 Leptopodidae

鞭角椿象总科 Dipsocoroidea

鞭角椿象科/鞭角蝽科 Dipsocoridae

蚤椿象科/毛角蝽科 Schizopteridae

沼椿象总科 Helotrephoidea

沼椿象科 Helotrephidae

二、隐角亚目 Cryptocerata

蟾蝽科 Nerthridae

拟蟾蜍椿象科/拟蟾蝽科 Ochteridae

潜水椿象科/潜蝽科 Naucoridae

红娘华科/蝎蝽科 Nepidae

田鳖科/负子蝽科 Belostomatidae

仰泳虫科/仰泳蝽科 Notonectidae

水椿象科/划蝽科 Corixidae

白蚁椿象科/螱蝽科 Termitaphididae

益害

半翅目昆虫多数为渐变态,一生经过卵、着虫、成虫3个阶段,成虫和若虫均为刺吸式口器,大部分为植食性昆虫,是农作物、园林景观植物以及林业的重要害虫。这类昆虫对植物的危害,一是直接的物理伤害,刺吸汁液,掠夺植物营养,使植物衰弱,同时口器分泌的消化液使叶片和果面出现斑点、缩叶、卷叶、肿瘤,造成植物畸形生长,如近年危害农田作物的重要害虫绿盲蝽就是典型的代表。二是分泌蜜露,影响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并引起霉菌滋生,对植物危害巨大,这类危害主要由蚜虫、木虱等造成。三是传播植物病毒病,已知的传毒昆虫大部分是半翅目昆虫,其中蚜虫最多,其次是叶蝉、飞虱和粉虱,病毒病造成的危害要远远超过昆虫本身造成的直接危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每年均造成1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少部分种类还能叮人、吸食血液和传播疾病等,如分布于南美的普热猎蝽及常见的居室害虫温带臭虫。

半翅目昆虫也有一些有益的种类。紫胶、白蜡、五倍子都是该目昆虫的产品,它们既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又是重要的药用资源。猎蝽科、姬蝽科、花蝽科等昆虫为捕食性种类,是许多农林害虫的有效天敌,它们在农林害虫的自然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