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两化融合实践的基础上,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深化、提升,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简称“两业融合”)、培育新兴业态等。

中文名

两化深度融合

含义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更好融合

主要方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

发展方向

推进产品信息化等

融合范围

向地市、区县、产业集群

融合的含义

两化深度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应用、更多的智能方面实现彼此交融。

融合的范围

从范围来看,两化融合将向地市、区县、产业集群、园区等基层单位延伸。从行业来看,两化融合将从大类行业向各自细分行业扩展,并从工业扩展到生产性服务业。从领域来看,两化融合将从单个企业的信息化向产业链信息化延伸,从管理领域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节能减排、安全生产领域延伸。从层次来看,两化融合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还将引发商业模式创新甚至商业革命,催生更多新兴业态。从应用来看,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工业领域得到应用,企业信息化从单项应用向局部集成应用、全面集成应用发展。从智能来看,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将更高,涌现出一批“智慧企业”,“智慧行业”、“智慧产业”。

融合的意义

如果说以前的两化融合只是把两种物质搅在一起,产生“混合物”,那么两化深度融合将是两种物质起化学反应,产生“化合物”。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融合的方向

推进产品信息化

推进产品信息化,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一是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家具等智能家居产品,为打造“智慧家庭”奠定基础。发展变频家电、物联网家电,推广家电能耗管理系统,降低家电能耗,实现家电联网和远程控制;应用电子信息和自动控制技术,发展满足人体工程学的智能家具。

二是发展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机械装备。重点发展具有远程控制、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等功能的工程机械,发展类似工业机器人的无人驾驶、智能化工作的工程机械,发展网络化、具有协作能力的工程机械群。

三是发展智能化的交通工具,提高汽车电子、船舶电子、航空电子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提高汽车、船舶、飞机的信息技术含量,使之成为移动的信息终端。[1]

推进集成应用创新

大力发展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商务,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企业数据目录和交换体系,实现产品、项目、服务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如 ERP与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   、生产设备和工位智能化联网管理系统DNC   、生产数据及设备状态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系统MDC   、制造过程文档管理系统PDM   、工装及刀夹量具智能数据库管理系统Tracker   、PLM等的集成。发展企业信息门户,实现企业多个信息系统的单一入口登录。鼓励企业通过信息化集成应用实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1]

产业集群两化融合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领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开展调查研究,立足产业集群的共性需求、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开展试点示范,循序渐进地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支持一批面向产业集群、市场化运作的两化融合服务平台,采用“政府补一点,平台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降低集群内中小企业使用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的门槛。地方各级信息化推进部门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1]

抓住两业融合契机

两业融合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趋势。两业融合的具体表现是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品化。建议在服装、家具等行业推广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大规模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推进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信息化部门从原企业剥离出来,为本行业甚至其他行业提供信息化产品和服务。[1]

培育新兴业态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新的业态,如工业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信息化服务业。

在工业电子产业领域,重点发展汽车电子、船舶电子、航空电子、机电一体化、消费电子、智能仪器仪表等。在工业软件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工业仿真软件、工业装备或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等。在工业信息化服务业领域,重点发展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大宗工业原材料电子交易平台、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等。发展覆盖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运维等环节的第三方咨询服务。

要大力培育发展支撑两化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化服务企业与工业企业的供需对接,实施一批两化融合新兴业态培育项目。整合研发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