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1979年初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东北明月沟生产队在自愿组织作业组时,发生了一件不该发生的事。以新队长韩喜柱和老庄稼把式王老蔫为首的两个作业组,都不愿接纳村里的党员,使党员们受到强烈的震动。事后,党员们进行了反思,不觉伤心落泪。由于十年动乱,党的威信遭到破坏,党员素质有所下降,村里的党员也受到影响:有的以小康之乐取代党员应追求的奋斗目标;有的陷入家务琐事而无所作为;有的自恃根红苗正,盲目骄傲;有的爱吹、爱说、不爱干;有的则周身充满商人气息。在党小组会上,党员们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认识到不是群众不要党员,而是党员自己脱离群众。于是村里党员成立起一个被群众称为“党组”的作业组,决心以实际行动改变党员形象。春天,天气干旱,渠水不够,几个作业组为争水发生争执。“党组”自己动手清理一眼废井,将渠水让给其他两组,使群众感动。不久,秧苗急需追肥,而化肥一时又供不应求。“党组”领头人梁财召开“党组”会议,提议将“党组”仅有的三吨化肥一分为三,分给其他两组,保证秧苗生长。此事在群众中反响强烈。秋后,三个作业组都获得丰收。当队里重新划分作业组时,“党组”被解散,群众争着要党员参加自己的组,结束了原本不该发生的故事。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获奖奖项 | 获奖方 |
1984年 | 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 特别奖 | 《不该发生的故事》 |
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 最佳故事片奖 | 《不该发生的故事》 |
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 优秀故事片二等奖 | 《不该发生的故事》 |
影片评价
该片的可贵之处就是它提出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而且提得非常及时,对于整党工作、对于党员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显示了创作者在选择题材方面的胆识。在艺术表现上,影片描写的虽然是一批群像,但许多人物都是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且都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但就整个影片来说,在艺术处理上,还显得比较粗糙。(中国电影剧作家、评论家袁文殊评)
该片思想立意深刻、具有一定艺术魅力,始而令人震惊,继之发人深省,最终催人奋进。该片深刻地揭示了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形势下,如何密切党群关系,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该片描写的是党风不正出现的矛盾,着意歌颂的却是党风的好转。这样,影片就比较好地处理了揭露和歌颂的关系,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格调,给观众以鼓舞和力量。编导把梁秀贞与韩喜柱之间的爱情线索紧紧地环绕着影片的主题和现实的斗争去发展,因之情趣横生,波澜迭起,为这部有着严肃主题的影片增添了许多欢乐、明朗的色彩。该片虽然优秀,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描写与表现就嫌不够。(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许南明评)
角色介绍
- 梁财演员:王润身明月沟生产队“党组”的小组长,种地的好把式。当过十几年大队书记,曾满腔热情,经过历次的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中受迫害,他变得心灰意懒,仗着城里儿子寄钱,陶醉于小康之乐。但是他质朴、倔强、心地坦荡,当蒙受了分作业组不要党员的打击后,他不是继续沉沦,而是带头办起了“党组”,用实际行动恢复党的优良传统。
- 梁秀贞演员:石荣韩喜柱的对象,梁财的女儿,党员。泼辣开朗、富有朝气,但自恃根正苗红,加上受极左思想影响,身上有一股傲气,处事急躁简单。
- 韩喜柱演员:林强明月沟生产队的现任队长,共青团员。敢闯敢干,生产上是一把好手,但十年动乱给他留下消极影响,对于不正之风和某些党员的缺点有着偏激的想法。
- 李发春演员:李俊海明月沟生产队的前任队长。当队长后脱离劳动,同时也脱离了群众,特别是在文革中批这个、斗那个,群众对他有意见,所以在改选中落选了,在分作业组时连想当个普通组员也没人要,因此满肚子怨气。但同时他也是个要强、有上进心的人。
- 老农会演员:许昌锡土改时入党的老党员,五保户。他德高望重,斗争经验比较丰富,党性较强,凡事考虑比较周到,往往在关键时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冷二嫂演员:王淑英明月沟生产队的农民,丈夫早逝,独自侍奉婆婆、抚养女儿。温良勤劳,当姑娘时曾是飒爽英姿的共产党员,嫁到明月沟时正逢“十年动乱”党支部被砸烂,所以没能交上组织关系。
- 魏福祥演员:刘廷尧明月沟生产队的党员,好逸恶劳,“文革”中靠拉关系走后门捞到了“党票”。曾是生产队的会计,因贪污腐败被发现而撤了职。
- 王老蔫演员:李荣春明月沟生产队的农民,种庄稼的好把式。善良憨厚,有点木讷。在生活的锤炼下,他由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成长为恳切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该片的故事原始素材来自于吉林省怀德县十屋公社三门李村。1980年冬天,三门李的农民们在划分作业组时抛弃了以党小组长王才为首的五名党员。王才等党员深刻反省后,成立自己的作业组,以实际行动重新获得群众的拥戴。作家乔迈听说这个故事,创作了报告文学《三门李轶事》,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长影厂组织编剧万捷与乔迈一起在报告文学基础上创作电影文学剧本《不该发生的故事》,并决定由张辉执导。
投拍过程导演张辉读了剧本初稿时,心里受到强烈震撼,感到剧本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意义,欣然接受拍摄任务。但当时长影厂内仍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这个本子不能拍,拍了也通不过;有的认为应该只拍原报告文学的前半部分,加强矛盾冲突,写到分作业组时没人要党员为止,让观众去思索回味。张辉反复琢磨,认为作品的主旨是唤醒人们看到恢复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抹平矛盾自然容易通过审核,却失去了教育意义;突出矛盾,固然可以引人注目,但正当中国共产党恢复和发扬优良传统的时期,文艺作品不仅要指出弊端,更要开出“药方”,给人以向上、振奋的力量。于是,他和摄制组怀着恢复党风的信念投入了拍摄中。
不过,在拍摄中,导演还是有所顾虑,恐怕掌握不好分寸会给党员抹黑,比如,对于片中的魏福祥的处理,一开始把已经拍好的魏福祥赌钱的戏删掉,在他认为入党吃亏要退党时,还让党小组长进行挽留。在审查样片时,经过领导提示,主创人员意识到艺术创作不能回避矛盾而是要善于揭露矛盾,于是,他们重新加上了魏福祥赌钱的戏,调整台词,补拍镜头,把他处理成被清除出党。
美术布景为了追求环境的真实和典型,该片的外景全部是在东北山村拍摄,有的内景也是实景拍摄。同时,为了使环境更加典型,剧组进行了艺术加工。例如“分组”的戏是在一个生产队的饲养所拍的,增加了毛驴拉磨等道具,用拉磨的声音突出几个党员不被人吸收入组时难以平静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