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介绍
就藏北高原发现的打制石器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而言,其技术与类型可以和云贵高原、华北、西伯利亚、中亚以至东欧的旧石器文化相对比。西藏旧石器时代采集地点共有8处。
概况 西藏的旧石器考古工作仅限于一些地面采集,属于旧石器的采集点有定日县的苏热,申扎县的珠洛、多格则,日土县的扎布,班戈县的各听,吉隆县的哈东淌和却得淌等。其中前五个采集地点共采集到石片、石核及各种打制石器258件,器形较小,一般2~6厘米。制作方法为单面加工,以劈裂面向背面加工为主,错向加工占一定比例。错向加工有相邻两边的错向加工和相对两边的错向加工以及同一条边上两半的错向加工。相邻两边的错向加工是西藏旧石器文化中的一个特点。此外,多格则、扎布地点的部分标本是由木质或骨质工具加工而成。吉隆县的哈东和却得淌两个采集地点以砾石石器为主,少见石片石器。石器标本器形较大,一般约为10厘米,制作方法以两面加工为主。西藏旧石器时代遗址多位于海拔4 000米以上,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罕见的。从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由于地壳的大幅度上升,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旧石器遗存的发现,说明更新世的自然条件远比当今优越,适于远古人类的生存。在西藏已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中,定日和申扎两处石器的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的共性,类型比较固定,表明在用途上有了明确的分化。申扎石器在形制和加工方面又比定日石器更进一步。两处的时代大致相当。这里的椭圆形长边刮削器、长条形圆头刮削器和钝尖的尖状器等,在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也屡有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和华北可能有着一定的文化联系。
分布采集
分布 西藏旧石器采集点主要有:①定日县苏热。1959年后西藏首次发现的旧石器遗存。1964年由中科院西藏科考队采集,共采集石器制品40件,原料以片麻岩为主,其次是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石器器形有刮削器和尖状器两种。石片体积较小,多呈三角形或矩形。石片的台面多呈三角形或月牙形。②申扎县珠洛勒河畔。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发现。共采集石器14件,原料均为角岩。其特点是石片厚大,石器由狭长的石片或宽大于长的石片制成。石器器形有刮削器、端刮器和尖状器三种。刮削器由单刃和复刃两种,一般为劈裂面向背面加工。端刮器用厚背的长条形或长方形石片加工而成。尖状器用错向加工方法沿两缘修成钝尖。③申扎县多格则。共采集石器制品76件,原料以燧石为主,其次为火山岩、碧玉岩、玛瑙岩和石英岩。大部分石器用石片修制,少数用石核和砾石修制。石片器形有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和砍砸器,其中刮削器有直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双边刮削器和多边刮削器;端刮器有平端刮器、圆端刮器和双端刮器;尖状器有菱形尖状器、尖刮两用器、长三角形尖状器和具有雕刻器打法的尖状器。石核由砾石打制,其形制有砾石石核、船底形石核和扁锥状石核。④日土县扎布。共采集石制品26件,原料以黑色燧石为主,其次是辉长岩、玛瑙岩和碧玉。该地点石制品偏小,平均长4厘米、宽2.9厘米、厚1.2厘米。最大的一件长10.2厘米、宽6厘米,最小的一件长1.5厘米、宽1.9厘米。石制品加工均以单面为主,石器形状主要有长刮器、短刮器和尖刮器三种,其中长刮器又有矩形、半圆形、卵圆形、圆盘形和长条形;短刮器均为弧形;尖刮器有锥形、三角形和心形。⑤班戈县各听。共采集石制品109件,主要由石片、石核和石器组成,原料主要是黑色硅质岩。其中石片64件,最大长22~91毫米、宽25~58毫米、厚5~24毫米,平均43.03毫米×38.07毫米×12.73毫米。石片形状以歪尾、不规则为主,其余为舌状、叶状等。石片台面以素面为主,其余有疤台面、背脊台面和线状台面。石核6件,长67~98毫米、宽44~63毫米、厚30~46毫米,均有2个台面。石器39件,有边刮器、凹缺刮器和端刮器3种类型。其中边刮器21件,有单边、双边和聚边3种。凹缺刮器17件,修正方向有正向和反向两种,凹缺深度为2~5毫米、宽度为8~16毫米。端刮器1件,由劈裂面向背面打击。⑥吉隆县哈东淌。该地点石器以砾石石器为主,石片石器较少,器形有砍砸器、砍斫器、刮削器等。打片方法有两面加工(复向加工),也有单面修理(向背面或向劈裂面),均采用直接锤击法修理。⑦吉隆县却得淌。石器种类包括砍器、切割器、刮削器、石片及有打制痕迹的砾石,不见石核。石器多用砾石直接打制而成,不见石片石器。此外,还有阿里地区日土县夏达错东北岸。